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是描写哪儿的景色

rarbg2023-05-05  36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贾亭,又叫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载,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剌史时,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称其为贾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废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从公元780年到805年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下面是其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注释

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⑵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⑶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⑷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⑸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⑹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⑺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够上。没(mò):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⑻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⑼阴:同“荫”,指树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写了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还有湖光水色的景象。

翻译: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名《钱塘湖春行》,“钱塘湖”:即如今的“杭州西湖”。当年“秦始皇”到了这里,坐船从钱塘江进入西湖,上岸后在这里设立“钱塘县”,所以西湖就叫做“钱塘湖”。后来会叫“西湖”,是因为湖在杭城之西。“西湖”本来是杭州湾里的海水内湖,结果呢,被“钱塘江”带来的泥沙把它和海水给彻底隔开了。后来经过“京杭大运河”河水的引入淡化,再之后是钱塘江水的引入,如此成了淡水湖。

白居易822年10月,来到杭州任刺史,此次钱塘湖之行恐怕是先来考察杭州的水利工程的。白居易在杭州任内的主要政绩就是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

如此,诗名就是白居易在钱塘湖的春天之行。来看原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字词典故 “孤山寺”:在孤山当时有一座寺庙,据说这是(南朝 陈 文帝(560~566)初年建的,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1957年,孤山寺(广化寺)大殿因大梁被白蚁蚀空而拆除,孤山寺(广化寺)遗存的竹阁,柏堂为西泠印社使用。“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这个亭子唐朝末年就没了。

赏析 白居易说,我走到孤山寺的北面,来到贾公亭的西边。近看湖边,水刚刚涨到与岸齐平,极目远处,云朵垂得很低。

白居易当时去的钱塘湖,应该是比现在的西湖大得多。因为那个时候,一些堤坝还没有建起来。当然白沙堤是已经有了的。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赏析 白居易说,沿途看到好几处早春的黄莺,在争着朝阳温暖的树枝。不知谁家飞来的新燕子,正在啄着春天的泥。

显然白居易描述的这些黄莺和燕子都在筑巢,做窝。那么他自己是不是也这么想,如今我也来这里安家了。我们知道白居易是主动要求调到外地来做官的,如今来到杭州,也一定是踌躇满志,想在这里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政绩。当他看到西湖这里如此美丽,如此心旷神怡,真心想在这里安家落户,好好创建这个新家园。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赏析 白居易说,这里的野花实在太多了,那么多不知名的花,那叫一个乱的,我都陶醉了。渐渐地,几乎是要迷了我的眼了。以至于胯下的马儿不知不觉地偏离了小路,那春天嫩绿的浅草才能如此淹没了马蹄。

白居易的“才能”这两个字,是一种庆幸,正因为这些花如此迷人,自己才能够有立马于春花绿草之间的场景,他就像是在描绘着这样一幅自己融于西湖之春的画面。所以“才能”这两个字并不只是一般解释的,春草仅仅够得着的意思,那就没什么味道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 白居易说,最爱在这钱塘湖的东面行走,却怎么走都不满足,太美了,总是走个不停。回头一望,那成排的绿杨荫里,是长长的白沙堤。

从白居易这首诗的描写顺序,我们猜测白居易应该是从西泠桥进入孤山,然后走过白沙堤,拐向湖的东面,然后回首白沙堤。因为他是骑着马的,所以不费脚力。沿着湖的东面走,那可是在绕湖了,当时的湖可能更大,估计时间上,不知道要多久,所以白居易会说“不足”,一方面是说自己看不足,另一方面应该也是暗示时间上可能会不足,真的绕湖会太晚了。所以在这个时候,才回头“绿杨阴里白沙堤”,准备就此走回去了。

看着白沙堤,估摸着白居易也在设想着自己将要组织建设的堤坝。白沙堤是谁组织建设的不太清楚,据说可能是在京杭大运河建设的同期。而白居易为了解决杭州附近农田的灌溉问题,组织修筑了“白公堤”,把湖和钱塘江阻隔,如此来解决和提高西湖的蓄水量问题。如今这个“白公堤”连遗迹都已经没有了。

①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卷二十。写于长庆三年(823),是一首七言律诗。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那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更兼楼观参差,映带左右,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游览胜地。

②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坐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

2、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背 景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卷二十写于长庆三年(823),是一首七言律诗

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那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更兼楼观(guàn)参差,映带左右,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游览胜地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白居易少年时代就对杭州神驰向往,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秋,他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长庆四年夏,他又改任苏州刺史在杭州任职的六百天里,诗人不仅带领民众筑堤浚井,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而且也饱览西湖的山光水色,写了许多吟咏西湖风景的诗篇,《钱塘湖春行》即其中之一

注 评

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及杭州西湖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现属山西)人

唐代大诗人注有《白氏长庆集》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坐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

2、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指向阳的树木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5、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6、行不足:百游不厌阴:同“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自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诗 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欣赏的不够 ,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赏 析

《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合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贾亭,又叫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载,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剌史时,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称其为贾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废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从公元780年到805年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自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

全诗的字面意思: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全诗如下: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全诗赏析: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

以上就是关于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是描写哪儿的景色全部的内容,包括: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是描写哪儿的景色、文言文《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写了什么景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0588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