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方程式

遗体化妆师2023-05-06  98

数学上

“方程”也叫做“方程式”或“方程组”,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如:x-2=5,x+8=y-3。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称为方程的“解”或“根”。求的过程称为“解方程”。 方程分为很多类。从方程未知数的个数,可将其分为:一元方程,二元方程 ,三元等。从的角度,又可将方程分为和非。(当然,这里指的是方程组。)

带等号的,小学应该学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就是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

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即所有一元一次方程经整理都能得到的形式)是ax+b=0(a,b为常数,x为未知数,且a≠0)。

化学方程式,也称为化学反应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不同物质之间化学反应的式子。

(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客观事实。因此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方程式或简称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方程中,恒等式叫做恒等方程,例如

(y+2)^2=y^2+4y+4

矛盾式叫做矛盾方程,如

x+1=x。

在未知数等于某特定值时,恰能使等号两边的值相等者称为条件方程,例如x+3=8,在x=5时等号成立。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解称为方程的解。

求出方程的解或说明方程无解这一过程叫做解方程。

--- 方程式的由来 十六世纪

随着各种数学符号的相继出现

特别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创 立了较系统的表示未知量和已知量的符号以后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这一专门概念出现了

当时拉丁语称它为"aequatio"

英文为"equation" 十七世纪前后

欧洲代数首次传进中国

当时译"equation"为"相等式 由于那时我国古代文化的势力还较强

西方近代科学文化未能及时 在我国广泛传播和产生较的影响

因此"代数学"连同"相等式"等这 些学科或概念都只是在极少数人中学习和研究 十九世纪中叶

近代西方数学再次传入我国1859年

李善兰和英国 传教士伟烈亚力

将英国数学家德摩尔根的<代数初步>译出 李伟 两人很注重数学名词的正确翻译

他们借用或创设了近四百个数 学的汉译名词

许多至今一直沿用其中

"equation"; ;;的译名就是借 用了我国古代的"方程"一词这样

"方程"一词首次意为"含有未知 数的等式 1873年

我国近代早期的又一个西方科学的传播者华蘅芳

与英国传 教士兰雅合译英国渥里斯的<代数学>

他们则把"equation"译为"方程 式"

他们的意思是

"方程"与"方程式"应该区别开来

方程仍指<九章 算术>中的意思

而方程式是指"今有未知数的等式"华傅的主张在 很长时间里被广泛采纳直到1934年

中国数学学会对名词进行一审 查

确定"方程"与"方程式"两者意义相通在广义上

它们是指一元n次 方程以及由几个方程联立起来的方程组狭义则专指一元n次方程 既然"方程"与"方程式"同义

那么"方程"就显得更为简洁明了了 from Yahoo knowledge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6120502525

难明

good

方程式是由代数和数字组成 功用是靠数字和计算符号来找出代数符号所代表的数字 eg: x+10=13 x=13-10 x=3

含有一个 伐数!

方程(英文:equation)是表示两个数学式(如两个数、函数、量、运算)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等式,通常在两者之间有一等号“=”。方程不用按逆向思维思考,可直接列出等式并含有未知数。它具有多种形式,如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广泛应用于数学、物理等理科应用题的运算。

方程式或简称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方程中,恒等式叫做恒等方程,例如 (y+2)^2=y^2+4y+4 矛盾式叫做矛盾方程,如 x+1=x。 在未知数等于某特定值时,恰能使等号两边的值相等者称为条件方程,例如x+3=8,在x=5时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化学方程式,也称为化学反应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客观事实。用化学式(有机化学中有机物一般用结构简式)来表示物质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同时,化学计量数代表了各反应物、生成物物质的量关系,通过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还可以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对于气体反应物、生成物,还可以直接通过化学计量数得出体积比。

方程的来历

现在我们所说的方程的确切定义是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但是方程一词在我国早期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意思指的是包含多个未知量的联立一次方程,即现在所说的线性方程组。

《九章算术》有一道题目,把它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现在这里有上等黍3捆、中等黍2捆、下等黍1捆,打出的黍共有34斗;另有上等黍1捆、中等黍2捆、下等黍3捆,打出的黍共26斗。请你回答,上、中、下等黍各1捆所打黍的斗数为x,y,z根据题意列方程:

3x+2y+z=39(1)

2x+3y+z=34(2)

x+2y+3z=26(3)

但是《九章算术》里并没有列出像上面的方程来,而是画出一个等式,通过等式计算出答案来。

到了魏晋时期,大数学家刘徵注《九章算术》时,给这种“方程”下的定义是:“程,课程也,群物总杂各列有数,总言其实,令每行为率。二物者再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并列为行,故谓之方程。”大家应该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课程”也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课程,而是按不同物品的数量关系列出的式子。“实”就是式中的常数项。“今每行为率”,就由一个条件列一行式子,横列代表一个未知量。“如物数程之”,就是有几个未知数就必须列出几个等式。因为各项未知量系数和常数项用等式表示时,几行并列成一方形,所以叫作“方程”,它就是现在代数中讲的联立一次方程组。

《九章算术》中还列出了解联立一次方程组的普遍方法——“方程术”。当时又叫它“直除法”,和现在代数学中能用的加减消元法是基本一致的,而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这种解法,公元7世纪印度才出现,在欧洲,1559年,瑞士数学家彪奇才开始用不同的字母表示不同的未知数,并提出三元一次方程组不很完整的解法,因为他们那时还没有认识到负数,这比《九章算术》要迟1500多年。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方程式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是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定义、方程的定义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1582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