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历月长度以为准,采用的方法()
A恒星月,四百年九十七闰
B塑望月,十九年七闰
C恒星月,十九年七闰(正确答案)
D塑望月,四百年九十七闰
月是以塑望月为基准的时间计量单位,一个塑望周期是2953059天恒定不变那一天月亮和太阳同时升起(最接近)就定为初一所以每月是29天或30天那月中不含24节气的中气(节气分节和气)就是闰月当年就是闰年闰年每年
导读:常听人说阴历就是农历,但也有人说它们并不一样,那么到底谁说的对呢?阴历和农历是一回事吗?农历和阴历是一个日期吗?阴历和农历是两个概念,可以说有一定区别,不能完全说相同,以下是我对阴历和农历的相关介绍,感兴趣的朋友来瞧瞧吧。
阴历和农历是一回事吗
阴历不是农历,阴历也被称作是农历、殷历、古历、汉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阴历和农历的计算方法还是有所区别的。
农历在农村虽然称为“阴历”,但它却不是纯“阴历”,它是“阴历”与“干支历”(24节气)的混合历法,也就是我们说的“阴阳合历”,农历兼顾了太阳、月亮与地球的关系制度的历法!因此,来看阴历不是“纯农历”,24节气是干支历,阳历是阴阳合历,公历是一种太阳历,公元是以耶稣诞生为开始的历法。
阴历主要是根据地球绕地球一周为一月制定的历法,也就是说是根据塑望月来确定的,阴历也被称为“殷力”!随着历法的不断发展,直到24节气的出现,也就形成了农历也就是“汉历”!而我国目前使用的是“阴阳历”。
在我国,古代使用的基本是阴历,原因是相对应“回归年”塑望月更容易观测!众所周知,根据太阳历法,地球围绕太阳一圈是365日,而根据塑望月来定一年大致是354天,因此,也就有了闰月之说。
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谓之“恒星月”。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我国的传统历法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它是阴阳历。现被叫做“农历”,这是文革期间所谓除四旧的结果,其实这个叫法也很不妥,它在季节上的日期游移可达一个月,并不是很适宜农业生产。准确说应该叫做“汉历”。此称呼,是根据此历是汉武帝时议造的这《汉历》规则,以及清康熙御制《汉历大全》对此历的称呼,而得出的此历自古就称为“汉历”。
农历和阴历是一个日期吗
泛泛地来说是一样的。“比如今天阴历初三,那是不是今天也是农历初三”正确。
深刻地讨论: 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因为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又有太阴历之称,是纯粹的阴历,我国使用"农历",一般人叫它"阴历",那是不对的。农历不是一种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历"。 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做一个月,12个月算做一年。然而月亮圆缺循环一次--一个朔望月,是29天12时44分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为方便,阴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两种,逢单的月是大月30天,逢双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
实际上,一个朔望月并不正好等于一个大月和一个小月的平均数--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44分28秒。所以12个朔望月实际上要比354天多8小时48分34秒,30年就要多出11天。因此,阴历30年中就要安插11年闰年,每逢闰年就在12个月多加一天。阴历的闰年是355天。这样,阴历每30年中有19年354天,11年355天,平均一年的长度是354天8小时48分。它的一年比回归年差不多短了11天。3年就短一个多月,17年就要短6个多月了。所以使用这种历时,新年不一定在冬天过,它可以在春天过,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过。它的惟一好处就是阴历上的每一个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状。 阴历作为一种历法,由于它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相协调,所以当今世界上除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国家一般已经废弃不用了。
农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 现在所有的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改称为"农历"。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因为由于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一年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 我国历法渊源甚远。《尚书尧典》有“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以及“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等记载。虽然《尚书》乃后人所托,井不足以证明当时已认识到每个回归年长度为366天,但是对于农事活动来说,“年”是最重要的周期。这是原始社会的人们从生产实践中得到的。我国历法采用干支记法。东汉以前只以记日,建武三十年(54)以后,始以记年。
楼上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是估计楼主没有听懂。
给楼主找了一个回答,应该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
从日月相合,经过日月相冲,再到日月相合,即月球中心自西向东连续两次通过日心与地心连线的时间间隔,叫做朔望月。朔望月就是日月会合运动的周期。
朔望月的长度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 5306太阳日。由于月球在绕着地球公转的同时,还和地球一起绕日公转。当月球完成了360°公转(运行一个恒星月)时,地球已不在原来的位置,而是围绕太阳向东运动了大约27°,因而此时月球尚未到达日地中心连线,还必须继续向东公转一段距离之后,方能完成一个朔望月。在月球继续运行完成这段公转历程的期间,地球也在继续向东运行,又前进了大约2。的距离。所以,实际上月球必须绕地球运行大约389°,才能真正回到日地中心连线的位置,即完成了一个朔望月。
实际上,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对恒星月这种周期,也有类似对朔望月那样的影响。由于恒星比太阳遥远得多,这种影响对于朔望月来说非常显著,必须加以考虑;而对于恒星月来说,则极其微小,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此,在恒星月的度量中,完全没有考虑地球公转这一因素的影响。这样,恒星月的长度也就比朔望月少了2 2089天。
>
以上就是关于农历的历月长度以为准,采用的方法.()全部的内容,包括:农历的历月长度以为准,采用的方法.()、月是以塑望月为基准的时间计量单位,1年分12个月,月的长短有 ,,,,四种、阴历和农历是一回事吗 农历和阴历是一个日期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