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文言文大意

洛奇62023-05-05  27

1 文言文大全孙权劝学分段1∼3段大意是什么

《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一一《资治通鉴》。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该文既记叙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无论一个人先天天赋多好,如果后天不学习依然不能成功,相反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并告诉人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吗?我只是让你泛览书籍,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哪个像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这件事为什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2 文言文孙权劝学的意思

译文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去学习呀!”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传授经学的学官吗?你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历史。你说你军务繁忙,那么我呢?但我常常读书,并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于是吕蒙开始学习。等到军师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东吴的吕蒙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3 孙权劝学的大意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4 孙权劝学文章大意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5 文言文大全孙权劝学分段1∼3段大意是什么

《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一一《资治通鉴》。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该文既记叙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无论一个人先天天赋多好,如果后天不学习依然不能成功,相反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并告诉人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吗?我只是让你泛览书籍,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哪个像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这件事为什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6 孙权劝学文言文解释,拜托了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Lǔ)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研究儒家经典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又有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过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谈论问题时,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人离别三天,就应该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他,长兄认清事物太迟了吧!”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朗读节奏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字词释义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 湖北鄂城)。

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途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5、乃:于是,就。 16、及:到了…的时候。

17、过:到;到达。 18、寻阳: 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9、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0、非复:不再是。

21、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2、孰若:谁比的上;谁像(我)。

孰:谁,若:比的上。 23、就:从事。

24、遂:于是,就。 25、士别三日:读书的人分别几天。

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26、何:为什么。

27、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 28、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29、始:开始。

30、与:和。 31、论议:谈论,商议。

32、大:非常,十分。 33、惊:惊奇。

34、今:现在。 35、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6、复:再。 37、即:就。

38、拜:拜见。 39、待:等待。

40、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

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41、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

刮目:擦擦眼睛。 42、更:重新。

43、邪(yé):通“耶”,语气词。 44、乎:啊。

表感叹语气。 45、以:用。

46、见事:认清事物。 47、岂:难道。

48、当:应当。 49·、益:收获。

7 文言文孙权劝学的意思

译文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去学习呀!”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传授经学的学官吗?你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历史。你说你军务繁忙,那么我呢?但我常常读书,并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于是吕蒙开始学习。等到军师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东吴的吕蒙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8 《孙权劝学》解释文言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

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词语解释: 1,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资治通鉴》是司马光(1019~1086)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通体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权:指孙权,字仲谋。 3,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你。

4,当涂掌事:当涂,当道。涂,通“途”。

掌事,掌管政事。 5,辞:推辞。

6,务:事务。 7,孤:古时诸侯王的自称。

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春秋》《礼》等书。

9,博士:古代学官。 10,邪(Yé):通“耶”,语气词。

11,涉猎:泛览,浏览群书。 12,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3,乃:于是,就。 14,及:到了…的时候。

15,过:到。 16,寻阳:县名。

17,才略:才学和谋略。 18,非复:不再是。

19,更:重新。 20,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21,大兄:老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2,见事:了解事物。 23,但:只,仅。

24,孰若:哪个像。 25,谓:对……说。

26,就:从事。 27,遂:于是,就 28,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离别几日。

29,何:为什么。 30, 即 :重新 31初:原来,本来。

32,吕蒙:三国时吴国名将。

简介《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该书是宋代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因宋神宗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评价而得名。五经,特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作品。称谓文化,面对不同的对象,称呼不同,感情也不一样。文中出现的三种称谓表达了三种感情,卿,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爱称;孤,王侯的谦称;大兄,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ǔ)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编辑本段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理由来推辞(不学)。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的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多,谁能比得上我的事务多?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益处。”于是吕蒙从此开始学习。到了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大吃一惊,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看待),大哥知道这件事情太晚了!”鲁肃就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编辑本段《朗读节奏》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编辑本段词语翻译字词释义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 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或帝王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 15、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罢了。 16、乃:于是,就。 17、及:到了…的时候。 18、过:到;到达。 19、寻阳: 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20、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1、非复:不再是。 2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3、孰若:谁比的上;谁像(我)。孰:谁,若:比得上。 24、就:从事。 25、遂:于是,就。 26、士别三日: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27、何:为什么。 28、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 29、始:开始。 30、与:和。 31、论议:谈论,商议。 32、大:非常,十分。 33、惊:惊奇。 34、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5、复:再。 36、即:就。 37、拜:拜见。 38、待:看待。 39、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40、更:重新。 41、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 刮目:擦擦眼。 42、邪(yé):通“耶”,语气词。 43、乎:啊。表感叹语气。 44、以:用。 45、见事:认清事物。 46、岂:难道。 47、当:应当。 48、益:好处。 49、而:然后,表顺承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一词多义当: 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古今异义词辞: 古义: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今义:美好的词语。 治: 古义:研究(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治理 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以及。 过: 古义:到。(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经过。 更: 古义: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今义:更加。 但: 古义:只。(但当涉猎)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学位名称。 往事: 古义:历史(见往事耳) 今义:过去的事 大: 古义:很(自以为大有所益)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独自,孤独 就: 古义:靠近(蒙乃始就学) 今义:就特殊句式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卿言多务,孰若孤? 省略句 卿言多务,孰若孤?文章道理(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1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 (14)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成长。 词类活用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用心一也:一,数词做动词,专一。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作动词,走得快。编辑本段本文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时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整体把握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18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重要性。本文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问题研究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练习说明一、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1、学习没有在玩之分,只要认真学,终有成就。 2、学习能改变人的一切。 二、朗读课文晚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几个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重要的表情达意作用,并且数量多,用法灵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积累。文言语气词的用法,要通过朗读来体会。 语气词的用法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吕蒙:胸怀坦荡,机敏精干,能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到提高,颇有幽默感。 鲁肃:像极了一位忠厚的长者,对吕蒙的进步能毫不掩饰地加以夸赞,又相当真诚,讲究礼节,在认识吕蒙的好学之后,一定要拜孟母"结友”才告别。编辑本段相关资料《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写。294卷,有考异、目录各30卷,约300多万字。编年 司马光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君王,以先辈的错误为借鉴,不再犯相同的错误,所以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间的史事。 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关于作者司马光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幼时聪明机智,司马光为救伙伴果断砸缸)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关于孙权吴大帝孙权(182-252)三国时吴国建立者。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 孙权)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传说是中国兵法家孙武后裔。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并于赤壁击败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孙权自刘备手中夺得荆州,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关于吕蒙吕蒙(178—219,一说180——221),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后与鲁肃结交)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通假字,通“剧”,艰难、困苦)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摘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关于鲁肃鲁肃(172~217年),字子敬,身高约合现今18米,临淮东城(今江苏泗洪临淮镇)人汉族,三国时期东吴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不但治军有方,闻名遐迩,而且虑深思远,见解超人。《三国演义》将其塑造成一个忠厚老实之人,忽略了其才能,这是错误的。 鲁肃出生时其父就去世了,和祖母共同生活。鲁肃家中异常富有,但由于祖辈无人出仕为官,鲁肃的家庭虽然资财丰足,但并不属于士族阶层,只是那种在地方上有些势力的豪族。据考,鲁肃体魁貌奇,少时就胸有壮志,好出奇计,且爱击剑骑射。鲁肃性格好施舍别人。由于家道殷富,他常招聚少年,一起讲兵习武。晴天,偕众往南山(今江苏盱眙山的古称)射猎;阴雨,则聚众讲习兵法,以此练习武艺。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有关文字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勗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单复,犹奇正,古代战术之一),以卿(卿,当为“乡”。从卢弼说)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吴下阿蒙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日:‘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唯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稻》、《左传》、《国语》及三史。’……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说解:吴下,指东吴。阿蒙指吕蒙,东吴大将。他学识不足,孙权劝他和蒋钦,要多读兵书、史书。吕蒙勤奋学习,大有长益。鲁肃和他交谈,常被吕蒙驳倒。鲁肃赞许地说:你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阿蒙了。后以“吴下阿蒙”称誉别人变化很大,长进明显;或反其意而用之,谦指自己毫无长进。金元敏之《读裕之弟诗稿》:“吴下阿蒙非向日,新篇争遣九泉知。”清黄景仁《闻稚存丁母优》:“阿蒙吴下还依旧,他日登堂欲拜难。”

1 鲁、吕结友文言文翻译

译文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没有学识的)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擦擦眼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扩展资料

原文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这个故事出自于《孙权劝学》。《孙权劝学》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2 文言文 鲁侯献鼎

原文: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译文: 齐国打败了鲁国。鲁国想求和,齐国提出条件,要鲁国献出它的镇国之宝——岑鼎。鲁侯十分不舍,就给了一个盗版的。齐侯怎么看怎么觉得这鼎没有传说中的好,就让鲁国派柳季来。柳季是当时最守信用的人,齐侯说,只要柳季说这鼎是真的,我就接受。

鲁侯跟柳季说:“为了寡人,为了国家,你就说一次谎吧。”柳季沉吟片刻,答道:“您认为岑鼎是最重要的,臣子我认为信用是最重要的,是立身的根本。现在,您要让我抛弃我的立身之本,去保全您的岑鼎,我很难做到。”鲁侯最终献上了岑鼎。

原文: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鲁君请於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於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於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此能说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

译文:齐国为索求岑鼎而攻打鲁国,鲁君运了另一只鼎前往, 齐侯认为是假的,退了回来,还派人告诉鲁君说:“如果柳下季说是岑鼎,我就接受它。” 鲁君向柳下季请求证明时,他说:“你送岑鼎往齐国,是想留下真岑鼎还是想免去鲁国祸患呢?我是以信为国的,现在要破坏我心中之国而为你免除国难,这是我的为难之处。”于是,鲁君便将真岑鼎送往齐国去了。柳下季可以说是善说的人了,他不但保全了自己的心中之国,而且能保全 鲁君的国家。

3 文言文《曹沫人者》全文翻译

原文: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先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翻译:

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其勇敢和智谋效力于鲁庄公。庄公十分喜好打仗。曹沫为鲁国的大将,和齐国作战,三次都输掉了。鲁庄害怕了,想要把遂邑这个地方送给齐国来求和,但仍然以曹沫为大将。

齐桓公与鲁庄公相约在柯这个地方盟誓。庄公与桓公已经在祭祀的天坛开始盟誓,曹沫手拿匕首劫持了齐桓公,桓公的身边的人不敢有任何行动,只是问他:“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而强国侵占鲁国已经够多了,现在鲁国的京城已经在齐国的边界,你还想要侵占。”齐桓公于是允诺把侵占鲁国的地方都还给鲁国。曹沫见齐桓公这么说,就把手中的匕首扔了,走下天坛,面向北站在群臣应该站的地方,面容脸色没有丝毫变化,说话做事好象以前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齐桓公大怒,想要违背他们盟约的内容。管仲说:“这样做不可以。不可以为了一时的快乐贪图这样小的利益。这样做会使你在诸侯中的威信尽失,失去天下人的信任与帮助,还不如还给他。”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城池还给鲁国。曹沫三次大战所割出去的城池都还了回来。

4 《鲁朱家者》文言文的翻译是什么

全句为:鲁朱家者,与高祖同时。

译文:鲁国的朱家与高祖是同一时代的人。

全文为:鲁朱家者,与高祖同时。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以侠闻。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自关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成,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①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②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

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③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

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以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

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5 鲁朱家者文言文翻译现代化意思

鲁国的朱家与高祖是同一时代的人。鲁国人都喜欢搞儒家思想的教育,而朱家却因为是侠士而闻名。他所藏匿和救活的豪杰有几百个,其余普通人被救的说也说不完。但他始终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我欣赏他对别人的恩德,那些他曾经给予过施舍的人,唯恐再见到他们。他救济别人的困难,首先从贫贱的开始。他家中没有剩余的钱财,衣服破得连完整的采色都没有,每顿饭只吃一样菜,乘坐的不过是个牛拉的车子。

(他一心救援别人的危难,超过为自己办私事。他曾经暗中使季布将军摆脱了被杀的厄运,待到季布将军地位尊贵之后,他却终身不肯与季布相见。从函谷关往东,人们莫不伸长脖子盼望同他交朋友。楚地的田仲因为是侠客而闻名,他喜欢剑术,象服侍父亲那样对待朱家,他认为自己的操行赶不上朱家。)

太史公说:“我看郭解,状貌赶不上中等人材,语言也无可取的地方。但是天下的人们,无论是贤人还是不肖之人,无论是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都仰慕他的名声,谈论游侠的都标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声。谚语说:‘人可用光荣的名声作容貌,难道会有穷尽的时候吗?’唉,可惜呀!”

6 鲁学士祝寿文言文翻译

1、鲁学士祝寿文言文翻译

赵司成,号类庵,京城人士。有一天经过鲁国学士的家,鲁学士问他:“你要到哪里去啊?“司成说:“今天是西涯先生的生日,我要去给他贺寿。“

鲁学士说:“那你送什么寿礼呢?”司成说:“两方锦帕。”

鲁学士说:“我也要和你一样送两方锦帕。”但是进屋打开了几个箱子,并没有找到手绢。鲁学士想了半天,回忆起有人曾经赠送过家里一条鱼干,忙叫家人拿出来打包。

家人回他说鱼干已食用过,仅剩半条。鲁学士实在尴尬,环视四围,家无他物,实在拿不出其它可以当寿礼的东西了,只好包起半条鱼干与赵永一同前往祝寿。

西涯烧了鱼买了酒,用它们来宴请两位好友。三人把酒言欢,作诗酬唱,一醉方休。

扩展资料

1、鲁学士祝寿文言文原文

赵司城,号类庵,京师人。一日过鲁学士铎邸。鲁曰:“公何之?”赵曰:“今日为西涯先生诞辰,将往寿也。”鲁问:“公何以为贽①'? ”赵曰:“帕二方。”

鲁曰:“吾贽亦应如之。”入启笥②,无有。踌躇良久,忆里中曾馈有枯鱼,令家人取之。家人报已食,仅存其半。鲁公度家无他物,即以其半与赵倶往称祝③。西涯烹鱼沽酒,以饮二公。欢甚,即事倡和而罢。

注释①贽:礼物。②启笥:打开盒子。③称祝:祝贺,祝寿。

2、《鲁学士祝寿》中鲁学士、找司城、西涯等三人的性格特征

从赵司成和鲁学士带了两条手帕和半条咸鱼去给西涯先生祝寿,西涯先生还异常高兴,可以看出他们三人不拘小节、随性、率真、率性、看重友谊、不重物质、真诚。

3、《鲁学士祝寿》的出处

该文出自《古今谭概》贫俭部第十三,位于桶中人献姜之后。《古今谭概》又名《古今笑史》、《古今笑》、《谈概》,是由明朝著名小说家冯梦龙写的笔记小说。内容大多是历代的典故,如著名的“州官放火”。

《古今谭概》取材历代正史,兼收多种稗官野史、笔记丛谈,按内容分为36 类,一卷一类,所取多为真人真事,它们经过冯梦龙纂评,组成一幅奇谲可笑的漫画长廊。李渔为此书作序,称“述而不作,仍古史也”。

7 鲁人曹沫文言文原文

鲁人曹沬

曹沬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沬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沬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沬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沬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沬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8 文言文岑鼎的全文翻译谁知道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侯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乃献岑鼎。

译文 从前,齐国攻打鲁国,要索取鲁国的镇国之宝-岑鼎。鲁国国君悄悄地换了另外一个鼎献给齐君,并向齐君请求订立合约。齐君不相信鲁君会将真的岑鼎送来,便提出:「如果柳季说是真品,那么我就接受它。」鲁君只得去请求柳季。柳季说:「您把岑鼎当作是国家的重器,而我则把信用看成立身处事的根本。眼下你想破坏臣的根本,保全您的国家,这是臣下难以办到的事。」鲁君无奈只得将岑鼎献给齐君。

赏析大丈夫言而有信,一言九鼎。古人早就认识到,信用是人们立身处事的原则,他们将狡狤视为人的恶习之一。本文正说明这个道理。

确实,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不得不使自己与社会兼容,而这纷纭复杂的社会包含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依靠种种社会规范来维系这些关系,使社会得到正常的健康发展。如果都像鲁君那样言而无信,这个社会也就不可能成为正常的有秩序的社会,人与之间就除了互相欺骗以外,不存在任何关系。因此,做人须讲信用,无论统治者或被统治者,都应明白这个道理,朝令夕改乃是社会不稳定的表现,尔虞我诈是人际关系淡漠的结果。但愿这种状况不复存在。至于柳季将个人表现置于国家之上,显然不太妥当。

9 柳下季存国 文言文翻译

柳下季存国

齐攻鲁,求岑鼎①。鲁君载他鼎而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②以为是,请因受之。” 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③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能说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

①岑鼎:鲁国宝鼎。 ②柳下季:春秋时鲁国一位大夫。 ③赂以欲岑鼎:等于说“赂以所欲之岑鼎” 赂,送。

译文:从前齐国攻打鲁国,目的是要鲁国的岑鼎(一种宝鼎)鲁国国君献出别的鼎冒充岑鼎求和齐国国君不相信:"如果柳季说这个鼎就是岑鼎,我就收下"鲁国国君打算让柳季出使齐国(告诉齐国国君这就是岑鼎)柳季对鲁国国君说:"您把岑鼎看作宝贝,诚信是我的宝贝,现在您打算破坏我的宝贝,成全您的宝贝,让我很为难啊"鲁国国君于是献出了岑鼎(给齐国)柳季确实非常懂得说话的艺术。不仅保存了自己的名声也保住了鲁国的宝贝。

10 中山窃糟文言文翻译

译文:

有位喜好佛学的客人,每次和人谈论道理时,一定搬出佛学来压倒对方,得意扬扬认为自己有十分独到的见解。

郁离子对那名客人说:「以前,鲁国人不会制酒,只有中山国的人擅于制千日之酒。鲁国人向他们请教方法,但无法获得。有个鲁国人到中山国当官,住宿在酒店,偷取店家的酒糟,回到鲁国,用鲁国的酒浸泡,然后对人说:「这是中山国的酒。」鲁国人喝了,也认为是中山国的酒。一日,那酒店的主人来访,听说有本国的酒,要来喝看看,才一入口就忍不住吐了出来,笑道:『这是用我家的酒糟泡出来的漕汁啊!』现在您是可以用所学的佛理向我炫耀;但我想真佛会笑您不过是学到一些糟粕罢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孙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解释

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居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吗! 只要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

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东吴阿蒙了!”吕蒙说:“与有志向的人分别几日,就要擦擦眼睛重新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下面是其他方面的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词语翻译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书。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2、涉猎:粗略地阅读。猎,本意猎取,本文为阅读。

13、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4、乃:于是,就。

15、及:到了…的时候。

16、过:到。

17、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8、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9、非复:不再是。

20、更:更新。

2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3、见事:认清事情。

24、但:只,仅。

25、孰若:谁像。孰:谁,若:像。

26、就:从事。

27、遂:于是,就。

28、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29、何:为什么。

30、吕蒙:东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

31、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32、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 。

33、始:开始。

34、与:和。

35、论议:谈论,商议。

36、大:非常,十分。

37、惊:惊奇。

38、今:现在。

39、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40、复:再。

41、即:就。

42、拜:拜见。

43、待:等待。

44、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对吕蒙亲昵的称呼 46、当:掌管。

45、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 刮目:擦擦眼睛。

46、更:重新。

47、阿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48、邪:吗。表反问语气。

49、乎:啊。表感叹语气。

48、当涂:当权,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通假字

邪(yé)通“耶”,语气词,表反问;“涂”同“途”

一词多义

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就:蒙乃始就学(从事)

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古今异义词

博士:古,当时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一种学位。

往事:古:指历史。今:过去的事。

以:用

古今异义字

更 古:重新。今:更加,越发。

及 等到时候。

大 很,非常。

岂 难道。

就 本意靠进,此为去做。

士 人物的通称。

过 到,经过。

但 但当涉猎 古:只。 今: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语气词,译为“罢了”。 今:耳朵

治 古:研究。 今:治理

博士 古:当时专管传授经学的学官。 今:求学的高学位。

见 古:知道。 今:看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事物。 希望我的回答 对你有所帮助 如有疑问 请在线交谈 祝你:天天开心 心想事成 O(∩_∩)O

以上就是关于孙权劝学文言文大意全部的内容,包括:孙权劝学文言文大意、孙权劝学原文及翻译、鲁吕结友文言文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0972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