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西域喀什内容概括

张元素2023-05-05  38

西域是中国乃至世界,在古代时的文化聚集地如一片闪耀着万千文化星辰的夜空,而在这片夜空上那众星拱月般的存在,便是喀什。

俗话说:“不到喀什就不算到过新疆。” 喀什的全称是喀什噶尔。维吾尔语的意思是玉石聚集的地方。它不仅是玉石聚集的地方,同时也是文化的集市。丝绸之路分南北两路,喀什就是两路的汇合处。

喀什是丝绸之路的岔口,使得这里贸易兴盛,而贸易的集散带来了文化的交融,原本被萨满巫师充斥的喀什,在板常州后,成为了印度佛教传播的一条重要走廊。鸠摩罗什,中国佛教与玄奘齐名,喀什,是他的精神转型。

继他之后,法显西行取经也来过此地,后来玄奘取经回来经卷落水破损,也曾在这里停留过一段时间补抄。伊斯兰教的传播,亦是以喀什为前沿的。

至今,喀什地区中,伊斯兰教扔为主要信仰,他人眼中的遗迹,到了这里却变成了生活,文化与生活相融,传承不断,没有生硬死板,没有控制洗脑,随风随俗,自然贴切。基督教的一个教派聂斯托利派和早已被取缔的拜火教在喀什都有痕迹存在。

扩展资料:

在西域,形态气度冠绝文明古地,天山、昆仑山,傲视群山,沙漠又有塔克拉玛干中国沙漠之最。众景集于一处,这一处是西域,即使戈壁沙漠无际,没有繁华的生机,可却有独特的苍凉大气之美,胡杨散布,随风而动的沙流如海浪般翻滚。

偶然的生命尽显孤傲的美。雪山上有着一面面白色的旗帜飞扬,如人烟袅袅,撩人心弦。西域喀什,外国人看到后,相比较自已国家的文化胜地也只能自叹弗如。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文化苦旅

蒙古人的计谋玩得欧洲人团团转

蒙古人特别重视搜集情报,当时驻波斯的蒙古首领,了解到欧洲人对占领耶路撒冷有莫名其妙的执着,便以此为契机,派使者去说我们联盟吧,打下来耶路撒冷归你,巴格达归我们。

法国王路易九世信以为真,立刻出征了。他带兵去打耶路撒冷,但是蒙古人却没有动窝,他们完全没想过跟欧洲人联盟,而是利用法王攻击耶路撒冷,吸引敌人兵力,而他们趁机攻打中亚其他地区,结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路易九世由于没有后援,被打得一败涂地,从此对东征灰心丧气。

欧洲人以为成吉思汗是长老约翰

本书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谈到欧洲人曾以为成吉思汗是长老约翰,是上帝派来拯救基督教文明的。

长老约翰是传说中的人物,《圣经》认为在东方有一个基督教国家,首领叫约翰,是基督教的神职首领。当时东方确实有聂斯托利派,蒙古人的克烈部整体都信聂斯托利派。但罗马教会很封闭,不关心东方教会的情况。

蒙古大军西进后,他们很震惊,在他们口中,就变成了长老约翰带领东方的一大堆基督徒在西方需要帮助时来帮助他们,只是被洪水阻挡了脚步。

蒙古人西征沿途将一些伊斯兰国家给灭了,欧洲人很振奋,觉得上帝真的来帮助他们了,后来蒙古人又灭了东正教的一些国家,他们觉得长老约翰太厉害了,可最后蒙古人进入欧洲,把匈牙利和波兰两个基督教国家也给灭了,他们才发现大事不好。

西征对人类发展有利也有弊

蒙古西征的负面影响肯定有,最糟糕的是对中亚和波斯的影响,那里缺水,靠坎儿井来灌溉,必须有人不断疏通和维护它,蒙古人经过后,这些坎儿井基本全部废掉了,许多地方变成荒漠。相比之下,中原受到损失比较少,北宋还恢复得不错。

蒙古采取宗教宽容政策,没有因为信仰不同的原因进行屠杀,所以他们对欧洲基本没有造成任何破坏,而且拯救了好几种文明。

在治理上,蒙古统治者也比较开明,大量使用不同民族的人才,比如耶律楚材是契丹人,也得到了重用。

欧洲人为何佩服成吉思汗

直到今天,欧洲人对成吉思汗的了解都不算多,成吉思汗没有太深入欧洲。欧洲人觉得成吉思汗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因为他们很崇拜蒙古人的战术。他们觉得帖木儿没有留下什么东西,没有制度也没有立法,也没有建造任何新的东西,只是在打仗。而成吉思汗创建一些东西,军队的编制、战术、法制等,确实留下很多东西。

秦始皇 赢政 汉武帝 刘彻 唐太宗 李世民 宋太祖 赵匡胤 成吉思汗 铁木真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灭韩、十八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四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1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2废封国,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

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

4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5焚书坑儒,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

6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7修建长城,使其成为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8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政治方面。①改革官制。在中央由皇帝的亲信尚书令、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在宫廷中参与决策,形成内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原来的中枢机构成为外朝,是执行机构,皇权得到加强。②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与考核,实行刺史制度,加强朝廷对地方官僚的控制。汉武帝时,人才济济,有“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有猿臂善射、先后与匈奴七十余战、使其数年不敢犯界的“飞将军”李广,有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坚持将冶铁、煮盐和铸铁收归官营,充实国家经济实力的桑弘羊,有历经艰辛,吞毡饮雪,持节不屈,出使匈奴十九年的苏武。他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如身行俭约,轻财重义。曾为狱吏的公孙弘,因尊儒的需要,拜为丞相;买妻耻樵的朱买臣,由严助推荐,任中大夫,出任会稽太守;(其故事京剧《夜梦冠带》或《马前泼水》刻画得较为生动)等等,不一而足,众星拱月,加强了中央集权便得心应手。③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的权力。④强化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2.经济方面。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盐铁官营,由国家垄断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平抑物价,征收工商业者的营业税和财产税等等。这些措施,加强中央财政大权,抑制了商人势力,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经济基础。

3 军事方面。出兵匈奴,改变了汉朝与匈奴关系中的被动地位。汉高祖白登之战后,为休养生息与匈奴和亲。文景时期此举依旧,并予馈赠。但是,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每次入塞,都要抢走人畜,毁坏庄稼,西汉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汉景帝时,由于经济接近了极盛时期,军事抵抗力逐渐加强了,匈奴只能“小人盗边”。双方力量的对比,开始发生变化。汉武帝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从公元前133年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战争。公元前119年对匈奴一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此役后,匈奴主力向西北迁徙,汉军夺取了朔方以西至今甘肃张掖、居延间的大量土地,保障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并移民屯田进行开发。至此,北方边境地所受匈奴的威胁基本解除。军事行动的同时,派张骞再通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又进军南越,设置南海等九郡。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疆城空前辽阔。

4.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随着皇权的加强,经济实力的增强,疆域的扩展,思想上也有必要加强统一。汉武帝不同于秦始皇采用焚书坑儒等强制性的手段,他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家学说,即位后首先进行的一件大事,就是召集全国文士,亲自出题考试,并且亲自阅卷选取春秋《公羊传》学大师董仲舒、公孙弘为首列,并拜公孙弘为相。凡是士人和官吏,必须学习儒经才能得到使用和升迁,儒家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而且以其“大一统”的思想核心,成为一直维系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精神。汉武帝还创建了中央太学和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了中国封建官学制度。尊儒的同时,他还崇尚法制。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既给儒家以尊崇的地位,又给其他学派(如法家)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容忍多元文化并存的开明统治术。尊儒尚法是他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

汉初七十年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央集权逐步战胜地方割据的历史。在经济繁荣与政治巩固的基础上,汉武帝推动西汉进入全盛时期。

唐太宗重用人才,科举考试,出现贞观之治。

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一举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

文以治国,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的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的称誉,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称的上是五代十国野蛮政治的终结者,又是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建隆之治

仁德之君 心怀大度 有过必改 勇于纳谏 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崇尚节俭,杜绝奢侈 百善孝为先 廉政建设,打击腐败 大力发展水运事业 环保主义者 准“一夫一妻”制。

成吉思汗是古今中外著名的历史人物,同时又是最有争议的人物。七八百年来,中外各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名人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讨这位伟大人物。

马克思在谈到成吉思汗时曾说:“成吉思汗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一而战,祖孙三代鏖战六七十年,其后征服民族多至720部。”在《马克思印度史编年稿》一书中,马克思写道,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的过程中组建了一支军队,他“依靠这支军队征服了东蒙与华北,然后征服了阿姆河以北的地方与呼罗珊,还征服了突厥族地区,即不花剌、花剌子模和波斯,并且还侵入印度。他的帝国的疆土从里海一直沿伸到北京,南面伸展到印度洋和喜马拉雅山西面到阿斯特拉汗和嘉桑。他卒后这个帝国分为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元朝;前四部分由汗分别统治;最后一部分作为帝国的主要部分,由大汗直接统治”。

孙中山先生说:“亚洲早期最强大的民族之中元朝蒙古人居首位。”“元朝时期几乎整个欧洲被元朝所占领,远比中国最强盛的时期更强大了”。

毛泽东同志将成吉思汗亲切地称为“一代天骄”,将他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提并论。

东方战神——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统帅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不仅组建了一支当时天下无敌的强大骑兵,出色地解决了军队给养、后勤供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系列符合骑兵作战特点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在《怎样对待世界历史》一书中说:“蒙古人在战场上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这并不靠兵马之众多,而靠的是严谨的纪律、制度和可行的组织。也可以说,那些辉煌的成就来自于成吉思汗的指挥艺术。”他非常赞成勒加特的说法:“蒙古人所进行的征战,就其规模和艺术、突然性和灵活性、包围的战略和战术而言,是史无前例的。”“成吉思汗即使不是世界上惟一的、最伟大的统帅,无疑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统帅之一”。

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说: “如果有关战争的记载都从历史上抹掉,只留下成吉思汗战斗情况的详细记载,且被保存得很好,那么军人将仍然拥有无穷无尽的财富。从那些记载中,军人可以获得有用的知识,塑造一支用于未来战争的军队。那位令人惊异的领袖(成吉思汗)的成功使历史上大多数指挥官的成就黯然失色。”“他渡江河、翻高山,攻克城池,灭亡国家,摧毁整个文明。在战场上,他的部队运用得如此迅速和巧妙,横扫千军如卷席,无数次打败了数量上占压倒优势的敌人”。“虽然他毁灭一切,残酷无情,野蛮凶猛,但他清楚地懂得战争的种种不变的要求”。

俄国将军以葛那吉夫说:“横览宇内,历年之少,而开拓疆土之广大,如成吉思汗者,千古所未尝见也。成吉思汗登蒙古大汗位之初,兵籍之户数约一万三千而已(约3万),其后征服民族之数凡七百二十部之多,其言语信仰,大抵异类。其子孙蒙业开拓,所奄有之全版图,包括今之清帝国,印度之北部,韩国半岛,中央亚西亚之全域,俄罗斯帝国之大半,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间之南部,兵刃之所斩刈,马足之所蹂躏,由东达西,成一直线,径长六千英里(约当中国1 万6千里),其间列国数十,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才以六七十年之短日月次第削平者也。此最大盖世之雄,果如何而崛起者耶?”

俄国军事家柯列金也说:“通观世界历史,用很少兵力(拉施德丁说12万,小林高四郎说20万),在很短时间内(1207年到1227年共20年),攻略广大土地(欧亚两洲的大部),统治众多人口(中小路彰说6亿人口,我认为有些夸大),除成吉思汗时代的鞑靼人和帖木儿时代的中亚细亚人之外,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

有人曾经统计过,成吉思汗一生共进行了60多次战争,除十三翼之战因实力悬殊主动撤退外,没有一次失败过。因此中国学者刘乐土先生在其《成吉思汗》一书中说:“成吉思汗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他逢敌必战、战必胜的神奇,将人类的军事天赋穷尽到了极点。”“他麾下的铁骑,势如破竹,硝烟漫卷到了罗斯、阿富汗及印度北部。在广袤的欧亚大陆,成吉思汗已经成了战无不胜的神,对手无不闻风丧胆,屈服于脚下”。“什么人才能称得上战神?惟有成吉思汗!”

信仰自由——实行开明的宗教政策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建立的蒙古汗国横跨欧亚两洲,当时世界上的各种宗教,在其统治的范围之内几乎是应有尽有。其中包括蒙古人原来信奉的萨满教,西藏、西夏和汉人信奉的佛教,金和南宋的道教、摩尼教,畏兀儿和西方各国信奉的伊斯兰教(回回教、答失蛮),蒙古高原一些部落乃至钦察、斡罗思各国信奉的基督教(包括景教,即聂斯托利派;也里可温,罗马派)等等。蒙古贵族征服天下,基本上是采取屠杀和掠夺政策,但其宗教政策却比较开明,并不强迫被征服者改信蒙古人的宗教,而是宣布信教自由,允许各个教派存在,而且允许蒙古人自由参加各种教派,对教徒基本上免除赋税和徭役。实行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被征服者的反抗,对蒙古贵族的得天下和治天下都曾发挥过不小的作用。随着中亚、波斯等地被征服,来到东方的回回人空前增加。蒙古贵族利用回回上层和富商大贾作为压迫与剥削中原汉民的帮手,如花剌子模人牙剌瓦赤,不花剌贵族赛典赤赡思丁,富商奥都剌合蛮、阿合马等,都在统治机构中担任很重要的职务。移居漠北与中原各地的回回人被允许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其聚居地建立清真寺,回教教师答失蛮、苦行者迭里威失,享受与僧道、也里可温同样的免税待遇。但一般的回教徒——木速鲁蛮则同于编民,一样要交纳赋税,负担差发。总之,“在中国,由于蒙古人采取‘信仰自由’和‘兼容并包’的政策,伊斯兰教乘机往东发展,大批穆斯林迁居来华,为穆斯林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自忽必烈以后,元朝统治者主要提倡喇嘛教,西藏人八思巴被尊为“大宝法王”、“大元帝师”。以后每一帝师死,必自西藏取一人为嗣,一直到元朝灭亡。由此佛教掌握了西藏地方的政权,并将教义传入了蒙古地区。

经商与战争——打破东西方壁垒的千年伟人成吉思汗西征导因于一次东西方的商业冲突:讹答剌城守将海儿汗残杀蒙古商队,成为成吉思汗西征的导火线,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德山先生在《元代交通史》中说:“国际陆路交通是成吉思汗祖孙三代三次西征的产物。”由此“开辟了中国通往波斯的国际交通——波斯道”。

法国学者格鲁塞在《蒙古帝国史》中说:“蒙古人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洲际的通道,便利了中国和波斯的接触,以及基督教和远东的接触。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北京有了天主教总主教。”“从蒙古人的传播文化这点说,差不多和罗马人传播文化一样有利。对于世界的贡献,只有好望角的发现和美洲的发现,才能够在这一点与之相似”。

加拿大史学家斯塔夫里阿塔斯说:“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即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往来于这条大道的商人们说,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在塔那到中国的路上行走,是绝对安全的”。这条“横穿中亚的商路”,对于当时东西方商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美国作家哈罗兰姆将成吉思汗称为“人类帝王”,他在著作中说:“虽然当初的成吉思汗从未接受过物质文明的熏染,竟能为50多个民族建立了切实可行的典章,维持大半个世界的和平与秩序”;“信使可以纵横50个经度,一个少女怀揣一袋金子,可以安心遨游这个广大的帝国”。使得东西交流为之畅通、欧亚文化为之交流,“这是人类之间最广大而开放的一次握手”。

1999年6月,韩国总统金大中说:“有人认为,由于有了蒙古人,人类才第一次拥有了世界史,而蒙古人倔强不拔、勇猛无敌的精神和机智敏捷的性格却塑造了伟大的成吉思汗。同样,我也赞成一些人的评价,网络还未出现的七百年以前的蒙古人,却打通了世界各国的关系,建立了国际往来关系。”

12世纪的塞尔柱帝国,已经从占据的世界中心位置跌落。随着扩张达到极限,各种内部问题也迅速爆发出来。不仅有苏丹诸子后裔的分庭抗礼,还有地方军阀的拥兵自重。至于跟外围的藩属,也随着宗主衰败而进一步走向没落。 在这个关键时刻,卡特万战役突然爆发,敲响了塞尔柱中亚霸权的丧钟。 战争的导火索 12世纪的塞尔柱帝国 已经在西部和北方连吃败仗 早在卡特万战役爆发前,塞尔柱人已经因一系列军事灾难而蒙受耻辱。不仅在进攻巴格达的晚期阿巴斯王朝时受挫,也因十字军东征的开始而丢失了不少西部领土。哪怕是在相对偏远的格鲁吉亚山区,也因当地人的强烈反抗而遭至惨败。唯有在其龙兴之地的中亚,形式似乎依然一片大好。 在帝国的极盛时期,原本雄踞河中与西域两头的喀喇汗国也成为其藩属。虽然后者已经因地理隔绝而分裂为东西两个分支,但位于葱岭以西的部分始终在塞尔柱突厥的压制之下。唯有更远的东喀喇汗国,依靠北方草原部族的支持而保有自 。他们也和东方的辽帝国关系友好,并为中亚世界带来了意义深远的耶律大石。 喀喇汗国的衰落 为耶侓大石西进创造机会 公元1132年,东喀喇汗国的阿赫马德汗逝世,其子易卜拉欣二世同治下的葛逻禄和康里人发生冲突。由于新任大汗的不得人心,所以在情急之下出了昏招,请求常驻蒙古高原的契丹残部帮助其平息叛乱。结果在耶律大石的招抚下,始终抵触 化的葛逻禄与康里人都转换阵营,使得西辽的军事力量迅速骤增了。耶律大石也趁机顺势而为,兵不血刃就占领了位于今日吉尔吉斯南部的八剌沙衮。虽然契丹人没有直接进城,但还是把八剌沙衮改名为虎思斡耳朵,作为自己的大汗王庭。结果,原本还能维持的东喀喇汗国,一下子成了西辽帝国的附庸。 东喀喇汗国的迅速衰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的结构性缺陷。来自河中的 化回鹘人,始终占据高层而不断推行自己的宗教。但作为重要军事支柱的草原部落却不受其影响,甚至始终带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他们更多信仰佛教、摩尼教、东方基督教或原始的巫术萨满,也对崇佛的契丹人抱有期待。因此,耶律大石的西征之路,其实暗含有中亚地区的宗教战争意味。 耶律大石的西征 其实符合非 势力的需求 公元1137年,耶律大石又率军进入费尔干纳盆地,算是掀起了反 化突厥的大规模战争。结果,当西喀喇汗国出兵到塔吉克境内的忽毡对峙时,位于后方的花刺子模人又趁机下手。他们攻破了汗国都城布哈拉,处死了总督阿里,逼的可汗马赫穆德逃回撒马尔罕。后者也将战争失败的责任推卸给境内的葛逻禄部族,强迫他们集体离开河中,进而将更多力量推到了对手那边。 这次失败也让马赫穆德无比惊恐,转而向自己的舅父,也就是塞尔柱帝国的苏丹阿哈马德-桑贾尔求援。但彼时的塞尔柱与花刺子模同样矛盾不断。由于桑贾尔杀死了花剌子模沙阿的儿子,让怀恨在心的后者派使西辽,结成共同反对中亚霸主的联盟。 偷袭河中的花剌子模 也是西辽扩张的盟友 战端开启 土库曼斯坦 5元纸币上的桑加尔形象 公元1141年4月,西喀喇汗国又与境内的葛逻禄部族爆发冲突,可汗马赫穆德再次求援于塞尔柱帝国的桑贾尔苏丹。此时,西辽问题终于引起了塞尔柱方面的不满。桑贾尔便以圣战之名,动员四方的部队参与东征。此举也得到了锡斯坦、古尔、加兹尼、马赞德兰等呼罗珊地方领主的响应。虽然远在摩苏尔、叙利亚和安纳托利亚的军阀无意参与,但还是有近10万人陆续加入了塞尔柱帝国大军。 这年7月,桑贾尔率领联军渡过阿姆河,向依然盘踞在河中地区向葛逻禄人发动进攻。面对强大的塞尔柱部队,葛逻禄人根本无力阻挡,只能联系上已经控制东喀喇汗国的耶律大石。后者虽然不太愿意过度介入,却也不得不考虑当地的特殊国情。因为中亚地区的君主,大都不是定于一统的绝对权威。其势力与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都仰仗地方领主的支持。当麾下的大部分人都带有浓烈的反塞尔柱情绪,自己也就不可能轻描淡写的置身事外。 西辽的虎思斡耳朵 是一座可以移动的营地 于是耶律大石写信给桑贾尔苏丹,提出调停建议并专门为葛逻禄求情。然而桑贾尔却出于己方领主们的 情节,在拒绝妥协的同时,还回信命令耶律大石加立刻改宗。他的宰相穆勒克倒是不赞同对耶律大石过度挑衅,但苏丹没有听从他的意见,仍然寄出火药味十足的言语。结果,使者在虎思斡耳朵被当场处死,两个强权之间的战争也就不可避免。 1141年9月9日,塞尔柱与西辽军队在撒马尔罕北部的卡特万遭遇。那里是一片靠近山地的草原。耶律大石在观察了战场地形后,命令军队背靠达尔加姆峡谷驻扎,以复杂地形掩护自己的后路。这也对后来的战局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在召见地方领主的 桑加尔苏丹 此时的西辽军队,并没有多少从东方逃难而来的契丹士兵。耶律大石在草原的可敦城时期,就已经在靠当地的蒙古和突厥作战。至于因各种原因赶来投奔的契丹旧部和燕云汉儿,始终只是西辽皇帝周围的护卫力量。但因为耶律大石已成为东喀喇汗国的宗主,也就获得了大量回鹘和中亚突厥的支持。由他们提供的步骑兵力量,是日后西辽参与中亚争霸的真正主力。尽管彼此间因宗教问题和利益分配而矛盾重重,但都对耶律大石的相对宽容政策有好感。因此,尽管耶侓大石本人的中军部队不过20000多人,但总兵力依然维持在70000人以上。 另一方面,桑加尔的塞尔柱军队也存在很多隐患。不仅是因为塞尔柱集团分散后的天然矛盾,还有许多地方附庸的忠诚度也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强烈。对于伊朗高原各地的波斯人来说,塞尔柱突厥是实力强大的保护者,但不是唯一选择。至于像加兹尼王朝这样的前任霸主,更是因自身实力不足而屈居人下。他们的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桑加尔的宫廷怀有不臣之心,不可能为其消耗自己的立足资本。所以,一旦战事出现问题,所有人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保存自我。 塞尔柱军队由来自中亚各地的附庸拼凑而成 按照习惯,桑贾尔把塞尔柱联军分为左中右三路。左翼由锡斯坦国王指挥,右翼则由桑扎儿手下大将埃米尔-库吉马率领,自己则亲自坐镇中军,并将那些富有战斗经验的老兵放在预备队位置殿后。 耶律大石也针锋相对的将全军分为三股,自己亲率中军对阵桑贾尔本人。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剌指挥2500多人担任右军主力,同枢密副使萧查剌阿不的另外2500多左军互为犄角。两位大将的麾下,还有众多回鹘、蒙古和葛逻禄等群体的辅助部队。 塞耶律大石的主力军 其实也依靠各类突厥附庸提供 卡特万草原上的厮杀 发起冲锋的塞尔柱骑兵 战斗伊始,双方的中军就出现了僵持局面。双方都以弓骑兵进行试探性进攻,再出动精锐的具状骑兵执行冲锋。无论是桑加尔宫廷的古拉姆奴隶军团,还是耶律大王麾下的辽国铁骑,都在厮杀中旗鼓相当。因此,双方的胜负还将由侧翼的更多部队来决定。 首先发力的还是塞尔柱军队。锡斯坦王指挥的左翼,暂时逼退了西辽阵营的草原骑兵,然后猛然插入了对方中军与右翼之间的空隙。这导致西辽军队的阵线被打开了一个巨大缺口。桑贾尔趁机让古拉姆重骑兵突人缺口,试图以强大的侧翼突袭压迫耶律大石的主力。但也因为这个大幅度的机动,让他们自己的阵型出现散乱,给了西辽人以巨大机遇。 正在厮杀的塞尔柱与西辽骑兵 危急时刻,西辽右翼的萧斡里剌也是临危不乱。他重组了兵临溃散的部队,并找准机用2500名骑兵迂回到对方的空虚左翼。部下萧查剌阿不也率领左军的骑兵迂回到桑贾尔的后方,直接牵制其后卫无法增援前方的战斗。于是在两军之间,很快由泾渭分明的阵线,演变为犬牙交错的混战。 耶律大石在中军被塞尔柱人挤压的同时,也在向自己的左侧回旋,寻找新的突破口进行还击。契丹人很快就从另一头发起反扑,从而遏制了古拉姆奴隶军团的凌厉攻势。桑贾尔本人因此受到三面夹击,但依靠素质过硬的奴隶武士帮助,依然在残酷的近身厮杀中死战不退。由于对方的身后就是山谷,塞尔柱人根本无法以骑兵进行机动迂回,便只能更加努力的从正面寻求突破。最终,靠着中亚铁骑的训练、装备和马匹优势,逐步将耶律大石的中军碾压后撤。若非西辽人一直不间断的发起侧翼骚扰,可能已经因重压而全线崩溃。 塞尔柱人阵中的大量附庸 都以自保为首要目的 然而,由于更多西辽军队将桑贾尔的中军与两翼分割,所以在更大范围内都保持着围攻态势。杀红眼的古拉姆骑兵,在不知不觉中也进入了达尔加姆峡谷,并被不断前来增援大石的辽军封锁了出路。早就埋伏在山谷内的葛逻禄骑兵,立刻从两翼杀出,从而彻底葬送了塞尔柱人的获胜希望。那些依然在山谷外交战的地方军力量,也因看到宗主遭遇不测,纷纷选择转头撤离。于是,桑贾尔就只能靠自己的精锐帮忙突围,在经历了惨重的损失后才得以突围出去。但他的险象环生,已无法改变全军战败的事实。 在持续追击过程中,西辽军队杀死近50000名塞尔柱战士。除了贵族出生的军官,还有众多有生力量和随军教士。桑贾尔本人的妻子、左右两翼统帅和 法学家布哈里都沦为俘虏。苏丹本人则带着残败兵逃至泰尔梅兹,稍后又马不停蹄的去往阿富汗的巴尔赫避难。 桑加尔最后依靠古拉姆奴隶军的保护才得以逃出 新的中亚霸主 卡特万战役让西辽成为新的中亚霸主 由于卡特万战役的失败,塞尔柱势力完全退出了河中地区。其在中亚努力维系的霸权,也因此受到重创。不仅北方的花剌子模人开始进一步蚕食地盘,南方的哈里发和加兹尼残部也纷纷获得生机。至于那些早已各自为政的西部军阀,也完全摒弃了塞尔柱中央。 耶律大石的西辽帝国,则开始成为真正的中亚霸主。包括西喀喇汗国和花剌子模等地方势力,纷纷成为他的藩属。这样的局面将维持近一个世纪。虽然西辽宫廷并不迫害 教,但其本身的崇佛熟悉与平衡策略,也进而支持了西域佛教的存续,并促成聂斯托利派基督教的复兴。 西辽在其境内发行的铜钱 在西方世界,关于卡特万战役的消息也陆续传到圣地的十字军国家。于是,关于东方约翰王的传言又再度流行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欧洲社会对十字军事业的热忱,也将在日后促成法王和罗马教廷的使者东游。 但已大获成功的契丹人不会料到,自己其实深入了一个复杂程度远超想象的世界。作为绝对的少数派,他们在中亚扮演着中间人、仲裁者和国际警察的角色。这些不可推卸的责任,终将使得帝国资源被过度消耗,并最终导致自身霸业的颠覆。那些在卡特万战役中帮助自己的盟友,也会在后来成为毁灭自己的真正元凶。

以上就是关于文化苦旅西域喀什内容概括全部的内容,包括:文化苦旅西域喀什内容概括、成吉思汗带领的军队为什么这么厉害,为何受欧洲人佩服、“……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0426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