汉简书法的特点是什么

南京到扬州2023-05-06  16

汉简是对秦隶的发展,

无论是用笔还是结体,

都是本于秦简的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用笔率意天真,

颇具天然趣味。

笔画粗者特粗,

细者极细,对比十分强烈,而又不觉有丝毫不适。相反,这样的对比所产生的节奏,极具空

灵质朴之韵格,是汉代庶民们为我们留下的无上佳品,其摆字布势,结字点画,均有浓厚的

抒情意味。

从出土的众多西汉简书,尤其是《居延汉简》和《武威汉简》上看,我们能很清楚的感受到

其结字之法虽引源秦隶,但已趋于成熟。所谓的“蚕头护尾”的波画已经初见端倪,只不过此

时的波画还没有东汉正体隶书的波画那般规范和个性化。

而是依然保留着过渡时期的某种随意性,

这种草创隶书在书法形态与表现上的特点,可以用几个“自由”来阐释。

汉简书法特点的第一个“自由”,表现在其线条上。有些许的“不规范”、“不标准”,而这正是其自由特点之所在。西汉简书没有东汉正体隶书笔画那样严格的藏头护尾,起笔收笔较为随意。后世所称的藏锋也好,回

锋也好,在西汉简书中均无定法,非常灵活。在作临摹书写的时候,我们所取的态度也应如

此,不能刻板的一味描摹,这样即是违背了简书的自然天性。

另外,

汉简的线条变化一般较大,

而且节奏感非常强,

在临摹的时候我们要把握好两种节奏变化,第一个是线条本身的轻重粗细带来的节奏变化,一画之内,起伏跌宕,如何让其在起伏中寓稳健是非常重要的;其二是不同粗细的线条组合

之后,字势节奏的变化,大小如何搭配、丝线与墨块如何相安谐调,都是我们要考虑到的,

只有以这种带有理性的临摹方式去认识与学习,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个“自由”是指汉简体势的自由,汉简的结体与笔画,有许多于我们今天来看,是非常难以接受,

或者说从未敢想到的。

我将这些笔画称之为汉简中的另类笔画,

这主要表现在长横、

长竖、长波和长捺,以及少数重复性笔画,如三点水、四点底等笔画中表现得最多。这本来是笔画表达的自由,但因为其属于另类型笔画,其影响直接对准了文字的体势,如《居延纪年简》中的“年”、“刻”和“建”等字之末画,即是最好的实例,一画乃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然而,

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装饰性、

戏剧性的笔画,

我们才能看到西汉简书的自然灵活、

丰富多变、潇洒自如。从书法技法史来看,这些长竖、巨捺的出现,还对后世书法之技法的

创造起到了或多或少的推动作用。

西汉隶书的最后一个“自由”,就是章法上表现出的潇洒风度。原本一枚竹简只写一行(大多数竹简都成此状态)文字,但当人们无意中在较宽的竹木简上作两行、三行书写的时候,人

们发现,

字势发展的空间变大了,

文字表达的自由度也更强了。

于是,

就产生了布局的概念,

产生了空间的遐想。体现在汉简上,则有疏与密、黑与白、松与紧、粗与细、繁与简等诸多对比,随之而来的是对比要产生节奏,要调和对比与节奏,

务使和谐。这样,就到了艺术的高度上,就有了近乎专业的思考。

简书正因具备了

这些潜在的美学要素与艺术水准,提高了自身的美学价值、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境界。当然,

所有的这些也都使得我们的临摹更具难度与挑战!

汉代的书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简牍墨迹,它们都是在纸未发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书籍文献。由于材料不同,书写的工具不同、内容不同,形制不同及书写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汉简书写的文字内容或是书信记事,或是公文报告,因而不拘形迹,草率急就者居多。汉简受简面狭长、字迹小的限制。但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独运,错落有致,随意挥洒。汉简的文字,篆、隶、真、行、草(章草)各体具有。汉简在书写思想上没有受到那么多的束缚,因此,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最终成为由篆隶向行揩转化的过渡性书体——汉简。 在《居延汉简》、《武威汉代医简》中有大量的墨迹出现,这可以和敦煌的《敦煌汉纸墨迹》相比较。体势近楷书、行书等各种书体。从竹木简所看到的书法艺术,是研究秦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

我国书法艺术真正留下来的最早的墨迹当推书帛、书简。在此之前虽然有殷墟甲骨文、周代的钟鼎文、秦代的诏版铭文等,但都属于刻在骨甲和铸在铜器或制在陶器上的文字,墨迹是难以看到的。即使是晋唐以来的手迹,为数也是极少的,真正发现汉代墨迹,是20世纪初(1907)在敦煌一带出土了汉代木简《流沙坠简》。此后,193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河流域出土的汉代木简约一万枚,集为《居延汉简》甲编。1959年在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竹木简共469枚,集为《武威汉简》出版。1972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医药简共92枚,集为《武威汉代医简》出版。1972年到1976年,在甘肃北部额济纳河流域又发现了大量汉代木简,共计两万枚,是我国历来发现汉简最多的一次。因为这些汉简大都发现在西北的甘肃、新疆一带,故称之为西北汉简。

历代的书法艺术,有相当一部分是工匠和无名的书家留下来的。《武威汉代医简》是东汉医家的手迹;《武威汉简》是出于社会下层的职业抄书人之手;《居延汉简》是汉代守卫在居延边防一带的中下层士吏和士卒所写。这些汉简的用笔自由奔放,结体富于变化,确实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生命力。

《居延汉简》中的大部分文字形态变化很大,用笔草率急就,自由奔放,无造作之感。有的若篆若草,浑然一体;有的波磔奇古,形意俱足;有的古朴,风韵飘逸。书体中篆、隶、行、草皆孕育成形,百花争艳,各具特色,形成了汉代书法艺术绮丽多姿的景象。尤其简书中的书体,一般都是民间实用和流行的体式,与士大夫的“庙堂”字是有区别的。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由于社会生活的日趋丰富,不得不追求简易速成,草率急就。在《居延汉简》的书体中表现尤为明显,他自然生趣,落落大方,粗犷朴实,折锋用笔,变化流速而不拘束。

在结体上,简书从秦隶的取纵势一变而为取横势,正面取势,在单行简书中还可以看出偏左取势,以让位于波画。简书在章法布局方面,每一简虽也有行数限制,但不受界格所囿,可以变化布局。在西汉的简书上尤为明显,有纵行而无横行。到了东汉的简书,则纵横成行,排列严整。墨法上讲究质朴而豪放的气势,章法布局生动活泼,规整中又出现不规整,这也是简书中的一大创新,此种笔法一直沿用到后来的草书和行书中。

《居延汉简》的字体属于章草的范畴,用笔承袭隶的笔法,草率急就,即是隶书的速写。还有的草书,笔画更为随意自然,字形可大可小,已脱去隶书笔法,比章草更为精练,字体新颖。

从出土的汉简来看,草书的出现可以早到西汉时期,这时不仅有章草,而且已有今草的用笔和字形,虽不成熟,但可以说是开创了今草的先河,简书作了旁证。由前一种书体转化到后一种书体,总是有一个过渡阶段,而且新字体总是孕育在旧字体之中。处在汉代这样一个书体大变革时期,必然会出现各种形体的字,这是毫无疑问的。现在看来,书体的演化不是直线前进的。这就是书体演变“源”和“流”的关系。

汉简尤其对东汉分书的影响更为直接。有敦煌和居延出土的很多简书,与东汉时期的《礼器碑》结体用笔皆相似。纯用毫端,形成了纤而能厚的流派。说明纤劲的书风早在西汉民间就已广泛使用和流传,到了东汉的《礼器碑》进一步得到提高而更加完美,形成了东汉重要流派之一。西汉末年的《武威汉简》瘦劲宽博,笔画劲健,使转流美,飒爽多姿,与东汉时《礼器碑》相类似。东汉时桓帝延熹元年的《甘谷汉简》笔画飘逸秀丽,摇曳多姿,近似《曹全碑》的风格。总之,我们从简书中可以看到笔画纵横飞动,结构自然浑成,有厚重质感的各类风格的书体,发展成为东汉工整精细,厚重古朴,奇纵恣肆的各类碑刻书体,并为后来的楷、草书体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脉络和轨迹。

中国甘肃省敦煌市、玉门市和酒泉市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统称敦煌汉简。时代约自西汉武帝末年(公元前1世纪)至东汉中期(公元1世纪),其中以西汉中、晚期及东汉早期简居多。

敦煌汉简的形制大致与居延汉简同,主要有简、牍、觚、_、封检等。敦煌汉简中官、私文书居多。官文书有诏书律令、司法文书、品约、符、传、例行公文及各式簿籍,私文书有买卖契约、书信等。

诏书以玉门花海出土的遗诏字数最多,全文凡133字,抄在一件木觚上(同一件木觚还有其他简文79字),内容完整,未见于史籍。律令有捕律、"击匈奴降者令"等。捕律涉及对放弃亭守、投降、杀降者的处分,"击匈奴降者令"涉及斩首捕虏论功拜爵赐金钱的具体规定。司法文书如"言律曰畜产相贼杀,参分赏,和。令少仲出钱三千及死马骨肉付循请平"。引用适用法律并明确论决结果。品约有守御器品和烽火品约。守御器品是关于配置防御器具品种、数量的规定,今见如"郡、都尉、候障、亭燧守御器品"。烽火品约是关于燔举烽火信号的具体规定,今见如"敦煌郡烽火品约"等。

例行公文包含下行、平行、上行公文,今见如"十二月癸丑大煎都候丞罢军别治富昌燧,谓部士吏写移书到,实籍吏出入关人畜车兵器物如官书,会正月三日,须集移官各三通,毋忽如律令"。为下行公文。例行公文有特定的体式。常见簿籍有吏卒名籍、出入关致籍、兵簿、守御器簿、廪食簿、日迹簿等。官文书中还有文书处理过程中形成的封检题署、邮递记录等。这些文书有许多在当时无疑已转化为档案。

孙笔画顺序为横钩,竖钩,提,竖钩,撇,点。

孙(拼音:sūn,xù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此字本义是指子之子,后泛指儿子的子女,又泛指孙子以后的各代,又引申指跟孙子同辈的亲属。又引申指再生或孳生的植物。

会意字。从子、从糸,会子续孙之意。甲骨文从子、从字形A,A乃糸之初文,像束丝之形。金文从子、从字形B(糸),为《说文》篆文所本。春秋金文或从子、寸声,“寸”在“子”上。战国文字“孙”字或从子、寸声,“寸”在“子”右下侧。

“孙”所从的糸或作字形C,一、二乃省略符号。 《说文》篆文误“糸”为“系”,现在的简体“孙”乃繁体字的简化,来源于草书,武威汉简中已写作“孙”。《说文》:“孙,子之子曰孙。”

本义是子之子。班簋:“子子孙多世其永宝。”白公父簋:“其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县妃簋:“孙孙子子毋敢忘伯休。”兆域图:“䄃联子孙。”《诗·周南·螽斯》:“宜尔子孙,振振兮。”古玺“公孙”,复姓。

百度百科-孙

以上就是关于汉简书法的特点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汉简书法的特点是什么、“甘谷汉简”的风格跟“礼器碑”的书法风格类似么从中能否找到学汉简之路、敦煌汉简是什么材质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2049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