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人去世之后会经历黄泉路、忘川河、三生石、奈何桥,在喝了一个叫孟婆的孟婆汤后,才能投胎转世。
据说喝了孟婆汤后,死者会忘这一世所有的事情,把灵魂清楚干净之后,才能转世投胎。那么,历史上到底存在不存在孟婆?孟婆汤又是什么东西呢?
关于孟婆的原型,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孟姜女
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比较有名的一个传说。秦始皇统一天下初定时期,号召全国民众修筑长城,孟姜女的丈夫也是一去多日。几年之后还是没有回家,于是孟姜女来到长城边上,没有找见丈夫,悲痛的大哭不已,最后感动上天,不仅让修好的长城倒了一大片,还让她入了天职,管理人间轮回之事。这种说法从元朝开始就广为流传,散见于诸多明清作品。
二、西汉一女子
还有一种说法是,孟婆本是西汉女子,自幼研读经典,洞明世事。她不念过去,不想未来,直到八十多岁还未婚配。因为她姓孟,人称她为孟婆。
后来,孟婆入山修行成仙。这时候,世间有人能知晓前世因果的事情,跑去和自己前世的姻缘相认。这样利用自己的小聪明,时常泄露了天机。因此,上天正式把孟婆封为幽冥之神,还建造了醧忘台,派出鬼吏作为她的属下使唤。后来,她还发明出了孟婆汤。
这一说法出现在辽代成书的《玉历宝钞》中。相传为辽代淡痴道人于1030年所作。宋神宗1068年时,淡痴道人把此书传给了弟子勿迷道人,于是1098年宋哲宗时期,该书得以发行出版。基于宋代发达的印刷发行技术,《玉历宝钞》在民间广为流行。
三、天界散官
孟婆原本是鸿蒙初开时的一个天界散官,她不忍看到世人死后还受恩怨情仇所累,于是向阎王申请了一个职务,就是负责净化人死后的灵魂。接着,她就去了奈何桥边支起了一口大锅,给他们喝下能够忘却前生的孟婆汤,然后进入下一个轮回。
关于孟婆的这些说法,很明显都是假的。文史君之见,孟婆也如同古代的很多传说故事一样,都是古人为了寄托一种情感而臆造出来的神话人物。
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孟婆的存在,只是为了时刻告诉人们:相思万般苦,忘却总是很难。放下似乎可以解脱,但又是新的轮回的开始,又要开始新的相爱,然后用孟婆汤强迫忘记,如此,或许相爱才是永恒的主题。
要是说,孟婆是不存在的,但是专家们却意外在《山海经》中发现了“孟婆”的存在。
据《山海经》记载,“帝尧之二女,游于江中,出入必风雨自随,故曰孟婆”。孟婆其实是尧帝的第二个女儿。
通过考究《史记·五帝本纪》《尚书·尧典》,进一步发现孟婆更为精准的身份揭示。据载四千多年前,尧有两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可见孟婆的真正名字为女英。
尧帝是古代的先皇之一,后来他传为给舜,并将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后来舜南巡,意外死在苍梧,两姐妹知道后一起去寻找舜。
可悲的是,后来他们跳进了滚滚湘江,把它变成了河中的女神。这一记录正好解释了《山海经》中的“游河”。随着时代的变迁,孟婆的形象在后世的传说中也发生了变化,最终由风雨神变成了世人皆知的掌管转世的冥神。
王府百年无子嗣,她嫁入半年后竟一孕五胎!老太君:给我往死里宠
关于孟婆汤的说法,也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孟婆汤是取人的鬼魂和采自俗世的药材调合而成。这种说法最荒诞,也最离奇。
二、在《灵魂摆渡·黄泉》里,说孟婆汤是由八味药引熬成,分别是“一滴生泪,二钱老泪,三分苦泪,四杯悔泪,五寸相思泪,六盅病中泪,七尺别离泪,第八味是孟婆的一滴伤心泪”。
三、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据说真正的孟婆汤,原料很简单,就是一碗奈何桥下的河水、两颗忘忧草加三朵玫瑰。中元节能搬家。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一般认为,中元节也即为“盂兰盆节”;其实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误解。正确来讲,七月十四祭祖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属于民间俗信、道教与佛教的说法,三者呈并列关系,而非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
孟婆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常驻在奈何桥边。她为所有前往投胎的灵体提供孟婆汤,以消除鬼魂的记忆。孟婆初制孟婆汤的原因是为了忘记自己的过去,如今唯一记忆是给奈何桥上的幽魂送上一碗孟婆汤。
孟婆是谁
传说中昔日孟姜女哭倒长城之后,眼见长城之下尸骸无数,再也找不到丈夫的尸骨。为了能忘记这些痛苦万分的记忆,就熬制了能使人忘记记忆的孟婆汤。
后来上天念她思夫之情感天动地,让她在奈何桥畔熬制孟婆汤,让参与轮回的阴魂们忘记前世的一切。
孟婆:孟婆的传说
据说,孟婆生于西汉时代,自小研读儒家书籍,长大后,开始念诵佛经。她还在世时,从不回忆过去,也绝不想未来,只是一心一意地劝人不要杀生,要吃素。一直到她八十一岁,依然是处女之身。她只知道自己姓孟,于是人称她为“孟婆老奶”。后来,孟婆老奶入山修行,直到后汉。因为当时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泄露天机,因此,上天特命孟婆老奶为幽冥之神,并为她造筑驱忘台。 但是,孟婆其实不是什么老奶奶一类的人物,是一位绝世美女,孟婆初制孟婆汤的原因是为了忘记自己的过去,孟婆的唯一记忆是给在奈何桥上来来往往的幽魂送上一碗孟婆汤 在《阎王经》中说,鬼魂在各殿受过刑罚后,依序解送至下一殿,最后转押至第十殿,交付给转轮王。第十殿掌管鬼魂投生,凡被送到这里来准备投生的鬼魂,都会先被押到由孟婆神所掌管的驱忘台下灌饮迷汤,让鬼魂们忘却前生。
孟姜女:孟姜女并不姓孟,“孟”为“庶长”的意思;“姜”才是其姓氏。“孟姜女”实际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儿”;而且,孟姜女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通称。据《毛传》:“孟姜,齐之长女。”陈奂传疏:“孟姜,世族之妻”等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孟姜”一般称齐国国君之长女,亦通指世族妇女。也就是说,当时很多齐国公室的贵族妇女,都可称“孟姜”。此点除文献证据外,有文物桓子孟姜壶为证(此壶为春秋时期齐庄公姜光的大女儿姜蕾和丈夫田桓子无宇共铸,以悼念田桓子无宇的父亲田须无)。 经过考察后,中央电视第十频道的在200712的节目,说孟姜女是齐国的一位将军的妻子,秦朝修建长城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几百年了。 孟姜的丈夫杞梁,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编辑本段]产生背景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流布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两千多年来,它口耳相授、著之典籍、被之管弦、演于戏剧,直至今天搬上屏幕,以多种样式的媒体传布,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那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样产生、流传与演变的呢� 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齐国。齐为姜太公的封国,读过《东周列国志》的人都会知道,书中出现的“×姜”,总是齐国人。孟姜者,姜氏之长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见之于《左传》。孟姜为齐将杞梁之妻,梁于公元前549年在莒战死,齐庄公在效外见到孟姜,对她表示吊慰。孟姜认为郊野不是吊丧之处,拒绝接受,于是庄公接受她的意见专门到她家里进行了吊唁。孟姜除了知礼外还有善哭的记载,淳于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在齐地产生了孟姜哭调。� 西汉时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的记载(刘向《说苑》及《列女传》)。至于哭崩的城墙在何处,虽然有莒城说、杞梁说和梁山说不一,但均在齐地,而非秦之万里长城。郦道元《水经注》认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 大约到了唐代,这一题材演变成了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崩万里长城的故事,具备了今天的刍形。《周贤记》把故事搬到了燕国,孟姜名孟仲姿,杞梁变成杞良。杞良为逃筑城之役,误入孟超后园。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贞操观念极重,信守女儿之体只能为丈夫所见,故二人乃结为夫妻。后来杞良回到长城工地后被处死,埋尸长城之下,于是仲姿千里寻夫,哭崩长城,又于累累白骨中滴血验骨,终得丈夫遗骸云。� 古代战争频仍,徭役繁重,征夫离妇之怨,乃为传统主题。汉末陈琳即有《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独不见长城下孟姜女,死人骸骨相撑拄”其后历代诗人皆有咏其事者。唐代诗僧贯休,则有《杞梁妻》,竟咏孟姜女哭长城之事。其后这一题材乃进入许多诗人笔下,为这一故事的广为流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开始搬上舞台。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钟嗣成《录鬼簿》等对此均有记载。在这些戏曲中,孟姜转化成孟姜女,杞梁衍生出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万喜良等名。 随着孟姜女故事的流传,各地兴起了建庙热。现知孟姜女最早的庙建于北宋,河北徐水和陕西铜川都发现北宋祥符和嘉�年间重修姜女庙的碑刻。许多方志都把孟姜女说成是本地人,临淄、同官(铜川)、安肃(徐水)、山海关和潼关都有孟姜女的墓冢。清末上海拓建马路时曾于老北门城脚掘出一石棺,中卧一石像,胸有“万杞梁”三字,乃明嘉靖年间上海建城时所埋。据《孟姜仙女宝卷》,始皇筑长城,太白星降童谣:“姑苏有个万喜良,一人能抵万民亡。后封长城做大王,万里长城永坚刚。”秦皇固城捉喜良,引发出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秦皇允许孟姜三件事,修桥、造坟、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后投水而死。在这一故事中,孟姜女成了苏州人。� 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它经历了两千余年的流传与演变才形成今天的面貌。
孟婆是传说中地狱里的人物,而孟姜女是传说中的烈女,她们虽同为传说中的人物,但二者之间没有关系,或者说,他们的关系就像李白和李清照一样,虽同姓,同为诗人,但二者本身毫无联系
以上就是关于孟婆是真的吗全部的内容,包括:孟婆是真的吗、孟婆是谁、孟婆和孟姜女是什么关系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