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中国传统乐器。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分类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华夏民族特色,发音动情、婉转。龙吟,古人谓“荡涤之声”, 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后演变为如今的笛。笛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
分类的方式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一、按演奏乐曲类别划分;二、按照竹笛定调分类;三、竹笛材质分类。
一、按演奏乐曲类别可以划分为:
1、曲笛: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这种笛子多为D调或C调乃至降B调,管身粗而长,可能是大横吹的遗制。音色浑厚而柔和,清新而圆润。广泛流行在中国南方各地,最适于独奏或合奏,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和昆曲等戏曲音乐中富有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
2、因伴奏梆子戏曲而得名。这种笛子通常分为:F调梆笛、G调梆笛、A调梆笛。管身较曲笛细而短,可能是小横吹的遗制。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种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3、口笛——中国竹笛家族中个子最小的一员,最早可追溯到 7000~8000 年前的河南 贾湖舞阳骨笛和浙江河姆渡骨哨,这类骨笛、骨哨大多采用动物的骨头制作而成。与远古 的骨笛、骨哨相比,现在大家所熟悉的口笛大多数采取红木、塑料、竹子等材料制作而 成,音色、音量、外观形制都与之有较大差别。 1971 年初,著名竹笛演奏家俞逊发先生发明创造了口笛。他用制笛截下 的短竹管制成两孔口笛,能演奏(d1~d2)一个八度音阶,两年后正式登台演出,第一首演 奏曲是改编的罗马尼亚民间曲《云雀》。后来,俞逊发为增加两孔口笛的音域,又增加了 三个指孔,从而研制成功了五孔口笛。1974 年白诚仁特意为五孔口笛创作的独奏曲《苗岭 的早晨》风靡全国,使许许多多的观众认识了口笛。 现在的口笛可谓五花八门,有两孔口笛、五孔口笛、七孔口笛、音阶口笛和丁笛等。
二、按照竹笛定调可以划分为:
每支笛子固定一个调,每套有6支、7支或12支。它适应不同调子乐曲的演奏,最适宜独奏或参加乐队演奏。它给吹奏者带来方便,可以不变指法,只用与乐曲相应的调笛吹奏即可。定调笛在笛身的吹孔与音孔之间,装置铜制插口以调节吹孔与音孔的距离。这种经过改进的定调笛,能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可通过调节管长来控制音准。定调笛将对中国的竹笛名称统一起积极作用,因为它不再有曲笛、梆笛之分,而是以第三孔的音高定名,这既符合民间传统演奏习惯,又解决了笛子在调高问题上的混乱,并为记谱和演奏带来很大方便,它完全适用于传统的六孔笛和各种改革笛。
现今市场上所制作出的竹笛,在其第三孔上均有一个大写的字母,该字母即为该竹笛的定调。
三、按照竹笛材质可分为:
1、首选必然是竹子,但是竹子也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制作出的笛子必然也各有不同。
制作竹笛材料有苦竹,白竹,紫竹,水竹,湘妃竹,蕲竹,石斑竹,淡竹,凤眼竹,梅螺竹等。各种材料各有特色。
苦竹,通常选用黄苦竹,杭州中泰铜陵桥盛产,土壤湿润阳光充足,很多苏杭制笛名家选用,声音清亮,竹材厚实,反弹好,灵敏度高。很适合制作梆笛与中音笛。
紫竹,竹壁比较薄,其中黑色紫竹声音很飘,不适合制作笛子;枣红色是通常所见到的,声音委婉,悦耳没有苦竹那么清亮。最为适宜的紫竹要算是皮色象黄鳝一样的黄鳝竹和泛有密密麻麻黑点的芝麻竹,这是最理想的紫竹,声音体恬,舒适悦耳,很适合制作中音笛子。但紫竹长相不够规则,制作难度相当大。
白竹,竹壁相较紫竹厚点,但是音色浑厚,稳重很适合制作曲笛,并且节长、质佳,内径相对统一,容易把握制笛的尺寸,所以相对而言制作难度不是很大。
水竹,属于特色竹材,产于贵州玉屏一带。竹节长、肉厚,通根基本一致,只有人的拇指粗细,并且很具有特色,竹材内壁声音很容易得到集中,制作梆笛不错。
湘妃竹,是湖南岳阳君山特产,竹壁厚实,竹密度大,声音浑厚,有紫竹的温婉,但声音更悠扬悦耳,趋于低沉,很适合制作低音笛子,将低音笛子的表现力尽现出来,特别是气体撞击内壁,使得声音更加浑厚悠扬,不会很飘也不失厚重。但制作难度很大。
蕲竹,湖北一大特产,硬度很大,与湘妃竹不相上下,但是声音确不失优美,声音根据口径粗细却可以清亮,但是却略带金属感。5年竹材最佳,音色优美很适合曲笛与中音笛。
石斑,声音清亮清脆,共振很好,内壁反弹,灵敏度都很好,但是竹壁硬度大,很容易烤竹炸裂,所以制作难度不小,但是确实梆笛的上上之选。
2、现在也有使用一些上好木材制作的竹笛,例如:红木、紫檀等。但是这一类的竹笛普遍都会偏沉重。
红木,开发出来的新品种,声音略显呆滞,缺少些竹韵,并且和未吹开的笛子差不多,金属声很重,缺少些表现力,制作难度相当大,并且价格高昂。(注:红木笛子很需要功底吹奏,好红木笛子也可以很好的彰显曲子的特色。)
3、玉笛相信很多人都有耳闻,例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玉笛凌秋韵远汀,谁家少女倚楼听”;“玄宗贵妃嬉玉笛,合奏仙乐紫云回。”;“敦煌女伎持玉笛,凌空驾云飞天去。”等等。在这些典故里,玉笛只是对笛子的一种形容还是真有玉笛存在?
相信古人曾用玉来做过笛子,但是很可能由于当时生产工具的限制而无法完成,或者可以做出来,但由于太费事,仅仅只是成为了皇宫贵族的一些把玩之物。
但还有一种“玉笛”曾经真实见过的,其材质并非是玉,而是玉石。同样可以吹奏,但是音色相对生硬一些(也可能是做工不那么好),入手沉重。
4、现在也有许多人使用金属材质做笛子。这个想法也并非新颖,西方的长笛就是金属材质,那我国的笛子为什么不能用金属材质呢?当然可以,但是熟知这两种乐器的人就知道,两者的构造是大不相同的,发声原理也不太一样。
曾经见过好几种金属笛,各类的金属都有,但却是有统一的弊病。
一者价格不菲,同样的价格可以买到很好的竹笛了。二者金属笛一到冬天,冰凉刺骨,使得指法僵硬,需要先行暖热。三者吹奏乐器是难免会有口水流出的,竹、木制笛会吸附这些,但是金属不但不吸附,还会要产生一些水汽。若是用金属笛在台上演出,全场观众看着你的笛子里面流出口水滴到地上,想必很是不雅。
笛子有曲笛、梆笛、蒙古笛、维吾尔笛、藏笛、口笛、侗笛、玉屏笛等。
曲笛,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这种笛子多 为D调或C调乃至降B调,管身粗而长,可能是大横吹的遗制。音色浑厚而柔和,清新而圆润。广泛流行在我国南方各地,最适于独奏或合奏,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和昆曲等戏曲音乐中富有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这种笛子的笛膜贴得较松,音色润丽、清晰。在演奏中以各种北装饰手法,如“唤音”、“迭音”、“倚音”、“颤音”等最为多用,一般忌用强吐和断奏。在气息运用上要求饱满均匀,不能过猛过急。
梆笛,因伴奏梆子戏曲而得名。这种笛子通常分为:F调梆笛、G调梆笛、A调梆笛。管身较曲笛细而短,可能是小横吹的遗制。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种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北方的笛子多为梆笛(高音笛),发音高亢、嘹亮。这和北方人民所处的地区特点和生活、劳动习惯是分不开的。在演奏当地色彩的乐曲(包括各种地方戏曲)时,以“历音”、“滑音”、“吐音”、“花舌”等最为多用。气息运用上较猛。如秦腔、郿鄠、蒲剧、河北梆子等,只要多吹一吹这些欢曲音乐,就可以熟悉北方笛子的一些传统演奏方法。
蒙古笛,内蒙草原上的人民,常年多过着不定居的生活,那里的人们性格开朗、奔放。乐曲辽阔、高亢,常常出现一些多音的急速进行而又突然停留在一个延长音上,造成了非常开阔、奔放的效果,就像一匹骏马在草原上飞驰一样。这个地区的笛子,笛膜一般贴得较紧,甚至不要笛膜(有时也要松膜的效果)。在演奏技巧上多用一些装饰手法,如“迭音”、“倚音”、“唤音”等。更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多用上方三度或四度的颤音指法。
维吾尔笛,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的音乐明快、火热。多用高音笛子,一般不用笛膜,或将笛膜贴得很紧(有时也用松膜效果)。在吹奏方法上一般运气较猛,冲力较大,强弱对比特别明显。最多的技巧是“急滑音”和一些装饰性的如“倚音”、“赠音”、“唤音”等等。此外“花舌”和“吐音”也常常使用,而且多半要求吐得断顿有力。
藏笛,笛子在藏族过去不很流行,但也有一些民间艺人吹得很好。他们多用中音笛,在吹奏方法上,许多地方是模仿二胡奏法和人声唱腔。此外,还有如下几个特点:
1、在一拍时间内,有两个同度的八分音符连续进行时,一般都给每拍的第一个音加上一个上方三度(有时是上方二度)的装饰 音(即上倚音的吹奏方法);在第二个音上加一个下方二度的装饰音(即下倚音的吹奏方法)。
2、凡是连续四个以上的十六分音符,多是两个音符吐吹一下,很少用长连线或者吐音断奏。
3、 乐句或小节开头脑第一个音,很多时候用指颤音(二度或三度)。但是这种指颤音与一般指颤音不同,它要求手指尽量低抬,动作很快,有些近似波音的效果。
口笛,经考证,口笛要我国历史上早有记载,并有出土实物。但将它推陈出新,正式搬上舞台,登上音乐的大雅之堂,是20世纪七十年代。上海民族乐团的俞逊发把自己改进的口笛首先运用于独奏中,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许多青年演奏者,喜吹爱好,而且,又有不少人对口笛进行了以自己使用为主要目的的某些改进。不断丰富着它的表现力。目前口笛五花八门,有两孔和五孔口笛,七孔口笛。有按音位的对称,以中心开吹孔的,也有的以在比二的比例开吹孔的。有的开孔为了转调方便,有的则为增加音域。
目前一般口笛,就其音域而言可达两个八度,但就其音程、音阶而言,有些音又是不易发出或者发音十分不准。由于它的制作简单,造价很低,携带方便,以及它的特有风韵受到许多人的欢迎。
侗笛,侗笛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侗族地区非常流行。它的音色优美,明朗而不浮华,甜美而不消沉,它反映了侗乡的幽幽杉林,清清流水的山川风光,其音响近似竹笛与洞箫之间。
侗笛之所以能形成那种特有的声响效果,关健就在于笛头的吹口。它不像竹笛是横吹的孔吹乐器,它是依靠吹口(吹嘴)来发声。
侗笛一般长约30厘米,内径为13厘米,共开六个音孔。从吹口顶端至六音孔约为14厘米。各音孔间的距离基本相等。
民间流行的侗笛都无有严格要求,一般较多用的是D调、E调和F调。每支侗笛的音域约在10—12度。
演奏侗笛时多采用一口气到底的吹法——“鼓腮换气法”,这也就是它的所难之处。其它演奏技巧是不难掌握的,只要有吹笛子的技能,运用于侗笛是足足胜任了。
玉屏笛,产于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用当地的小水竹 制成。笛身呈椭圆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鸟兽、虫鱼或诗文等图饰,工艺精细。成对的雌雄笛更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腾龙";雌的笛管略细,发音明亮,上刻"彩凤"。这种龙凤对笛,在工艺上颇具特色。
种类:
1曲笛:
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笛”,是一种用于南方昆曲等戏曲的伴奏的乐器,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
2梆笛:
梆笛用于北方梆子戏的伴奏,笛身细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
3定调笛:
每支笛子固定一个调,每套有6支、7支或12支。它适应不同调子乐曲的演奏,最适宜独奏或参加乐队演奏。
区别:
一、特点不同:
1曲笛:
音色浑厚而柔和,清新而圆润。
2梆笛:
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种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
3定调笛:
定调笛在笛身的吹孔与音孔之间,装置铜制插口以调节吹孔与音孔的距离。
二、音调不同:
1曲笛:
多为D调或C调乃至降B调。
2梆笛:
这种笛子通常分为:F调梆笛、G调梆笛、A调梆笛。
3定调笛:
因为它不再有曲笛、梆笛之分,而是以第三孔的音高定名。
扩展资料
梆笛着重于舌上技巧的运用,如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先生演奏的北方民间乐曲《五梆子》、《喜相逢》,在演奏上表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在气息运用上较猛,并采用了急促跳跃的舌打音,强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
梆笛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这和北方人民所处的地区特点和生活、劳动习惯是分不开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竹笛
笛子的种类可分为闷笛、竖笛、定音笛、平均孔笛、接铜调音笛、新笛、加孔加键笛、排笛等。
闷笛:一般不开“笛膜孔”的笛子均称为“闷笛”。“闷笛”吹起来比较费气,音色较暗,不够明亮,但对练习笛子的“气功”有很大的帮助,一般年龄较小或体弱者最好不使用。“闷笛”也可以用有膜孔的笛子来代替,在“笛膜孔”上,用较厚的纸或橡皮膏贴没,即成“闷笛”。坚笛:又称直吹笛、牧童笛。它与竹笛不同之处,它是竖着吹奏,而且在笛头上装置一个“叫簧” ,这种笛子一吹就响,一学就会,很适宜低幼儿童学习。我国的坚笛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演奏上保持了民族的特色。古时称它为“顺笛”。近年来出现了用塑料制成坚笛,并从国外引进活动笛头装置,这样不仅扩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而且还能调节音高,它是学校开展器乐活动的良好工具。
定音笛、平均孔笛:老式的笛子,六个发音孔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称为平均 i“音的音程是半音(度)的特点,按照传统指法,先学全按作5指法,使第二孔和第三孔、第五孔和第六孔之间的音孔相距较近。能基本上解决笛子的音准,用叉口吹法可转二至三个调,我们最好选用“定音笛”。
接铜调音笛:“笛膜孔”与“第六孔”之间接上用软木及铜片制成的一个圈使管身的长短略可伸缩。以此来调节音的升高、降低,可调节1/4的全音,目前,专业文艺团体普遍使用这种“接铜调音”改良笛,常用于合奏及伴奏。
新笛:新笛又称低音笛,它的构造与普通笛子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1)不开笛膜孔。(2)笛身比曲笛还要粗长,音域比曲笛低一个纯五度,音色类似箭声,音量比箫大,常在大型管弦乐作品中,作为管乐器的低音声部应用。
加扎、加健笛:随着乐器改革的不断发展,为增设半音及解决转调后的音准,乐器厂生产了八孔笛,又称“三八笛”,它在原有竹笛六孔的基础上,加上二个孔,能较正确地转出三个‘调门”来,因此称为“三八笛”。目前正在试制中的,还有九孔加键笛、十孔加键笛、十一孔加键笛。
排笛:由赵松庭发明,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除了最外面一根不动外,其他都将笛塞以上的装饰部份截去,将它们的吹孔尽量靠近,吹外面一根时,额部感觉到里面一根的位置,但不要妨碍吹外面一根。两根笛子之间用‘S”形垫片衬住,用活动的螺丝套把它们扎紧,免得滑动。排笛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表现力也增强了。演奏时,换笛迅速,转调方便,能解决许多单根笛子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梆笛用于北方梆子戏的伴奏,笛身细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着重于舌上技巧的运用,如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先生演奏的北方民间乐曲《五梆子》、《喜相逢》,在演奏上表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在气息运用上较猛,并采用了急促跳跃的舌打音,强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梆笛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这和北方人民所处的地区特点和生活、劳动习惯是分不开的。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如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
曲笛用于南方昆曲等戏曲的伴奏,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多为C调或D调。管身粗而长,音色淳厚、圆润、讲究运气的绵长,力度变化细致,常采用先放后收,一音三韵,悠扬委婉,演奏的曲调比较优美、精致、华丽,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
曲笛与北方风格的梆笛笛子独奏曲那种粗犷、有力,形成鲜明的对照。如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教授,他所演奏的《鹧鸪飞》、《小放牛》等民间乐曲,音色润丽、清晰,音色控制、强弱对比自如,并多应用笛子上的“唤音”、“送音”、“打音”、“倚音”、“颤音”等技术,在气息运用上要求饱满均匀,尽量少用吐音断奏。
曲笛在我国南方广泛流行,适宜独奏、合奏,是昆曲等戏曲音乐、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中富有特色的乐器之一。
现在新创作的笛子独奏曲,大部份都吸取了“曲笛”和“梆笛”的演奏特点。
以上就是关于竹笛的乐器分类全部的内容,包括:竹笛的乐器分类、笛子的种类、笛子种类,区别,各自特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