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饮食的习俗和习惯分别是什么

2023-05-06  65

1、湖南人对“吃”是很有讲究的,吃在社会中也是有着非常丰富的社会含义的。不论是做什么,丧事喜事,社交饭局等等,吃总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吃是最常用的社交手段,朋友的互相来往,在湖南一定会盛情款待,以示为主任的豪爽和热情。4、湖南人好吃异味。像什么螺蛳肉、蚌壳、各种水鲜河鲜一直被视为美味。臭豆腐、怪味豆等这种也很受欢迎。近年来啤酒鸭、牛鞭、羊鞭,在长沙也颇有食客。尤其是在湘西地区,蛇、鼠、鳅、鳝、蝌蚪,乃至各式昆虫均在炒吃之列,并被视为珍贵食品。

2、在饮食方面,湖南的人也是以大米为主,面食吃的较少。农村以蔬菜为主要副食,城市则以肉食和水果为主。在特定的节气,湖南人还会制作各种泡菜、腌菜、干菜、腊菜等等。若是家里有来客,屋主就会将这些腌制的美食端上桌让客人品尝,以此彰显家中主妇的好手艺。

3、湖南特别喜欢吃酸辣,不论是什么时候用餐或是宴会,辣菜是绝对必不可少的。这里的苗族和侗族更是偏爱酸菜。这也形成了湖北美食中具有独特的酸辣风味。在湘菜的诸多调味方法中,最注重的就是酸辣味。另外湖南人还特别喜欢吃苦菜,像什么苦瓜,浏阳豆豉也是很受欢迎的。

湖南人认为春节是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俗称过年,它持续的时间最长。湖南的春节习俗有点不太一样哦!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湖南不少地方有过小年的习俗,只是具体时间和隆重程度不同而已。过小年是“过年”的开幕式,从这天开始,喜庆的气氛持续到无宵。株洲等大部分地区视农历以 24日为“小年”,益阳等地以23日为“小年”,而邵阳、娄底等地却以正月十五日为“小年”。衡阳及湘北地区较看重过小年,而株洲等不太注重过小年。

湖南大部分地区都有在12月23日祭灶神的风俗。据说,灶王爷23日这天要上天言人善恶,因而祭灶这一天,家家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盘打扫干干净净,在灶神像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在灶前供上糖果,全家大小要揖邦行礼许愿,希望灶神吃了以后,不说人们的坏话。这叫“送灶”,整个祭祀活动才算完成,所以说这也是湖南的春节习俗中一大特色呢!

在湖南的春节习俗中,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称为“拜年无大小”。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大年初一会由一家之主准备早茶,将鸡蛋,爆米花、红枣、白糖同煮。鸡蛋以圆为佳,象征全家团圆;爆米花象征鱼米丰收、五谷丰登;红枣、白糖象征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长沙俗称过年。长沙人过年须过大半个月,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开始过。常年在外的朋友都会回家和家人团聚、吃节。团圆饭。那天,晚辈向长辈拜年,送上新年的祝福,长辈们给小孩子发红包,祝愿新的一年新气象,红红火火。所有人凌晨12点燃炮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在湖南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湖南长沙春节习俗是有客前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

开门炮是湖南的春节习俗中最热闹的,是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各地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在湖南的春节习俗中,株洲人在春节拜祖的时候最有讲究,首先在神位的供桌中间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就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

湖南岳阳地区俗称“过年”,风俗大体同祖国各地相同,除杀鸡、鸭、放鞭炮、贴春联外,在腊月三十日吃“团年饭”,十分丰富。十二大碗中必有鱼这个菜,显示吉祥有余之意。解放前,一些地区鱼较少,为了有"百里鱼"这个菜,用木头雕刻一个“百里鱼”,放在盆中,撒上葱花,象真鱼一般。人们极重视团年饭,外出的人在千里迢迢往家里赶,家里人等了又等。吃团年饭,要关着门,意在不让财宝跑了。饭后放上一挂鞭炮,表示已吃过了年饭,人们可以走动往来了

1、舞龙灯

在湖南湘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古老而朴素。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

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

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祝愿。

2、拜年

长沙过年有这样的讲究: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四方。

说的是大年初一是做儿子的应去父母家拜年,初二做女婿的应随堂客去岳父母家拜年,初三初四就是亲朋戚友互相拜年了。

3、送槟榔

在长沙有客人前来拜年的时候,要放鞭炮迎接。客人入座以后,还要送上两枚槟榔。这槟榔被誉为元宝,有祝福发财的意味。

4、出天行

大年初一,长沙家家鸡鸣时分即起,男女老幼换上新衣,由辈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开大门,鸣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说开财门。

然后入厅堂,秉烛敬拜祖宗,再向外拜天地神明,祈求新年方方得利。

5、坐岁

衡阳地区在春节有其独特的习俗,三十日名曰“除夕”。本日午餐,极其丰盛,入夜接回灶神司命后即关上大门,叫“关财门”。

随后全家围炉团坐,边吃边谈,直至深夜入睡,有的彻夜不眠,名为“坐岁”。

在我们湖南,过年必须要过大半个月,从先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这个习俗已经延续了几千年。下面就介绍一下湖南过年的一系列风俗。

(1)在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剪彩纸,贴春联,全家团圆聚饮吃团年饭。到了傍晚的时候,焚香鸣炮,拜祖先家神,并接灶神祭祀。小孩则成群结队依次到邻居家里拜年。各家都会很热情的迎接这些小孩,捧出点心,把孩子们的口袋塞得满满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后,又迅速地加入辞岁队伍,一个晚上可以拿到很多美食,乐得合不拢嘴,因而有个谚语叫:“小孩盼过年”。

(2)年三十晚上,长沙农村家家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或松、栗等树蔸),叫“年财佬”。男女老幼都坐在炭炉边守夜,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吃猪脚炖萝卜“守岁”。这个叫“有钱无钱,萝卜过年”。

(3)大年初一,家家于鸡叫的时侯就起来了,男女老幼换上新衣,由辈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开大门,鸣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说开财门。然后人厅堂,点着香烛敬拜祖宗,再向外拜天地神明,择吉时向吉方三揖,或向四方揖拜,祈求新年方方得利。接着晚辈依次向长辈拜年,抢先到井边挑第一担水。早餐吃剩饭,叫吃“隔年粮”,寓意衣食有余。菜以素为主,离不开青菜、芋头、豆腐等,寓意人丁清吉,万事遇头,清白传家。饭后晚辈向家族长辈拜年。初一一般不外出拜年。家里互相拜年完了,就去邻居家拜年,但如果人家还没有起床,则忌讳到床前拜年。

(4)大年初一,有的人除夕在大门合缝处贴红纸“财”字,或者“开门大吉”、“对我生财”之类的吉利语,开门时高声朗诵,这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在台阶下堆很多柴,谐多财。初一的书后抱柴进门,意“进财”。初一不倒垃圾不扫地,真到非扫不可时,扫帚不向外而向里面扫。有的人则书写“人寿年丰”、“五谷丰登”之类的吉利语,叫“新年发笔,大吉大利”。

(5)大年初一特别忌讳粗俗不雅之言,认为今天挨了骂,就要挨一年的骂。大人总要事先叮嘱小孩:初一要说好话!万一小孩说漏了嘴,大人马上解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东西,要说“打发打发”;若酒杯倒了,要说“酒泼红地”。

(6)大年初二的时候,女婿都会到岳家拜年,有个谚语叫:“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初八以后,熟人见面,互道“请拜个迟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以上就是湖南过年的一些习俗,和全国其他地方的习俗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一些有自己特色的东西。不管形式如何,其实质都是为了在来年求得好运,这也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蕴涵了中国人祈求平安,顺利的心愿。

湖南人认为春节是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俗称过年,它持续的时间最长。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

就从先年的二十四说起好了,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也叫 “小孩子过年”。

这一天,经济宽裕的家庭还会给小孩除压岁钱之外的礼物,怪不得“细伢子”盼过年了相传是日作为“天上耳目臣,人间烟火主”的灶王爷要回天庭述职,叫辞灶。为了使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闹言碎语不必讲,好言善语奏玉皇”,

廿四晚由家庭主妇在锅灶周围点烛祭灶,为其“送行”。

人们在过小年前一天要搞大扫除,叫“打扬尘”。这类清洁平时是不大做的,但等到要过年的时候,就要把房间彻彻底底的清扫一遍,湖南话为“打扬尘”。“打扬尘”现在并不单指清扫蜘蛛网、墙顶或者屋顶灰尘,而成为做清洁卫生的一个代名词。以前农村是烧的柴,屋顶上方上面全是黑漆漆的一层灰尘,随着生活水的提高,现在的家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很少有烧柴的了,但是大打扫还是必定的。

农历一年最后的一天是除夕,或叫大年三十,户户剪彩纸,贴春联,全家团圆聚饮,菜肴有余有剩,叫吃团年饭。吃饭的时间是不定的,从凌晨十二点到晚上八点之前都可以,这段时间会听到各处都有鞭炮声,表明就是哪一家开始吃团年饭了,说到这里要讲讲鞭炮了,过春节放鞭炮是一个古老的民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旧时放鞭有两个意思,一是为了驱鬼迎神、祈祷五谷丰登:二是为了增加节日欢乐的气氛。现在更多的是增加节日气氛了。不过现在很多城市禁鞭,无形中削弱了过年的气氛,不过湖南好多地方过年从来就没有禁过鞭。众所周知,浏阳鞭炮是湖南的特产之一,全国驰名,享誉海内外。新中国成立的大典上,燃放的就是浏阳鞭炮。(呵呵,卖一下广告)有了这一层原因,湖南过年时都是满城响声震耳,硝烟弥漫。放鞭炮也有许多讲究,鞭炮在不同的时间燃放,就有着不同的含义。除夕这天晚上,就要放三次鞭炮:一次是在吃团年饭时放,意思是告诉人们吃团年饭了:再一次是在新年钟声敲响是放,意为辞旧迎新;另一次就是早上开门时放,表示迎来一个崭新的美好的年头。鞭炮的大小、燃放的时间随各家定,但有一点是鞭炮燃放时不能中断,如有中断,来年可能有不顺利的事情发生,这是每一个人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人们放鞭炮时,都特别仔细,尽量避免中断现象的出现。

言当正传,湖南人过年,除夕一定会吃鸡、肉、鱼、猪肘子等,而且得是大鱼大肉。鸡要整只的清炖,要选择公鸡,炖好后把鸡头立起来放;鱼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鱼千万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辣椒当然代表的就是红红火火了。猪肘子嘛,称“团年肘子”。

有的家里的餐桌会出现鸡爪子,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进宝,蔬菜类必会有青菜,寓意全家人新的—年里和和气气,事业欣欣向荣。一般吃年饭的时候是越久越好,具体的意义我不记得了。这一天禁忌很多呢。奶奶那时总是叮嘱我们,不要乱说话,比如说:“死”呀,“烂”呀,“坏了”之类的不吉利的话,万一说漏了嘴,大人马上就解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东西,就说“打发打发”;若酒杯倒了,就说“酒泼红地”。避免因此而带来不吉利的事情。在初一也有这些禁忌的。吃过饭后大家就会开始再一次的打扫下卫生和为晚上的守岁做准备或是出去到处逛逛。吃过晚餐后,农村家家火炉中燃着一个树蔸男女老幼围炉共话,至于城市里自然就是围着电烤炉了,为什么一定要围个这样的东西呢,因为——湖南过年时很冷啊!全家老少下棋、打牌、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欢坐等候新年的到来。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大街小巷鞭炮齐鸣,烟花四起,震耳欲聋,洋溢着浓浓的辞旧迎新的气氛。小孩则成群结队打着灯笼依次去邻里人家,进门说:“请辞岁”。各家都高兴的出门迎接,捧出点心糖果之类的零食,把孩子们的口袋塞得满满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后,又迅速地加入辞岁队伍,一个晚上可得一两瓷坛的美食,有俗语说:“小孩盼过年”。”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到初一了。也是早上起来放鞭炮,然后吃一些点心后,就要准备好头天做的米酒,也叫甜酒,也就是四川人说的“NAO(这个字不会打)糟”吧。极其的好吃,甜甜的,有点酒香,喝多了对于酒量不好的人来说还真的会醉呢。大年初一民间的讲究、禁忌颇多。有的于除夕在大门合缝处贴红纸“财”宇,在当眼处贴“开门大吉”、“对我生财”之类的吉利语,开门时高声诵之,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在阶基和柴湾堆很多柴,谐多财。初一不倒垃圾不扫地,非扫不可时,扫帚不向外而向柴湾扫。初一有的地方不外出拜年,在家呆着,但有的地方讲究“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这句俗语讲的是大年初一儿子要携妻带子给自己的父母拜年;而大年初二是一家人回娘家给岳父岳母拜年:初三初四街坊互拜。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湖南人特别重礼节,常以情义待人。这几天,街坊邻里们都纷纷走出家门,互祝“过了一个热闹年”。我都忘了我们家是怎么样的,好象两种情况都有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初五这一天不拜年,人们管初五拜年叫“拜五中”,(“中”字为音译)这一天已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娘家人这一年经济都不会兴旺。如果已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或作为客人到别人家拜年,都是不会令人高兴的一件事。还有一个讳忌的是拜年时要看欲拜之人是否起床,如果人家尚未起床,则忌入床前拜年。老辈人认为给死人祭拜就是在床头拜,这一点视为大忌。

初六取六六大顺之意,很多商家也会选在这天开门大吉,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会选择这一天离家外出工作,民间谚语:“三六九,往外走”,所以这几天民航,铁路、公路等交通系统人流量会大大增加。到了初七初八,湖南人讲究“七不去(念ke去声,家乡话发音),八不归”’意思是初七不外出,初八不回家。初八这一天,“八”取“发”之意,工厂上班,商家营业,一切活动都恢复正常。以后,熟人见面,互道“请拜个迟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有俗语说:“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灯”。元宵观灯多是用篾扎纸糊的各式灯笼,有的挂于门顶屋檐,有的就是手拿着去游街了。这一天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团。一到晚上便热闹非凡,不论大人小孩都会手持灯笼上街去赶庙会、唱大戏、耍狮舞龙、骑竹马等迎春文艺活动,还有猜灯谜等等,通常是喧闹通宵,故名闹元宵。其中以舞龙灯最为普遍,乡下的舞龙的队伍是最多的了,民间认为耍龙可保清吉,所以“龙”所到之处,鼓乐齐鸣,鞭炮不绝,大家多会赐上一个红包。而且已婚未育妇女,往往让“龙”转绕其身,或让“龙”在床上缩聚成围,上骑一小孩,名麒麟送子。湖南人拜年、看龙灯、放鞭炮之外,还有唱花鼓戏,至于正月十五吃元宵这一点全国各地全都一样吧,就不多说了。

长沙:给客人送槟榔。

湘潭:舞龙灯。

湘西永顺:过早年。

岳阳:关门吃团年饭。

株洲:打开门炮。

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

“百里鱼、团年饭”,岳阳过年风俗除杀鸡、鸭、放鞭炮、贴春联外,在腊月三十日还吃“团年饭”,十分丰富。十二大碗中必有鱼这个菜,显示吉祥有余之意。解放前,一些地区鱼较少,为了有“百里鱼”这个菜,会用木头雕刻一个“百里鱼”,放在盆中,撒上葱花,象真鱼一般。岳阳人极重视团年饭,外出的人在千里迢迢往家里赶,家里人等了又等。吃团年饭,要关着门,意在不让财宝跑了。饭后放上一挂鞭炮,表示已吃过了年饭,人们可以走动往来了。

1、年节,从农历腊月廿四起,部分地区和土家族自腊月廿三起,至腊月三十日,是湖 南各地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

2、春节,旧俗一般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止。新正初一鸡鸣即起,庭前燃放爆竹。

3、在清明节,湖南民间仍沿袭着祭祖扫墓,上坟挂纸的习俗。因清明节前后春暖花开, 各地踏青之风盛行,民间还有在这一天放风筝的。

4、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湖南各地有龙舟竞渡之俗,以纪念屈原自沉,尤以汨罗为盛。

5、六月六,又称半年节,湖南各地将此日作为尝新节。

饮食习俗是指有关饮食行为的风俗和习惯,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的群体性饮食行为方式。湖南特定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形成湖南独具风味的饮食习俗。

一、在湖南,“吃”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涵义。首先在人们婚嫁丧娶等大事中,总是以吃作为其重要内容。其次,“吃”也是人们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朋友之间相互往来,一定要盛情招待,以示主人的热情、豪爽。

二、在饮食结构方面,湖南人日常饮食一般以大米为主食,副食方面,农村以蔬菜为主,城市则肉食、水果的比重较大。湖南人还喜欢根据节令来制作一些腌菜、干菜、泡菜、榨菜、腊菜,每逢客至,总要端上桌来显示主妇的手艺和持家能力。

三、湖南嗜酸喜辣成风。无论是平日的三餐,还是餐厅酒家宴会,总要有一两样辣椒菜。湘西苗族和湘黔桂边界的侗族同胞则长期以酸菜作为当家菜。湖南人嗜酸喜辣之风就形成湖南菜肴中独特的酸辣味。在湘菜的诸多调味方法中,最注重的就是酸辣味。

此外,湖南人还喜欢吃苦味。浏阳豆豉、苦瓜等带苦味的菜肴在湖南颇受欢迎。

四、湖南人好吃异味。在湖南,蚌壳肉、螺蛳肉一直被当作美味,臭豆腐、怪味豆也很受欢迎。近年来啤酒鸭、牛鞭、羊鞭,在长沙也颇有食客。尤其是在湘西地区,蛇、鼠、鳅、鳝、蝌蚪,乃至各式昆虫均在炒吃之列,并被视为珍贵食品。

以上就是关于湖南饮食的习俗和习惯分别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湖南饮食的习俗和习惯分别是什么、湖南的过年习俗、湖南过年习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1574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