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先主庙·刘禹锡》原文与赏析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这是一首具有史论性质的咏史怀古诗。作于长庆二年(822)至长庆四年(824)之间,时作者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刺史。蜀先主庙,即刘备庙,在夔州境内。

一、二两句从“天下”、“千秋”两个宏观的角度着眼,极言刘备之“英雄气”。“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两句气象雄浑,立意不凡,诗人以此笼罩全局,有先声夺人之势。首句暗用《三国志》“操语先主曰: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一句,而只在“天下英雄”下添一“气”字,便使之呈现出巍巍庙堂之美学意象,又不露使事痕迹。三、四两句深入一层,赞颂讴歌刘备的功业。下句,意谓对汉朝基业之继承。“五铢钱”是汉武帝以来的钱币,王莽篡汉后废止不用。汉末童谣: “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这里用“复五铢钱”代指先主要恢复汉业。上句是为实现下句的目的的手段。其中创业之艰辛,诗人未提及一语,读者尽可遐想:刘备戎马半生,转战南北,栉风沐雨,呕心沥血,几经胜败,才得以在乱世之中“势分三足鼎”。有远大政治抱负而未能实现的刘禹锡,对蜀先主刘备,崇敬之中,不无钦羡。前四句,全面铺叙,大事渲染,是“开”;后四句急转直下,悲不自胜,为“合”。五、六两句表面上是说,刘备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然其子刘禅却不能效法先主,葬送了蜀国基业;骨子里则含有更深的寓意。诗人作此诗时,靠镇压“永贞革新”上台的唐宪宗李纯已在宫廷政变中丧生。痛定思痛,诗人对镇压革新、误己误国者的一腔愤怒,借着抨击蜀后主刘禅倾泻出来了。先主,后主,一褒一贬,爱憎分明。七、八两句辛酸苦涩,伤感悲凉。《三国志》载: “后主亲诣司马府下拜谢。(司马)昭设宴款待,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皆坠泪,后主嬉笑自若。”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诗人借这个故事讽谕当今最高统治者:如果再一意孤行下去,象蜀后主那样昏庸颟顸,狎近小人,疏远贤良,国家就灭亡无日了!这两句诗感慨遥深,余味不尽。

这首诗境界阔大,通篇充满磊落不平之气;论古喻今,时时有意在言外之笔。尤其能打动当时和后代读者的,还在于其气势之充沛。中唐虽有“中兴”之气象,但已不及初盛唐。作者欲挽狂澜,又力有未逮;境遇、心情都是不怎么理想的。但这首诗发出的不是无可奈何的哀鸣,亦非刘禹锡个人的委曲,而是那个“虎老雄心在”的时代共同的心声。

刘禹锡

查慎行:中两联字字确切,惜结句不称。纪昀:句句精拔。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后四句沉着之至,不病其直。许印芳:凡祠庙坟墓等题,总宜从人着笔,不可纠缠祠墓……人是本题正位,宜用重笔发挥,乃合体裁。如此诗全说先主,于庙字无一语道及,而起结皆扣住“庙”字。起句是从庙貌看出,结句则以魏宫对照蜀庙也。(《瀛奎律髓汇评》中)

没交代林冲救济一偷窃的店小二(在东京时)不过也只在林冲刺配沧州后他们见面后顺带介绍了几句,只是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之前没有刻画。此人在以后剧情推进中有不可缺少的作用,不过新水浒中没有交代是怎么救济的见面后也没说。

《风雪山神庙》是经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一个段落,出自第十回。故事讲述了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刺配后,被分到看守草料场的工作。因大雪压塌住处,凑巧听见门外陆谦和富安的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而且差点被害死。因格外恼怒,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三人。

扩展资料:

李小二,原来他是林冲“当年在东京时”,曾经救助过的一位市井平民,当时李小二“不合偷了店主人家钱财”,被捉住要吃官司,幸亏“林冲主张陪话”,救他免吃官司,还替他“赔了些钱财,方得脱免”,“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发他盘缠”,这才迤逦来到这沧州城里,安身立命。

林冲到了沧州,巧遇李小二,乃是天意,更是作者构架故事、写人物的需要,施耐庵这是以“隔年下种”法伏下一个李小二,其用意在于为主要人物林冲服务也。

“隔年下种”法。

毛宗岗曾打过一个比方,他说,善于种植之人,投种于地,待时而发,善于下棋之人,总是在数十著之前,先下一闲著,而这个著本来应在数十著之后再下的。由此类比到写文章,有些文字,对后面叙事有用,于是就先插在前面,这就叫“隔年下种”法。

李小二就是施耐庵用“隔年下种”法,投的“种”,下的闲著,作者貌似随意投种于此,用意在于写林冲,可作如下推想,如果不是林冲当年曾有恩于他,他会冒着风险在阁子背后偷听说话,为其通风报信。如果没有李小二的时时提醒,林冲命悬人手,后果将不堪设想啊。

由此可见,作者事先大事渲染林冲对李小二的救助,实在是机杼在胸啊。

李小二为林冲通信完毕,这个“种”的使命就此完成,他在送林冲去草料场时说“恩人,休要疑心,只要没事便好了。只是小人家离得远了,过几时,那工夫来望恩人”,诸君须注意,万不可忽略了这段文字,这“只是小人家离得远了;

过几时,那工夫来望恩人”一语,貌似“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告别语,其实是李小二这一道具人物使命完成后的依依退场,是施耐庵解牛完毕后的“善刀而藏之”。

另外,在塑造林冲形象上,李小二也起到一定的侧面辅助作用。

你看,林冲不以教头自居,同情并帮助穷苦人,其善良淳朴,济弱扶困,正是在二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林冲的这一高尚人品的绚丽光彩,也正是通过李小二这个角色折射出来的。

是啊,《水浒传》被誉为“第五才子书”,足见出施耐庵作文之讲究啊。在他笔下,一个人,一件事,一介草,一根木,一粒米,一朵花,均有其用,绝非冗物杂物。阅读其文,须格外用心,要做读书的谨小慎微者和反思内省者,方可懂其文,解其妙。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风雪山神庙

深院原文及赏析 篇1

原文:

鹅儿唼啑栀黄觜,凤子轻盈腻粉腰。

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

注释:

(1)鹅儿:指鹅雏。唼喋(shà zhá):形容鱼或水鸟吃食的声,也指鱼或水鸟吃食。栀黄:栀子一般的**。

(2)凤子:粉蝶的爱称。轻盈:这里指粉蝶轻盈飞舞。

(3)下帘:放下遮日的软帘。昼寝:白天睡觉,这里指午睡。

翻译:

小鹅儿张开栀子一般的黄嘴巴发出吃食声,凤蝶扭动粉色的细腰在空中飞舞轻盈。

院子因为主人拉下窗帘睡眠而变得更清静,红色的蔷薇和碧绿的芭蕉叶相互衬映。

赏析:

前两句中,诗人描绘庭院内黄嘴的雏鹅在呷水嬉戏,美丽的蛱蝶在空中飞舞。诗人运用“栀黄”、“腻粉”、“红”、“碧”一连串颜色字,色彩繁丽,实为罕见。“栀黄”比“黄”在辨色上更加具体,“腻粉”比“白”则更能传达一种色感。“鹅儿”、“凤子”比这些生物普通的名称更带亲切的情感色彩,显示出小生命的可爱。“唼喋”、“轻盈”一双迭韵字,不但有调声作用,而且兼有象声与形容的功用。写鹅儿其“嘴”,则其呷水之声可闻;写蛱蝶其“腰”,则其翩跹舞姿如见。

“深院下帘人昼寝”一句中的“昼寝”,大约是诗人酒后而卧。而正因为“下帘人昼寝”,才有这样鹅儿自在、蛱蝶不惊、花卉若能解语的境界。它看起来是“无我之境”,但每字每句都带有诗人的感情色彩,表现出诗人对这眼前景物的热爱。

末句则将“红蔷薇”与“碧芭蕉”并置,无“映”字而有“映”意。一句“红蔷薇映碧芭蕉”则将“映”意点明,足见诗人配色选声、铸词造句的匠心。

全诗中景物的热闹、色彩的浓烈,恰恰反衬出庭院的幽静冷落来。这种热烈的外观掩饰不住内在的冷落的境界,反映出封建社会的衰落时代中知识分子的典型的心境。读者不能只看到那美艳而平和的景致,还要看到一颗并不平和的心。也许,晏殊《踏莎行》的后半阕恰好是此诗的续境:“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深院原文及赏析 篇2

柳边深院。燕语明如翦。消息无凭听又懒。隔断画屏双扇。

宝杯金缕红牙。醉魂几度儿家。何处一春游荡,梦中犹恨杨花。

译文

柳树旁边深深的庭院,燕子在唧唧呢喃,叫声明快犹如刀剪。你没准儿的消息太多,我现在已经懒得再听。讨厌那假信儿传进来,我用双扇屏风把它隔断。端着玉杯饮酒,打着节拍唱曲儿提神,每日用沉醉慰藉我的灵魂。你整个春天都在何处游荡啊,我在梦中也恨那水性的杨花。

注释

消息无凭听又懒:指燕子每次捎来的情人归来的消息都不可靠,故自己懒得再听它了。

宝杯:酒杯。红牙:调节乐曲节拍的拍板,多用檀木做成,色红。

梦中犹恨杨花:梦中充满了对情人的怨恨。

赏析

这也是一首春闺怨词,它的写法新颖别致,把闺中人的怨情表现得十分婉转生动。上片写深院独居的女子想念意中人的痴迷之状:庭间燕子的鸣叫声明亮而清脆,像是又在传播她所盼望中的意中人归来的'好消息。燕子每次报告的这个消息都不可靠,于是女子懒得听、不愿听了,干脆把窗子关起来。下片以杨花为喻,抱怨意中人的轻薄、放荡和无情。表面上是在恨在骂,内心里却是爱恨交加,可谓思深怨切,连梦中都难以释怀。

卢祖皋

卢祖皋(约1174—1224),字申之,一字次夔,号蒲江,永嘉(今属浙江)人。南宋庆元五年(1199)中进士,初任淮南西路池州教授。今诗集不传,遗著有《蒲江词稿》一卷,刊入“彊村丛书”,凡96阕。诗作大多遗失,唯《宋诗记事》、《东瓯诗集》尚存近体诗8首。

深院原文及赏析 篇3

捣练子令·深院静 五代十国

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捣练子令·深院静》译文

秋风送来了断续的寒砧声,在小庭深院中,听得格外真切。

无奈长夜漫漫难以入睡,一声声的砧声和着月光穿进帘栊,让人愁思百结。

《捣练子令·深院静》注释

寒砧(zhēn):砧,捣衣石,这里指捣衣声。古时将生丝织成的绢用木杵在石上捣软制成熟绢,以便裁制衣服。寒砧,因夜深天寒,故称。这里指寒夜之中的捣衣声。唐代杜甫《秋兴》中有诗句云:“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无奈:《啸余谱》、《尊前集》、《南词新谱》中作“早是”。

不寐:《啸余谱》、《尊前集》、《南词新谱》中均作“不寝”。不寐,不能入睡。

数声:几声,这里指捣衣的声音。

和月:伴随着月光。

到:传到。

帘栊(lóng):挂着竹帘的格子窗。栊:有横直格的窗子。

《捣练子令·深院静》鉴赏

“捣练子”既是词牌,又是这首小词的题目。练是一种白丝熟绢,须用木杵在砧石上捶击而成;令指小令,是短歌的意思。作者在这首仅有二十七个字的小令中,着力表现秋夜捣练声给一个因孤独苦闷而彻夜难眠者带来的内心感受,含而不露地传达了一种难言的心理隐秘与情绪气氛。

境界的鲜明如画与意象的深蕴含蓄是这首词在意境创造上的主要特征。作者采取了类似**推摄的手法,运用远、近景跳切镜头,从全景到近景,逐渐推出抒情主人公的特写。前面两个三字句,“院”与“庭”的遣词实际上并非同义反复,那是两个远、近景跳切镜头的巧妙组合。“深院”是世家豪族的深宅大院,所谓“侯门一入深如海”、“庭院深深深几许”是也。这是着眼于全景。“小庭”则是这整体中的一个单元,即千重万落中的一个独立小院,一个小天井。镜头从全景推近,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入画面,置身于一个具体可感的环境之中。以上还只是画面的形,属于表层特征,还未抓住其中的“神”,即画面所蕴内在的深层特征。两幅画面分别用两个极平凡的字“静”和“空”来点化,应细加体味。借大宅院之“静”,当不仅仅是客观外在的安静、清静,在词语的深层结构中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情绪。那是静得让人恐惧,静得让人透不过气,是在心理压抑下而产生的一种深在的静谧感。

小庭“空”,更明显不是客观意义的空空荡荡。这样的贵族之家,仆人丫鬟总不会太少,花木池台、金井玉栏大约也是有的,作者偏偏用个“空”字,一笔抹去,就只能说是他的主观感觉在作怪,一切都视而不见了。原来,处在巨大建筑群落中的一个小天井,本身就带有一种压抑感和冷落感,一个寂寥空虚,百无聊赖的人处身于这种氛围,那当然会加倍感到难以忍受的孤独、郁闷和焦虑。

“断续寒砧断续风”,更渲染了这种沉寂、静谧,那木杵捶击石砧的咚咚声被阵阵悲凉的秋风荡来,时轻时重,时断时续,无止无休更加深了主人公的孤寂感。寒砧,即捣练的石板,这里指代寒秋中的砧声。“断续”一词的重复,是有意的安排,不仅体现了作者避巧就拙,崇尚素朴的语言风格,而且逼真地传达出捣练声在秋风中飘忽不定的神韵。更为重要的,这种似往而还,若断若联,飘荡空灵的听觉效果,又与抒情主人公内在情绪的延展变化节奏完全合拍。接着作者进一步把镜头推近,画面上映出抒情主人公的特写:夜深了,秋月如水,随同寒砧声从门窗一起泻入,搅扰得他心神不宁,辗转反侧,无法入睡。“无奈”二字,使读者似乎看见了他那紧皱的眉头和无限焦虑而又无可如何的眼神。这才是词境的核心,画幅的焦点,以上的镜头画面都是这个焦点的烘托和铺垫。几声寒砧就会把主人公折磨得彻夜失眠,是因为它是一个特定的情感符号,包含着特定的情感信息。

在古代诗歌中,捣衣或捣练声常常用来表现征人妇对远戍边关的丈夫之思怨。如,南朝刘宋文学家谢惠连有一首著名的《捣衣诗》,保存在《文选》里,写的就是这种征妇怨;北周庾信的《夜听捣衣诗》,主题是“谁怜征戎客,今夜在交河”;初唐诗人沈佺期的《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一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九月寒砧催木叶,十月征戍忆辽阳”;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自是任人皆知了。由此可见,寒砧声作为一种情感的形式或象征,逐渐抽象化、符号化,已经凝固到文学传统之中。既是一种情感的符号,就有引发特定心理情绪的心理导向功能,当然就不仅仅限于征妇怨,也可以是一般夫妇、情人的思忆之情,甚或是实际并无具体对象而纯属某种心理感觉的类似情绪。而这首小词却具有这样的特点:境界单纯,明晰,确定,而意象却扑朔迷离,模糊朦胧。那么,这里是指情人,征夫,故旧,或是故国。作者或许当时确有具体所指,或许本来就是一种莫名的心理情绪和感受,所谓“此情可行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也。有些作品,越是意象朦胧,留给读者参与想象、创造的余地就越大,其审美价值也越高。

这首小词可以说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朦胧诗。对于这一点,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已有所发现,他曾说李后主“兼饶烟水迷离之致”(《渌水亭杂识》)。纳兰氏十分准确地指出了李煜词直抒胸臆之外的另一种含蓄风格。

《捣练子令·深院静》赏析

这是一首本义词。白练是古代一种丝织品,制作过程要经过在砧石上用木棒捶捣这道工序,一般都是由妇女操作的。这首词的词牌即因其内容以捣练为题材而得名。作者通过对一个失眠者夜听砧上捣练之声的描绘,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焦躁和烦恼。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是说,秋风送来了断续的寒砧声,在小庭深院中,听得格外真切。

头两句乍一看是重复的,后来汤显祖在《牡丹亭》里就写出了“人立小庭深院”的句子,把“深院”和“小庭”基本上看成同义词。其实这两句似重复而并不重复,第二句是诉诸视觉。然而尽管耳在听目在看,却什么也没有听到和看到。这样“静”和“空”这两个字,不仅在感受上给人以差别,而且也看出作者在斟酌用词时也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深院”是写居住的人远离尘嚣;“小庭”则写所居之地并非雕梁画栋,只是一个空空荡荡的小小天井,不仅幽静,而且空虚。头两句看似写景,实际是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寂寞无聊。只有在这绝对安静的环境里,远处被断续风声吹来的砧上捣练之声才有可能被这小庭深院的主人听到。

第三句是这首词的核心。自古以来砧上捣衣和捣练的声音以致成为夫妇和情人彼此相似回忆的诗料;久而久之,也就成为诗里的典故。李煜这首词是从听砧人的角度来写的。这个听砧人不管是男还是女,总之是会听到这种声音而引起相思离别之情的。所要指出的是,第三句虽连用两个“断续”字样,涵义却尽不相同。一般的说,在砧上捣衣和捣练的声音,总是有节奏的,因此一声与一声之间总有短暂的间歇,而这种断续的有节奏的捣练声并没有从头至尾一声不漏的送入小庭深院中来。这是因为风力时强时弱,时有时无,这就使得身居小庭深院中的听砧者有时听得到,有时听不到。正因为“风”有断续,才使得砧声时有时无,若断若续。这就把一种诉诸听觉的板滞沉闷的静态给写活了。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小令后两句是说,夜深了,月光和砧声穿进帘栊,更使人联想到征人在外,勾起了绵绵的离恨和相思。因而长夜不寐,愁思百结。

后面两句,明明是人因捣练的砧声搅乱了自己的万千思绪,因而心潮起伏,无法安眠;作者却偏偏倒过来倒果为因,说人由于长夜无奈睡不着觉,这才使得砧声时断时续达到耳畔。而且夜深了,砧声还在断断续续的响,是伴随着月光传入帘栊的。这就把听觉和视觉相互结合起来,做到了声色交融——秋月的清光和捣练的音响合在一起,共同触动着这位“不寐者”的心弦。然而作者并没有绘声绘色,大事渲染,只是用单调的砧声和朴素的月光唤起了对一个孤独无眠者的惆怅和同情。这正是李煜写词真正见功力的地方。

《捣练子令·深院静》创作背景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捣练子令·深院静》属于李煜后期的作品,写出了词人因寒夜捣衣之声而引起的各种离怀愁绪。

深院原文及赏析 篇4

茶瓶儿·去年相逢深院宇

宋朝 李元膺

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缕》。歌罢花如雨。 翠罗衫上,点点红无数。

今岁重寻携手处,空物是人非春暮。回首青门路。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

《茶瓶儿·去年相逢深院宇》赏析

这首词讲了一个类似于“人面桃花”的故事。虽为悼亡词,但含蓄不露,不加点破,更见风致。

词的上片写去年此时,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人遇到了一位女子。正值春深似海,海棠花开,姿影绰约。那位女子花下,浅吟低唱,其风韵体态,与海棠花融为一体,艳丽非凡。《金缕衣》,当时流行的一支曲子。

上片意境静中见动,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娴静妩媚而善歌的女性形象。

下片写此日此时重寻去年踪迹,同是那庭院深处,海棠花下,飞花片片,然而那位脉脉含情,风姿飘逸的佳人却已“人面不知何处去”了。“携手处”即是去年相会的地方,而此时物是人非,美妙的春光只能使词人感到无限怅惘。

接下来,词人将笔轻轻宕开,去写眼前景物。回看通向都城的大道,红英乱落,飞絮满天,象是要追逐着骀荡的东风远去。这些景物,都大可寻味。落红之飘零,杨花之飞舞,历来都是诗人歌咏的对象。而且,那“乱红飞絮”,也令人联想一去不返的青春岁月,连同那梦一般温馨的回忆,都随着春光远去了。

这里词人以写景代替了抒情,而情景中,词意含蓄深蕴耐人深味。关于这首词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冷斋夜话》说:李元膺丧妻,作《茶瓶儿》词,寻亦卒。盖谓词人虚构了一个传奇般的“人面桃花”式的故事,寄寓了对亡妻的悼念与人去楼空的哀怨。这类传奇虽未必确有其事,但词人真挚深婉之情却是词中真味。

孙悟空乃天生一石猴。其放荡不羁的性格以及胆大妄为的行为被天庭大肆渲染,惹怒玉皇大帝。玉帝派如来佛祖将悟空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望其改邪归正,护送唐僧西天取经。悟空被唐僧解救后,伴随唐僧左右,一路降妖除魔,在扑朔迷离的取经路上保护唐僧,最终得道修成正果。

希望可以帮到你!

不谢!

以上就是关于《蜀先主庙·刘禹锡》原文与赏析全部的内容,包括:《蜀先主庙·刘禹锡》原文与赏析、新水浒传中,(注意是新水浒)林冲风雪山神庙那一集遇到一个李小二,请问林冲之前是在哪里救济的李小二、深院原文及赏析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1347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