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土家族的习俗

谁统一了三国2023-05-05  18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尤其是婚嫁习俗:

一、婚嫁前奏曲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女婚姻不能自由,少男少女结合全由父母包办,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嫁从提亲开始,虽程序井然,却稍嫌繁琐。

托媒。男方托请一能说会道,且熟悉双方家庭情况的人(多为女性,俗称媒婆)到女方家里提亲,此后女方也托人暗中打探男方的家庭情况。

合八字。若女方有意,则由媒人互通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男女双方八字若相契合,双方即口头联姻。

定婚。八字既合,则可拿之,故定婚又称“拿八字”。由男方购置红色庚书,写上男方生辰,然后装于精制拜帖盒内,由媒人赴女方家中将女方生庚填入同一庚书,即算正式订亲。

认亲。由男方择定吉日备齐族茶(若干份猪肘、面条等物)到女方家,女方则邀约族人至亲齐

聚堂屋。灯烛辉映之下,男子在媒人引导下谦恭有加,称父叫母,呼姑唤叔。

报期。即由男方到女方家报告喜结良缘的日期。此后男方准备工作进入最后阶段。喜期前夕,男方备办彩礼。所谓“彩礼”,无非面酒糕糖、“长枪短枪”(猪长蹄谓之长枪,短蹄谓之短枪)。讲面子的男方,往往整猪相送,名曰“礼猪”。男方还需备办结婚衣物,女方也忙着准备“陪嫁”,其间家具被褥、锅碗镜妆之物日渐增多,新娘更是刺绣裁剪,赶制被套枕巾及公婆的鞋袜。

哭嫁。哭嫁大多在婚前的十天半月之内,准新娘邀约邻近女友,帮忙做针线活。银针闪烁,彩线飞舞,姑娘们边哭边做,哭而不悲,哭而似悲,哭中寓乐,似哭实乐,唱哭间杂,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哭声悠扬宛转,极富乐感,流露出土家族姑娘的天真率性。其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姊妹、哭祖人等等。婚嫁前奏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少则一年半载,多则十年八年,至于“娃娃亲”和“指腹为婚”的则长达一二十年。

说到土家族的婚嫁习俗,不能不提及土家族较为流行的一种情形:土家族喜欢“姑表开亲、姨表开亲”,即所谓的“亲上加亲”。俗有“姑家女,伸手取”,“姨家妹,自己的”。先人们缺乏生理遗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只热衷于“亲上加亲”,却不知道近亲结婚可能带来的危害。此外,土家族人还有“兄死收嫂,弟亡收媳”的习俗。

二、婚礼进行曲

土家族人俗称结婚喜庆为“过喜会”,最为精彩的莫过于婚庆过程中的“陪十姊妹”和“陪十弟兄”。

“陪十姊妹”在结婚喜庆的头天晚上。是夜二三更时分,“香火”上红烛高照,烟腾雾绕,堂屋正中一字排开几张大桌。桌面上整齐地陈列着若干糖食糕点、花生瓜子及新鲜水果等,在悠扬悦耳的音乐声中开始“陪十姊妹”。先由“支客司”(东家请的能说会道、颇通礼数且善于管理事务的人)请出若干前来参加婚庆的胆大善歌的姑娘,再由专人安排席次,席正中是娇羞可人的新娘,两旁则坐着与新娘年龄相仿、与新娘相好的姑娘,这就是所谓的“陪姑娘”。其余大小姑娘则次第坐下。“支客司”放开喉咙,抑扬顿挫,一段简单的祝词后,喝令开始。按照由东至西的顺序唱姊妹歌(即风俗歌),先是唱“开台歌”,再唱其他歌。多为赞美、劝善、言情、祝福、戏谑等内容。陪十姊妹结束时要唱“圆台歌”,如“一对凤凰飞出林,一对喜鹊随后跟,凤凰喊叫花结果,喜鹊接声果团圆,花结果,果团圆,花果团圆万万年。”传唱过程中,往往高潮迭起。一些胆大善歌、声音嘹亮的姑娘,常常彼此叫板,各领风骚,逗引得围观的亲朋佳宾齐声喝彩。新娘也往往被“逼”唱上几首,娇羞的容颜满溢出内心的喜悦。

男方的“陪十弟兄”程序基本与“陪十姊妹”相同,只是座上的成员多为少年儿郎,而歌唱的内容也小有不同,其气氛情趣与“陪十姊妹”相比,往往逊色得多。在“陪十姊妹”和“陪十弟兄”的次日天明后,是迎娶吉日。一大早,男方一行数十人在“押礼先生”(娶亲队伍的总负责人)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来到女方家门口。男方娶亲人到,女方则鸣炮吹奏以示欢迎,但免不了“拦门礼”———女方在接收男方送来的彩礼及新娘的衣物首饰后,女方支客司与男方押礼先生即要各展才艺,言语滔滔,尽显腹中文韬礼数,倘男方礼数不周,或押礼先生论辩词穷,则会罚酒,但处罚时较真的少,往往是在欢声笑语中接受处罚,更增添了一些喜庆的成分。但即便如此,押礼先生也大意不得,没准女方要较真一回。因此,男方的押礼先生多由能言善辩、有威望的人担当。

女方在款待娶亲人马及诸多亲友时,准新娘也在进行最后的妆饰。席散后,娶亲队伍即绑扎嫁妆,待绑扎就绪,在音乐与鞭炮声中,新娘由其兄或弟背至堂屋正中,告别祖宗、父母,然后背上花轿,新娘再不回头,直至婆家,花轿抬到男方大门前落下,由二位交亲婆扶新娘款款下轿。新娘在进大门时踢一脚门槛(俗称“封口”,寓意夫妇今后少口角争吵)。婚后第三天,新娘与新郎一同回到娘家,俗称“回门”。在娘家住上一夜返回,但也有当天返回的。

男方迎娶新娘在当天返回的称为“娶登门亲”,但也有因男女双方相距较远,男方迎娶队伍需在女方住上一宿第二天才回的,这就叫“娶隔夜亲”。个别地方即使双方相隔不远也有“娶隔夜亲”的。解放后,鄂西的乡村仍然有“哭嫁”、“陪十姊妹”等婚嫁礼俗遗风,只是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而且礼数渐淡,尤其在城镇现已基本消失,基本上都选择在婚宴酒店里举办婚礼。

土家族的婚嫁习俗彰显了土家族的文化,也折射出土家族的民族特质,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送彩礼”、“合八字”是糟粕,而“陪十姊妹”、“哭嫁”等习俗中所彰显出的文化精华,则应该毫不犹豫地传扬与吸收。土家族以勤劳勇敢、智慧聪明、能歌善舞著称,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土家族文化。土家族的婚嫁习俗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亦蔚为大观,夺人眼目。

您好

男方婚礼中的接亲,一般是轿子抬到院坝中央朝堂屋正中还没有停放的时候,押礼先生为表示接亲任务圆满完成,说几句有所交待的礼话;男方的知客司代表主人以礼话回谢后,花轿停下。接着,就由男方主人选的一位人年轻、美貌、有儿有女、能说会道的婶娘或姑、姐,手持柏桠或红花,前去撩开花轿门帘,口言:“东方一朵紫云起,西方一朵红花开,紫云起,红花开,请新人,下轿来。”如果新娘仍不下轿,拉亲人又说:“新姑娘,你且听,你的××来拉亲,快点下轿来,免得你哥等碎心。”新娘下轿,新娘揭去花冠(轿夫接花冠),保留盖头,并将做有两个花结的红色绸(布)带,一头递交新娘手中,一头自己牵着,一步一步地把新娘引进堂屋。此时男方知客司高言:“打锣鼓,吹唢呐,接新人,到婆家,上院坝,大红花,上阶沿,递钱花,跨门坎,进堂屋,脚踩金钩和金鸭。”进堂屋后仍由知客司主持喊礼拜堂。

等到启程时辰已到,女方家把离娘肉割下两个肋条留下,将余下的两条肋肉用红布包好,连同衣饭碗子(里面装有大红枣、桂圆、糖果、发面酵子、硬币等寓意甜甜蜜蜜,礼仪词以民谣体为主,散文体穿插其间。句式结构无严格规定,以道来朗朗上口、闻之悦耳动听为原则。其词格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为主,也有九字句,散文句式作开场白或词间转换加杂其中。礼仪词多无定格,长短交织,有节有韵,可一韵到底,也可多韵转换,也有无韵表诵的,不同的知客司在不同场合,多有临场发挥。礼仪词根据场合、对象的不同,内容有别,长短不一,短者四句、八句,长者可达数十上百句。礼仪词语言朴实恳切,情意浓厚深长,常常使参加活动者,特别使酒酣耳热者心情激荡,神彩飞扬。礼仪词以当地土腔土调(汉中巴山一带近临四川,属川西方言语系)表诵。主要由知客司在酒宴场合“唱”“独角戏”。在一些特定场合,还有对诵对表,互诵互表的形式,如婚礼,知客司与坐席的客人对答互表,押礼先生、媒人与女方知客司、女家主人礼仪交接、迎送礼仪的相互表诵。婚礼过程中的“巴铺”(即铺床)、撒帐之人也有礼仪词表诵。造屋上梁中知客司、土木匠人与主人的互表互诵礼仪词等。

礼仪词依据不同民俗仪式分为婚嫁礼仪词、丧葬礼仪词、祝寿礼仪词、满月礼仪词、建造礼仪词等。过去,凡是民间的红白喜事聚会,都有知客司和礼仪词出现。

此仅以婚嫁礼仪词所涉内容为例。婚嫁活动礼仪词分插香礼仪词和婚礼礼仪词两个大类,以后者为主。

1、插香礼仪词:男方及父母、押礼先生、媒人到女方行定婚之礼,男方到女方家门口,女方知客司有《迎客词》,走时有《送客词》,在男方摆礼之后,有《表礼词》,男方押礼先生或媒人有《对答词》,在席间,知客司有《祝酒、劝酒词》,插香礼仪词比较简单,现在一些地方也有简化这一程序的。

2、婚礼礼仪词:由于山区特殊的地理条件,一般婚礼活动需进行三至四天,第一天为亲朋好友、周边邻里上门,筹备酒席、安排迎亲、嫁女相关事宜;第二天,男到女方迎亲,男方须在女方住一宿,此日为女方“正酒”:第三天为男方“正酒”:迎亲、招待宾客。现在有一些地方第二、第三天合并,因此女方的“正酒”在男方迎亲的前一天举行,女方筹办酒席应比男方早一天开始。第四天(或第三天,只在男方家中)举行拜客(即新媳妇拜认男方家门户族中人和重要亲戚)、泡茶(由女方送亲主宾向男方家长交待女方情况,共商女子回门等事项)。婚礼礼仪词依时间顺序。

以上就是关于鄂西土家族的习俗全部的内容,包括:鄂西土家族的习俗、接亲总管到女方家接亲走时应该说什么话、乡村结婚取依饭碗怎么取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1128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