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议”与苏俄(联)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有关。新经济政策呈现出的特点主要内容 1适应过度时期多种经济成分的特点,允许资本主义的某种存在和发展; 2通过发展生产力,逐步扩大和增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领导作用; 3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成分; 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5采用市场形式来实行国家经济计划 二、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 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 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2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3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4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 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破坏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产值下降; 2战时共产主义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俄国经济危机严重;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适应,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是一次不成功的实践。 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 (1)背景原因:1920年底,苏俄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转入和平建设后,遇到新的经济困难和危机,列宁从实际出发,放弃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认为必须实行新经济政策。 (2)时间:1921年开始。 (3)内容: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 工业方面: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 商业方面: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
新经济政策目的是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政治危机,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运行,巩固苏维埃政权,逐渐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经济政策是前苏联的经济政策,他的前身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3月17列宁处于执政阶段,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外资企业管理国家暂时无法经营的大微,小微企业、允许进行自由贸易、实行公司制。这使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苏联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方式。
新经济政策使苏维埃国家的经济顺利恢复起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始了。随后召开了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制定了第一部宪法。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终于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
答案一: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一)在农业方面,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属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二)在工业方面,多种经济成分
由全面没收私人资本转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两种形式,还群英会存,
允许部分地恢复小型私人企业;(三)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实质是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工农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答案二:
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推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用劳工。(2)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4)分配原则:按劳分配。
答案三: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列宁在1922年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采取新的途径来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已经绝对必要了„„我们现在还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真正途径,而探寻这一途径的唯一方法,就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由当时苏俄所面临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以及其国情所决定的唯一可以采用的正确可行的举措。其实质不仅仅在于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一政策探寻了在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如何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子。正如列宁所说,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真正途径的唯一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科学社会主义史一次伟大的探索、实验和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一)粮食税制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余粮收集制
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是以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为标志的,这一政策的转变开始于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列宁作出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分析了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原因。列宁认为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对农民的态度。”针对俄国是个小农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列宁指出,小农只要还是小农,他们就必须拥有同他们的经济基础即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刺激、动力、动因。而粮食税可以起到这种作用。所以,俄共(布)决定改余粮收集制为粮食税制。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粮食税制开始取代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制,农民在耕种时就可以知道自己承担的纳税数额。农民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即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还可以通过合作社或自由贸易的途径进行商品交换。粮食税的实行,国家所收取的粮食数额人人少于余粮收集制所收取的粮食数额。这样,农民的负担大大减轻,他们的生活状况迅速得到了改善。同时,由于实行粮食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到
1/10页
1925年,俄国农业的规模已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因此,苏维埃政权同农民的紧张关系得以缓和改善。
(二)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业和自由贸易
按照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点,即马恩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货币和市场都不复存在。战时共产主义就是对这一思想的实践,不允许商品交换,取消货币、商品和市场,禁止自由贸易,利用苏维埃政权通过行政命令实行计划经济,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战时共产主义的失败,使列宁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取消商品、市场和货币是不现实的。他认为这种政策在经济上行不通,而实行这类政策的政党,必然会遭到失败。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无产阶级国家必须通过商品经济、货币关系,利用市场,同农民经济建立联系。通过战时共产主义的反思,列宁认识到了自由贸易对社会主义设的重要性。自由贸易当时又叫流转自由。自由贸易对农民和国家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是联系两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对小农来说,实行流转自由,可以改善小农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从而发展小农经济。小农作为小生产者,需要有自由易。只有通过自由贸易,他们才能用自己的劳动产品换回自己生活所需的其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即工业产品。可,实行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小农的生活和生产水平。因而国家则可以通过贸易,用工业品换取所需的粮食和其他工业原料,从而加强了工农业之闻的经济联系。新经济政策伊始,商品交换必须在地方范围内进行,主要是通过消费合作社来进行交换。这种交换还只是物物交换,货币不参与商品流通。但是,实践的发展使列宁认识到这种交换的不足与缺点。于是,就打破了商品交换受地方流转范围限制的作法,改用货币交换的形式,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列宁还主张发展商业,认为发展商业是党和国家面临的特殊任务。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苏俄要真正有效地恢复和发展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发挥商业。因为只有发展商业,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才能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利用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
战时共产主义的失败,使列宁认识到在小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优势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必须采取迂回措施。也就是把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和桥梁。所以,新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经济上极力利用、加紧利用和迅速利用资本主义西方。”在非社会主义化的经济中,列宁认为国家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因为国家资本主义是集中的,有计划的和监督的,社会化的,而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作为人生产的国家资本主义,具有小生产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只有它才能使俄国摆脱生产极为落后的面貌。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俄国向社主义过渡的一条正确途径。在他看来,如果俄国有了国家资本主义,那么过渡到完全的社会主义就会容易,就会有把握。国家资本主义是俄国由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重要最有效的中间环节。
意义:
答案一: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实践表明,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2/10页
答案二: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领导俄共(布)在探索落后俄国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正确分析世情、国情和党情,大胆探索,开拓创新,重视实践经验并及时修正错误而获得的理论成果,是俄共(布)史上一次意义深远的思想解放。一、“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是“新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的起点,实现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新突破。二、租让和商业是“苏维埃政权通过‘培植’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拐杖”,展示了俄共(布)在“新经济政策”实践方式上大胆创新。三、“特殊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关键是掌握好“本领”,体现俄共(布)执政党执政理念的前瞻思考。“新经济政策”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构架,在实践中对如何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是俄共(布)史上意义深远的思想解放,给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留下了一个深入思考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广阔空间。这不仅对于俄共(布)的命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而且对于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简述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要简洁)
简述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要简洁)背景: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1921年2月,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兵变,被迅速平息下去。可是,苏维埃政权的处境仍十分危急。列宁说:“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再次,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从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内容:第一,农业方面: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第二,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第三,流通方面(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简述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1、背景:1921年初,国内战争结束。苏俄取得了胜利,然而它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根据列宁的报告,决定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2、内容:
(1)实行粮食税,税后余粮由农民自行支配;
(2)采取租让制与租赁制等方式,把外国资本与私人资本重新引入国有企业,并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自由贸易;
(3)废止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实行以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和生产效率为标准的劳动报酬级差制。
苏俄新经济政策新的经济政策是列宁和布林什维克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作用)它从俄国的实际出发.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为主要目标,通过利用市场机制和商品货币关系较快地恢复了国民经济,稳定了政治形势。
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心措施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心不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在于经济方面。在苏联发现战时共产主义不再适合实际国情时,列宁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存在,通过资本经济为社会主义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苏俄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
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经济政策受到工人和农民的支援,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性近十年来,关于苏联新经济政策失败的原因,目前学术界仍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集中在苏联共齤产党特别是领袖人物的社会主义观对新经济政策的终结所起的作用,或者思想文化方面、政治制度和党内权力斗争等,当然有的研究也提出当时的客观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失败原因、终结
自苏联剧变后,新经济政策问题再次引起社会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极大关注。许多人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更加理想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深入挖掘其内涵。然而新经济政策在20年代的苏联毕竟是一种失败的选择。它为什么会失败迄今人们并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多数学者较多强调的是当时国际国内的社会历史条件,许多论著已分别从当时国内外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方面作了大量分析,本文主要从思想文化方面、政治和行政方面、以及斯大林个人因素等等,总结各方学者关于新经济政策失败的原因。
一、思想文化方面
孙国慧认为“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终结有多种原因,在思想文化方面主要包括新经济政策理论不够明确和完善,新经济政策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和接受,俄国历史传统上的专制主义和村社传统的影响,当时苏联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以及急于求成的赶超心理等”。
另一学者李述森则认为,“新经济政策得不到布林什维克党意识形态观念的支撑”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这是因为“新经济政策是一个政治决定,布林什维克党意识形态的核心仍是反市场经济。”“既然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并没有带来布林什维克党意识形态观念的转变,市场经济仍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异己的东西。布林什维克党的意识形态观念没有实现相应的转型,导致新经济政策不可能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列宁去世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直至最终被取消②”。
王晓荣学者提出的观点中有一部分是与孙国清学者相似的原因,在这里不再做相同的叙述。同时除了和其他学者的观点有重叠的部分外,王晓荣学者还提出了个人独特的一些见解。
王晓荣认为当时的苏共内部盛行“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因为王晓荣通过研究陆续解密的苏联绝密档案得出,“在党内争论中,许多人引以为据的常常是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把新经济政策中的一些并不是资本主义的做法也当作资本主义,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将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辞。”“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时,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某些设想当作现实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直接废弃适合当时苏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经济政策,盲目追求社会主义的‘经典模式’。结果不仅使苏联本国步入僵化的教条主义,而且把苏联的建设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在社会主义阵营推广,造成教条主义盛行,严重遏制了社会主义的生机”。
对于王晓荣的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郑异凡学者同意这一看法。另外郑异凡提出“苏共内部***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直接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命运”。
对此郑异凡解释为“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新,只是1918年春政策的继续;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布哈林则认为新经济政策中的决定因素是运用市场机制。这些不同诠释直接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命运,所以正是领导层对这一政策没有取得共识,断章取义,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列宁的言论中找到对自己有利的解释,谁执掌最高权力,就按照谁的主张办。在政治上高度集权的状态下,斯大林一旦大权在握,就在他信誓旦旦要坚持新经济政策,把取消新经济政策斥为‘反革齤命谣言’后不久,就凭他个人一句话,轻轻松松地送新经济政策‘见鬼去了’!”。
这时候,国内大部分学者对从思想文化方面解释新经济政策都是不可避免的承认这几个观点。如高继文的对新经济政策失败原因分析是“一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新经济政策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援;二是国内普遍存在着着急于发展的焦急赶超心理;三是社会历史传统力量影响至深,不利于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如刘剑飞认为“缺乏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支撑是新经济政策失败的直接原因”,因为“列宁逝世后,列宁的后继者们除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少数人尚能拥护和支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外,大多数***对新经济政策认识不足”,并且“大多数***不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切合苏联社会现实的,他们不去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认真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或者说他们对列宁主义根本就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从而不能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于是“新经济政策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完整的理论支援而被终结了”。
王晓荣认为“由于历史实践的局限,新经济政策本身具有稚嫩性和不完备性”。这是因为“由于历史实践的局限,列宁和俄共(布)在提出和实施新经济政策时,没有彻底弄清有关社会主义的一些问题。”例如最基本的“关于经济落后的俄国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时间问题”还有“关于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至于“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和“在解决党如何掌握国家政权与如何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苏联***们“由于在这些重要的理论问题上认识不清楚,使新经济政策本身具有稚嫩性和不完备性”。
同时,“民粹主义思想的不良影响”也是王晓荣认为影响新经济政策失败的一个因素,“长期的村社传统培养了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习惯势力,成为农村发展商业关系和个体经济的强大阻力”,“这种村社传统又成为民粹主义思潮产生的社会基础”。“在民粹主义思想影响下,许多人十分迷恋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和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担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会把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引向资本主义方向,这是新经济政策遭致废弃的一个远因”。②
“教条式地理解和搬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结论;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思想”也是王晓荣对新经济政策失败的观点之一。②
二、政治和行政方面
近年来,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苏联的政治体制对新经济政策失败的影响,尤其集中于从决策角度分析了新经济政策的确立与民齤主集中制决策机制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分析这一政策的过早终结,但也有其他角度的观点。
黄蓉芳认为,“新经济政策的过早夭折,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决策体制的转变———从民齤主(的)集中制到极端集中制的转变”。黄蓉芳对此解释为“如果说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前,各种政策建议还能反映到决策层,并有可能被接受的话,那么在1928—1929年斯大林要‘抛开’新经济政策之时,对斯大林不顾党的决议自行其事的行为,并没有制约机制。”于是,当斯大林决定要废除新经济政策时,即使当时有不同的意见,但并没有人敢提和相当有效的制约斯大林个人独齤裁的机制。
王晓荣则提出,“新的经济政策的推行,有赖于政治上的支援和配合。苏联在实施新经济政策取得初步成效后,在要不要坚持既定方针的问题上,俄共齤(布)党内出现了认识分歧”,所以是“党内理论观点分歧影响了新经济政策的命运”“在政治体制没有进行相应改革,党内民齤主不健全的情况下,党内理论观点的分歧同政治斗争搅在一起,理论和政策之争的结果往往不取决于它们本身的是与非,而取决于争论各方在政治斗争中的输赢胜败,这使新经济政策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内斗争的结局”。
李述森认为,“在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新经济政策既是因政治需要而出台的,也是因政治问题而被中止的,是政治因素决定了它的兴衰命运”。首先,“一是政治考虑新经济政策的先天不足。”,因为“新经济政策虽然是意在发展经济的政策,但它的出台却不是布林什维克党认识到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结果,而是出于保住政权的考虑。”一旦形势改变,苏联***会毫不犹豫的改变政策。其次,“二是政治发展趋势:与新经济政策本质的背离”当“集权体制越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空间就越狭小。当一齤党专政演变成个人专制后,新经济政策就终结了。”
第三个政治因素是“党内权力斗争:推动新经济政策走向终结”。在这里李述森指出“目前国内学者们倾向于把新经济政策在20年代末被中止归咎于斯大林,指责斯大林没有很好地领会列宁的思想,把新经济政策当成了权宜之计。这种指责是有失公允的。应该说,无论谁获得了最高领导地位,都会作出类似的抉择。”②,斯大林只是顺应当时集权的需要而做出的选择而已。
刘剑飞认为,“没有民齤主化政治土壤是新经济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在它的论文中,他说“任何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完善离不开相应的政治土壤,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不能没有政治的民齤主化和法制化。换言之,苏联推行任何新的经济政策都要有赖于政治上的支援和配合,经济改革要求有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作保证”,“质言之,是苏联政治体制原因扼制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的确立,导致了新经济政策的终结”。①
任晓伟则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历史过程”,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的三大内在矛盾影响了新经济政策的失败。主要是“计划和市场的矛盾”、“意识形态与实践的矛盾”、“政治与经济的矛盾”这三大内在矛盾“不可避免地与战时共产主义的计划遗产、传统的意识形态以及这一时期重新开始集中化的政治体制发生著结构性矛盾。”,最终为苏联从新经济政策向计划经济的转变提供动力。
刘长江指出,“对于新经济政策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苏联共齤产党的政策变化”,“实际上,在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终结的过程中,苏联的经济学家提出的解决苏联面临的经济问题特别是农村经济问题的设想方案,对苏联共齤产党的政策选择都发挥了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而高继文认为,“没有适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党内民齤主生活部健全,政治斗争严重妨碍了新经济政策的的执行和深化”这是导致新经济政策失败的重要原因。因为“斯大林通过组织手段逐渐控制了党内大权,监督机关名存实亡”,“斯大林动用组织手段去反对反对派,使他们的理论观点败于权势之下。这种不正常的争论中,理论、政策争论的内容和观点越来越居于次要地位,争论的胜败结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的权利大。反对派的失败首先是政治和组织上的失败,他们的观点即使正确也难以取胜”,“从这个侧面看,新经济政策终结的重要原因在政治方面”。
如郑异凡认为,“新经济政策夭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的问题之一是领导层对这一政策没有取得共识,各人有各人的理解,谁执掌最高权力,就按照谁的主张办。更重要的是,政治体制的改革不同步,经济体制得不到政治体制的保障”,当“斯大林一旦大权在握,就凭他个人一句话,轻轻松松地送新经济政策‘见鬼去了’”[1]
简述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原因。1.实行的原因: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推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用劳工。(2)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4)分配原则:按劳分配。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也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3.评价:(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实践表明,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怎样评价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评价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使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3)内容:新经济政策包括: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起初实行产品交换,后允许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实行工资级别制。(4)实质: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5)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了。
经济的发展应该跟得上社会的发展,所以说经济政策也要进行改革。所以苏俄在发展的过程中就进行了很多次的经济改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又被称为苏俄经济政策是缩,在1921年3月开始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这个政策的经济背景是比较复杂的,那个时候十月革命刚刚结束,苏维埃俄国内忧外患,并且经济非常的萧条。那个时候是新的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在战争结束之后,列宁充分考虑到现实的需求,在1921年3月开始实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也就是新经济政策。
什么是新经济政策呢?
新经济政策其实就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在实施这个政策的时候,俄国已经完成了10月革命,然后经济是比较萧条的,为了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好,所以就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征收,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允许私商自由贸易,并且将一小部分工厂还给私人,还准备把一些企业租赁给外国资本家。虽然这个政策在刚刚开始实施的时候,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但终将给国家带来了很多的好处。
它的经济背景是什么呢?
新经济政策的经济背景是比较复杂的,我们要知道那个时候俄国正在进行10月革命,所以实施的经济政策就是战时共产主义。只有实行这样的政策,才能够让俄国打赢仗,让这个国家完全的属于自己。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主权,那么这个国家的人民就会非常的痛苦。所以人民也都支持战时共产主义,也在帮助国在打仗。然后战争终于结束了,所以国家也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这样就能让经济更加的活跃。
总结
这个政策对于国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让苏维埃国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为,其他的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了经验基础,历史价值非常突出。
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意义: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实践表明,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详见《苏共亡党亡国二十年祭》
长期以来,苏联实质上推行的是经济军事化政策,经济的发展战略、政策主要是为扩军备战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服务的。从斯大林执政开始,一直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推行的经济赶超战略,其核心是军事力量的赶超。这样的结果是,甲、乙两类工业的增长难以平衡,而且增长速度的差距不断拉开,即由1966—1970 间的104:1 扩大至1971—1980 年间的128:1。在重工业内部,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部门发展更快,1971—1980 年机器制造业产值增长速度要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高17 倍。苏联工业的80%与军工有关。由于偏重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把农民搞得很苦,使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苏联时期三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国民经济的军事化给苏联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苏联“在一些年份里,用于军事准备的开支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5%—30%,也就是说,比美国和欧洲北约国家的同类指标高出了4—5 倍”。[5]“没有任何敌人能像军国主义化那样吞没一切,给经济造成如此严重的破坏。这是在人民面前犯下的罪行。”[6]
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在世界大国中苏联经济结构畸形与比例失调的情况是最为严重的。70 多年来,苏联经济从来都是不协调地、不按比例地发展着,因此,给当前的俄罗斯在调整经济结构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也是阻碍俄罗斯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半封闭的经济
长期以来,苏联经济处于半封闭状态,60%左右的对外经贸合作是与经互会成员国进行的。苏联与经互会成员国的经贸关系实际上是其国内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延伸,市场经济机制并不起作用,经济不是走的开放式发展道路。这样,使竞争机制基本上不起作用。因此,苏联对外经济关系发展水平大大低于西方一些国家。1988 年,苏联对外贸易出口额占其GNP 的77%,而1980 年,世界贸易出口额就已占世界GNP 的21%以上。[7]至于苏联在国外的投资与国外对苏联的投资,那更无法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这些因素,决定了苏联经济素质难以提高,其竞争能力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
不少经济政策往往脱离人民的切身利益
苏联发展经济的政策,往往不是立足于尽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苏联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与美国搞军备竞赛,是在经济实力有限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样,苏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受到严重影响。长期以来,苏联市场紧张,一直被称为“短缺经济”。1950 年苏联居民年均肉消费量比1913 年少3 公斤,粮食少28 公斤。[8]1952 年,英国工人每小时的收入所购买的食品数高于苏联36 倍,美国则高于苏联55 倍,[9]到苏联解体前夕,市场供应越来越紧张。长期以来,苏联治国的主导思想是强国而不是富民。
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苏联经济中出现的严重问题,从客观上讲,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缺乏建设经验,加上不利的国际环境,难免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产生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不能把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缺乏经验,更不能把缺乏经验说成是全部原因。70 多年来苏联经济之所以产生如此严重的问题,它是受一系列的因素影响的结果。
在对苏联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研究中,理论界普遍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予以较高评价但是关于新经济政策在二十年代末终结的原因,多数学者较多强调的是当时国际国内的社会历史条件,也有的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发展中充满了不可克服的矛盾,到二十年代末潜力已尽,已行不通我认为,新经济政策执行几年后不仅克服了最初的社会经济危机,而且恢复了苏联经济,这说明它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向是正确的在实践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包括粮食收购危机,是由于背离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造成的,通过政策调整、完善是可以解决的,不能否定它的改革方向研究新经济政策终结的原因,除了要看到国际国内的客观条件外,还应分析执政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论认识水平、党内生活状况等主观因素,以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直接面临的任务是进行民主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革命前一直是这么认为的,并为民主革命作了较为充分的理论准备后来形势发展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列宁和俄共(布)的理论准备是不充分的当时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有明显的直接过渡倾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与这种指导思想有很大关系,而不只是战争环境的产物改行新经济政策,先是形势所迫,后来列宁在新经济政策的实践中初步找到了小农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并在理论上加以阐发、升华新经济政策理论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引起了社会主义观念的根本创新列宁认识到,在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不能“直接过渡”,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一般原则而要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采取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商品市场关系,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搞好工农结合列宁晚年明确认识到,新经济政策是长期的、认真的政策,应当用改良主义方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渐进过渡”思想的实质,就是强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教育人们要从本国实际出发,根据实践经验发展新理论,制定新政策但是,由于新经济政策才刚刚实行了二、三年时间,经验还不丰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还是个有待认真探索的问题,又加上列宁患病,许多理论问题他没有来得及也不可能予以充分论证,最后的口授文章也只是就他当时最关心的重要问题做了论述列宁逝世后,如何继承和发展列宁的思想,沿着新经济政策道路走下去,是俄共(布)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然而,在二十年代,俄共(布)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远不成熟,不能适应新经济政策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整个党的理论水平不高,在党的最高领导层中理论家也不多,他们又不能通力合作,这就大大妨碍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探索绝大多数老近卫军、干部和党员是因投身革命而走到领导岗位的,理论水平低,不清楚如何搞社会主义他们的思想受战时共产主义和战争经验影响大,对进行建设不熟悉,心中充满革命理想主义和阶级斗争观念许多人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重视、领会不够,甚至根本就不认为新经济政策是走向社会主义之路他们所学习、理解和接受的仍是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之前的思想和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有些领导干部干脆说,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在苏联经济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了他们关心的不是如何使新经济政策得到发展,而是如何早早结束它
在党内深入研究、宣传新经济政策的是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少数人但是,在那个全党和全社会文化水平较低、崇尚激情的狂热年代,他们的科学理论往往不被人理解,反而会被作为“右倾”遭到指责、批判在二十年代党内争论中,争论双方常常引以为据的理论是马克思经典理论和列宁新经济政策以前的思想社会主义就是“一大二公”的观念占有支配地位他们将新经济政策与搞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而是可能会招致资本主义复辟斯大林、托洛茨基等人都急于搞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搞大工业、大农业,认为小生产没有生命力,没有前途,实行社会主义越早越好在1926年后,斯大林等人一方面说社会主义经济力量已强大到可以向资本主义发起进攻的程度,另一方面又说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严重障碍,所以急于消灭“资本主义”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正是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而是把经济政策中的一些并不是资本主义的做法当作资本主义,或者把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有限的资本主义因素夸大化他们用传统标准,以阶级斗争的眼光,姓“社”还是姓“资”的抽象概念,去认识新经济政策中的问题,寻找出路明明是一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例如农民个体生产经营、发展商品经济、出租土地和生产资料等,他们却认为是资本主义,是阶级斗争的表现,担心资本主义复辟列宁早已解决了的对农民、商品市场关系、个体经济等问题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仍把这作为资本主义的东西看待在新经济政策发展中出现一些问题后,不是坚定前进方向,完善政策,而认为是资本主义在搞破坏,以向资本主义进攻为借口结束了新经济政策
二、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心理
在历史上,俄国历代沙皇统治者都把超常规发展、谋求世界大国地位作为自己的梦想十月革命后,全国上下仍受这种强国梦的影响,并且由于革命的胜利,从领导到群众产生了急切加快发展的速胜心理大家都希望利用新政权尽快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甩掉落后帽子在二十年代,党的***尽管在一些理论问题和具体经济政策上有分歧,但都同意加快发展大工业,都把这看作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维护国家独立的关键托洛茨基提出“超工业化”,斯大林追求的速度还要快,是布尔什维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速度他要用10年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用了50年至100年所走过的发展过程当时苏联还是一个农民国家,农民的思想意识、小生产者急于求成的心理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有很大影响国家越落后越急于尽快改变现状,并且容易滋生主观主义、唯意志论,不顾客观经济规律
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也使党和人民产生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甚至是危机感多年希望的世界革命没有到来,苏联一国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中搞建设,时刻有一种落后就要挨打的压力感保卫国家独立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人们把发展速度看作是对国家生死攸关的大事斯大林在二十年代后期多次提出或者是灭亡,或者是加快速度发展自己,他从这样的高度强调发展速度的重要性而对国际形势判断得过于严峻,又加剧了这种紧迫感在1925年,斯大林就曾指出战争的形势正在日益成熟,1927年英苏断交后,他便指出新的帝国主义战争日益逼近了,仿佛危险就在眼前于是,应付战争的需要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制定各种计划和推行各种政策时,着重考虑的是要建立独立的国防工业,增强国防力量这是影响经济政策发展趋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特定的国内和国际条件下,意识形态信仰和民族独立、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成为加快发展的双重动因在如何加快发展问题上,布哈林侧重于利用经济规律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兼顾生产和人民生活两方面,使人民自愿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他认为用新经济政策是可以获得快速发展的斯大林则将实现社会主义和谋求国家强大的战略同步实施,他认为只有立即实行社会主义才能快速发展,用新经济政策达不到目标在1928年的一次讲话中,他说只有在胜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才能消灭我国历来的落后这是他急于改变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原因因为国家本来还落后,却要让它迅速大变样,并且要片面发展某些经济部门,用正常的做法无疑是办不到的,只有走“捷径”,采取强制措施,打破常规为了集中一切有限资源搞重点建设,便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怕市场经济达不到目标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也的确应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消灭资本主义这样,理论信念和现实要求不谋而合,使人们相信就应这么做,而不去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本国现实条件之间的巨大差距,不像列宁那样去寻找二者之间的过渡环节只考虑需要,不考虑可能,实用主义盛行生产力水平不具备加速发展的条件,便企图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阶级斗争、反“右倾”去加速在这种“左”的思想支配下,二十年代末党内许多经济部门的***把斯大林提出高速工业化和全盘集体化作为社会主义的理想选择,而认为布哈林的新经济政策主张会拖延发展速度,而右倾保守思想他们为了“赶超”而反对布哈林的政策
三、缺乏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应配合
在历史上,推行任何新的经济政策都有赖于政治上的支持和配合,经济改革要求有相应的政治改革作保证在二十年代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经济改革迈出了较大的步伐,但政治体制却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基本上仍沿用战争年代那一套做法,权力集中现象越来越严重,党内民主生活越来越不健全,党内争论的方法越来越不正常在这种情况下,理论和政策之争的结果往往不取决于它们本身的是与非,而取决于争论各方在政治斗争中的胜与败,个别***可以通过政治和组织手段决定经济政策的兴与废政治体制不能适应经济改革深化的需要,是新经济政策中断的一个直接原因
在1921年前多年的战争期间,俄共(布)的领导体制是高度集中的战斗命令型体制,整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体制也是适应战争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这种党政领导体制不能适应和平时期经济建设的需要所以,战争结束后,列宁在提出新经济政策的同时,也酝酿进行领导体制改革、发展党内民主的问题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放弃党组织的军事化,作出了以“工人民主制”代替“极端集中制”、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化的决定其主要内容是,在党内反对委任制,实行选举制、报告工作制和监督制,加强集体领导、集体决策,允许在党内就重大问题进行自由争论和相互批评这些规定有助于发展党内民主,推动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但由于当时党内派别林立,争论激烈,无政府工团主义思想影响较大,列宁和俄共(布)为了防止派别斗争干扰经济政策的转轨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在经济上有步骤、有秩序的退却,决定禁止在党内进行派别活动,以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以上两方面的规定,就其总的指导思想来说,还是要加强党内民主党的十大后,列宁为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作了一定努力但政治体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官僚主义等弊病愈演愈烈,与经济改革的节奏很不协调列宁在最后口授著作和书信中严厉批评了这种情况,提出了对政治体制作一系列改革的具体措施,目的就是为长期坚持新经济政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可惜,这些意见没有引起后来***的重视,严重妨碍了他们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继续探索
列宁逝世后,党内主要***就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政策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当时在苏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由于经验不足,***的认识水平和思想方法不同,争论是难免的如果采取民主、平等、说理的方法进行健康有益的争论,互帮互助,取长补短,明辨是非,是可以共同提高,并取得一致认识的即使一时还达不成共识,可以由实践来检验是非如果这样,他们是有可能在共同探索中取得成就的但是,二十年代俄共(布)党内民主生活起来越不正常,没有展开正常的说理式讨论的气氛党内民主受到忽视,而关于禁止派别活动的规定却受到了歪曲,被一些***当成了进行不正当党内斗争的手段,消极影响极其严重斯大林通过组织手段逐步控制了党内大权,监督机关名存实亡他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布哈林等人提出不同于他的观点统统称为搞派别活动,甚至是反党活动然后,以建设社会主义要高度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为借口,在政治上和组织上对反对派予以严厉处理,甚至作为敌人来对待他开始还提出反对在党内实行“割除”办法,后来却惯用这种办法,用“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做法对待异己当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对派要求党内民主时,斯大林却说不能要形式上的民主,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他所维护的“党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把反对派在政治上打倒为了在斗争中取胜,斯大林动用组织手段去反对反对派,使他们的理论观点败于权势之下在这种不正常的争论中,理论、政策争论的内容和观点越来越居于次要地位,争论的胜败结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的权力大反对派的失败首先是政治和组织上的失败,他们的观点即使正确也难以取胜当然,这不是说他们的理论观点都正确
在这种情况下,新经济政策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内斗争的结局,任何人要推行新经济政策首先必须有政治依靠在1927年前,布哈林所以能坚持和发展经济政策,是由于得到了斯大林在政治和组织上的支持但斯大林支持布哈林在某种程度上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前面已说过,他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与布哈林明显不同,他不把它看作是长远之计而布哈林在政治上对斯大林的支持又助长了不正常的党内斗争之风和斯大林的专断权力,使党内民主集中制破坏殆尽所以,到1928年后布哈林与斯大林发生争论时,他本人就处于很被动的地位,他用说理的方式据理力争,斯大林却用组织手段比较容易地打败了他从此,新经济政策也就随之终结了从这个侧面来看,新经济政策终结的重要原因在政治方面这种情况昭示我们,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是何等重要
四、历史传统力量影响至深
在斯大林与布哈林围绕着新经济政策的斗争中,斯大林取胜的直接原因是当时的政治体制有重大弊端,他拥有组织上的优势但要看到,他终究得到了中央全会多数***的拥护这说明他的胜利背后有其社会基础,这样的社会基础不利于推行新经济政策,而有利于斯大林模式的确立这里除了有二十年代的国际国内条件影响外,与俄国历史传统的影响也有很大关系
斯大林与布哈林斗争的焦点之一是农业和农村问题布哈林坚持继续在农村实行新经济政策,反对匆匆搞全盘集体化,应该说是代表和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但他却不仅得不到中央的支持,也得不到农民的支持斯大林发动的全盘集体化运动在农村迅速展开,短时间近于完成,期间农民虽也进行过局部的、零星的反抗,但他们还是接受了集体化的事实,并且集体农庄制度从此在苏联农村扎下了根集体化运动虽然是借助于阶级斗争乃至暴力进行的,但它的全面推开与俄国历史上的村社传统也有内在联系在俄国,村社传统的历史渊远流长,崇尚村会精神的民粹主义思潮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集体农庄制度是村社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再见,是历史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混合物村社在十月革命前已存在了几百年,在1906年斯托雷平改革时受到猛烈冲击,但在十月革命后,特别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又获得了奇迹般的再生在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时期,村社土地占有形式占整个农民土地的95%以上,村社力量是在农村发展个体经济和商业市场关系的阻力在宗法制的村社制度下,土地归集体所有,定期分给农民使用,农民集体劳动,集体消费,过着平均主义生活,集体主义精神深入人心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是推行新经济政策的一大阻力直到二十年代中期,民粹主义在党内还有相当影响,不少***还认为村社的土地公有和平均分配可以抑制富家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而有着长期村社传统的农民从个人私利出发,希望发展生产、生财致富,但又担心市场经济发展造成两极分化,或者是被作为富农遭受剥夺,因此不习惯于独立生产和经营集体农庄制度有国家在物力和财力上的大力支持,实行集体劳动、平均分配,似乎是农民所熟悉、易接受的,村社所培育、体现的集体主义精神为社会主义集体农庄制度奠定了基础全盘集体化使村社组织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却使村社的平均主义思想、组织结构和社会功能得以继续延续新经济政策在农村发展阻力重重,结束得却干净利落,民粹主义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与经济上的村社传统相应的政治专制主义在俄国同样有几百年的历史,这是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形成的重要社会历史原因在专制制度下,人民群众愚昧落后,没有文化,没有政治民主的思想意识,依赖集体,崇拜权威,屈从于行政命令,希望有个好沙皇,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好皇帝上社会主义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但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人民的思想文化不可能迅速改变,在革命后对沙皇的崇拜转变为对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领袖的崇拜列宁逝世前夕就成了党内外干部、群众崇拜的偶像,列宁逝世在人们心中引起了巨大的震撼这种领袖崇拜心理在列宁逝世后则变为对“活着的列宁”崇拜,谁能以“活着的列宁”的出现,谁就能成为人民的领袖在二十年代党内的斗争中,斯大林表现出了高超的组织才能和钢铁般的意志,时时以列宁的学生、继承人的身份出现在全党面前,而把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布哈林等指责为反对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置他们于敌人的位置而且,他还一贯表现出自己代表党和人民的利益,有公正无私的党性原则这样,他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理想的***,赢得了全党和人民的拥戴而在布哈林身上表现出的更多的是理论家的素养,性情温和,平易近人,他本人既不争权夺利,别人也不把他当作是依靠得住的领袖虽然他是真正坚持和发展列宁主义的人,但人们却不认为他是列宁的继承人这是布哈林的新经济政策主张得不到拥护的重要原因
政治上的专制统治传统还给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模式带来了很大影响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强调要有严格的组织和铁的纪律,要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队作用列宁逝世后,党的领导方式、方法没有进行相应的改变,没有健全党内民主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不高,民主观念不强,受农民意识影响太深,很难从社会主义民主的高度认识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从军队中复员转到各项建设中的大批干部习惯行政命令方式,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怀有恋情党的十三大后,仓促吸收到党内的党员各方面素质低下,官僚习气严重,依附于集权政治体制所有这些制度、组织和干部方面的原因,都是有利于斯大林巩固政治统治、结束新经济政策的有利条件
以上就是关于“决议”与苏俄(联)实施的哪一政策有关全部的内容,包括:“决议”与苏俄(联)实施的哪一政策有关、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意义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