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军八旗成立后,满洲旗主管为何仍管理同旗色的汉军旗

拉开了序幕2023-05-06  27

八旗汉军即俗称的汉军八旗(固山),建于崇德七年(1642年)六月,在此以前,曾组建过汉军一旗、二旗、四旗,这个阶段的汉军旗,实际是侧重于军事职能并对其汉人进行管理而组织的固山,即“乌真超哈”,直译为汉语是“重兵”,更具体的意思是“重炮兵部队”。乌真超哈固山下的汉人隶于满洲八个旗下。

崇德七年(1642年)六月,又增编汉人牛录,并把原隶满洲旗下未编牛录的汉人官兵也组编汉人牛录,加上原隶满洲旗下已编立的汉人牛录,共同组建成八旗汉军。

努尔哈赤时期主要创建了满洲八个旗(也称八旗),所以当时的宗室分封也是在这八个满洲旗中进行。皇太极时期建立汉军八旗。入关前的八旗领主分封,有明确记载的,都是分予满洲旗的牛录,因而给人的印象,是受封的领主只领有八个满洲旗属人。实际上,旗主等受封者不仅领有满洲八旗旗人,而且领辖汉军旗人,汉军八旗,作为后金(清)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独立于领主王公的统辖之外,而是隶属于这些受封者。进一步说,到了皇太极时期,旗主、非旗主的领主,已领辖包括后者在内的共二十四旗(固山)的旗人。

汉军无论在一旗、二旗、四旗,还是组成汉军八旗之时,其旗下汉军人始终固定隶属在满洲旗领主之下。所以,在汉军一旗、二旗、四旗之时,他们的所属旗籍也是满洲旗的八色旗,只是在军事组织上属于汉军的一旗、二旗或四旗。汉军八旗组编之时,他们仍隶原满洲旗领主,与新拨给满洲旗领主的汉军佐领一起,编在与满洲八旗旗色保持一致的汉军八旗中,也即隶属在同色旗的各满洲领主之下,因为八旗旗色始终是满洲宗室领主各自领旗的标志。

八旗旗主、管主对汉军旗人的领辖

首先简述一下汉军旗的编立过程。后金进占辽沈地区后,收容了大量的汉人军民,这些汉人军民在天命后期实际是被作为奴隶分予满族诸贝勒、大臣,置于满洲八旗之下。皇太极继位后,通过编组汉人牛录(包括旗鼓牛录,即后来所说的旗鼓佐领,属于汉人包衣佐领)、科举选拔、建立汉军旗、任命文官武将等形式,使他们脱离主人户下的家奴身份,成为具有独立户籍的旗籍成员(旗鼓牛录下包衣汉人也应有独立户籍),后人所追述的“国初时,俘掠辽、沈之民悉为满臣奴隶,文皇帝悯之,拔其少壮者为兵,设左右两翼,命佟驸马养性、马都统光远统之”。

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编建汉军一旗,旗纛为青色。此后,由于不断发动对明战争,历次战役归降或俘获的汉人军民,以如上形式编入旗籍,汉军旗也不断扩建。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建汉军二旗,旗纛仍为青色。崇德四年(1639年)六月析为四旗,旗纛分别是:黄旗镶青边、白旗镶青边、红旗镶青边、纯青。

崇德七年(1642年)六月,由于清取得松锦大战胜利后,把部分降俘编立汉军牛录,并把原来未编牛录的大凌河投降汉人官兵也组编为牛录,加上原来已编立的汉人牛录,建立了汉军八旗。汉军八旗建立后,各旗旗色标帜才改用满洲八旗的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等旗旗色。

八旗铠甲

只有这种旗色才是旗籍的标帜,就是说,汉军八旗建立后,汉军人员始有汉军旗的旗籍。那么在此以前,已经具有了独立户籍的在旗汉军人员,又是隶属于何旗?进一步说,他们又是由谁领辖?再有,汉军八旗建立后,又是由谁领辖?

汉军八旗建立前汉人的在旗与隶属,档案资料给我们留下了线索。另外,天聪朝,诸汉军人员屡次向皇太极呈奏章疏,他们在这些章奏中的署名标明自己所属之旗,也提供了一些情况,如:正蓝旗总兵官臣马光远、厢(镶)蓝旗固山副将张存仁、整(正)红旗固山备御臣臧国祚、镶红旗章京臣郎绍桢、正白旗备御臣刘学成、镶白旗副将臣孙得功、正黄旗下副将祖可法、镶黄旗李游击下臣徐明远等等。

以上列举的这些人,上奏的时间是在天聪六年(1632年)以后,多数又在天聪九年(1635年)以前,当时已编汉军一旗,而他们标明的所属旗籍又是八旗的旗籍,当时只有满洲八旗才有这种旗色,说明这些汉人是隶属于满洲八旗的。当时的满洲八旗各有旗主、非旗主的领主或称管主,这些汉人也当然是隶属于满洲旗的旗主、管主。

他们之中的某些人即使被编入汉军旗,其旗籍也仍是满洲八旗,隶属于满洲旗的旗主、管主。以上面提到的马光远为例,马光远在天聪七年(1633年)已被任为汉军旗的额真,《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该年七月初一日条记载:“汗命满洲各户有汉人男丁者,每十人授甲一副,共一千五百八十户,交付汉军额真马总兵官、石总兵官,分补旧甲喇之缺额者。”

文中的“汉军额真马总兵官”就是马光远,他在任汉军一旗固山额真时,其旗籍其实并不是这汉军旗,而是满洲旗籍。马光远是在天聪四年(1630年)后金攻永平时由明朝投降后金的,与同降者被八家贝勒均分,他说他一家“分在蓝旗固山”,应是分在正蓝满洲旗旗主三贝勒莽古尔泰、德格类之下为属人。

因为上奏章的天聪九年(1635年)十二月,正是皇太极吞并改组莽古尔泰、德格类的正蓝旗之时,即奏中所说的“值固山变故”一事,所以马光远才趁此机会要求脱离正蓝旗主,收在皇太极所领的黄旗满洲固山之下。但无论在蓝旗固山还是在黄旗固山之下,都说明当时作为汉军旗的一名重要成员的马光远始终隶满洲旗,是满洲旗主的属人。

再如甲喇章京佟三,《清太宗实录》记为“石廷柱旗下甲喇章京佟三”,说明他是在石廷柱任固山额真的汉军旗下。但《满文老档》又有“正白旗佟三牛录下生员刘奇遇、刘弘遇”的记载,当时汉军旗只有一旗,为青纛,根本没有正白旗纛为标帜的汉军旗,说明佟三虽在汉军旗并任甲喇章京,而其本人的旗标帜的汉军旗,说明佟三虽在汉军旗并任甲喇章京,而其本人的旗籍及其所管所在的牛录,却是在正白满洲旗,属于该旗之主豫亲王多铎。

史实还说明,无论是在汉军一旗,还是二旗、四旗阶段,八旗满洲旗主、管主,都有数量不等的汉人牛录,或称汉牛录、尼堪牛录。

如天聪九年(1635年)九月,没收代善之子正红旗管主瓦克达所属的人丁财产,就有“满洲牛录的诸申,蒙古、尼堪的牛录”的记载。崇德四年(1639年)五月,正白旗主“和硕豫亲王多铎有罪,夺其满洲十牛录、蒙古四牛录、汉二牛录归人镶白旗”;六月,又“补入正白旗数内”。没收多铎牛录的崇德四年(1639年)五月、六月,正是汉军旗在二旗阶段之时,而实录所记录的五月将多铎的蒙古、汉牛录从正白旗中夺出归入镶白旗,六月又补入正白旗,汉牛录始终在满洲旗的正白旗主多铎与镶白旗主多尔衮之间转手的事实,又证明在汉军二旗时,其汉军仍隶于满洲八旗的旗主、管主之下。

其具体人物及牛录,如汉军旗马光远旗下的王国明,其所在及所管牛录,就是在正白旗(满洲旗)下,为多铎属下。而汉军旗石廷柱旗下的臧调元,所在及所管牛录,则在镶白旗(满洲旗)下,隶属于镶白旗满洲旗主多尔衮。

值得注意的两个现象

现在要进一步考察的是,原在满洲八旗下的汉人牛录,与新编成牛录的汉人一起组建为汉军八旗后,与满洲旗主、管主是否还存在隶属关系?

以下两个现象值得注意:

1、汉军八旗设立后,汉军人所在汉军旗的旗色与原来所隶满洲旗的旗色一致。

汉军旗人隶旗对照表

表中之旗是汉军八旗成立前后没有旗间大变动之旗,寻得十几人,可见他们在汉军八旗的旗色与原在满洲旗的旗色是一致的。其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因有改旗变动,汉军旗人在汉军八旗建立前后隶旗有变化,但他们是随着旗主所领之旗旗色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与原领辖的满洲旗主前后隶属也是一致的。因需要对这种变化情况做繁琐的说明,所以既然用上述五个旗可以说明问题,就不以这三旗举例了。

2、汉军八旗成立后,满洲旗的旗主、管主仍是同旗色的汉军旗的旗主、管主。

皇太极是两黄旗满洲旗旗主,他死后由顺治帝福临继承为旗主。福临登基,两黄旗大臣盟誓,其中既有两黄旗满洲旗人,又有两黄旗蒙古旗旗人阿赖、喀兰图及两黄旗汉军旗旗人马光远、范文程、祖可法、刘之源、祖泽润、马光辉、张大猷等人,这些人共称福临为“主上”。而八旗大臣共同盟誓,则称福临为“皇上”。称“主上”与称“皇上”是有区别的,两黄旗汉军与同旗色满洲旗、蒙古旗大臣称“主上”,是对做皇帝的本旗主的称谓,它表明皇帝也是两黄旗汉军固山的旗主。

这里的汉军马光远,正是天聪九年(1635年)十二月由正蓝旗改入黄旗的,那时换了新旗主一一皇太极,此时,皇太极之子福临又成为他的主子。我们再以范文程为例,来考察宗室王公旗主、管主对汉军旗的领有。范文程在汉军八旗成立后究竟编在哪一旗?其传记对此略而不载,只记其在福临登基后“命隶镶黄旗汉军”,从《清世祖实录》所记可知,他是由贝子硕托的属下“拨入镶黄旗”的。

这件事的前十天,《清太宗实录》还有这样的记载:“金砺旗下章京范文程家人康六获银一千两”,按金砺是当时镶红旗汉军的固山额真,那么范文程则应是镶红旗汉军人。而硕托又是分封在镶红旗满洲,为该旗领主,且镶红旗汉军范文程又是他的属下,那就证明镶红旗贝子硕托又是同旗色的镶红汉军旗的领主。

崇德八年(1643年),镶红旗汉军孟乔芳因袒护贝勒罗洛宏家人抢夺银两一事,《清太宗实录》记为“乔芳庇其本贝勒”,罗洛宏是继岳托而为镶红旗的满洲旗主,以上所记的“乔芳庇其本贝勒”几字,说明孟乔芳庇护本主子,它也说明镶红旗满洲旗主罗洛宏又是孟乔芳所在镶红旗汉军的旗主。

上述两种现象,使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隶属于原某个满洲旗主、管主的汉军,无论是在汉军一旗、二旗、四旗时,还是汉军编立八旗后,若无政治变故,都应该是固定隶属于该领主的,始终是他的属下。汉军八旗成立后编为汉军某旗,这一旗就仍然要用该旗主、管主所领满洲旗的旗色,来作为继续隶属的标帜。史实还表明,相当一部分汉军人,尤其是大凌河归降的汉人,开始并未编牛录,而是散隶于满洲八旗各领主之下,崇德七年(1642年)编汉军八旗时,始编牛录,并编入汉军八旗,但仍隶本来的满洲旗领主。编蒙古八旗后,原隶属于满洲旗旗主、管主们的蒙古旗人,也仍隶属原主。

首先,就和满洲旗里不都是满人一样,汉军旗里也并不都是汉人,有满人、有蒙古人还有朝鲜人,甚至还有俄罗斯人。最开始,佟佳氏就是汉军旗的,他回满洲旗是康熙年间的事。其次,汉军旗早期是很有势力的,一点都不比满蒙旗差,汉军旗中的那些大户,就是立有大功,有世爵、世职的明朝时期汉化了的满人和入关以前投降的汉人,绝对比普通的满人都要牛的多。另外,早期的汉军旗中的显贵们,一点也不拿自己当外人,年羹尧就是汉军旗,多牛逼!多嚣张!回一趟京城,除了宗室以外,百官跪迎!

除此以外,汉军旗和满人通婚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甚至于,不够显赫的满人,根本就别想和显赫的汉军旗人家结亲,那叫门不当户不对。

汉军旗衰落是从乾隆朝开始的。由于汉军旗实在太多了,而且还人参与造反,所以从乾隆朝开始就有初期为民了。一开始是入关以后入旗的汉军自愿出旗,后来就是强制出旗,再后来就是入关以前的那些所谓从龙之士也自愿出旗,最后则是几乎所有的汉军都强制出旗。

到清末时,汉军旗就剩了几万人,根本就不是一支政治力量了。不过,到了这个时候,普通汉人的政治地位也上来了……

至于现在入满族就更是扯了!一百多年前他们就不是旗人了,到现在,恐怕绝绝大多数都不知道自己的祖上曾经是汉军旗。

满军旗是指按照八旗进行分类的满族人,汉军旗是指从关外跟着满人一起入关的已成了满人奴仆的汉人,为了显示他们的身份跟一般汉人不同(就是比我们普通汉人身份贵重),也做了分旗,但地位当然还是很低的,中国历史上只要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汉人都是被压在最底层的。

八旗按颜色分,是黄、白、红、蓝,再分为正、镶,共计八旗。镶色旗除镶红旗之外,都是本色旗镶红边,镶红旗镶白边。

八旗分为上三旗以及下五旗,八旗旗上有龙,因此也称为大龙旗,后来清朝的国旗黄龙旗也是由此而来。

古代中国军队除打自己指挥官的旗帜外,还有汉朝的军旗,古代中国的军队根据地方分别,各地的军队无论训练方式、作战水平都有不同,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近代军阀混战,和古罗马的全国统一军制不同,和封建时代西欧倒很相似,由诸侯负责军队的训练、装备、编制。

至于旗帜,已经不可能留存下来了,首先制造旗帜的材料在没有特殊防腐处理下不可能保存到现代;其次,古中国并不重视形象描绘,更喜欢用文字描绘某件事物;第三,古代中国的绘画作品也不易保存,最大的原因是纸出现的太早(相对于印刷技术的出现),而壁画、浮雕这类作品并不多(相对于欧洲)。

所以我们根本不可能看到汉朝军旗,能做的只有猜想,根据古代中国对文字的使用程度,汉朝军旗的标志很可能是一个“汉”字(当然,是汉朝时字体的“汉”),标志(即“汉”字)和旗帜的底色也不一定,与当朝皇帝的爱好有关,也和当时朝廷的众多事务有很大关系

以上就是关于汉军八旗成立后,满洲旗主管为何仍管理同旗色的汉军旗全部的内容,包括:汉军八旗成立后,满洲旗主管为何仍管理同旗色的汉军旗、清朝什么样的汉人算汉军旗、汉军旗和满军旗区别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1147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