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特蒙古族风情
从历史上讲,新城区的蒙古族主要以土默特部为主,自十六世纪初定居土默川以来,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
饮食文化以红食和白食为主。红食指肉食品,以牛羊肉为主;白食指奶食品,主要有奶酪、奶豆腐、黄油等。土默特蒙古族有喝奶茶的习惯,奶茶由牛奶或羊奶加砖茶熬煮而成。近年来以奶茶冲泡炒米,加黄油、盐(也可放糖)少许,已普遍成为家庭、宾馆、饭店招待客人的风味饮食。蒙古族喜好喝酒,主人敬酒是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客人接杯畅饮,主人格外高兴,认为是真挚的友情。隆重的酒宴少不了马奶酒。
马奶酒 以其独特的醇香、丰富的营养和神奇的疗效而著称。草原牧民用它来款待尊贵的客人。酿制程序:将挤下的鲜奶盛入盆内,放置八九个小时后取出奶皮,然后将脱脂奶倒入木桶,先用牛奶酿出酒曲,再用马奶发酵酿出马奶酒。发酵两天酿出的酒叫软曲马奶酒,五天至七天酿出的酒叫硬曲马奶酒。马奶酒有驱寒、活血、舒筋、补肾、消食、健胃等功效,它对冠心病、高血压和高血脂有一定的疗效。蒙医常用它与其他药物配合治疗胃病、腰腿疼和肺结核等疾病。
烤全羊 从成吉思汗时代起,全羊席便成了蒙古族款待最尊贵的客人和盛大节日宴会上的最高礼遇。烤全羊的烹制工艺十分讲究,通常是选用两年生的肥羯羊一只,宰杀后去毛和内脏,将佐料放入羊的腹腔内,然后把羊吊在特制的烤炉里,用杏木或梭梭木作燃料(火硬而无烟)来烧烤,一般要经过四、五个小时才能烤熟出炉。
全羊席十分隆重和讲究。全羊盛上餐桌时,需将羊卧在盘中,头朝上,脖系一条红色绸带,待客人观看以后,抬回厨房切割分解(改刀),然后再按羊体结构顺序摆好,并从每一件上割一点肉放在羊头上,举向客人。之后,主人向客人敬酒。客人接过主人敬的酒干杯后,再回敬一杯。然后,客人依次从羊头上取小块肉品尝,以示诚心诚意接受主人的敬意。依照古老的风俗,羊尾和小腿是不能吃的,要回敬给主人。之后,大家便可以动手品尝全羊美味了。
内蒙古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内蒙古民俗:
蒙古族的马头琴音乐和舞蹈: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传统乐器,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蒙古族的舞蹈也很有特色,如草原上的蒙古舞、草原情歌等。
朝鲜族的辽东舞:辽东舞是朝鲜族的传统舞蹈,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辽东地区。这种舞蹈以旋转为主要特征,配合着鲜明的服饰和音乐,具有浓郁的朝鲜族民俗风情。
鄂伦春族的猎民文化:鄂伦春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以狩猎和渔业为生。他们的传统狩猎方式和文化习俗,如捕鱼、打猎、搭鹰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情。
满族的锦衣舞:锦衣舞是满族传统舞蹈中最为著名的一种,起源于清朝时期。这种舞蹈的特点是舞者身着锦衣华服,以华丽、缓慢的动作表现出一种优美、典雅的气质。
草原上的蒙古族是克什克腾旗主体民族,有着待人热情诚恳的传统美德,以粗犷豪放、胸怀担荡、诚实热情著称。居住蒙古包。服饰,男女老幼皆穿长袍腰带,穿高腰靴子。饮食以粮、乳、肉、奶茶为主。其中奶豆腐、奶茶、黄油、奶酒最具特色,全羊、手扒肉是招待贵客的宴席,独具民族特色。蒙古族的最高礼节是敬献哈达。祭敖包、草原盛会--那达幕是蒙古族的传统活动和特有的民族风情。
每年农历5月13日举行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同时举办那达慕,其项目主要有博克(摔跤)、赛马、射箭,还有民族歌舞表演等,充分展示灿烂的马背民族文化
那达慕,蒙古族语意为娱乐游艺,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那达慕始于13世纪初,当时那达慕只举行射箭、赛马或博克的某一种比赛。如今的那达慕除了传统的男儿三艺博克、赛马、射箭比赛之外,还增添了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放映**、篝火晚会等等新内容,同时开展经贸活动,进行物资交流,还要表彰劳动模范,其内容和形式都 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那达慕这一古老的活动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已成为融文体、经贸、旅游于一体的草原盛会。
那达慕盛会传统的项目为男儿三艺比赛,即博克(摔跤)、赛马、射箭
射箭是蒙古族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蒙古族民族向以高超的善射技艺而著称。蒙古族的射箭比赛分骑射和静射。射手身穿窄袖紧身短袍,身背弓箭,策马到起跑线,令发后,射手起路,抽弓搭箭,瞄准射靶。静射一般皆规定距离,比赛时射手立于固定地点发射。三箭射完,以中靶箭数评定优胜,并颁奖。
博克是蒙古族最喜好的体育娱乐活动。蒙古族的博克(摔跤)起初具有很大的军事体育性质,主要用以锻炼力量、体魄和技巧。而现在的博克主要成为蒙古族男子比力量、技巧与本事的体育娱乐活动。蒙古族博克具有独特的比赛规则,胜者有优厚的奖品。根据那达慕的规格参赛选手的数量不同,旗级那达慕博克参赛先锋为512名。跤手参赛时,上穿“照德格”(镶有铜钉的皮坎肩),下着白色跤裤,腰系彩绸做成的围裙,脚蹬蒙古靴或马靴,坦胸露背,有的跤手脖子上还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条制成的“姜嘎”(在历次比赛中获胜的象征物),象即将出征的武士。在比赛开始时,跤手们在粗犷的蒙古族乐曲中,跳着雄健的“鹰步”列队上场,一队跤手比赛完毕后,双双再跳着“鹰步”面向观众示意退场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栅 撑杆 包门 顶圈 衬毡 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木栅蒙语称“哈纳”,是用长约2米的细木杆相互交叉编扎而成的网片,可以伸缩,几张网片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墙架,大约60根被称作“乌尼”的撑杆和顶圈插结则构成了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牧民们用皮绳、鬓绳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后内 外铺挂上用羊毛编织成的毡子加以封闭,一个精美观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可以说是用最简洁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艺完成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
蒙古族牧民必须随着水源 牧草不断迁移,蒙古包的结构特点充分适应了这种游牧生活,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精巧 方便,建告 拆卸 运输很容易,且美观实用,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圆形的结构还可以抵御风暴袭击。毡的厚度可随季节增减。底部的围毡,天热时可以卷起通风。白色的表面,还装饰着由红 蓝 黄等颜色布料做成的如意花纹。充分体现了功能要求和审美要求的统一。
一个中等规模的蒙古包需用方块 木栅组成,从外形上看其体量并不大,但包内的使用面积却不小。 生活在蒙古包里的牧民,习惯将蒙古包内部平面划分为九个方位。正对顶圈的中位为火位,置有供煮食 取暖的火炉;火位前面的正前方为包门,包门左侧,是置放马鞍 奶桶的地方,右侧则放置案桌 橱柜等。火位周围的五个方位,沿着木栅整齐地摆放着绘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安析木柜木箱。箱柜前面,铺着厚厚的毡毯,这是家庭成员室内活动的中心,也是夜晚就寝的地方。 蒙古族习惯的右为贵,以上为尊,因此,蒙古包内正对火位的一方为尊位,是男性和菲 卧的铺位,也是招待宾朋的地方;尊位的右侧和左侧,分别是男性和女性成员的铺位
清真寺的建筑艺术表现了以伊斯兰文化为体,以汉文化为用的特色。中国穆斯林林清真寺为“哲玛阿提”--聚会的场所。其外形吸收了汉族建筑艺术特点变成一种宫殿式建筑,也有部分拱顶式建筑,内部装饰是阿拉伯式的,一般采取几何形图案或艺术文字。清真寺必须坐东朝西,标准的清真寺是“三堂合一”式的,即礼拜堂,经堂、澡堂集中设于寺内。教徒讲究念、礼、斋、课、朝五功。每日五次礼拜都须净身。
回族的清真寺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政治、经济活动的场所。我国著名的回族清真寺有福建泉州“清净寺”,广州“怀圣寺”,杭州“真教寺”,北京牛街“大清真寺”,宁夏同心县李旺“大寺”,银川“大清真寺”等。普通的清真寺遍布回族聚居区,式样因教门而异。清真寺的礼拜堂不准妇女进入。回族民居与聚居地其他民族相同,没有统一的建筑式样,也没有回族的特色民居,但回民家庭讲究清洁整齐,栽植花木,室内摆设具有浓郁的宗教风格。
如果蒙古小伙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订婚前,要托媒人带着象征和谐 甜蜜 旺盛的白糖 茶叶 胶等物品,用一块白手巾包着前去撮合,若女方收下,婚事则可以进行。随后男方父母及本人要带着哈达 奶酒 糖块之类礼品求婚,一般要进行数次才能定婚。女方收下订婚礼后,男方还要向女方送三次酒,如女方将这三次酒全部收下喝掉,这件婚事便确定下来。当接近婚期,男方要给女方送一次礼,一般是煮整羊一只,还有酒 茶 哈达。女方对送礼者热情招待,双方祝酒,口颂吉祥语句,对歌庆贺。
新郎受掰羊脖考验
鄂尔多斯蒙古族新郎以及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后,总会被女方家当作上宾热情招待,大家在一起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好不热闹,这时,男方祝颂人会悄悄地离开宴席领着新郎来到新娘的房间里。待他俩在客位上坐下以后,陪娘们就会端上来一个煮熟了的羊脖子招待新郎,并请新郎把羊脖子从中间掰断,以试新郎的力气大小。为了戏弄新郎,陪娘们早就将一根红柳棍或一根铁棍子巧妙地插进羊脖骨髓道里。新郎如果事先有人指点,他就会识破其中奥妙,取出柳棍或铁棍,很容易地将羊脖子掰断。有的新郎则不识其中秘密,因而费尽力气,弄得满头大汗,像狗咬乌龟一样,又着急,又羞愧。而陪娘们则趁机用十分辛辣刻薄 但不怀恶意的语言挖苦,取笑新郎。被讥笑得满脸通红的新郎,此时恨不得脚底下突然有一个可以藏身的地洞。
内蒙古草原文化风情主要都包括这些。
第一就是内蒙古位于祖国北部的边疆,内蒙古自治区有许多的草原和天然牧场,而内蒙古的草原也是世界上天然面积最大的草原。因此内蒙古的文化最主要的草原文化,以草原文化繁衍出许多人文以及自然的风情。
第二种就是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古老的体育活动形式,更是一种充满了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现今的锡林郭勒盟所举行的那达慕最具传统代表性。“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是“娱乐、游戏”的意思,用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在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四,羊肥马壮和草绿花红的日子开始,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第三个就是安代舞有着“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美誉,是主要流行于内蒙古通辽市四周地区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据相关历史的考证,安代舞最早起源于库伦旗地区,大约于明末清初时期形成。清朝中期的时候,由于当时草原涌入大量各地闯关东的移民,许多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逐渐融合便形成了库伦蒙古族文化,进而孕育出有着广泛群众性的安代舞。
第四个就是马头琴在蒙古族的音乐文化中起着代表作用,不论它的造型和制作材料,还是其音色音质或者音乐表现风格及演奏方法,都体现出蒙古人的性格特点,影射出蒙古族世代的游牧生活。蒙古族马头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蒙古族形成的时候,马头琴就已经存在了,因此可以这样说,马头琴与蒙古族一起从草原和历史中发展走来,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风土人情:
蒙古包--适于游牧生活
马--适于草原上的行走
蒙古袍、蒙古靴--适于骑马
牛羊肉奶茶奶酒
可以看出内蒙古牧民的住、行、衣、食都在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去适应自然才能不断发展。牧民合理利用草场,进行轮流放牧,合理利用牧草资源。别外,他们还进行了畜牧产品的深加工,鄂尔多斯品牌的服装闻名全球。牧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内蒙古草原相当辽阔,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的1/10。它由六大草原组成,自东向西顺次是:世界上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植被保护最好的锡林郭勒草原、宽广的乌兰察布草原以及鄂尔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的荒漠草原。
呼伦贝尔大草原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区草原中草场质量最好,草原风光最为绚丽的地方。作为蒙古族发祥地之一,其传统习俗保存得较为完好。而草原旅游胜地集中于海拉尔到满洲里之间和著名的呼伦湖周围的草原上。
科尔沁大草原 科尔沁大草原的草原风光和蒙古族风情比较出色,且接近北京及东北各大城市。它集湖泊、草原、森林于一体,还有独特的草原风情节目。
锡林郭勒大草原 锡林郭勒拥有多种植被类型,是中国第一个草地自然保护区,草原风情浓郁,素有“摔跤之乡”之称。摔跤,蒙古语又称“搏克”,是蒙古族民间最普遍的运动。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的草甸草原,可说是内蒙古大草原的精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到处盛开着艳丽的鲜花,骏马奔驰在莽莽原野,白云似的羊群浩浩荡荡,一座座蒙古包像珍珠般撒落在绿浪起伏的草原上,景色特别迷人。
主要民族是蒙古族
蒙古族的习俗
服饰
那达慕蒙古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有满族特色,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人的长袍较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人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人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人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人的首饰富丽华贵。
蒙古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 蒙古族传统服装——蒙古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摔跤服是蒙古服饰工艺。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美食、美品
蒙古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人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蒙古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蒙古人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人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
以上就是关于土默特蒙古族风情全部的内容,包括:土默特蒙古族风情、内蒙古有哪些民俗风情、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