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兵马俑来历

花都景点2023-05-05  45

秦始皇时期废除了奴隶制度,相应的残忍的“人殉”也被废除。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

秦始皇认为人死了之后,是去了另一个世界生活,并不是真的消失了,而秦始皇在生前已经是秦王,后来又统一了天下,成为秦始皇,全天下唯一的皇帝,所以在自已死了以后,还要像活的时候一样称王为帝,享受活着的时候的待遇,所以修建了陵墓。

秦始皇时期废除了奴隶制度,相应的残忍的“人殉”也被废除。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

兵马俑大部分是采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画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每一道工序中,都有不同的分工,都有一套严格的工作系统。

兵马俑介绍

兵马俑,也就是秦始皇兵马俑,是通过泥塑造成兵马的形状而焙烧形成的殉葬品。现在被馆藏在陕西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同时它也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

兵马俑,分为兵俑和马俑。其中,兵俑主要是有士兵和军吏。那二者又怎么体现出不同?士兵一般不戴冠,这也是最多的一种俑。有以下几种俑:车士和驭手俑。前者一般有两人,分布在驭手两侧,而后者地位极其重要。

从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记年号看,兵马俑从葬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秦始皇凭借他“挥剑决浮云”、“大略驾群才”的能力,灭六国,统天下。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位,继续大修阿房宫和弛道,赋税徭役比以前更为繁重,从而引起农民大起义。在这种形式下,三号坑中途终断,四号坑未及放兵马俑,就匆匆填死了。发掘中发现有火焚痕迹,可能与楚霸王入关火烧阿房宫有关系。

《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到三国时期,(宝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张善,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这个神奇的传说有没有历史依据?近年来有的学者著文指出:“这虽然是个传说故事,但说明秦陵内的文物曾经流失于外,并且远达云南以南。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春秋时期,著名工匠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飞翔,直飞到宋国的城上。几百年后,秦国的工匠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是可信的。”(武伯纶、张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么,这个传说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国这个历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国度内,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在中国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个罕见的奇迹。然而,金属飞雁的可信程度确实令国人捏把汗。假若仔细推敲,立即就会看出这个传说的破绽之处。试想一个金属物体在空中飞翔并不象放风筝和轻气球那样简单易行。后者由于质量轻,它借助于自然界的风力就可以在空中飞翔,然而对于一个金属物体来说,它如果没有机械动力单靠自然界的风力,不要说空中飞行恐怕连起飞这个基本的难题也无法解决。2200年前的中国何以能解决金属物体的飞行动力问题呢?再进一步分析,假设秦代有能力制作会飞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宫之后将会不停地自动飞翔,一直在地宫内飞行了近一千个日日夜夜。当项羽打开地宫的墓道时,这个自动飞翔的金雁又沿着地宫的墓道顺利地飞出地面,然后又越过秦陵南侧数千米高的山峰飞往遥远的南方。如果这个奇闻不是闲聊文人编造出来的说,那么,金雁的控制与指挥系统恐怕连今天的电脑也望尘莫及了。所以,我们可以肯定说秦陵金属飞雁的传说没有丝毫的可能性,具有现代科技意识的中国人切勿轻信这个传说了。

金雁传说的辨误问题到此应该结束了。然而进一步来说古代文人编造的这个传说故事在历史文献上有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呢?汉代有关的文献记载,在司马迁和班固的记述中有“黄金为凫雁”的文字,显然两位史学大师记载的是墓内有用黄金制作的“凫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演义和“创作”了飞雁传说的故事。

陵墓为何选在骊山之阿?

战国时期一些国君陵园的营造往往都少不了平面设计图。秦始皇陵园的营建按理也应该有平面规划图,而制图之前先要选择墓地。我们知道秦始皇执政于都城咸阳,为什么陵园却要选在远离咸阳的骊山之阿?

查阅有关典籍,最早解释这个问题的是北魏时期《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他说:“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水经·渭水注》)。此说在学界延袭千余年,并且被认为是最早的、最权威性的观点而深信莫疑。《水经注》的解释单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无道理,然而仔细回味起来秦始皇当年作为一个13岁的孩童能否知道蓝田的美金与美玉还是个问题。即使知道,当年选择陵墓位置恐怕也不会按照一个徒具空名的国王个人意志来决定。所以这个问题似乎应该从当时的礼制及陵墓的设计意图方面寻找答案。

首先,陵墓位置的确立与秦国前几代国君墓的位置不无关系。秦始皇先祖及太后的陵园葬在临漳县以西的芷阳一带,秦始皇陵园选在芷阳以东的骊山之阿是当时的礼制所决定的,因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时的尊卑、上下排列。《礼记》、《尔雅》等书记载。“南向、北向、西方为上”。“西南隅谓这奥,尊长之处也”。东汉《论衡》一书记载得更明白了:“夫西方,长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东……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饮食;宅,人所居处,三者于人,去凶宜等。”即在芷阳的宣太后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与儿子之间,即“西望吾夫,东望吾子”,似乎亦是按长者在西、晚辈居东的原则。秦始皇先祖已确知葬在芷阳的有昭襄王、庄襄王和宣太后。既然先祖墓均葬在临漳县以西,而作为晚辈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阳以东了。作壁上观若将陵墓定在芷阳以西,显然有悖于传统礼制。可见秦始皇陵园选在骊山脚下完全符合晚辈居东的礼制。

其次,陵墓位置的选择也与当时“依山造陵”的观念相关。大约自春秋时代开始,各诸侯国国君相继兴起了“依山造陵”的风气。许多国君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对视野开阔的平原,甚至有的国君墓干脆建在山颠之上,以显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权的威严。春秋时期的秦公墓也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有的“葬西山”,有的葬在陵山附近。战国时期的秦公墓依然承袭了“依山造陵”的典范,而秦始皇陵墓造在骊山之阿也完全符合“依山造陵”的传统观念。它背靠骊山、面向渭水,而且这一带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整个骊山唯有临潼县东至马额这一段山脉海拔较高,山势起伏,层峦叠幛。从渭河北岸远远眺去,这段山脉左右对称,似一巨大的屏风立于始皇陵后,站在陵顶南望,这段山脉又呈弧形,陵位于骊山峰峦环抱之中,与整个骊山浑然一体。

总之,秦始皇陵园的位置既符合晚辈居东的礼制,也体现了“依山造陵”的传统观念。

秦始皇陵位于临撞县城东5公里,距西安市约37公里,南倚骊 山,北临渭水。为什么选位在这里呢有人认为,这与古人迷信风水宝地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地质学家根据卫星拍照的看:从骄山到华山工好像一条龙,秦始皇陵正好位于龙头眼睛的位置。众所周知,自古就有“画龙点睛”之说,到底是古人有“高瞻远瞩”的本领,还是今人附会之风过重,一时间还弄不清楚。

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

根据初步考察,陵园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呈方形,周长3000米左右,北墙有2门,东、西、南3墙各有1门。外城呈矩形,周长6200余米,四角各有门址一处。内、外城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桶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桶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佰、陶马约6000件;二号坑有陶桶、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三号坑有武士桶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这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秦始皇陵园除从葬坑外,还发现石料加工场的遗址,建筑遗物有门砧、柱础、瓦、脊、瓦当、石水道、陶水道等。

秦始皇陵规模之大可见一斑,但秦始皇陵有没有设计蓝图呢

据史书所说“使水相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来看,秦始皇陵的修建绝非任意,必定是按设计图有计划地营造,纵观历代帝王陵建造史不难想象其中的关联之处。具体设计蓝图如何,还在进一步研究之中。

是谁主持了秦始皇陵的修建呢

据推测,少府是主管建筑的,国家陵墓当由其管理。当然最高的管理上级还是本相,只是本相日理万机,由少府具体操作办理而已。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少府一官是秦统一后命名的,在统一之前有无这一官职无从考证,但无论有无,肯定有一种机构专管宫廷的土木建筑工程。至于这一机构名称如何,尚待进一步考证。

秦始皇陵有多深呢《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其“穿三泉”。《汉旧书》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极”、“深极不可人”之语。有人认为,秦陵地宫不浅也不深,书中提到的“三泉”无外乎人们经常提到的“九泉之下”之类。据《吕氏春秋》记载:“浅则狐狸扬之,深则及于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在古代由于受技术限制,要在泉水下施工实为不易,并且如果地宫位于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长期渗透,定会使地宫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设计者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点。当然这些都不过是推测,具体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墓室约一个足球场大

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

“我们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其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段清波介绍,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中煤航测遥感局遥感应用研究院环境所工程师周小虎给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今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区气温降至零下12摄氏度,封土堆上的石榴树正常开花结果,而在封土堆南墙外的石榴树却冻害严重,不能正常开花结果,差别特别明显。“墙外的土壤未经扰动,而封土堆土壤的结构和含水量则已发生改变,又因为墙内地下存有地宫,才使得土壤相对温度较高,从而造成植物长势的差异。”周小虎解释说。

宫墙坚固墓室未坍塌

在这次勘探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在修建宫墙的施工中,为了检测用泥土夯实的宫墙是否坚硬,施工人员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若箭能插进墙体,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段清波说,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5-6厘米厚,相当精致和坚固。“超出我们预想的是,宫墙顶面甚至高出了当时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现封土下33米,整个墙的高度约30米,非常壮观!”在土墙内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道石质宫墙。段清波说,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关中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这与宫墙的坚固程度密切相关!”

“这种宫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这种崭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称为‘秦陵式’。秦陵式宫墙对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能起多大的推动作用,现在还无法预知。”段清波说。

地宫有道“防水大坝”

除了宫墙,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段清波说,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阻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段清波说,《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其实应该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

段清波风趣地说:“秦人太聪明了,正在修建的北京国家大剧院,也不过是按照这套办法来解决水浸问题的。”

秦始皇自13岁即位就开始为他在骊山修建陵墓,统一六国后,又从各地征发了十万多人继续修建,直到他50岁死去,共修了37年。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陵挖至泉水之下,然后用铜汁浇铸加固。墓宫中修建了宫殿楼阁和百官相见的位次,放满了奇珍异宝。为了防范盗窃,墓室内设有一触即发的暗箭。墓室弯顶上饰有宝石明珠,象征着天体星辰;下面是百川、五岳和九州的地理形势,用机械灌输了水银,象征江河大海川流不息,上面浮着金制的野鸡;墓室内点燃着用鲸油制成的“长明灯”。陵墓周围布置了巨型兵马俑阵。陵墓的设计,处处体现了这位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暴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平乡)。死后2个月,尸体运回咸阳,举行丧葬仪式。入葬时,秦二世胡亥下令,将秦始皇的宫女一律殉葬,修造陵墓的工匠也一律殉葬墓中。

秦始皇陵以其规模宏伟、空前的厚葬而闻名。每位关心秦始皇陵的人都对它是否被盗十分关心。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看,每个朝代的末年都是最混乱的时期,群雄争霸,盗匪横行,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的状态。而此时正是盗墓者掘坟挖墓的大好时机,历代王朝的陵墓几乎都是在这个时候被盗的。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是秦始皇生前下令制成的兵马形状的殉葬品。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

兵马俑的简介

古代的权贵希望身后能够追比生前,因此古埃及有了金字塔举世闻名,中国有了秦始皇陵,只是秦陵的一些秘密尚未昭世,仍是十分诱人。

出古都西安东行几十公里,便可见平展农田中一座绿色覆盖的巨大陵墓,象山一样突兀而立,它的外观有些似类金字塔,但它不是石质而是黄土夯成的。里面的秦始皇已在此沉睡了二千多年。在中国的历史上,秦始皇是一位非比寻常的人物。他13岁继承父亲王位,22岁亲政,在羽翼丰满之后发动了兼并战争,十年之内灭其他六国,于西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霸业终成,他傲视天下,睥睨古今,于是自称“始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陵墓的营造自始皇登位后不久便开始了。墓地背山面水,是风水宝地,修墓前后共动用了70余万人,相当于当时青壮年人口的十分之一;历时40馀年,直至西元前206年秦亡时尚未完工。

不知是何缘故,自西元前210年秋始皇入葬后,几千年来墓穴始终无人打开过。其中情形人们只能根据史书加以揣度。《史记》里记述:墓穴深挖,直到贮水层,上面加固,放置棺椁;墓室壁上制有日月星辰﹑山川地形图,墓中建有宫殿和百官位次,摆满奇珍异宝;墓道中灌注水银为江河,用人鱼膏做的灯盏长明不息,一具具暗器弩机设置在要害处随时阻挡盗者入侵……

许多考古学家急欲揭开这千古之谜,然而由于秦始皇墓构造之特殊,工程之浩大,出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宗旨,不得不审慎从事,将这历史时刻留待日后。

秦陵原本是一座陵园,现在许多地上建筑已不存,根据普查和钻探,它的结构和布局完全按照都城咸阳城设计建造,地宫象徵著皇宫,内城和外城分别象徵著皇宫宫城和外廓城,整个陵园和从葬区有六十多平方公里,比今日西安城还要广。

辉煌绝世的兵马俑便是从葬区里的发现。1974年3月,骊山北麓的几位农民在打井时忽然挖出了和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世界第八奇迹”兵马俑——秦始皇的宿卫军先于始皇与世人见面了。

兵马俑坑在秦陵东侧一公里半处,它的规模之大令人惊叹,三个坑共约有2万多平方米,坑内共计有陶俑马近八千件,木制战车一百馀乘和青铜兵器4万馀件。其中一号坑规模最大,面积一万二千平方米,有俑马六千馀件;二号坑次之,面积是前者的一半,有俑马千馀件;三号坑只有500馀平方米,内有武士俑68个。根据考古判断,这几座从葬坑象徵著始皇生前的宿卫军守卫著陵园,而三座坑是按兵法布阵的,其中三号坑是总指挥部统帅三军。

这是世上无与伦比的地下军阵,站在一号坑前最令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最前面的是前锋,二百一十名武士俑,横列三队,手持弓驽,背负箭囊;后面紧紧跟随的是身穿铠甲的步兵,间杂著驷马战车组成四十路纵队从十几条坑道里涌出;军队左右各有侧翼,末尾又有三列后卫。整个军阵布局严密,酷似待发之势,令人联想到当年始皇金戈铁马,横扫六合,所向披糜的声威。

兵马俑通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炼﹑细细观看,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陶俑的脸型﹑发型﹑体态﹑神情都各有差异,似乎能令人感受到他们不同的遭遇和经历;那些陶马双耳竖立,有的喷鼻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都有感人的艺术魅力。陶俑﹑陶马都经烧制﹑安装并且原来都是有著漂亮的彩绘的,但由于后来的火烧和浸泡,大多已剥落变色。兵马俑的发现,令人们对中国雕塑艺术有了新的看法:秦俑开创了中国雕塑活泼﹑开朗﹑写实的现实主义先河;彩塑的开始也不是在唐而是在秦。

兵马俑掀起秦陵精彩的一角,在陵区不大的范围内另有稀世珍宝铜车马和许多的文物被陆续发现。未来一日,当最重要的主角秦始皇重见天日的时候,将是中国考古史上又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秦始皇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东5公里的下河村,1978年时任法国巴黎市长的雅克·希拉克称兵马俑的发现为「世界第八奇迹」。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国第一个规模比较大完善的帝王陵寝,现存陵冢高76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据目前的考证,秦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15公里处,普遍认为秦始皇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有机组成部分。

兵俑和所配武器兵马俑采用陶俑作为随葬品,因而得名。陶俑真人大小,由工匠逐一加工烧制,全部为手工劳动,没有使用模具。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陶俑各有容貌,体态各不相同。所有陶俑的制作均按照秦军编制,包括各级军官,各兵种,战车马匹。在形状加工好之后,陶俑著色烧制。最后再加上真实的兵器,装备。各个加工完成后,按照秦军作战部署分兵种、级别,逐一安置位置。因此,我们看到的兵马俑,是秦军的精确复制。由于兵俑完美的再现了秦军的风范,军事学者可以通过兵俑增加对「强秦」的理解。由于陶俑的原形可能是真实的秦军将士,所以有研究者尝试通过他们的容貌了解秦代的风土人情。

兵马俑的制作《说文》载,俑士偶之假借字,通常是指殉葬用「人形明器」。以中国陶俑发展史而论,春秋战国时代是俑的孕育期,秦为发展期,在西汉时候达到高峰。秦俑在中国俑的发展史上呈现首次的全盛期。以著名的陕西临潼兵马俑坑出土几千件陶塑兵马俑为例,它们所代表的是秦代的军阵,为纪念阳间武功的最佳写照。如此庞大的数量和高大的俑,是由「官方机关」烧制的。二、兵马俑的「大」「多」「精」「美」

兵马俑坑遗址自一九七四年开始考古挖掘以来,至今已发掘出八千件左右的陶制人俑和马匹,艺术界也以「大、多、精、美」四大特色为兵马俑做注解。「大」是指1场面大、俑坑规模大。2雕塑的个体大,世所罕见。「多」是指数量多,共有八千多件。「精」是指精雕细刻。「美」是指塑造了丰富的人面形象,及秦代军人内心活动和思想性格,是写实的艺术作品。

三、兵马俑的写实主义 兵马俑写实主义特点,表现再八千件陶制人俑和马都仿照真人、真马形塑、人俑高度再一百八十公分到两百公分之间,马高一百六十公分到一百七十公分、身长两百公分,魁梧的身形体现了秦兵气吞山河的气势。 尽管兵马俑是仿照真人、真马制作,却不会单调的如出于同一个模子,陶工制作时运用了塑、堆、捏、贴、刻、画六种技法,其中,陶俑从脚到头分为七个部分,运用不同的技法才制作完成,陶马从马首到马尾也是区分为五个部分进行制作,入坑前,每一件兵马俑都经彩绘,色彩绚丽而多样,只是后来因为人为和自然的破坏,兵马俑出土后颜色大多脱落。

四、兵马俑的彩绘 我们现在看到的秦俑是青灰色的,其实秦俑彩绘的颜色也十分丰富,主要有红、绿、蓝、紫、黄、黑、白等,每种色又有深浅浓淡的不同,形成表现力十分丰富的不同色阶。颜色的主要成分大都是天然的矿物质颜料。但是其中的紫色为哇酸铜钡(BaCuSi2O6),这种颜色为人工化合物,目前在自然界中尚未发现,它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研究超导材料时偶然发现的,而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俑彩绘中,这种颜料就已经得到了应用这一重大发现在科技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义。

还有当时雕刻技术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雕刻时眼要小一点,鼻子要大一点,施彩时在眼睛上墨勾一圈黑色,眼睛便大而有神,所谓「三分塑,七分彩」绘塑结合,相得益彰。 五、兵马俑的生动刻画 兵马俑生动多变的型态和面部表情,赢得了「千人千面」的赞誉。根据大陆考古研究,八千件陶俑不但因为官阶的不同,身著不同的战服、官帽,甚至胡须、发髻、带扣都有多种变化,细腻的观察连陶俑鞋底的针线陶马口中有几颗牙齿都生动刻画。

兵马俑坑的陶俑有将军俑、武官俑、士兵俑、跪射俑、立射俑、御手俑、骑兵俑等类型,从身上雕刻的服饰可区分官阶,以将军俑为例,头戴鶡鸟冠、身匹鱼鳞镒甲,中级君吏头戴板冠,士兵则不戴冠,或戴巾帻;陶俑的发髻大致有两大类,一种是位于头右侧的圆髻,一种是天在脑后的扁髻。

秦始皇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东5公里的下河村,1978年时任法国巴黎市长的雅克·希拉克称兵马俑的发现为「世界第八奇迹」。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国第一个规模比较大完善的帝王陵寝,现存陵冢高76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

据目前的考证,秦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15公里处,普遍认为秦始皇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有机组成部分。

营建

秦始皇赢政即位(时年13岁)后开始兴建自己的陵墓(公元前246年或前247年)。修建过程经其一生,历时39年。秦始皇陵墓总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包括现在的秦兵马俑和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墓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帝陵,与其说是陵墓,倒更像都邑。首先,各种原料来源要求严格,很多都是采自特定产地,由专门工匠,开采、加工。在建造过程中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有看法认为最多时有70万人参加建设工程。

墓葬

兵俑和所配武器

兵马俑采用陶俑作为随葬品,因而得名。陶俑真人大小,由工匠逐一加工烧制,全部为手工劳动,没有使用模具。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陶俑各有容貌,体态各不相同。所有陶俑的制作均按照秦军编制,包括各级军官,各兵种,战车马匹。在形状加工好之后,陶俑著色烧制。最后再加上真实的兵器,装备。各个加工完成后,按照秦军作战部署分兵种、级别,逐一安置位置。因此,我们看到的兵马俑,是秦军的精确复制。由于兵俑完美的再现了秦军的风范,军事学者可以通过兵俑增加对「强秦」的理解。由于陶俑的原形可能是真实的秦军将士,所以有研究者尝试通过他们的容貌了解秦代的风土人情。

在人们初次见到兵俑时,兵俑衣著、武器的颜色还是十分鲜艳,历经两千年威武不减,但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渐渐剥落消失,只剩下现在我们看到的陶土色。

已经从兵俑和所配备武器的分析中得到的启示,秦军的弓箭部队配备多种箭矢,以应对复杂的战况。

随葬品

秦兵马俑博物馆

秦兵马俑博物馆建设于兵马俑坑原址之上,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东75公里的骊山北麓,西距西安375公里。其于1979年中国国庆节开放。首先开放一号坑,至1991年9月,三号坑正式对外开放。1994年9月,二号坑以边发掘边展出的方式向外界开放。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历史沿革

《史记》载: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惯例开始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9年之久,兵马俑是修筑秦陵的同时制作并埋入随葬坑内。

秦子婴元年(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难。据《史记·高祖本纪》、《汉书·卷一·高帝纪第一上》、《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等史籍记载,项羽攻入关中后,大规模破坏秦始皇陵;

地面建筑毁于一旦,并挖掘了帝陵,兵马俑在这场浩劫中也损毁严重。考古发掘情况表明,一号俑坑和二号俑坑有黑色木炭遗迹,说明一、二号俑坑的塌陷都是因为被火焚烧后造成的。

1974年03月,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在陵东15千米的地方打井时,发现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经陕西省考古队勘探和试掘,兵马俑重见天日。

1974年07月,考古工作者开始对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的秦代兵马俑坑进行发掘工作。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9年0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开始第三次大规模发掘。

扩展资料

出土文物

兵马俑从身份上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一般士兵不戴冠,而军吏戴冠,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甲也有区别。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根据实战需要,不同兵种的武士装备各异。

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都有不同之处。

车兵俑

车士,即战车上除驭手,驾车者之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军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

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

立射俑

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蹬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

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势,与文献记载符合,说明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种动作已形成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世所承袭。

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

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

跪射俑是所有出土的兵马俑中,惟一的发现时就极其完整的兵马俑。他身后的铠甲上还残留有红色涂层,十分珍贵。

武士俑

即普通士兵,平均身高约18米。

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武士皆持实战兵器,气质昂扬,静中寓动。

军吏俑

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铠甲将军俑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

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严。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

骑兵俑

出土于一、二号坑,有116件,多用于战时奇袭。

由于兵种的特殊,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衣服短小轻巧,一手牵马,一手持弓。

从这种特殊的装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古代骑兵战术出发,骑士的行动敏捷是一项基本的要求。二号坑出土的骑兵形象,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的骑兵实物。因而对研究当时骑兵服饰和装备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资料。

驭手俑

为驾驶战车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

驭手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臂甲长及腕部,手上有护手甲,胫着护腿,脖子上围有颈甲,头上带有巾帻及长冠,双臂前举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杀伤力极强,因而驭手在古代战争特别是车战中,地位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

车马

兵马俑坑中的每乘战车前都驾有四匹陶马。

陶马的大小和真马相似,身长约210米,通高172米。四马的造型基本相同,均剪鬃缚尾,举颈仰首,张口作嘶呜状。中间的两匹服马双耳前耸,目光前视;两侧的骖马脖颈分别向外侧微微扭转,跃跃欲行,异常神骏。

秦俑坑出土的陶马,与秦始皇帝陵园内马厩坑出土的真马的体长、身高、身躯各部分的比例等基本相同,说明它们是以真马作为原型塑造的。

马的主要特征是个头较小、脖颈短、头部宽阔,属于河曲(今甘肃洮河一带)马种。

鞍马

出土于二号俑坑,通首高172米,至髻胛高133米。从马的形体方面观察,俑坑出土的陶马个头不大,头部较重,鼻骨隆突,颈厚稍短,髻甲低,脊背宽博略向下凹,胸部较广,四肢发育较好,属于力速兼备的挽马型,也是骑乘的良马。

从云梦秦简有关律文看,鞍马主要来源于官府的厩苑。县司马掌管县厩苑中军马的调教与选拔,因此军马的优劣与县司马有着直接的关系。秦向来以养马著称,到秦王朝时养马业更盛,中央和地方都有养马的厩苑,以供骑兵和车兵的用马。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兵马俑

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形成的辉煌文明,让中华儿女拥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回顾过去的五千年,我们被古人们的智慧所震撼,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宝藏和令人惊讶的作品,位于陕西省的兵马俑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兵马俑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天下帝王的陪葬品,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发掘出来。除此之外,陕西兵马俑是我国古代辉煌的象征,它代表着先辈们的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兵马俑多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实际上兵马俑的制作是非常费时费力的,对于当时没有现代化设备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兵马俑之所以能千人千面,也是因为秦始皇有着变态的高要求。众所周知,秦人有好勇尚武之风,而秦国正是用武力征服了六国,所以秦始皇希望自己死后仍然能拥有强大的“秦之锐士”,这就是这些秦始皇兵马俑的由来。

兵马俑出土时,绝大多数都褪去颜色变得暗淡,但还是有例外。考古工作人员在清理坑道中的兵马俑时,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兵俑,它居然有一张绿色的脸,有一种说法是制作这个兵俑的工匠是一个红绿色盲,本来要涂红色颜料最后却上成了绿色,这个好像也能说得过去。总之关于这绿脸兵俑的争论一直未曾停歇,大家争来争去谁也不服谁。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的兵马俑来历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的兵马俑来历、关于兵马俑的故事~~~~、秦兵马俑的来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0729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