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他为不少诗人如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尔赫姆·穆勒等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源于民间音乐的歌曲,其中重要的有
舒伯特的作品(12张)
《鳟鱼五重奏》、《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者》(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丽卿》、《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 , 主要歌曲汇有3部歌曲集 :《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天鹅之歌》。他的交响曲中较重要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响曲,其中第八交响曲是一部浪漫主义抒情交响曲,因只写了两个乐章而被称为《未完成交响曲》,许多人试图续写,但都不尽如人意,不得不承认,它的“未完成”也许比完成更接近完美的形态。第九交响曲气势磅礴,充满英勇豪迈的气概,被称为《伟大交响曲》。他的作品还有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瞬间》、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和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舒伯特以抒情的旋律闻名,而且总是能够自然流露、浑然天成。另有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舒伯特在生的时候,大众对他的认识和欣赏只是一般,但在逝世前已经有一百首著作被出版。他早年担任父亲学校里的教师,辞去职位后一直没有固定的工作,经常靠朋友接济。在谱写《美丽的磨坊少女》时就被爱情和事业上的夹击,。就是来到维也纳森林看到磨坊姑娘露茜那优美的一招一式才唤发起强烈的创作意识。
《野玫瑰》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代表作之一。而让我知道并开始喜欢的是韩版改编的可以合唱的那个,最早是在张娜拉的《结婚》中听到的了,在阳光美好的天气里来到空气新鲜种满花朵的乡下家里,当过英语教师的母亲弹起了这首曲子、阳光美好的穿过花草、篱笆、木头门窗、温柔的打在人们的身上、脸上……之后在很多剧目中都听到过这首曲子,歌声与旋律即伤感、又浪漫--即使基本上听不懂在唱些什么还是让人不禁被曲子所感动--后来记得另一部片子只言片语的翻译过来的歌词:“我来到这个地方,满地盛开的玫瑰,围绕在这美丽的香味中,不停地哭泣,玫瑰花啊玫瑰花……”于是搜索才知道了歌曲的名字便是《野玫瑰》。
野玫瑰歌曲的由来,是一个温馨的故事。有艺术歌曲之王之称的奥地利音乐家舒伯特(Franz
Schubert),有一日在教完钢琴课的回家路上,在一旧货店的门口看见一位穿著破旧的小孩手持一本书及一件旧衣服欲出售,舒伯特见状起了同情心,虽自己生活上并不富裕,却将身上所有的钱与小孩交换了那本书,接过来一看是德国作家哥德的诗集,随手一翻刚好看到了野玫瑰这首诗,
“男孩看见野玫瑰
荒野上的玫瑰
清早盛开真鲜美
急忙跑去近前看……”舒伯特顿时间被诗中的文字所触动,脑海中出现跳跃的音符,越往下看,音符不断涌出,
灵感突现而成就了这个曲子……而这首曲子大约在很多国家都有各自语言的版本,我国分别有崔健版、某合唱团版、海角七号范逸臣版的,当然也许还有我不知道的,因为对音乐的品味、兴趣的不同,大概每种版本的都会有各自的听众,而每每想起当某日忽然来了兴致很像弹琴唱歌、或约三两好友在家中嘻嘻哈哈的弹着蹩脚的琴谱、一起开心的唱着浪漫而又伤感的曲调:"男孩看见野玫瑰,荒野上的野玫瑰"彷佛看见清晨来临,金色的暖而明亮的初生的太阳披着早晨新鲜的空气与朝露照在一片美丽的原野上,光影中一个灿烂的男孩探手、鞠躬向眼前一株刚刚刚刚盛开的野玫瑰、深嗅它的芬芳……
非常美好的曲子!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罗伯特·舒曼。
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C大调幻想曲》、《童年情景》等。
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舒曼狂喜的、热情的精力增加了他音乐的个人特征。他关注高于他内在自我和灵感的源泉,无论是霍夫曼还是克拉拉。这种思想几乎是意识流的,造就了奇迹般的具有独创性的形式。
2、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代表作品包括歌剧《费德里奥》、《D大调弥撒》、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等。
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
3、舒伯特。
代表作:《未完成交响曲》;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 、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和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
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现闻名天下的《摇篮曲》(开头为“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便是在他的笔下完成的。
4、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代表作品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练习曲27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圆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兴曲4首、埃科塞兹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共21卷。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5、弗朗茨·李斯特。
代表作《十二首超技练习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三部《旅行岁月》钢琴曲集、《华丽足尖舞》、大量歌剧幻想曲,如改编自威尔第的《弄臣》、改编自莫扎特的《唐璜的回忆》、《诺玛的回忆》及《恶魔罗伯特的回忆》等等。
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弗朗茨·李斯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伯特·舒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弗里德里克·肖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弗朗茨·舒伯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弗兰兹·舒伯特
Franz Schubert (1797-1828)
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之一。八岁开始随父、兄学习提琴和钢琴。1811年创作第一首歌曲《哈加尔的悲哀》,十四岁作第一交响曲,十七岁为歌德的诗篇《纺车旁的葛莱卿》、《野玫瑰》、《魔王》等谱曲。十八岁完成第二、三交响曲,两部弥撒曲,五部歌剧及一百四十多首歌曲。舒伯特采用和声上的色彩变化,用各种音乐体裁形式来刻画个人的心理活动,富有大自然的和谐和生命力的气息,将瞬息间的遐想行之于乐谱,把感受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构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旋律。他对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虽然三十一岁就夭折,但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尤以歌曲著称,被称为“歌曲之王”。总共写下十四部歌剧、九部交响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六十七首歌曲等近千件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天鹅之歌》、剧乐《罗莎蒙德》等。
[ 生平逸话 ]
一、合唱学校里的日子
弗兰兹·舒伯特的父亲是维也纳市郊的一个小学教师,他的母亲曾经是一个厨师。舒伯特一家是一个快乐的大家庭。他第一个钢琴教师是比他大十二岁的哥哥伊格纳兹(lgnaz)。可是过了不久,弗兰兹就声言从哥哥那里再也学不到新东西了。当他八岁时,他的父亲开始教他拉小提琴,但是弗兰兹不久又超过了父亲。由于这个孩子有一个可爱的女高音嗓子,所以他的父亲充满热望地把他带到皇帝的合唱班里去。在短时期内,合唱学校善良的教师荷尔泽(Holzer)先生报告说,他从来也没有教过这样的学生: “每当我想教他任何新的东西的时候,我就发现弗兰兹已经知道它了。我只能吃惊地、无言地看着他。”当舒伯特开始同管弦乐队在一起拉小提琴时,他马上就吸引了乐队的头领斯邦(Spaun)这个学校里的最大的男孩子的注意。于是,这个二十岁的青年和十一岁的小男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弗兰兹的家境贫寒,买不起五线谱纸,他告诉斯邦,他爱好作曲,而且只要有五线谱稿纸的话,他可以每天都作一首曲,于是斯邦就在他学习期间一直给小弗兰兹提供稿纸。
二、家庭乐队
家庭的生活是愉快的。母亲去世后,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善良而慈爱的妇女,她成为孩子们的第二个母亲。晚上,他们经常会来一个“家庭四重奏”:舒伯特的两个哥哥充当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弗兰兹拉中提琴,而父亲则拉大提琴。当父亲拉错的地方太多的时候,弗兰兹会耐心地说:“父亲,某些地方一定有些错。”弗兰兹写了许多四重奏,几乎墨迹未干就在家里演奏。舒伯特的四重奏之所以一贯为演奏者和听者所热爱,原因大概是:它们不是为职业音乐家写的,而是为乐于演奏的普通音乐爱好者们写的。
三、特殊的老师
舒伯特离开学校以后,曾经与莫扎特作对的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萨里埃利(Salieri)还给他上过几年课。萨里埃利这时已经太出名,也太老了,以致不会象他曾经忌妒莫扎特那样忌妒舒伯特,也许因为他知道当舒伯特出名的时候,自己大概已经死了。即使是这样,当舒伯特后来申请做风琴师一类的职位时,萨里埃利虽然为他写了一封推荐信,但却向较高的职位推荐了另一个人,以致舒伯特没有到达那个位置。当舒伯特做他学生的时候,萨里埃利把舒伯特赞扬得无以复加:“他什么东西都能写。他是一个天才!他写歌曲、弥撒曲、歌剧四重唱、交响乐…… 任何你想像得出的东西!”
四、舒伯特的朋友们
他的朋友很多,包括年轻的诗人、艺术家、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等等。他们为了表示对舒伯特的尊敬,组成了一个叫做“舒伯特派”的社团。他们中只要有人有点钱的话,他们就正式地聚餐,并去欣赏歌剧。就算没钱,他们也能在一块硬皮面包卷上得到同样的欢乐。有时他们到乡下郊游,有时他们在某个人的家里跳舞、游戏,度过一个欢乐的晚上,并且总是要歌唱或演奏舒伯特写的最新歌曲和圆舞曲。他们都有绰号,而舒伯特被叫做“Kann-er-was”,因为每逢一个新成员被接纳进这个圈子时,舒伯特总会问道:“Kann er was”,即德语的“他能干什么?”虽然舒伯特的朋友很多而且都很忠诚,但是他们都不富裕和身居要位,不足以帮助他的音乐出名,也无法改善舒伯特穷困的生活。他们做了许多朋友能做到的事:把一些歌曲送到一个音乐出版商那里去,但出版商把它们退回了;有时他们为舒伯特找到一些机会,例如在一位贵族的客厅里演出他的一些作品,但舒伯特毫不在意与贵族们的社交,往往溜号。
五、不走运的音乐天才
舒伯特的朋友们想:假如他们筹集足够的钱出版一个歌集的话,卖得的钱也许可以用来出版第二集,以此类推。这计划进行得很顺利。仅仅在一个晚间音乐会后,就卖了一百本《魔王》歌谱。几年之内,舒伯特从卖出的歌曲印数版税中,得到了一笔小的稿酬,但还不存在有把握的收入。那时有一个贪婪的出版家愿意给他一笔一次总付的钱,来买他所有的歌曲的版权。这笔钱看起来好象一下子就可以拿不少,于是舒伯特没有同那些在生意场上更有头脑的朋友们商量,就接受了。由于他天性慷慨和喜欢娱乐,这笔钱不久就花个精光,他仍然同过去一样穷苦。当意大利人罗西尼正在用他的歌剧到处赢得闻所未闻的财富和人群的崇拜时,在朋友们鼓励下的舒伯特也试图这样做。但是大多数人那时认为意大利歌剧是唯一的好歌剧,此外,天性善良的舒伯特写的歌剧大多源于他的朋友们写的书。虽然那些朋友都是好人,但那些故事却非常蹩脚,以致舒伯特的音乐才华也不能使它们成功。在艰巨的劳动以及折磨人的希望和恐惧之后,那些歌剧一个接一个地失败了。现在人们听到的一切只是《罗莎蒙德》(Rosamunde)里面的芭蕾舞曲。
舒伯特在艾斯特哈济庄园度过第二个夏天的时候,正是他由于气馁、穷困不堪而生病的时候。六年过去了,庄园主的两个“好孩子”中较小的一个少女卡罗琳,这时已经是一个十七岁的漂亮姑娘了。作为音乐教师的舒伯特和美丽的年轻学生,已经在庄园四周的愉快散步中消耗了许多时间,而在钢琴前面就花得更多了。他们的手指在音乐中说出了他们的嘴唇永远也说不出来的话。
有一天,卡罗琳问舒伯特:“你的那些可爱的音乐,为什么一首也没有献给我?”舒伯特回答说:“当我做过的每一件事都是献给你的时候,为什么还要说献给你呢?”也许卡罗琳回报了他的爱,因为她直到舒伯特去世十六年以后才结婚。但一个地位仅仅比仆人高不了多少的穷苦的年轻音乐教师,即使有情话,也不敢对一个有地位和财富的女子说出来的。舒伯特只能让他的心通过他的音乐说话,而正是由于他对卡罗琳的爱情和在她旁边弹琴时的愉快心情,使他比别的任何作曲家给了我们更多的、优美的钢琴二重奏。
六、英年早逝
舒伯特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把许多歌曲送到出版商那里去,又多又快,而每首歌曲却只值两毛钱。因此,虽然不朽的作品连连问世,舒伯特却连温饱问题也无法解决。 有一次,舒伯特又冷又饿,却已身无分文。他不得以走进了一家饭馆,在菜谱上作了一首曲。起初,饭馆老板以为他是个要饭的,想轰走他,后来看到乐谱,便知道他是一位作曲家。于是老板收下了乐谱,并免费给了舒伯特一盘土豆。这首乐曲就是著名的《摇篮曲》。
舒伯特曾计划写更多像交响乐那样的大作品,但是觉到自己应当有更深的对位法知识。他买了一些书,正在准备跟一个著名的教师学习,却忽然病倒了他得了伤寒。舒伯特被送到他忠诚的哥哥费迪南德家里,在哥哥的体贴照顾下度过了他最后的时光。舒伯特在1828年十一月一日与世长辞。别的伟大的音乐家中没有一个去世时这样年轻,也没有一个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做这么多事情。甚至在三十五岁去世的莫扎特的最佳作品中,有许多也是在一生中的最后五年中写成的。假如贝多芬也像舒伯特一样,在三十一岁谢世的话,今天人们绝不会知道贝多芬这个名字。在舒伯特生命的最后时刻,经常提到他所钟爱的贝多芬,说自己愿意和贝多芬在一起。穷苦而忠诚的费迪南德在他弟弟死后,花了他所有的微薄储蓄给弗兰兹买了一块靠近他曾敬慕的大师贝多芬的坟地。舒伯特安息在那里,在他的墓碑上,刻着他的一个朋友写下的一句话:
音乐曾经在这里埋着一笔珍贵的财富,但更珍贵的是希望。
[ 旋律大师 ]
一、艺术歌曲之王
正如海顿的名字与交响乐紧密相连一样,舒伯特的名字也和“艺术歌曲”这种音乐体裁密不可分。艺术歌曲与传统的民歌或分节歌不同,后者的旋律是二段体或三段体的,它用同一个曲调唱许多段歌词或诗节。艺术歌曲中的伴奏不只是把和弦和旋律填进去来帮助歌唱者,它画出一个音乐的布景或背景,使伴奏者几乎同歌唱者一样重要。例如在歌曲《魔王》中,舒伯特以“那么难弹”的沉重而蓬蓬作响的音符和狂热的小调性低音旋律,暗示在狂风扫过的树林里奔跑着的马。为歌唱者写的音乐,则配合着歌词中的每种感情,它表现出魔王哄骗孩子和命令孩子时的语气,骑在马上的父亲的焦急心情,和父亲怀中那受惊的孩子的哭诉声调。艺术歌曲好象小的音乐剧或故事,它里面的音乐总是不停变化,以适应歌词所表现的心情。它们比所有那些歌词,不管愉快还是悲伤的,都用同一曲调演唱的古老歌曲形式听起来更有兴趣。同时,艺术歌曲要难学、难唱得多,它们更多的是为受过训练的歌唱家们和听众所写的,而不是让许多人一起唱的。所以艺术歌曲与传统民歌在音乐中都有各自的地位,因为只要我们都喜欢在一起唱歌,无论我们的嗓子是否受过训练或是否美妙,我们都将唱那些古老而简单的歌曲。
没有人曾经象舒伯特那样在短短的一生中写过那么多的歌曲大约有六百首之多。从第一种中之一的《魔王》到最后一种中之一的《小夜曲》,它们都被人们所喜爱。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没有人发表它们,也没有人演唱它们,因为舒伯特在当时根本不为人所知,也没有有钱有势的朋友来扶植。
二、《魔王》的出世
1781年4月的一个夜晚,在德国东部图林根库尼茨村,一个农民抱着重病的孩子,骑马赶往耶拿,向医生求治,但医生对这病却束手无策,农夫只好抱着孩子离去;还没有来得及赶到家里,孩子就死在马上。后来,诗人歌德(17491832)来到库尼茨附近,听到这桩令人伤心的事,不由得联想起雾王在黑夜抢夺孩子的民间传说,丹麦民歌《魔王的女儿》,也在他脑海里浮现出来。诗人在这首丹麦民歌的启发下,把耳闻的真人真事和关于雾王的民间传说联系起来,就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叙事诗《魔王》。
1815年冬天的一个下午,舒伯特的朋友施保恩来到维也纳天门街十号,舒伯特的家里,只见舒伯特手捧一书,在房间里踱来踱去,大声地读着歌德的叙事诗《魔王》,忽然坐下来振笔疾书,很快就写出了一首叙事歌曲。但他家里没有钢琴,没办法试奏。于是当天晚上,舒伯特带着手稿和朋友们一起到孔维克特学校去,由他的朋友霍尔查普斐尔试唱。由于这首歌曲的戏剧性很强,表现手法非常新颖,就连舒伯特的年轻朋友们也不太能够接受。当孩子三次惊呼“爸爸,我的爸爸”时,三个互相不协和的音(大二度加小二度)碰在一起,听来有些刺耳,大家对此议论纷纷。鲁齐茨卡在钢琴上反复弹奏这些不协和音,为舒伯特辩解,说为了表现歌词的内容,这些尖锐的音响是完全必要的,而且用得恰到好处,解决得也很自然。鲁齐茨卡是科采路赫(17521818)、科洛麦(17601831)等老一辈作曲家的崇拜者,如今对年轻的舒伯特独出新意的作品表示赞赏,是很难得的。
舒伯特写作《魔王》时,还是一个18岁的青年。他恭恭敬敬地抄了一份谱子寄给歌德,歌德却漫不经心,连信也没有回一封。直到晚年,歌德才在一次音乐会上听到女高音歌唱家德夫里昂夫人(18041860)演唱这首歌,他听了感动得热烈鼓掌,眼泪夺眶而出。但当时作曲家已经逝去,歌德已无从答谢舒伯特为他诗歌谱曲的一片情意了。
三、《听,听,那云雀》写于何处?
1826年夏的一天,舒伯特和几个朋友从波茨赖恩斯多夫返回维也纳途经威林,决定停下来休息一下。他们走进一家酒店,看见蒂策(舒伯特的朋友)坐在酒店的花园里,桌上放着莎士比亚的剧本《辛白林》。舒伯特打开一看,刚好翻到第二幕第三场克洛顿(王后和前夫所生的儿子)在伊摩琴(国王和前王后所生的女儿)的闺房前所唱的晨歌《听,听,那云雀》。他读得出了神,忽然喊道: “我的脑子里出现了这么好的旋律,如果有五线纸就好了!”他的朋友多普勒连忙在菜单的反面画起五线来。没有多久,一首美妙的歌曲即告完成。
这个美丽的传说,至今还为音乐爱好者所津津乐道。其实,舒伯特的《听,听,那云雀》是写在一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的,那里还写着其他作品的底稿。但是,事实归事实,人们还是醉心于上面那个传说。在威林的根茨街和库区刻街转角处,从1885年起开了一家酒店,门口有一块牌子,上书“ 1826年7月26日一个星期天的晚上,舒伯特在此创作《听,听,那云雀》”。店里有一个花园,花园里放着喝啤酒的座位,一棵树上也钉有写着“ 1826年7月26日”和“舒伯特”字样的牌子。这家酒店和它的花园,当然是根据上述的传说设计出来的了。
那末,舒伯特到底是在哪儿写的这首歌曲呢?比较可信的一种说法是:当舒伯特在卡尔教堂邻近,他的朋友施文德家一个月光照临的房间里写这首歌曲时,施文德正在绘画。当时舒伯特住在施文德家的邻近,卡尔教堂的隔壁。施文德是一个画家,是以舒伯特为中心的一个文艺圈子的成员。他有几幅画描绘了这个文艺圈的活动:一幅画描写施保恩家里的音乐集会,舒伯特在弹钢琴,男中音歌唱家福格尔在旁边引吭高歌;另一幅画描写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作品80)的演出,舒伯特站在福格尔旁边,拉赫纳在指挥,勃伦塔诺夫人在弹钢琴,施文德为她翻谱。
四、“冒名顶替”的舒伯特
十九世纪初,有两个音乐家都叫“弗兰兹·舒伯特”:一个住在奥地利的维也纳,他就是《未完成交响曲》的作者;而另一个住在德国的德累斯顿,是当地宫廷乐队的首席小提琴师。德累斯顿的舒伯特,到今天除了有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蜜蜂》偶而还有人演奏外,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在当时,《未完成交响曲》的作者还默默无闻,而《蜜蜂》的作者却已大名鼎鼎了。1817年,德国莱比锡勃赖特科普与赫尔台尔乐谱出版公司收到了从维也纳寄来的歌曲《魔王》的稿子,作者署名“弗兰兹·舒伯特”。出版商有些迷惑不解:舒伯特明明在德累斯顿,这稿子怎么会从维也纳寄出呢?于是就写信问那位小提琴家。小提琴家在回信中大发脾气,他写道:“接奉来信和附来的《魔王》歌谱,说是我的作品,令我不胜骇异。这首歌不是我作的,你们一定要把冒了我的名把这样拙劣的东西寄给你们的人查出来!”其实,既无被冒之名,亦非拙劣之品。
五、贝多芬最后的预言
德国小琴家和指挥家兴德勒(17951864)不仅是贝多芬的密友,也是舒伯特的知音。1826年底,贝多芬从格奈克森多夫旅行回家,病得很厉害。次年1月,这位巨人病危的消息传遍了维也纳。兴德勒趁他刚吃完药,病情稍稍好转的时候,选了60来首舒伯特的歌曲,送到贝多芬手里。这些歌曲有的已经出版,有的是手稿,其中包括:《伊菲热尼》、《人类的境界》、《全能》、《年轻的尼姑》、《中提琴》和《美丽的磨坊女》。贝多芬当时还很少知道舒伯特的作品,见了这些歌曲,十分惊奇;当他知道舒伯特类似的作品至少还有五百首时,更为惊讶不已。他说:“他怎么会有时间谱写这样长的诗,有的诗包含十几段之多?”贝多芬还一再说:“如果我见到这首诗,我也会替它作曲的”;“真的,舒伯特身上蕴含着神圣的火焰。”贝多芬把这些歌曲手不释卷地读了好几天,本来还想看看舒伯特的歌剧和钢琴作品,但因病情加重而未能如愿。在贝多芬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他经常谈起舒伯特,说他对舒伯特相知恨晚,并预言他的音乐将震惊世界。舒伯特听了这些感人的话,希望见到他所崇拜的人的心情更为迫切。舒伯特看望弥留之际的贝多芬,前后共两次,第一次是同他的朋友、奥地利作曲家安塞尔姆·许吞勃伦纳(17941868)和兴德勒一起去的。兴德勒告诉贝多芬说,他们来了,问他让谁先进来。贝多芬说:“请舒伯特先进来。”在这次会见中,贝多芬说:“安塞尔姆,你有我的精神(Geist),但弗兰兹有我的灵魂(Seele)。”第二次,是同约瑟夫·许吞勃伦纳和画家退尔切尔一起去的,这次贝多芬已经病得不能说话。他们站在贝多芬的床边,贝多芬也感觉到他们的来到,两眼注视着他们,做了一些手势,但谁也不懂得手势的意思。舒伯特离开房间时悲不自胜。三星期以后的3月26日,贝多芬离开了人世。同年3月29日,舒伯特举着火炬参加了贝多芬的葬礼。就在第二年,舒伯特也去世了,他被安葬在贝多芬的墓旁。
六、辛勤的耕耘者
舒伯特是一位天才,但他的灵感依然来自勤奋。有一次,舒伯特在家里请朋友喝咖啡。他的家里仅有一个极其破旧的咖啡磨,舒伯特倒了一些咖啡豆在里面,便“嚓啦嚓啦”地研磨起来。突然,舒伯特把磨一扔,高兴地叫道:“我想了好几天的曲调,被这个磨一秒钟就找到了! ”这一“妙手偶得”的曲调,就是他的《d小调弦乐四重奏》的主题。
1817年,舒伯特为德国诗人舒巴特(17391791)的诗谱写了歌曲《鳟鱼》,表现了对用欺骗手段浑水摸鱼者的愤慨。舒伯特经常在维也纳郊外看人钓鱼,他说:“我对欢快的游鱼十分羡慕,当他们被钓上岸时,则不胜怜悯。我试图把这感情倾注到歌曲中去,这是对光辉生命的祝福和悲惨死亡的哀悼。”舒伯特写好《鳟鱼》以后,曾抄了四份谱子分送给他的朋友们。1818年2月21日的半夜里,他抄完了一份《鳟鱼》的谱,想把墨水吸干。那时还没有吸墨水纸,而是用细沙子洒在纸上吸墨水的。整整一天紧张辛劳的工作,使他神志恍惚,错把墨水瓶当成了装沙子的瓶倒在纸上,沾污了谱子。这份谱子是抄给他的朋友约瑟夫·许吞勃伦纳的,原件至今还保存着。
怎么样,够详细吗你满意吗
莫扎特的曲风早期是以欢快为主,带有民族气息例如“土耳其进行曲”,歌剧“唐璜”等。晚期是则以悲怆为主,他离开这世界的那天,天下着细雨,只有他的几个亲戚将他埋入地里,他曾经的朋友都不知道一个天才已悄悄离开了这美好的世界,总之是一种很悲伤的感觉,代表作“安魂曲”,是他最后的作品。舒伯特主要以宁静为主,他的作品总能让人安静下来,此时不需要做其他的事,只要闭上眼,静静的地享受这篇宁静就好,代表作“鳟鱼五重奏”
清苦的童年
“自由艺术家”
歌曲之王
在十九世纪初叶的音乐名城维也纳,继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音乐家之后,又出现了一颗灿烂的音乐新星—— 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
提起舒伯特的名字,人们自然会想起他所创作的许许多 多脸炙人口的歌曲;而《野玫瑰》、《鲸鱼》、《菩提树》等歌曲那 沁人肺腑、动人心弦的旋律,也自然会在人们的耳旁回响。 但是,对于不了解舒柏特一生经历的人来说,却很难想象得 到这位作曲家是在怎样艰苦的环境中创作出这些作品来的.
生平与创作思想
舒柏特所生活的年代,正处在欧洲封建复辟时期。一七 八九年法国大革命在欧洲各国所激起的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 民主运动,由于遭受各国封建势力的残酷镇压,这时已经逐 渐地走向了低潮。一八一五年后,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建立 了反动的“加圣同盟”,他们互相勾结起来,更残酷地镇压革 命力量。而奥地利的梅特涅(梅特涅是十九世纪初叶奥地利反动政权的首相。他是反动的“神圣同盟”的鼓吹者。)政府,正是这个反动同盟的顽 固堡垒。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奥地利王室一开始就是欧 洲的野蛮、保守和反动的代表。”十九世纪初叶的奥地利,成 了“各民族的监狱”。舒柏特就是在这样黑暗的、令人窒息的 环境中生活和进行创作的。
(-)清苦的童年
一七九七年一月三十一日,舒伯特诞生在维也纳近郊赫田塔尔的一个平民家庭里。他的父亲是一位学校教师。用教 师的薪金来养活一个大家庭的生活是很艰难的,因此,舒柏 特的童年生活十分清苦。由于当时学校教师要兼教学生的音 乐课,所以舒相特的父亲也懂得一些音乐知识、会演奏一些 乐器。他常常聚集一些音乐爱好者在家中演奏音乐,这就使 舒柏特从小受到了音乐的薰陶。父亲还喜欢组织家人练习各 种器乐重奏以消遣自娱,在练习时,父亲奏大提琴,小舒柏特 奏中提琴,他的哥哥奏小提琴,每当父亲奏错了,小舒相特 就会立刻提醒道:“爸爸,你错了!”九岁那年,舒相特从教堂会唱指挥霍尔策学习音乐理论和风琴演奏。小舒柏特丰富的音乐知识,常常使霍尔霍大为震惊,他说:“当我想介绍给他一点新的东西的时候,却发现他已经知道这个了。”
舒柏特十一岁时,以出色的童声担任了教会合唱队的歌 手,兼奏小提琴。以后又考进了教堂的合唱团寄宿学校,在 那里免费住宿和学习。少年时代的舒柏特已显露出多方面的 音乐才能。他在学校的乐队中担任首席小提琴手,而每当乐 队指挥缺席时,他就被邀请作代理指挥。这使舒伯特有机会 去熟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大师的许多优秀的作品 和学习到不少音乐创作的知识。但是,寄宿学校的物质生活 条件却十分恶劣。寒冬时,室内没有火炉,穷苦的舒柏特又 冻又饿他曾给兄弟写信说:“我们常常想吃苹果,因为从 粗劣的午餐到晚餐之间,足足间隔八个小时呢!”舒相特早已 开始作曲,在学校念书时。他已创作了第一交响曲、许多歌 曲和器乐曲。但他却常常苦于没有钱买五线纸,他曾自叹 道:“如果有钱买纸,我就可以天天作曲了!”
一八一三年,十六岁的舒柏特离开了学校。为了减轻父亲 约经济负担,他开始到父亲所在的学校去当助理教师并教授 私人钢琴。具有艺术家气质的舒柏特,对刻板而枯燥的教书 生活十分厌烦,他多么希望能辞去教师的职务而一心一意作 曲啊!但是,如果没有了正式的职业,舒柏特又靠什么来养 活自己呢?于是,他不得不强压住内心的烦燥。去给小学生 们讲解千篇一律的拼音、文法等等。
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舒柏特还是坚持用业余时间 作曲。在不到二十岁时,他已经写出了几百首歌曲、五部交 响曲、十五首钢琴奏鸣曲和其它作品。
back to the top
(二)“自由艺术家”
一八一八年,舒柏特不顾父亲的坚决反对,抱着对艺术 和生活的天真的幻想,毅然辞去了教师的职位,决心当一名 “自由艺术家”。然而,他那里料想得到,象他这样出身低微 的作曲家,在十九世纪初叶的维也纳,将会是多么地不自由啊!
对十九世纪初叶维也纳的社会状况,当时的一位进步作 家波斯特曾这样描述过:“到处都布满了秘密警察,……每个 酒店的茶房都是领有津贴的秘密暗探,……他们在饭店和旅馆到处偷听别人的谈话。就是在王宫的图书馆里,也要提防他 们。书店是常常有暗探上门的,他们的目的是侦察顾客们买了些什么书。当然,所有多少被嫌疑的信件,都要遭到检查。”维也纳官方严密地监视着社会上的书报、戏剧、演出以及一切文化生活.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民主空气。但是,另一方面,为了腐蚀、麻痹人民,政府却大力提倡享乐主义的文化艺术。当时,在歌剧院里,富丽堂皇的意大利歌剧不断上演;在公园里、上层社会的客厅和酒吧间里,大大小小的舞会一个接着一个,不少人们沉湎于没完没了的维也纳华尔兹舞之中。在这种表面是歌舞升平,实质上是腐朽反动的政治空气下,维也纳市民阶层中的不少人失却了对民主思想和革命理想的追求,而一种局限在个人小天地中的、眼光短浅 的、苟且偷生的小市民习气日益发展起来。正如当时一位女 作家所描写的:“享乐和懒惰代替了高尚的情操。……卑躬屈 节的风尚抑制了任何一种比较崇高的趋向。”
但是,维也纳市民阶层中的一部分进步知识分子,却时 这种政治状况深为不满。如作家波斯特就写了《奥国的真象》 一书,无惰地揭露了奥国的腐败,为此,他被迫流浪到美 洲。出身于平民家庭的舒柏特,对奥地利的现状也是极其不 满的,他曾写下一篇名为《可悲啊!人民》的诗歌,来表达 内心的积愤:
“我们时代的青春啊,已经消逝!
无数人民的力量成为浪费,没有一个人独树一帜。
尽都是随波逐流。
无限的痛苦在折磨着我,我只剩下一点力量的残余。
时代不让任何人做点大事业, 也教我大声无嗅地化为乌有。……
舒柏特既不愿依附于权贵的门下,去做他们的忠实奴仆;也 不愿用自己的艺术为统治者粉饰太平,去写那些专供娱乐用 的浮华、空虚的作品。他要用自己那才气横溢的音乐去倾吐 出当时一部分进步知识分子内心的痛苦;唱出市民阶层所憧 憬的美好希望。正因为这样,舒柏特的作品很快地受到了市 民阶层的欢迎,当时一些进步的艺术家们,也就自然而然地 聚集在舒柏特的周围。这些艺术家们和舒相特一起生活、不分你我,共同切磋艺术上的问题,互相交流新的创作成果,甚至私下里发表某些与当局相悖的政治见解,这就形成了有名的“舒柏特小组”。而舒柏特的很多作品,就是在小组的叙会上首次演唱、演奏的。朋友们把这种叙会,亲切地称为“舒相特晚会”。
奥地利皇帝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不需要天才,我们只要忠于职守的臣仆”。象舒柏特这样一位艺术家,当然不是皇帝的忠诚“臣仆”,也就当然不会受到当局者的重视和欢迎。在国家警察的档案中,舒柏特被记录为是一个“鲁莽的人”;而当他的一个具有自由思想的朋友被警察逮捕时,他也因受牵连而被拘留。虽然,舒柏特的歌曲和音乐作品当时在维也纳的市民中已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了。但却因得不到官方的赏识而难于出版和演出。舒柏特在生前,甚至还没能听到过自己创作的交响曲的演出。一八一五年,他写出了不朽的名曲《魔王》,但是一直过了五年,出版商才勉强答应为他出版这首歌曲,其条件是不付给他稿费。他写的《流浪者》一歌出版后,只拿到两盾钱( 盾Gulden:奥地利钱币名。值美金482分。),而出版商却从这个作品中总共赚取了二万七千盾。他逝世前病在床上没钱买药时,朋友们把他写的《冬之旅》送到出版商那里去,但出版商仅给其中的《菩提树》一歌付了一盾钱。
在出版商的残酷剥削下,靠出卖自己的作品为生的舒伯 特,经常处在饥寒交迫之中,赚来的钱,往往连用来租乐器 都不够。他常常住在一间不生火的屋子里。当他和穷苦朋友 迈尔霍弗同住在一起时,两人只能合穿一件外衣,当迈尔霍 弗出去上班时,舒柏特只得躲在家里写作。由于舒柏特太 穷,他所爱的姑娘离开了他,和一个富商结了婚。后来,舒 柏特想谋得一个固定的职位,使生活有所保障,但他的民主 思想和爱自由的性格,却妨碍了他在政府的机构找到事做。 他曾想谋取师范学校音乐教师的职位,但未能如愿。一八二 七年,维也纳第二宫廷乐队队长的位置空出来了,按舒柏特 的音乐才能来说,他完全有资格得到这个职位,但是皇帝和 官员们却把它赏赐给了另外一个比舒相特更合他们心意的 人。第二年又发生了类似的情况。
舒柏特并不是一个天性忧郁的人。他曾幻想过得到自由 创作的艺术环境,温暖的生活,幸福的爱情。在他许多的作品中,也曾热情歌唱过美好的理想。但是,令人窒息的社会 空气,长期遭受的物质穷困和精神折磨,加上曾给他无限温 暖的友谊小组因种种社会原因而逐渐瓦解,这一切都给舒柏 特以极大的痛苦,他渐渐陷入了忧伤和失望之中。他在给朋 友的信中写道:“你想一想我这个人吧,灿烂的希望化为乌 有,爱情和友谊也只带给我痛苦;我的安宁时代已经过去 了,……我的心是痛苦的,我永远、永远也不能使它恢复 了。”他也曾哀叹道:“我,一个穷音乐家将怎样呢?在我去 7· 了的时候,大概便不得不象歌德笔下的鉴琴家似地沿门挨户去乞讨实面包的钱吧!”这种忧伤、失望的情绪,也鲜明地反映在他晚期所创作的一些作品中。
一八二八年十一月十九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柏特因患病得不到充分治疗而离开了人间。亲友们按照舒柏特临终时的嘱托,把他安葬在贝多芬墓的近旁。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字句:“死亡把丰富的宝藏,把更加美丽的希望埋葬在这里了。”
十年以后,德国音乐家舒曼在舒柏特的弟弟的家里,发现了舒相特的许多珍贵手稿。这些手稿一直来根本无人问津,更谈不上予以出版。
这就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在反动的封建统治下所遭受到 的悲惨命运!
back to the top
(三)歌曲之王
舒柏特是十八、九世纪以来第一个以优秀的歌曲创作闻名于世的音乐家。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共创作了六百多首歌曲。当他写出那首动人心弦的歌曲《纺车旁的马格丽塔》时,才只有十七岁;而《魔王》、《野玫瑰》等至今仍在世界上广为流传的优秀歌曲,是他十八岁那年写成的。据说,贝多芬临死前在病床上读了几首舒柏特的歌曲后,曾惊叹地说道;“真的,在这个舒柏特身上闪耀着神奇的火花!”
舒柏特的歌曲感情真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词、曲、 钢琴伴奏三者密切配合、水乳交融。他的歌曲创作既继承了 前人的艺术成果,又把歌曲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并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所以,人们把舒柏特誉称为“歌曲之 王”。
除了大量的歌曲外,舒相特还创作了许多器乐作品。他 的创作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一八一三年 —— 一八一七年。在这个时期中,舒柏特首先在歌曲领域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歌曲的半数是在这几年内写出 来的。这个时期他也创作了一些交响曲,但这些作品还不够成 熟。一八一八年——一八二七年是舒柏特创作的中心时期。 在这十年中,他除了继续写作歌曲外,还创作了声乐套曲、 交响曲、室内乐、钢琴奏鸣曲等比较大型的作品,并写了 《音乐瞬间》和《即兴曲》等钢琴小品。这一时期他的大型 创作逐渐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风格。
十九世纪初叶,随着社会状况的急剧变化,欧洲文学艺 术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浪漫主义的潮流。这种新的 文艺潮流,也对舒柏特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使他的音乐创作 在题材内容上、形式结构上以及艺术手法上,都形成了一种 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乐派作曲家迥然不同的新风 格——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如果说,贝多芬是西欧古典乐派 的登峰造极者,那么舒柏特就是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 slrt” ·9. 和奠基者之一(浪漫主义音乐的形成是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它的奠基者足舒柏持和 德国音乐家威柏。浪漫主义音乐具有自己的一些风格特点。如侧重个 人感情的表现、重视音乐和音乐艺术的结合、吸收民放民间音乐的特 点等,另外在创作手法、体裁、形式上也有许多革新、创造。浪漫主 义音乐是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感情在音乐上的一种反映,它是一 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浪游主义音乐的评价,须根据不同作家的 作品、艺术观、世界观来进行具体件析)。和贝多芬那些充满英雄性、斗争性以及结构极其严谨的音乐不同,舒柏特的音乐作品形式自由,富有抒情性,着重于对人的心理的细腻刻画,并往往从“我”的角 度出发来倾诉感情。他的音乐听起来就象是作曲家本人的日记的一页,又象是作曲家和听众在娓娓交谈。他的作品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个人的生活体验和遭遇。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但是,这美好理想往往只局限在个人幸福的圈子里;温暖的家庭、甜蜜的爱情、恬静的生活等等。他还常常在作品中描写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阻挠人们去获得幸福,把人们 引向黑暗、死亡,而人们虽然痛恨它却无力抗拒它(如《少女与死神》《魔王》等)。在舒柏特后期的作品中,孤独、苦闷、心灰意冷的情绪越来越强烈,甚至成为一些作品的基调(如《冬之旅》);这反映出饱经生活风霜的舒柏特,已逐渐失去了对现实的天真的幻想,而对严酷的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舒伯特在作品中所表现的这种个人的生活体验和遭遇, 在当时的奥地利社会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十九世纪初叶的 封建复辟, 使德奥一部分有进步要求的青年知识分子陷入了 深深的苦闷之中。当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处于高潮时,他 们还未出世,他们未能看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们为理想 而斗争的英雄气概和人民革命力量的伟大,他们眼前看到的 只是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的 破灭,四周一片黑暗。他们不满于德奥一般市民阶层对统治 者的奴颜卑膝和苟且偷生的庸俗习气,但又找不到真正的理 想和政治出路在哪里;他们的理想只能停留在朦胧的幻想和 个人的小天地之中,而这些朦胧的幻想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又 往往落空。最后,他们只有堕入悲观、失望、彷徨之中。因 此,舒柏特作品中的主人公(无论是以青年的磨工或是孤独 的流浪者的身分出现),正是当时奥地利这一部分匈识分子的 缩影。
舒柏特的音乐还和民间文艺、民间音乐以及风俗性的生 活有密切联系。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奥地利、德 意志、匈牙利等地的民间音乐、民间舞曲的音调;他的朋友们 常常把他叫做“艺人”,这说明了他对民间音乐有着很深的了 解。他的有些朋友,也曾向他提意见,说他的音乐“乡土风 味太浓了”、“太奥国式的了”,但舒柏特不同意这些意见;他 回答说:“就应该是这样的”。这一点,也正是舒伯特的音乐 之所以深受奥地利人民群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舒柏特没有象某些消极浪漫主义艺术家那样,以自己的 创作去美化中世纪的社会,以乔装打扮的古代亡灵来引导人 们逃造现实;也没有象某些受统治者支持的音乐家那样,用 粉饰太平、醉生梦死的音乐去麻醉人们的精神;而是面对着 严酷的现实,用自己的音乐作品,道出了压抑在心中的悲 愤、唱出了自己对光明的渴求、控诉了命运的不平。虽然, 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还不可能找到造成这不平 命运的社会根源,更不可能看到光明的出路在何处。但是, 通过他那一首首曲诉衷肠的音乐作品,人们 以更清楚地 了解到他所处的社会的黑暗和当时一代知识分子的痛苦、 矛盾。这一点,正是舒柏特的音乐作品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 意义。
以上就是关于舒伯特的作品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舒伯特的作品有哪些、野玫瑰舒伯特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