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就是现在的北方地区,蜀国就是位于西南地区,东吴就是位于东南地区。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孙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所统治地区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至此三国鼎立格局正式形成。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公元280年5月1日,孙吴亡于西晋,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中国历史进入晋朝时期。
曹丕、刘备、孙权。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
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扩展资料:
曹魏、蜀汉、孙吴三国当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垦荒的面积最广,这正是当时三国中以曹魏实力最强的原因。曹魏推行屯田制,组织流民耕种官田。这使得恢复社会秩序,增强曹魏实力。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是其大兴水利,其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三国中首屈一指。
如233年关中一带辟建渠道,兴修水库,一举改造了三千多顷盐碱地,所获使国库大为充实。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粮食产量倍增,但三国食货志也指出这些水利工程许多缺乏规划,仅能收短期效果。曹魏建置大型官营手工业作坊,发展手工业生产。
邺、洛阳等贸易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和海外有贸易往来。此外造船业、陶瓷业、丝织业、制盐业等等也都十分发达。值得注意的是曹魏一直无法摆脱实物交易的经济模式,少数几次的货币改革尝试都以失败收场,这可能与其国土内缺乏大规模的铜矿矿山作为基础有关。
魏建立于220年12月10日,蜀建立于221年,吴建立于229年5月23日。
魏朝(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蜀国(221年-263年),即蜀汉、又称季汉。为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西南方的一个政权。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汉室宗亲刘备在军阀混战中崛起。魏黄初二年(221年),刘备在四川(蜀地)成都称帝,续汉之大统,国号“汉”,史称蜀汉或季汉。
吴国(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割据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魏国:
1、曹操:魏武帝曹操,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2、夏侯渊:字妙才,沛国谯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惇之族弟,八虎骑之一。群雄征讨董卓时随曹操一同起兵,后征战四方,屡立功勋。在平定马超叛乱后负责西北防线的镇守。
3、张郃:河间鄚人。东汉末年,应募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后属冀州牧韩馥为军司马。191年,袁绍取冀州,张郃率兵投归,任校尉。后在官渡之战中投降曹操。此后,随曹操攻乌桓、破马超、降张鲁,屡建战功。
4、张辽: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曾从属丁原、董卓、吕布。下邳之战后,归顺曹操。此后随曹操征讨,战功累累。与关羽同解白马围,降昌豨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率先锋在白狼山斩杀乌桓单于蹋顿等。
蜀国:
1、刘备:字玄德,三国时期开国皇帝。自称是前汉第六代皇帝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一心恢复汉室江山,师从大学者卢植,与公孙瓒是同门师兄,为人重义气,手下集结了众多有志青年。
2、蒋琬:字公琰,“蜀汉四相”之一,初期不理政事而不被重用,且险些被赐死,经诸葛亮求情开始被重用别得到其悉心培养,后开始屡受提拔,历任尚书郎、东曹掾、丞相长史。
3、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外交家,发明家,文学家。蜀国首席智囊,刘备三顾茅庐后出山,致力于辅助蜀汉,官拜丞相、武侯。
4、马良:字季常,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马谡之兄,马良共有兄弟五人,人称“马氏五常”,而马良是五人中最为出色,因此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赞誉。
吴国:
1、孙坚:字文台,东汉末年江东地区割据诸侯,是孙吴基业的奠基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人,参与了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战役,斩杀华雄,大破董卓。官至破虏将军,又被称为“孙破虏”。
2、孙权:字仲谋,孙吴开国皇帝,长兄死后继承其势力,成为一方诸侯。吸取了父亲和兄长横死的教训后,不再贸然扩大势力范围而是用心经营江东,政治上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
3、张昭:字子布,孙吴重臣,彭城人,初跟随孙策,孙策临死前,将其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稳定了江东局势。
4、周瑜:字公瑾,东吴四英将之一,三国时期名将,东吴四大名督之首。出身名门,长相俊美,范成大称赞周瑜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文武双全,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魏:曹操、曹丕、曹植、张辽、司马懿、司马昭、邓艾、钟会;
蜀汉: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姜维;
吴:孙策、孙权、周瑜、鲁肃、吕蒙、陆议、黄盖。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扩展资料
后世影响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军事政治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
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
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中国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领土划分经历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东汉末年,董卓被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得王室霸权;曹操通过官渡之战击败袁绍,正式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分鼎立,领土边界最终确立。
具体分析如下:
一、东汉末年政治腐朽,董卓乱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东汉末年民生凋敝,王室岌岌可危。在这个时候,董卓独揽大权,为了除掉董卓,司徒王允献计利用貂蝉让董卓和其义子吕布产生嫌隙。等到吕布杀死董卓,曹操统领百官,挟天子令诸侯,确立了了曹操在东汉朝政中的领导地位,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政治基础。
二、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正式统一北方
曹操的势力不断扩大,进而和雄霸一方的袁绍军队摩肩擦掌。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的军队在官渡相遇,曹操用奇袭的方法烧掉袁绍的粮食大营,袁绍军队于是溃散。曹操以少胜多一举击败袁绍。开创了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战争先河,从此曹操成为雄霸北方的最强有力的政权。
二、赤壁之战,刘备、孙权火烧连营,三分鼎立的局面最终确立
在曹操不断壮大的同时,汉朝王室后裔刘备从桃园三结义开始到三顾茅庐,不断招兵买马成为雄踞蜀地的武装。而孙策、孙权两兄弟在江东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曹操得陇望蜀而又有入侵东吴之意。蜀汉与东吴联手,诸葛亮和周瑜共同研讨退曹之策。在官渡之战后的第8年,也就是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拉开帷幕。蜀汉与东吴以少胜多火烧连营,逼迫曹操退守中原。魏蜀吴三国的地界最终确立。
蜀国诸葛亮、魏国司马懿、吴国孙权。
1、诸葛亮
蜀汉丞相,最初隐居在襄阳隆中,由徐庶向刘备指引,后经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一开始并不被关羽张飞所看好,火烧博望坡后关张对诸葛亮的智谋心悦诚服。
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军退走江夏,临走时诸葛亮设下伏兵水淹、火烧曹操军。而后作为使者去往江东舌战群儒并说服孙权与刘备联盟共同对抗曹操。
与周瑜合作但斗智斗勇火烧赤壁,并料到周瑜想要加害自己而预先让赵云驾小船来接应,回刘备营中后调遣关羽张飞赵云对曹操进行追击,策划出关羽华容道的典故。
曹操败走后,诸葛亮用计袭取了周瑜马上就攻下的江陵,反攻荆州后识破了周瑜的假道灭虢计策,将周瑜活活气死,致使周瑜临死说“既生瑜何生亮”。
刘备入川时折了庞统,驻守荆州的诸葛亮给叮嘱关羽“东联孙吴,北抗曹操”,带张飞、赵云等将入川支援,顺势拿下成都,而后参与了汉中争夺战,与群臣劝刘备称王。
关羽失荆州后,假装生病来劝刘备称帝。刘备伐吴失败后托孤诸葛亮,并让刘禅及其两个弟弟刘永、刘理认诸葛亮为相父。
刘禅刚即皇帝位不久,曹魏司马懿用计安排五路大军进攻蜀汉,诸葛亮不出丞相府就将五路大军悉数平定。而后调兵遣将七擒孟获平定南中,但在火烧兀突骨时自觉杀伤太过有损寿命。
积蓄到足够的力量后,诸葛亮率军北伐,六出祁山,虽然颇有战果,但未能完成克定中原、兴复汉室的目标,寿命临尽之前布七星灯阵续命,但被魏延无意中弄灭灯火,将平生所学传与姜维并定下计策后去世。
2、司马懿
司马懿,曹魏权臣,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汉室被曹氏所控制,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
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
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
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
3、孙权
孙权于十九岁时继承了其兄孙策之位,被尊为吴侯。他紫髯碧眼,相貌堂堂。诸葛亮出使东吴时,舌战群儒,智激孙权,使其同意结成孙刘联盟。
后孙权听从周瑜之计,以招亲之名让刘备来东吴,却被吴国太搅乱大局,致使其妹妹孙仁假戏做真,嫁给了刘备。刘备入蜀后,孙权接回妹妹,并夺荆州、斩关羽。
刘备伐吴,孙权听从阚泽意见,命书生陆逊为大都督,终于大破刘备。曹丕称帝后,孙权先向北方称臣,后建吴称帝,并迁都建业。
三国简史: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到208年的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266年2月8日,魏国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结束,晋朝时代开始。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至此,三家归晋。
三国的灭亡顺序分别是蜀,魏,吴。
最初是由魏南下,灭掉了蜀国,当时的君主就是我们熟知的刘禅,由此还发展出了“乐不思蜀”这一成语,后来自东汉就十分壮大的司马家族逐渐的掌握兵权,直到265年,司马炎取代了曹魏,建立了西晋,魏国也因此灭亡,直到280年,西晋南下灭掉吴国,才真正的完成了统一。
扩展资料:
三国形成的原因:
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由于起义军规模较大,朝廷不能有效镇压。东汉政府就改州刺史为州牧,加重其权力,希望可以快速的扑灭起义力量。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军阀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占领更多的地区,不断的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
于是,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强大的如北方袁绍、袁术、吕布、曹操、公孙瓒、陶谦,南方的刘表、刘璋、王朗。这些割据势力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地开展局域战争,最后形成了长期的、持续的、大范围的混战。
在长期混战之中,大的吞并小的,强的吞并弱的,结果形成三个较大的集团,那就是魏、蜀、吴三大政权。其中曹操占领北方,刘备占领西南,孙权占领东南,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虽说农民起义不是导致三国鼎立形成的根本原因,但至少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
因为农民起义,才有了后来一连串的事情,可以说是直接因素,所以说农民起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以上就是关于三国魏蜀吴的俗称各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三国魏蜀吴的俗称各是什么、魏蜀吴的建立者分别是谁、魏蜀吴分别建立于什么时候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