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贴对联的地方,自己的右手边是上联,左手边是下联。
如果按横批:横批首字边是上联,横批尾字边是下联。
上联尾字是仄声(三声、四声),下联尾字是平声(一声、二声)。
对联从上联开始读。
从右向左贴,读对联也是从右向左。
一、首先区分上下联
1、可以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注:普通话里: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2、 可以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
3、可以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
4、还可以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如,家和国在一个对联中,含家的为上联。
二、如果有横批则可以根据横批来区分上下联
1、若横批是从右到左,则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左边。
2、若横批是从左到右,则上联贴在左边,下联贴右边。
三、贴对联
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一般会把上联贴到上首,下联贴在下首。
扩展资料:
过年贴春联的寓意
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用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木刻人形应挂在门旁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
从右往左念,先是上联,后是下联。
汉语普通话有四个读音,第一声、第二声统称“平声(不升不降)”。第二声、第三声统称“仄声(不平就叫仄)”。对联讲究平仄结伴,就像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一样,平仄结合,读起来好听。
区别上下联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听平仄”。一般来讲,上联最后一个字多为仄声;而下联最后一个字多为平声。找到结尾是第一声、第二声的那句,就找到下联了。
扩展资料:
对联语句以两个音节连续为主:
由于汉字对汉语起反作用,汉语言形式以两个音节连读为主的形式,三千多年来人们已感到习惯。两个音节连读使语句成偶、骈行、整齐,人们当然也就喜闻乐见了。
对联便是依人们这一心愿产生的,这属心理基础。当然,对联的发展不仅在于形式,还在于它以简短的两句话可以表达丰富的内容。各种人物都可以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意愿、情趣、思想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贴对联-技巧
春联的读法顺序是从右到左读。
春节在读春联时,注意应该先读右联,再读左联。因为按传统读法,直书是从右向左的。传统的读写顺序一般是从右到左,即横批先从右边开始读写到左边,接着右边门读写上联,左边门读写下联。主要是古人源于一种尊卑礼法的观念来定的。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贴对联也是中国人民的传统风俗。过年贴对联,祝寿贴对联,开张庆典也要贴对联;办喜事贴对联,办丧事也要贴对联。对联一贴一挂,确实能渲染一种气氛,同时它又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
贴对联的由来:
每逢春节,我国民间家家要贴春联。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榻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素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
后来,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
到了宋代,看下对驮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王安石诗中就这样写过:“千门万户疃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朝。
正常情况下从左往右,若横批是从右往左的则从右往左读。
门对属于楹联的一种。楹联分为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多种形式,而门对只是楹联其中的一种。
所谓楹联,就是挂在或贴在堂屋前的廊柱或门框上的上下相对的联语,因此,楹联也叫对联。这种对联是由两串字数相等、互相对仗,而且具有一定内涵的独立文体。
就是说,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内容要有意义,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凡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对联,否则就不是对联。
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形式。它最初起源于桃符。桃符是中国古代挂在门框上的,画着或刻有避邪图形或字迹的两块桃木板。桃符早在秦汉以前就出现了,当年中国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画着或刻着降鬼大仙“神荼”、“郁垒”桃符的习俗。
门对的起源:
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到了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太祖朱元璋在金陵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代,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门对
1、常见对联一般以右为上联,以左为下联,如果横批与常见对联不同,则以横批为主,横批从哪边开始读起,哪边即为上联,也就将上联贴在读起的那一边。那么如何区分上下联呢,请往下看。
2、平仄分法:即根据对联的最后一个读音来区分上下联,如果对联的最后一个字的读音是普通话中的第三声或第四声(我们称之为仄音),那么这条就是对联中的上联,如果最后一个字的读音为第一声或第二声(我们称之为平音),那这条就是对联中的下联。
3、意义分法:有些对联为了追求寓意会放弃平仄读音,如果售卖者没有明确告诉你哪一个是上联,则可通过对联含义来区分,一般来讲,上下联会具有一定的因果逻辑关系,这时即可把因当成上联,果当成下联。
从右向左贴,读对联也是从右向左。
一、首先区分上下联
1、可以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注:普通话里: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2、可以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
3、可以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
4、还可以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如,家和国在一个对联中,含家的为上联。
二、如果有横批则可以根据横批来区分上下联
1、若横批是从右到左,则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左边。
2、若横批是从左到右,则上联贴在左边,下联贴右边。
三、贴对联
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一般会把上联贴到上首,下联贴在下首。
扩展资料: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春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
据史料记载,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公元九六四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
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以上就是关于对联是从左边开始读还是从右边开始读全部的内容,包括:对联是从左边开始读还是从右边开始读、对联是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对联是从右往左念还是从左往右念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