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晓望晴空”与“山晚望晴空”哪一个出自《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纽约时代广场2023-05-06  17

出自《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的是:山晚望晴空。

全诗: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李白(唐代)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鉴赏:

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代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景色十分明净。诗人凭高俯瞰,“江城”犹如在图画中一样。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严羽《沧浪诗话》说:“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本文分类:古代诗 发布时间:2013/2/17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唐 · 李白

注释

谢脁北楼:即谢脁楼,为南朝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陵阳山顶,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脁”读“tiǎo”

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山晚:山色渐晚

望晴空:眺望晴朗的天空

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

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

双桥:指凤凰桥和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所建。

彩虹:指水中的桥影。

人烟:人家里的炊烟。

橘柚:橘林柚林。

北楼:即谢脁楼。

谁念:谁想。

临风:面临这秋风。

谢公:谢脁。

翻译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

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分开解释

江城如画里——江边的城池如画里的美景。

山晚望晴空——天色见晚,我站在谢朓楼遥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两条江水之间是一潭犹如镜子一样明亮的湖水。

双桥落彩虹——江上的两座桥倒映在水面上犹如彩虹一样。

人烟寒橘柚——橘林柚林掩映在另人感到寒冷的炊烟中。

秋色老梧桐——秋色茫茫,梧桐树也显得格外苍老。

谁念北楼上——谁会想到登谢朓楼。

临风怀谢公——面对着秋风,怀念谢先生。

@词语库

赏析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是一首风格独特的怀旧诗,前面主要内容是写景状物,描写了登上谢脁楼所见到的美丽景色,而在最后点明怀念谢脁,抒发了对先贤的追慕之情。此诗语言清新优美,格调淡雅脱俗,意境苍凉旷远。

当李白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朓所吟赏的山川,缅怀他平素所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虽然古今世隔,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感;正因为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

李白《子夜秋歌》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1关于宣城的诗词

1、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代: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落入人间的彩虹。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衰老之像。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2、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3、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南北朝:谢朓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译文:

船走水路与江水背向而行,而流水却知入海而归。浩淼水天之际能够认识出返归之船,云雾之中能分辨江岸的树。

船在摇荡,困倦惆怅之心也在摇荡,这种孤独的远行已非一次。虽然为得朝廷赏识而高兴,但又怎能比得上遁迹僻远之地的情趣。

世间喧嚣从此远隔,庆幸得到这种机会。虽然没有玄豹深藏远害的资质,但也终于能够隐于南山的雾中。

4、自宣城赴官上京

唐代:杜牧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译文:

潇洒不羁飘荡江湖十多个春秋,没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谢公城边被溪水声响惊醒酣梦,苏小门前的柳枝常常拂过我头。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几人怀抱这般情韵一生就罢休?

尘世中人挂冠归去原是平常事,终于将蹉跎了的光阴来寻访旧游。

5、宣城见杜鹃花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2有关宣城的诗

《题宣城》一诗,诗曰:“土控吴兼越,川连歙与池。

山河地襟带,军镇国藩维。”对宣城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作了精辟分析,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杜牧在宣城公务之余,常陪同府主或邀同僚好友漫游山川,观赏风光,瞻仰古贤人的踪迹,并有吟赋,如《题宣城开元寺》,诗曰:“南朝谢月兆城,东吴最深处。亡国去如鸿,遗寺茂烟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采阁,白鸟两相语。溪声入僧梦,月色晕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栏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诗人笔下的开元寺令人向往,无不以一睹为快。杜牧在宣城写过不少词采清丽、生动自然的抒情短诗,如《溪柳有感》,“宛溪垂柳最长枝,虽被春风尽日吹。

不堪攀折犹堪看,陌上少年来自迟。”。

3有关宣城的诗

《题宣城》一诗,诗曰:“土控吴兼越,川连歙与池。

山河地襟带,军镇国藩维。”对宣城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作了精辟分析,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杜牧在宣城公务之余,常陪同府主或邀同僚好友漫游山川,观赏风光,瞻仰古贤人的踪迹,并有吟赋,如《题宣城开元寺》,诗曰:“南朝谢月兆城,东吴最深处。亡国去如鸿,遗寺茂烟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采阁,白鸟两相语。溪声入僧梦,月色晕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栏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诗人笔下的开元寺令人向往,无不以一睹为快。杜牧在宣城写过不少词采清丽、生动自然的抒情短诗,如《溪柳有感》,“宛溪垂柳最长枝,虽被春风尽日吹。

不堪攀折犹堪看,陌上少年来自迟。”。

4有谁知道李白在宣城的事迹

唐代大诗人李白从天宝十二年(753年)秋天到宝应元年(762年),也就是从五十三岁至六十二岁十年期间,曾七次来宣城游历,观赏江山美景,赋诗抒情,留下了不少千古传唱的诗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来宣城,首登敬亭山、只身独坐山上时感怀之作。“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广为传颂,敬亭山之名,也随之鹊起。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这首诗是李白三游宣城,登谢月兆楼望江城景色而缅怀前代诗人谢月兆时所作,全诗不仅表达了他对谢月兆的深深怀念之情,也生动地描绘了北楼周围的山水景色。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这首诗是李白七游宣城,知悉善酿老春酒的老人纪叟已作古时,哭诉而作。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是李白应泾县名士汪伦之邀,游桃花潭后,赠与汪伦的送别之作。汪伦是泾县名士,他对李白的诗作极为喜爱,每得之,辄日夜吟诵,百读不厌。当他得知李白来宣城时,便修书一封,盛情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一游。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见信,欣然应邀。见面后,李白对汪伦说:“此番前来,一是观赏十里桃花;二是酣尝万家酒店,此意难违,美意难却。”汪伦闻言歉然答道:“桃花者,十里之处有桃花渡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乃店主之姓也,并无万家酒店。”李白听后笑而言之:“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伦豪士,此亦快事。”当李白辞行登舟将行时,汪伦岸边踏歌送别,李白为感谢汪伦深情厚谊,特作《赠汪伦》一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成为千古绝唱 。

李白游宣城的诗篇: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秋登宣城 》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镱,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等等等等……太多了,建议你去百度或者谷歌去搜一下

5李白诗《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译文:我登上谢眺北楼俯瞰坐落在江畔的宣城,我觉得它美得好像在画里一样。

句溪和宛溪夹城而流,在秋天里,溪水格外澄清,水面泛出晶莹的光,如明镜一般。横跨两溪的凤凰桥和沂川桥在碧水夕阳的映照下宛若天上落下的彩虹。

人家的一缕缕炊烟,使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呈现出一片苍寒的颜色,秋色使梧桐树更显苍老。谁能想到就在这时候,我在这里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着当年的谢眺呢?题解:谢眺北楼是谢眺任宣城太守时建的,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诗人开门见山,一开头就把所见景色概括了出来,马上抓住人心。以后他用“明镜”、“彩虹”突出“江城如画”,用“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描绘“山晚晴空”,瞧,多么完整而又有层次。

在这里,诗人不仅写了秋景,也写出了秋天的意境。背景:这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这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

赏析: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净!凭高俯瞰,这“江城”简直是在画图中似的。

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

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的关系来说,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

“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

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地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

“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的建筑。

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影水中,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青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灿色彩。这哪里是桥呢?简直是天上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

读了这两句,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诗人另一名作《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者同样是用比拟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同样用一个“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联系起来;然而同中有异,异曲同工:一个是以银河比拟瀑布的飞流,一个是用彩虹写夕阳明灭的波光中双桥的倒影;一个着重在描绘其奔腾直下的气势,一个着重在显示其瑰丽变幻的色彩,两者所给予人们的美感也不一样,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的活泼空灵,则同样使人惊叹。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我们不难想象,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的,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

他站得高,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炼的形象语言,在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漏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他不仅写出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

如果我们细心领会一下,就会发现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笔是丝丝入扣的。这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二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朓所建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一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

这里值得注意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怀”,是李白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

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当摇落秋风的时节,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

宣城是他旧游之地,现在他又重来这里。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到谢朓,这不仅因为谢朓在宣城遗留下象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因为谢朓对宣城有着和自己相同的情感。

当李白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朓所吟赏的山川,缅怀他平素所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虽然古今世隔,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感;正因为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又有谁能够理解呢?眺tiào(1) ㄊㄧㄠˋ(2) 望,往远处看:~览。

~瞩。~望。

远~。(3) 目不正,斜视。

1 关于宣城李白的诗句

关于宣城李白的诗句 1 关于宣城的诗词

1、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代: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落入人间的彩虹。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衰老之像。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2、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3、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南北朝:谢朓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译文:

船走水路与江水背向而行,而流水却知入海而归。浩淼水天之际能够认识出返归之船,云雾之中能分辨江岸的树。

船在摇荡,困倦惆怅之心也在摇荡,这种孤独的远行已非一次。虽然为得朝廷赏识而高兴,但又怎能比得上遁迹僻远之地的情趣。

世间喧嚣从此远隔,庆幸得到这种机会。虽然没有玄豹深藏远害的资质,但也终于能够隐于南山的雾中。

4、自宣城赴官上京

唐代:杜牧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译文:

潇洒不羁飘荡江湖十多个春秋,没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谢公城边被溪水声响惊醒酣梦,苏小门前的柳枝常常拂过我头。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几人怀抱这般情韵一生就罢休?

尘世中人挂冠归去原是平常事,终于将蹉跎了的光阴来寻访旧游。

5、宣城见杜鹃花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2 有关宣城的诗

《题宣城》一诗,诗曰:“土控吴兼越,川连歙与池。

山河地襟带,军镇国藩维。”对宣城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作了精辟分析,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杜牧在宣城公务之余,常陪同府主或邀同僚好友漫游山川,观赏风光,瞻仰古贤人的踪迹,并有吟赋,如《题宣城开元寺》,诗曰:“南朝谢月兆城,东吴最深处。亡国去如鸿,遗寺茂烟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采阁,白鸟两相语。溪声入僧梦,月色晕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栏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诗人笔下的开元寺令人向往,无不以一睹为快。杜牧在宣城写过不少词采清丽、生动自然的抒情短诗,如《溪柳有感》,“宛溪垂柳最长枝,虽被春风尽日吹。

不堪攀折犹堪看,陌上少年来自迟。”。

3 有关宣城的诗

《题宣城》一诗,诗曰:“土控吴兼越,川连歙与池。

山河地襟带,军镇国藩维。”对宣城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作了精辟分析,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杜牧在宣城公务之余,常陪同府主或邀同僚好友漫游山川,观赏风光,瞻仰古贤人的踪迹,并有吟赋,如《题宣城开元寺》,诗曰:“南朝谢月兆城,东吴最深处。亡国去如鸿,遗寺茂烟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采阁,白鸟两相语。溪声入僧梦,月色晕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栏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诗人笔下的开元寺令人向往,无不以一睹为快。杜牧在宣城写过不少词采清丽、生动自然的抒情短诗,如《溪柳有感》,“宛溪垂柳最长枝,虽被春风尽日吹。

不堪攀折犹堪看,陌上少年来自迟。”。

4 李白写的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中的名句

李白写的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中的名句是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译文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鉴赏诗人临风缅怀南齐的谢朓,心情复杂,但没有人理解,也无人愿理解,深刻的孤寂溢于言表。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当摇落秋风的时节,诗人那寂寞的心情,读者是可以想象的。

宣城是他旧游之地,此时他又重来这里。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到谢朓,这不仅因为谢朓在宣城遗留下了像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因为谢朓对宣城有着和诗人相同的情感。

当李白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朓所吟赏的山川,缅怀他平素所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虽然古今世隔,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感;正因为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很难有人能理解。

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一、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二、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劝学诗》

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四、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五、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六、昨夜西风凋碧树。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七、槛菊愁烟兰泣露。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八、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李白《秋登宣城谢北楼》

九、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苏轼《念奴娇中秋》

十、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唐婉《钗头凤世情薄》

十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黄巢《不第后赋菊》

十二、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十三、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十四、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十五、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

十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十七、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

十八、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十九、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天净沙秋》

二十、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二十一、夜深风竹敲秋韵。 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二十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二十三、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王昌龄《长信怨》

二十四、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二十五、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王禹《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二十六、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二十七、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二十八、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王昌龄《西宫秋怨》

二十九、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三十、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杜甫《天末怀李白》

三十一、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听蜀僧弹琴 》

三十二、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三十三、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李白《秋浦歌》

三十四、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三十五、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三十六、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 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三十七、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三十八、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李贺《七夕》

三十九、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 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四十、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白朴《天净沙秋》

四十一、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关于写山的诗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描写秋天的诗句,关于写秋天的诗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 李绅《古风二首 》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王维《山居秋暝》

红藕香残玉簟秋。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虞世南《蝉》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 黄巢《不第后赋菊》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 李贺《李凭箜篌引》

昨夜西风凋碧树。 ——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张籍《秋思》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 白朴《天净沙·秋》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郑思肖《画菊》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刘禹锡《望洞庭》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 李峤《风》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杜牧《秋夕》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王维《山居秋暝》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杜牧《秋夕》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李商隐《夜雨寄北》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 李白《秋浦歌》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林杰《乞巧》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刘禹锡《秋词》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登高》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王维《山居秋暝》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 曹丕《燕歌行》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 李白《三五七言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却道天凉好个秋。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 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 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

关于秋天的诗句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四》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张孝祥《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李商隐《菊花》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赵孟頫《岳鄂王墓》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张耒《夜坐·庭户无人秋月明》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马戴《落日怅望》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候蛩凄断》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刘禹锡《秋词二首》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王维《秋夜曲》

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陆游《秋思·描写秋天的诗句》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赵秉文《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赵嘏《长安晚秋》

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龚自珍《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许浑《咸阳城东楼》

枕簟溪堂冷欲秋。——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却傍金笼共鹦鹉。——柳永《甘草子·秋暮》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高蟾《金陵晚望》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李商隐《端居》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许浑《早秋三首·其一》

黄菊枝头生晓寒。——黄庭坚《鹧鸪天·坐中有眉山隐客史》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枫落河梁野水秋。——苏庠《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柳永《甘草子·秋暮》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晏殊《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曾几《苏秀道中》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曹雪芹《薛宝钗咏白海棠》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杜牧《长安秋望》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晏几道《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苍生喘未苏,买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杨冠卿《卜算子·秋晚集杜句吊贾傅》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时彦《青门饮·寄宠人》

秋在黄花羞涩处。——张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贾岛《题诗后》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晏几道《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

月到东南秋正半。——王国维《蝶恋花·月到东南秋正半》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马戴《灞上秋居》

1 关于宣城的诗句

2 关于宣城诗句

关于宣城的诗句 1 关于宣城的诗词

1、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代: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落入人间的彩虹。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衰老之像。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2、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3、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南北朝:谢朓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译文:

船走水路与江水背向而行,而流水却知入海而归。浩淼水天之际能够认识出返归之船,云雾之中能分辨江岸的树。

船在摇荡,困倦惆怅之心也在摇荡,这种孤独的远行已非一次。虽然为得朝廷赏识而高兴,但又怎能比得上遁迹僻远之地的情趣。

世间喧嚣从此远隔,庆幸得到这种机会。虽然没有玄豹深藏远害的资质,但也终于能够隐于南山的雾中。

4、自宣城赴官上京

唐代:杜牧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译文:

潇洒不羁飘荡江湖十多个春秋,没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谢公城边被溪水声响惊醒酣梦,苏小门前的柳枝常常拂过我头。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几人怀抱这般情韵一生就罢休?

尘世中人挂冠归去原是平常事,终于将蹉跎了的光阴来寻访旧游。

5、宣城见杜鹃花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2 有关宣城的诗

《题宣城》一诗,诗曰:“土控吴兼越,川连歙与池。

山河地襟带,军镇国藩维。”对宣城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作了精辟分析,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杜牧在宣城公务之余,常陪同府主或邀同僚好友漫游山川,观赏风光,瞻仰古贤人的踪迹,并有吟赋,如《题宣城开元寺》,诗曰:“南朝谢月兆城,东吴最深处。亡国去如鸿,遗寺茂烟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采阁,白鸟两相语。溪声入僧梦,月色晕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栏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诗人笔下的开元寺令人向往,无不以一睹为快。杜牧在宣城写过不少词采清丽、生动自然的抒情短诗,如《溪柳有感》,“宛溪垂柳最长枝,虽被春风尽日吹。

不堪攀折犹堪看,陌上少年来自迟。”。

3 有关宣城的诗

《题宣城》一诗,诗曰:“土控吴兼越,川连歙与池。

山河地襟带,军镇国藩维。”对宣城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作了精辟分析,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杜牧在宣城公务之余,常陪同府主或邀同僚好友漫游山川,观赏风光,瞻仰古贤人的踪迹,并有吟赋,如《题宣城开元寺》,诗曰:“南朝谢月兆城,东吴最深处。亡国去如鸿,遗寺茂烟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采阁,白鸟两相语。溪声入僧梦,月色晕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栏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诗人笔下的开元寺令人向往,无不以一睹为快。杜牧在宣城写过不少词采清丽、生动自然的抒情短诗,如《溪柳有感》,“宛溪垂柳最长枝,虽被春风尽日吹。

不堪攀折犹堪看,陌上少年来自迟。”。

4 李白描写宣城风景的古诗有哪首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这是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谢朓北楼又名谢公楼,是南朝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天宝十三年,李白漫游至此,一个晴朗的秋天傍晚,诗人独自登楼,凭栏远眺,只见依山傍水的宣城,景色十分秀丽。不禁诗兴勃发——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诗人怀着赞叹的心情用凝炼的笔墨描写了登高所见的总体印象。平旷的郊原,起伏的山峦,错落有致,在秋日的晴空下,宛如一幅美妙的风景画。这开头两句一下子将读者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接下来具体描写诗人眼中的景色。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写远景。“两水”,指环绕宣城的句溪和宛溪。时值秋天,溪水宁静澄澈,远远望去,光亮如镜。“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两座拱形桥。两座桥倒映水中,在夕阳的照耀下,折射出绚丽奇幻的色彩。这哪里是桥?分明是两道彩虹从天而降!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写近景。诗人选取了人烟、橘柚、梧桐三种具有时节特征的物象来展示深秋傍晚的景色。山岗丛林中,飘出农家的一缕缕炊烟;深碧的橘柚、变黄的梧桐都显出一片苍凉。诗人敏锐地捕捉住瞬间的感受,借视觉写出感觉,“寒”、“老”二字,不仅能够调动读者的联想,而且似乎在不经意中点染出一片浓重的秋意。

以上四句,两句写水,两句写山,层次清晰,明暗相间。水明净绚丽,山沉郁苍寒,组成一幅绝妙的薄暮秋色图。

结尾“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与开头两句相呼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抒发怀念前代诗人谢朓的心情。然而这不是一般的登临怀古,“谁念”二字,透露了诗中的背景。

李白自天宝初年为权贵排挤被迫离开长安以后,一直过着政治失意、四处漂泊的生活。而他所仰慕的前代诗人谢朓,在南齐争权夺势的复杂斗争中也曾受到排挤,最终死于非命。因此,当他来到旧游之地宣城,登上谢朓建造的北楼,面对谢朓吟赏的宣城山水,怎么能不油然而生缅怀谢公之情?

5 求有关安徽宣城泾县的古诗

李白在那住过,最出名的就是“桃花潭水深千尺……”

《泾川送族弟》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锦石照碧山,两边白鹭鸶。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上有琴高水,下有陵阳祠。仙人不见我,明月空相知。问我何事来,卢敖结幽期。蓬山振雄笔,绣服挥清词。江湖发秀色,草木含荣滋。置酒送惠连,吾家称白眉。愧无海峤作,敢阙河梁诗。见尔复几朝,俄然告将离。中流漾彩鹢,列岸丛金羁。叹息苍梧凤,分栖琼树枝。清晨各飞去,飘落天南垂。望极落日尽,秋深暝猿悲。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

光李白在那写的诗都有很多

6 与宣城历史有关的诗 要快

宣城,古名宛陵,在三国时也叫丹阳,宣城,东临苏浙,地近沪杭,为安徽之东南门户。风景宜人、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宣城历史上战事较少,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日本对宣城的大轰炸还有就是发生在泾县震惊世界的皖南事变,日本的轰炸给宣城这个一直保护的不错的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摧毁,也给宣城的经济极大的重创。

宣城在清朝时出了个很著名的数学家梅文鼎,他为中国的数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了乾隆的赏识,他把以前的数学书籍结合自己的知识编著成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但真正让宣城闻名的是谢眺和李白,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便是当时的江左名郡,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骚客来此,著名诗人范晔、谢脁、杜牧曾做过宣城太守,白居易曾在宣城读书致仕,李白曾多次游历宣城。而在这其中,给宣城抹上浓墨重彩的就有两位:谢脁与李白。

谢脁字玄辉,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他出身于当时的高门华族、文学世家——陈郡谢氏,是东晋名相谢安的后代。他少年早慧,文名显赫,步入仕途后也较得意,似乎没有多少牢骚和哀怨。然而在魏晋南北朝那样一个动荡衰败、朝代迭更的年代,人的生命格外脆弱,伴君如伴虎,谢脁又出身于名门望族,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他由京官出任宣城太守,正是政治上受排挤而造成的一次跌宕。他的心情是极端痛苦和矛盾的。一方面,他心怀魏阙、眷恋着朝廷;另一方面,他又想着远离尘嚣、畏祸全身。当他来到宣城时,他被这里的青山秀水深深地吸引了,想在这山明水秀的宣城过一番亦官亦隐的生活:"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谢脁到任不久,便在陵阳山郡衙附近建"高斋",作为他"披衣就清盥,凭轩方秉笔"((高斋视事》)之所,过着"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始"(《始之宣城郡》)的亦官亦隐的生活。他曾多次登临郡北敬亭山和郡南响山,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清丽诗篇,因而他又有"谢宣城"之美誉。

"天明开秀崿,澜光媚碧堤。风荡飘莺乱,云行芳树低。暮春春服美,游驾凌丹梯。升峤既小鲁,登峦且怅齐。王孙尚游行,蕙草正萋萋"。(《登山曲》)

"飒飒满池荷,翛翛荫窗竹。檐隙自周流,房栊闲且肃。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陆。"(《冬日晚郡事隙》)

关于宣城诗句 1 关于宣城的诗词

1、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代: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落入人间的彩虹。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衰老之像。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2、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3、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南北朝:谢朓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译文:

船走水路与江水背向而行,而流水却知入海而归。浩淼水天之际能够认识出返归之船,云雾之中能分辨江岸的树。

船在摇荡,困倦惆怅之心也在摇荡,这种孤独的远行已非一次。虽然为得朝廷赏识而高兴,但又怎能比得上遁迹僻远之地的情趣。

世间喧嚣从此远隔,庆幸得到这种机会。虽然没有玄豹深藏远害的资质,但也终于能够隐于南山的雾中。

4、自宣城赴官上京

唐代:杜牧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译文:

潇洒不羁飘荡江湖十多个春秋,没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谢公城边被溪水声响惊醒酣梦,苏小门前的柳枝常常拂过我头。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几人怀抱这般情韵一生就罢休?

尘世中人挂冠归去原是平常事,终于将蹉跎了的光阴来寻访旧游。

5、宣城见杜鹃花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2 有关宣城的诗

《题宣城》一诗,诗曰:“土控吴兼越,川连歙与池。

山河地襟带,军镇国藩维。”对宣城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作了精辟分析,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杜牧在宣城公务之余,常陪同府主或邀同僚好友漫游山川,观赏风光,瞻仰古贤人的踪迹,并有吟赋,如《题宣城开元寺》,诗曰:“南朝谢月兆城,东吴最深处。亡国去如鸿,遗寺茂烟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采阁,白鸟两相语。溪声入僧梦,月色晕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栏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诗人笔下的开元寺令人向往,无不以一睹为快。杜牧在宣城写过不少词采清丽、生动自然的抒情短诗,如《溪柳有感》,“宛溪垂柳最长枝,虽被春风尽日吹。

不堪攀折犹堪看,陌上少年来自迟。”。

3 李白描写宣城风景的古诗有哪首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这是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谢朓北楼又名谢公楼,是南朝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天宝十三年,李白漫游至此,一个晴朗的秋天傍晚,诗人独自登楼,凭栏远眺,只见依山傍水的宣城,景色十分秀丽。不禁诗兴勃发——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诗人怀着赞叹的心情用凝炼的笔墨描写了登高所见的总体印象。平旷的郊原,起伏的山峦,错落有致,在秋日的晴空下,宛如一幅美妙的风景画。这开头两句一下子将读者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接下来具体描写诗人眼中的景色。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写远景。“两水”,指环绕宣城的句溪和宛溪。时值秋天,溪水宁静澄澈,远远望去,光亮如镜。“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两座拱形桥。两座桥倒映水中,在夕阳的照耀下,折射出绚丽奇幻的色彩。这哪里是桥?分明是两道彩虹从天而降!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写近景。诗人选取了人烟、橘柚、梧桐三种具有时节特征的物象来展示深秋傍晚的景色。山岗丛林中,飘出农家的一缕缕炊烟;深碧的橘柚、变黄的梧桐都显出一片苍凉。诗人敏锐地捕捉住瞬间的感受,借视觉写出感觉,“寒”、“老”二字,不仅能够调动读者的联想,而且似乎在不经意中点染出一片浓重的秋意。

以上四句,两句写水,两句写山,层次清晰,明暗相间。水明净绚丽,山沉郁苍寒,组成一幅绝妙的薄暮秋色图。

结尾“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与开头两句相呼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抒发怀念前代诗人谢朓的心情。然而这不是一般的登临怀古,“谁念”二字,透露了诗中的背景。

李白自天宝初年为权贵排挤被迫离开长安以后,一直过着政治失意、四处漂泊的生活。而他所仰慕的前代诗人谢朓,在南齐争权夺势的复杂斗争中也曾受到排挤,最终死于非命。因此,当他来到旧游之地宣城,登上谢朓建造的北楼,面对谢朓吟赏的宣城山水,怎么能不油然而生缅怀谢公之情?

4 秋高宣城谢眺古诗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是一首风格独特的怀旧诗,前面主要内容是写景状物,描写了登上谢脁楼所见到的美丽景色,而在最后点明怀念谢脁,抒发了诗人对先贤的追慕之情。全诗语言清新优美,格调淡雅脱俗,意境苍凉旷远。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5 关于谢朓楼的古诗词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江城:水边的城,即指宣城。唐时江南地区口语,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两水:指绕宣城而流的宛溪、句溪二水。

明镜:指桥洞和它的倒影合成的圆形,犹如圆的镜子。

双桥:指宛溪上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下桥叫做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所建。

彩虹:指水中桥影。

人烟:人户炊烟。

水边的宣城明净秀丽,如在画中。秋天的傍晚,独自登上谢北楼。凭高远眺,晴空山色,一览无余。句溪和宛溪两条河流相互辉映,宛如明镜。凤凰桥和济川桥有如彩虹横跨溪水。远处升起一缕缕炊烟,橘柚便掩映在这寒烟里。秋气苦寒,深碧的梧桐染上浓重的秋色。有谁知道,在这深秋的北楼上,有人正临风惆怅,怀念北楼昔日的主人谢朓。

强半峰峦带碧流,行人犹说古宣州。梦悬日月青莲赋,独占江山谢朓楼”。

——《宣州歌》

李白

江城如画里, 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桔柚, 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 临风怀谢公

这是诗人在天宝十二载(753)秋从梁园重游宣城时所作。宣城是皖南一座风景优美的名城,即今安徽省宣城县。南齐诗人谢朓,字玄晖,在宣城做太守时曾建一座北楼,又称谢朓楼。《江南通志》云:“陵阳山在宁国府城南,冈峦盘屈,山峰秀拔, 为一郡之镇。上有楼,即谢朓北楼,李白所称‘江城如画’者。”谢朓是李白最钦佩的古代诗人之一,而谢朓北楼又是宣城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因此李白每到宣城,必游北楼。《李太白全集》中有好几首咏北楼的诗,这是其中较著名的一首。

“江城如画里”,劈头一句总写宣城如画的美景给诗人留下的极其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有笼罩全诗的作用。“山晚望晴空”,紧接着第二句即补充说明,对宣城的这个美好印象,是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登上陵阳山的谢朓北楼远眺时所见。当时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更显得“江城如画”啊!按照时间的顺序,应当先是“山晚望晴空”,然后才能看到“江城如画里”的美景。现在诗人故意采用倒装句法,劈头就写“江城如画”的美景,然后才补叙诗人登望的时地动作,显得非常突兀有力。正如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所说:“起手贵突兀……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这首诗的开头,正具有这样的特色。

然而,江城究竟象怎样的图画,读者的心目中还是比较空洞模糊的。于是,中间两联便对“江城如画”的美景作了具体渲染。不过,江城大得很,美景多得很,诗人从何处落笔呢记得有一个美学家曾说过,无限大和无限小都无法引起美感,因为它缺乏具体性,使读者难以捉摸,无从想象。诗人李白是深深懂得这一艺术法则的, 于是,他采用“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集中笔墨,重点描写了江城的水、桥、桔柚、梧桐,以这四种典型景物来反映宣城美景的全貌。

宣城的宛溪、句溪二水绕城而流,所以有“两水夹明镜”句,意谓宛、句二水,清澈明净,象两面宝光鉴人的镜子,夹护着宣城;宛溪有隋开皇(581—600)中所建凤凰、济川二桥横卧其上,所以有“双桥落彩虹”句,意谓凤、济二桥的倒影投在水中,恰如彩虹从天上掉下来一样。桥影倒映在溪水中,纤毫毕现,把“明镜”衬托得更加清澈;“明镜”中映现着彩虹,色彩斑斓,使二桥的风姿显得格外秀丽。这两句工整的对偶,不仅出于使平仄协调、音韵悦耳、语言更加整齐等形式上的需要,也是出于能互相衬托、相映生辉、使意境格外优美等内容上的需要。刘勰说过:“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 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李白的这一联比喻贴切,妙语天成,清新秀丽, 自然成对,是千百年来人们激赏的名句。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语》卷下)我们从如画的江城,清碧如洗的晴空,明镜似的溪水,彩虹似的桥影这些新鲜明净、充满生机的景象中,感觉到了诗人恬静怡悦的心情。这时候的诗人,完全被大自然的美景所深深地陶醉了。

“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文心雕龙·物色》)再写下去,诗人的感情起了显著的变化:身在谢朓北楼,面对如画美景,很容易想起古代写景能手谢朓已一去不复返了:“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李白《谢公亭》)。于是,第三联诗句中的感情来了个骤然的转变,从恬静怡悦一下子转为凄清迟暮:“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意思是说,眺望远处的炊烟,袅袅空际,罩住桔柚林,仿佛带有一层寒意。这寒意既是客观的(因为秋天一到,万木萧疏),也是主观的(因为思古怀人,愁绪绵绵),是主客观统一的艺术表现。“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叶大,水分容易蒸发,为了保留水分和养料,顺利越冬,梧桐在树木中是最先凋谢的。本来是梧桐叶落(衰老),显示秋季的来临。然而,现在诗人倒过来说,就变成秋季的来临促使梧桐变老。这样写,是为了抒发诗人浓重的功名无望的迟暮之感。

诗人写作此诗时,已经五十三、四岁。他自从天宝三载(744)为高力士、杨玉环,张垍等人所谗毁,被玄宗赶出京城以后,落魄江湖已达十年之久。他的心中已郁积着够多的痛苦,曾在另一首登谢朓楼诗中尽情发泄过:“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现在,想起这一位自己最钦佩的南齐诗人谢朓,一生写出那么多清丽秀逸、警策动人的诗歌,象“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这样的名句令人心折不已,然而,他在罢去宣城太守后不久,竟被萧遥光等奸人所诬陷,下狱而死。如今只剩下他经手建造的一座北楼,依然屹立在陵阳山上,面对着宣城这如画的风景,真是风景依旧,而物在人非。自己的遭遇,又跟谢朓多么相似。难怪诗人要无限感慨地说:“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谁能够理解此时此刻诗人复杂的心情呢这两句中包含着诗人对功名不就,仕途坎坷的多么深沉的感慨啊!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三个显著特色:一是紧扣题目,结构谨严。首联是总冒,写出登楼远眺的总印象,总揽宣城全貌。颔联、颈联抓住宣城最具特色的典型景物着力刻划,赋予首句以极具体的内容,极鲜明的形象。尾联很自然地落脚到对于谢朓的深沉怀念。全诗由总到分,再由分到结,无不与题目丝丝扣合。二是寓情于景,含而不露。粗粗一读,前三联几乎全是景语;细细体会,才知道这三联景语,皆情语也。诗人的情绪从恬静怡悦转为凄清迟暮,不是靠直接抒情,而是全靠景物本身的形象和色泽来透露。这种写法,耐人涵咏,发人深思。三是千锤百炼,字字玑珠。中二联的四个动词尤为突出。“夹”字“落”字,将明镜似的两溪和彩虹似的双桥写活了;如果写成“两水似明镜,双桥如彩虹”,那就变成人人能道的常景,不是李白笔下独特的宣城美景了。“寒”字“老”字,形容词用作动词,以通感的修辞手法,把炊烟袅袅轻笼、梧桐萎黄叶落的视觉形象向使人感到寒凉凄清、衰老迟暮的感觉形象转移,带上诗人强烈的感 彩,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是运用得非常成功的。

以上就是关于“山晓望晴空”与“山晚望晴空”哪一个出自《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全部的内容,包括:“山晓望晴空”与“山晚望晴空”哪一个出自《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李白关于宣城的诗句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1611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