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古印度的宗教家,也是佛教的创立者。那么大家知道2019年释迦牟尼佛诞辰是几月几日吗?且随宗教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2019年释迦牟尼佛诞辰是几月几日
2019年5月12日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八,为佛教释迦牟尼佛的诞辰。
出生时间
二千四五百年前,西元前511年的农历四月八日。有关佛陀出生之年,至今尚无定论。印顺导师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中,认为《异部精释》之佛陀生于西元前511年,灭于西元前431年的说法,较近于事实。前印传说,佛陀是在吠舍伽月的月圆日诞生的(吠舍伽月是前印的第二个月),换算为阳历的五月十五日。前印及南传国家认为佛陀的出生、入道及入灭都是这一天。北传的汉译佛典中,也有认为是在二月八日的。出生地点:中印迦毘罗卫城的蓝毗尼园。
族别
释迦族。据旧来的传说,释迦族是雅利安人的刹帝利种,出于名王甘蔗之后裔,甘蔗王族则出于瞿昙又称乔答摩仙人之后,故以瞿昙为氏。但据近代史家及学者研究,均主张释迦族不是白皮肤的雅利安人,而是黄种的蒙古人。印顺法师也持与上相同的看法。
释迦牟尼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从前释迦佛陀在舍卫国时,波斯匿王的次子琉璃,于二十岁时领兵将父王罢黜,并且杀死了兄长祇陀太子,自立为王。
有一恶臣名为耶利,告诉琉璃王说:“大王,当初您身为皇子,到迦毗罗卫国学习,曾受到释迦族人的辱骂。那时,大王曾发誓说:‘若当上国王,必报此仇!’现在我们兵强马壮,正是报仇的时候。”于是琉璃王在恶臣的佞言鼓励下,便带兵攻伐迦毗罗卫国。
佛陀听到消息后,虽然知道这是迦毗罗卫国人民共业的果报成熟,但为了祖国人民,他还是想要克尽心力。于是佛陀独自来到琉璃王军队必经的路上等待,并且刻意在路边一棵枯树下静坐。琉璃王远远地就看见佛陀,心中虽然百般不愿,还是勉强下车顶礼佛陀。琉璃王问道:“佛陀!这前方不远处就有枝叶繁茂的大树可以为您遮阳蔽日,为何您要选择在这棵枯树下打坐呢?”佛陀回答:“你说的没错,但是亲族之荫,更胜余荫。”琉璃王听出佛陀的弦外之音,深受感动,心想:“以前国与国争,只要遇到沙门就会退兵,何况今日是遇到佛陀。”琉璃王因而带兵回国。
就这样连续三次,只要琉璃王准备带兵攻打迦毗罗卫国时,途中一定会遇到佛陀端坐在枯树底下,所以琉璃王都只好下令回兵。但是到了第四度出兵时,佛陀知道释迦族共业的果报是无可避免,所以也就不再阻止。他对迦毗罗卫国的人因不懂得忏悔觉悟而招感今日的劫难,深表惋惜与怜悯。
目犍连尊者听到琉璃王又集兵要去攻打迦毗罗卫国,怜悯那些即将受害的人,于是向佛陀禀白说:“现在琉璃王要去攻打迦毗罗卫国,我希望以四种方便来救护迦毗罗卫国的人:一是将人民安置于虚空中,二是安置在大海中,三是移至两座铁围山之间,四是安置到他方大国中,令琉璃王不知他们的去处。”
佛陀告诉目犍连尊者:“虽然你有神通力可以安置迦毗罗卫国的人,但众生有七件事是无法逃避的,就是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缘,所以即使你欲以神通力解救迦毗罗卫国的苦难,他们还是无法逃脱过去所种下的罪业。”
目犍连尊者听了佛陀开示后,还是不忍迦毗罗卫国的子民受到迫害,于是运用神通力将一些精英放至钵内,举至虚空当中,希望能帮助他们躲过此难。后来琉璃王攻伐迦毗罗卫国,残杀了三亿人民。
战争结束后,目犍连尊者前往精舍,告诉佛陀:“当琉璃王攻打迦毗罗卫国时,弟子承佛威神力,将迦毗罗卫国精英安置于虚空当中,解救了他们。”佛陀问目犍连尊者:“你已经去看过钵中的人吗?”目犍连尊者回答:“还没有。”于是佛陀说:“你先去看看他们吧!”
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将钵取下,看到里面的人全已死亡,不胜悲泣地告诉世尊:“钵中之人均已殆尽,我虽欲以神通力救护他们,仍无法免除他们的宿世罪业。”佛陀慈悲地告诉目犍连尊者:“久远以前,有一个村落,村中有个大池塘,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鱼。一天,村里人决定将池中的鱼捞尽吃掉,所以全村不分男女老幼都聚集于池边捕捉。有一个小孩,本性善良,虽不吃肉,但见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便顽皮地拿着棒子朝最大的那条鱼头上敲了三下。当时的大鱼就是现在的琉璃王,他所带领的军队就是当时的鱼群,捕鱼的村人就是现在的释迦族,而那个顽皮的小孩就是佛陀的前世,虽未吃鱼,却也因敲鱼头的果报而头痛三天。”说完这段前世因缘,佛陀告诉大众:“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缘这七件事,即使是佛陀、菩萨圣众,隐形分身也都无法逃脱。”并说偈言:“非空非海中,非隐山石间,莫能于此处,避免宿恶殃。众生有苦恼,不得免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恶。”
世尊说完此偈,座上无数听众,因听闻佛所说之无常法要,深感悲戚,个个专心思惟佛陀的开示,不久即证得须陀洹果。
(上述公案出自《法句譬喻经‧卷二》,文章仅供参考,一切应以佛陀说法为准。)
历史上确实存在释迦摩尼,他是个真实存在的人。
佛经中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平记载,尽管有不少神话、传说,但也有不少历史事实,基本轮廓是可靠的。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就在今尼泊尔泰米地区的梯罗拉柯提废墟。
阿育王在释迦牟尼逝世200多年后曾在此立一石柱,说明此处是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和埋有佛的舍利,石柱保留下来了。考古学者还在此挖到释迦牟尼的舍利坛。
佛教的教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这些系统的阐述显系后人所为,但教义的大体轮廓,可能是释迦牟尼提出。据此,可以说历史上真有释迦牟尼其人,而且他是佛教创始人。
扩展资料:
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后世有着许许多多的人受他感染信仰佛教,他的教导给予人们巨大和深刻的意义。
摩耶夫人途中经过大花园,夫人漫步在花园中,看见一颗高大的无忧树,犹如伞盖一样柔柔软软地垂下。夫人看得高兴,举起右手摸了摸枝条,太子就从右胁诞生了,披着一身金光。
太子长大后削发为沙门,叫车匿将他削下的长发带回宫给父亲,太子带领五个随从,来到尼连禅河的加者山苦行林中,坚持不懈达六年之久。
一天悉达多太子独自一人,走到一棵枝叶繁茂的毕钵罗树下,盘腿静坐。当时发下誓愿:我若不能证到无上正觉,宁让此身粉碎,永不起此座,在十二月初八日的凌晨,大彻大悟,变身佛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释迦牟尼
佛经中经常提到“佛出东方”,不仅释迦牟尼自称家族出自东方,就连过去诸佛也同样出自东方。后期大乘经典强调东方曾有恒河沙数的佛出世。这显然说明佛陀的家族绝非雅利安人种。
当时,东方的许多大国,都是半雅利安、半土著人种,包括迦毗罗卫国所依附的那个拘萨罗国,他们很可能是雅利安人,与当地土著人的混合人种(这些混合人种,很可能是那些掌握了国家政权的王族或婆罗门。)
虽然经中提到,释迦族常称自己与拘萨罗人同族,但从一次拘萨罗国王,向释迦族索婚(要求和亲)的事件上,就看出问题了。嫁女和亲原本是弱国讨好强国的手段之一,但送上门来的好机会,却使释迦族人一筹莫展。经中说他们没有与异族通婚的习惯,不肯将自家女儿下嫁。但是,拒绝只能是死路一条。结果,他们竟然将一位婢女,“包装”成释迦公主搪塞了事。后来,此事败露,多年后竟酿成释迦族亡国灭族之祸!由此来看,与拘萨罗人同族之说,纯属碍于政治上的压力,而有意攀附的行为。从这一点上看,释迦族本身是有别于当时人种已经混杂的拘萨罗人的。所以,他们可能是来自东方古老而纯正的土著人种。
印顺法师则认为,拘萨罗是雅利安人种,而释迦族是与他们不同的蒙古人种,由于不能彻底接受亚利安人的文化,所以被他们灭亡。这些土著人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可能顽强地保持者自己民族人种的纯洁性,始终延续和传承着自身的文化,这些文化可能一直保留着亚利安人进入前古老的特色。因为,这一来自东方的民族,很可能在西迁的过程中,开始逐渐与亚利安人,及他们与土著人的混血们打起交道来。在他们的眼里,这些白色人种及其混杂人种,显然属于异族。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释迦族不会是后期进入印度的蒙古人,有史可寻的蒙古人最早进入印度的记载,是发生在释迦牟尼灭度几百年后的事情(指贵霜王朝的主人,他们是大月氏人,属于蒙古人种。)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释迦族就是古印度土著人种,甚至有些学者还有声有色地描述他的肤色为棕色、毛发卷曲身材魁梧等。这些特点,从犍陀罗时期的佛教造像中,可以找到一些感觉,但这并不表明,犍陀罗造像全部具有这些特点。犍陀罗造像,是佛教造像的开始,但在此前佛教是没有偶像的,因为释迦牟尼在世时,是严格禁止偶像崇拜的!
时至今日,释迦牟尼到底是什么人种,恐怕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迷。
我用现代话来打一个比方你就明白了:
佛教是一门揭示宇宙自然人生规律、洞悉真相的教育学科。
假定用以传播佛教的所有教团合并成一所大学,那么地球上的这所大学应该命名为“娑婆世界佛教大学”,现任校长就是大家熟知的释迦牟尼佛。他出生在古印度(即现在的尼泊尔)迦毗罗卫国里,是国王的儿子即太子,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他们的民族叫“释迦族”。太子娶妻生子后,准备继任国王时,有感于当今世人的痛苦无法用国家统治的方法解决,于29岁时出家,六年内学习了当时印度所有的修行方式,都无法解决问题,于是决定自己去体悟,于菩提树下静坐49天后,洞悉宇宙真相,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也就是创立了这所佛教大学。因为他的杰出成就,释迦族的族人尊称他为“释迦族的圣人”,即“释迦牟尼”,他这样的境界就称为“佛”。
这所大学分别设有三大学区,分别为汉传佛教(学区设在中国汉地)、藏传佛教(学区设在中国藏地)、南传佛教(学区设在东南亚)。
三大学区讲述的课程和内容都包含了低级课程、高级课程两大类,低级课程叫“世间法”,教导大家如何改善当下的生活,拥有幸福人生,可谓“财智双赢”。这样的结果又叫“人天福报”或“龙天福报”);高级课程叫“出世间法”,教导大家如何使自己的生命升级换代,最后离开地球,去到更高维度的空间去生活,在那里,人的寿命延长(最短是地球的900万年起),能力增强(类似地球上认知中的神仙),继续修行并成为更高层次的生命体(超凡入圣),这样的结果又叫“解脱生死,超越轮回”。当然,由于三大学区的学生素质不一样,所以主修课程会有一定的差别。
每个学区都开设了不少分校,也就是大家常见的“寺院”,分校校长就是“方丈”或“住持”,还有个尊贵的称呼叫“和尚”,学问高深的就称“大和尚”(所以“和尚”这个称呼,是不可以乱叫的);分校的老师统称为“僧人”,学生一般都称僧人为“法师”或“师父”。
释迦牟尼佛讲经共49年,谈经三百余会。
分为五个时期:一、华严,二、阿含,三、方等,四、般若,五、法华。
至于字数,有不完全统计:
楞严经有7万4千多
法华经有10万5千
华严经有65万
般若经2亿多
大般涅槃经37万5千9百
扩展资料:
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迹
1·出家前
佛陀时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国,基本上都是君主制。此外还有若干独立或半独立的小国,释迦族统治的迦毗罗卫就是其中之一。
它臣属于憍萨罗国,位于今天尼泊尔境内,接近印度边界。释迦族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当时释迦族的政治体制,有学者认为是贵族共和制,即由少数统治者协商进行统治;另有学者认为释迦族实行的是专制的少数寡头政治。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的首长之一;母亲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乡天臂城待产,在蓝毗尼园产下佛陀。相对晚期的佛典编者对此添加戏剧性描写:
摩耶夫人怀孕前梦见白象入胎; 她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是站着生下佛陀的;[18] 阿含经更说佛是从摩耶右胁生出的;相士阿私陀听闻太子出生,进宫预言太子将会成佛,而他等不到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
摩耶夫人在他诞生七天后去世,他由净饭王的续妃波阇波提抚育(大乘佛教传此人是佛的姨母;另说由乳母抚养)。七岁开始接受学业培养,包括吠陀和五明学艺,以及兵法和武术等。十六岁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另说有三夫人 ),生有一子名罗睺罗。
在一部早期经典中,他自述青年时期生活奢侈,极尽声色娱乐,有暖、凉、雨三时宫殿轮换居住。 这是当时贵族阶层无论武士或商人习以为常的奢侈情况。但他因深深困扰于生死问题而出家。
2·释迦牟尼出家的原因
国族形势的影响:在当时十六国争霸的时代,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东方刹帝利)臣属于憍萨罗国(西方婆罗门势力),释迦族不断受到强邻的侵略威胁,地位十分脆弱。作为没落部族的王子,面对国族暗淡前景,他有意为迦毗罗卫争取思想权威的地位,从而巩固刹帝利的统治。
沙门思潮的影响:当时的印度,在重解脱的宗教风气下,对哲学和思想的追求相当普遍。出现以不同形式出家的沙门,这是婆罗门的对立面。深居于森林茂密之处进行沉思,是印度的传统。这渊源于稍早于《奥义书》的《森林书》时代,到佛陀时代已成为印度上层阶级的一种风气。
成长环境与个性:幼年丧母的他,在年少时便具有强烈的内省倾向和敏锐的感受力。传说他在随父外出农耕祭典时,独自在树下坐禅,达到初禅之境;他见虫子被农夫掘起,又被飞鸟啄食,痛感众生相残。
这种对世间诸苦的深沉思考,即使在结婚生子后也没有消除。所谓“四门游观”事件:他出城分别见到老人、病人、死人,当最后看到出家沙门时便决定出家,一般认为这是释迦牟尼出家动机的象征性说法。
3·觅道的经过
出家到摩揭陀国:佛陀29岁出家(或19岁、25岁)。他在某天中夜离城,行至阿那玛河畔,剃去须发并去除饰物。然后南行至当时印度新文化中心地摩竭陀国,这里群集众多新型思想家。
据载他在首都王舍城托钵时引起了频婆娑罗王的注意,国王劝他放弃出家并交给他一支军队,他拒绝了。剃发和托钵是当时出家沙门的风尚,表示与婆罗门的对立。
禅修:他从学阿罗陀迦兰,达到“无所有处定”。阿罗陀希望他留下,但他因为不满足于此而退出;又从学郁陀兰弗,达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即泯“想”和“非想”的差别,住于“平等寂静”的知见,感到心似乎与“不动的真理”合一。但这仍然无法解决问题,他还是离开了。
瑜伽禅定是印度东方哲学的具体形式,到释迦时代则十分流行。这里的“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包含在原始佛教教理的“四无色定”中。佛教在禅定上安立智慧,表示只修定并无法契合真理。禅定虽是心的锻炼,但出定后又回到动摇不停的心,所以禅定自身是盲目的。
苦行:释迦牟尼苦行处是尼连禅河畔[41] 的优娄频罗聚落。苦行流行于各时代,主张折磨不净的肉体达到解脱,受出家人普遍崇敬。佛以六年时间深入极端苦行,摧残自己的身心,竟使其他苦行者以为他将丧命。
最终他认为苦行无益,因无法达到觉悟与涅槃,所以放弃。他回忆起小时候在树下的初禅体验,认为这可能有所帮助。他在尼连禅河沐浴,接受了牧女苏耶妲的乳糜之供。憍陈如等五随从因此厌弃他。这成为佛后来表达佛教立场的开端,即佛教的教义不提倡无意义的苦行。
4·证觉成道
他通过正常饮食恢复了体力,来到距苦行处不远的伽耶城,不久后开悟成为“佛陀”。此时他35岁(或31岁)。据上座部所说,成道前,当他努力调伏自心,七年来围困他的“魔”在此时“现形”。
其“十魔军”有:色欲;不乐梵行;饥渴;贪爱;懒惰昏沉;恐惧;疑惑;毁损执着;获取奉承、荣誉与非正名声;贡高我慢。诸天无法战胜“魔军”,也曾有修行者投降。他以“慧”战胜“魔军”。
关于释迦牟尼觉悟的内容,《阿含经》中的说法竟有十五种之多, 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或说由四谛而悟;或由十二因缘而悟;或四禅中得三明而悟。作为完整系统化的四谛和十二因缘,或不视为成道内观的原形;成道所悟之“法”,以及三明的内容,都是关于缘起和寂灭的学说。
佛陀开悟后享受于法乐中。他感到其学说尚不能被接受和理解,有不愿说法的心理。 据上座部说,梵天王得知佛不愿说法,感觉事态严重而下凡劝请,他保证世间将会有人能够理解佛法,佛最后同意说法。此处以婆罗门教的上帝劝请佛陀,意将佛教地位抬高到神教之上。
以上就是关于2019年释迦牟尼佛诞辰是几月几日全部的内容,包括:2019年释迦牟尼佛诞辰是几月几日、琉璃王屠杀释迦族人的前因后果、历史上真有释迦牟尼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