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全部定语后置句
自己看看规律吧,找也找不尽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于渔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三)、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欢迎采纳 祝你学习进步。
2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二中文言文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烛之武退秦师:
1)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是,句子主语;名词性短语作谓语
(2)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介词宾语
(3)倒装句
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即“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
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荆轲刺秦王
1、判断句:
⑴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
⑵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
⑶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
⑷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
2、倒装句:
⑴ 状语后置:
①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②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③ 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
④ 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
④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
⑤ 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
⑵ 定语后置:
①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
②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宾客)
③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
⑶ 宾语前置:
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
⑷ 主谓倒装:
为之奈何(应“奈何为之”)
3、被动句:
⑴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⑵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
鸿门宴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兰亭集序
2、倒装句:
⑴ 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①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②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 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赤壁赋
1、定语后置:
客有吹洞箫者。
凌万顷之茫然。
2、被动句: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3、宾语前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游褒禅山记
3、状语后置:
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⑵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这两个句子都是“于”和它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 4、文言固定句式:
⑴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⑵ 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⑶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3 求语文必修1,2,3文言文所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句归纳烛武退秦师: 1)判断句 寡 句主语;名词性短语作谓语 (2)省略句 (烛武)辞曰:臣壮省略主语 敢()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 若舍郑()东道主 省略介词宾语 (3)倒装句 何厌 宾语前置即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 其礼于晋 介词结构置 佚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置 荆轲刺秦王 1、判断句: ⑴ 今往反者竖(……者……) ⑵ 臣夜切齿拊(表判断) ⑶ 仆所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 ⑷ 事所者乃欲劫……必约契报太(所……者乃……表判断意思所…………) 2、倒装句: ⑴ 状语置: ①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② 秦王购()金千斤邑万家(应()金千斤邑万家购) ③ 给贡职郡县(即郡县给贡职) ④ 痛于骨髓(应于骨髓痛) ④ 嘉()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 ⑤ 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 ⑵ 定语置: ① 秦王购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万家邑) ② 太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宾客) ③ 群臣侍殿者持尺兵(应侍(于)殿群臣) ⑶ 宾语前置: 报军仇者何(应何) ⑷ 主谓倒装: 奈何(应奈何) 3、句: ⑴ 燕见陵耻除矣(见表) ⑵ 父母宗族皆戮没(表) 鸿门宴 1)判断句 吾令望其气皆龙虎五采气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 今功击义 亚父者范增 沛公参乘樊哙者 亡秦续耳 刀俎我鱼肉 夺项王者必沛公 所遣守关者备盗入与非 (2)倒装句 具告事(介词结构置) 具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置) 复见军于(介词结构置) 籍何至(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王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句 若属皆且所虏(所表示) 兰亭集序 2、倒装句: ⑴ 介宾短语置(叫状语置): ① 于稽山阴兰亭——于稽山阴兰亭 ② 能喻于怀——能于怀(内)喻 ③ 亦于斯文——亦于()斯文 ④ 其欣于所遇——其于所遇欣 ⑵ 定语置: 虽管弦盛——虽盛管弦 赤壁赋 1、定语置: 客吹洞箫者 凌万顷茫 2、句: 非曹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今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3、宾语前置: 固世雄今安哉 则物与我皆尽何羡乎 何其 今安哉 定语置 虽管弦盛——虽盛管弦 游褒禅山记 3、状语置: 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⑵ 古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两句都于边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介词结构作状语) 4、文言固定句式: ⑴ 其孰能讥乎 (难道……) ⑵ 何胜道哉 (哪……呢) ⑶ 所者深思慎取 (……缘故)。
4 高一语文文言文语法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什么的是什么意思状语(adverbial)是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
状语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或限制。在不同的语言中“状语”有不同的作用。
中文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德语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英语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句子成分。 状语的构成经常充当状语的有形容词,副词,时间处所名词,能愿动词,指示代词,以及方位短语,介词短语,动宾短语,谓词性联合短语,谓词性偏正短语,谓词性主谓短语等。
含有动量词的数量短语以及重叠式的数量短语(不论动量,物量)也可以充当状语。 此外,少数名词带上表比况的助词也可以作状语。
状语按其修饰的功能不同可分为八大类: 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条件状语,原因状语,目的状语,结果状语,让步状语和比较状语。
5 高中必修一,二的所有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急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此人力士 注意点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有标志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二)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点: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三、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1、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2、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 四、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③《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未绝鼓音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6 高中语文必修一所有倒装句高中语文必修一所有的倒装句,要写出正《劝学》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师说》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懂句读,不理解疑难问题,前者跟从老师学习,后者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不拘于时,学于余——被被当时所局限,向我学习(前一个于,表被动,后一个于是介词)《赤壁赋》1、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介词结构后置2、徘徊于斗牛之间3、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置 5、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 6、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 8、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9、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定语后置句。
7 人教版 高一语文 必修四 文言文里的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的句子都有哪些自己看看规律吧,找也找不尽,要学会捕鱼的方法。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8 呃,高一语文必修1和必修2中的文言文倒装句20个(并注明倒装类型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2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4沛公安在?(宾语前置)5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定语后置)6渺渺兮予怀(谓语前置)7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8不吾知其亦已兮(否定句代宾前置)9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10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12而今安在哉?(疑问句代宾前置)13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14嘉为先言于秦王(状语后置)15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16使毕使于前(状语后置)1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18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19具告以事(状语后置)20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1晋军函陵(名作动)2使使以闻大王(使动)3樊於期乃前曰(名作动)4发尽上指冠(名作状)5乃朝服(名作动)6素善留侯张良(形作动)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作状)8不可不语(名作动)9籍吏民(名作动)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1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名作动)12沛公军霸上(名作动)13范增数目项王(名作动)14间至军中(名作状)15臣活之(使动)16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短语作状语)17亦将有感于斯文(介宾短语作状语)18顺流而东也(方位名词作动词)。
9 语文文言文 定语后置详解概念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分类与举例说明
一、“中心词+之+定语+者” 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
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二、“中心词+定语+者”
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这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的)
②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来) ③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④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
⑤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
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从中学语文教材来看,这类定语后置句最多,且基本上是由动词结构(包括动词和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担任定语。反过来说,由动词结构担任的定语经常后置。这里还有一条规律:当一个中心词不止一个定语,则名词担任的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动词结构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后置。如例③④就是这样。在例④中,“将军”是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可以拒操”是动词结构组成的修饰性定语,则置于中心词之后。这样一来,古汉语处置多项定语的方式比现代汉语还要灵活。
三、“中心词+之+定语”
①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健强的筋骨)
③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
可以看出,这类例子中的定语一般是由形容词担任,反过来说,由形容词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如果后置,通常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四、“中心词+定语”
这种格式和判断句中的主语直接加表语一样,没有任何语言标志,辨识起来较困难。但这种情况出现很少,曾经选进过中学教材的《西门豹治邺》中有一句:“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随着十来个女徒弟/跟随的女徒弟有十来个……)这里,“女”是“弟子”的定语,被后置了。如果辨识不清,学生可能理解成“堂弟的子女十来个人……”或“跟着弟弟、儿子、女儿大约十来个人”。
五、“中心词+而+定语+者”的结构。
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六、“中心词+定语+而+者”的结构。
用法
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的三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过去分词作后置定语的例子:
1、Is this the book recommended by the teacher 这是老师介绍的书吗?
2、Most of the people invited to the conference were my old friends 大多数被邀请参加会议的人。
3、 The glass broken by my son has been swept away 被我儿子打破的玻璃已经扫走了。
4、Hangzhou, known to the nation for its West Lake, has changed greatly 以西湖闻名全国的杭州已发生很大变化。
5、All the broken windows have been repaired 所有打破的窗子都已被修好。
(一)定语后置规律把握法。定语后置,就是把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这种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有四种类型:①数量词定语后置;②楚辞句式的定语后置;③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④“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不管哪种类型,其特点都是将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这是规律。我们把握住这一点,只要在句中(或偏正短语中)找出哪是中心词哪是定语,看看定语是否置于中心词后,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的,便是定语后置。翻译时应改为前置。操作示例: 1.数量词定语后置。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如: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辞》) ——十二卷军书上,每一卷上都有爷的名字。(“军书”是中心词,“十二卷”是数量词修饰“军书”的,作定语,后置了,翻译时改作前置。下列诸句同。) 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肴之战》) ——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十二”是数词) 2.楚辞句式。“楚辞”代表着南方方言,其定语往往后置。如: ①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佩带着光闪闪的长剑,戴着高耸耸的切云冠。后代也有用这种句式的。如: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处在高高的庙堂,就为那老百姓操心;住在远远的江湖,就为那君主担忧。 3.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这种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有时,在中心词与定语之间插上“之”(或“而”,或“有”)字。如: ①人马冻死者相望。(《李愬雪夜入蔡州》) ——冻死的人马随处可见。 ②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并且用它对读这本书的国人(进行)勉励。 ③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伸诉的穷苦百姓。 ④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有个渡江的楚国人。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句子定语被中心词切割为两部分,一部分前置,一部分后置。如: ⑤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前往自己的封国(楚国)……召来曾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那个青年人,叫他担任楚国中尉。说明:这第三种类型的定语后置,有很多人赞成,也有很多人反对。作为句法分析可以进一步讨论。我个人是赞成的,因为承认定语后置说较有利,译出的句子也较简洁;再者,就是现代汉语中,也有定语后置的句式。如:“党员革命意志衰退,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标准,经多次教育帮助仍无转变的,劝其退党,不予登记。”(《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这种定语后置的句式,有突出中心词的作用。 4.“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如: ①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洪水冲出山沟一样……(“怨愤”是中心词,“所积”——“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翻译时前置。) 注意与“所”字结构作定语前置的区别。如: ②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得到的刘表的军队最多不过七八万人。(“所得”的对象是“表众”,作“表众”的定语,前置与例①不同。)
Ving做后置定语:1Do you know the boy singing in the classroom2The girl cleaning the room is my sister3I don't know the boy swimming in the river4The man lying on the ground is very poor5I wan
以上就是关于必修一文言文定语后置全部的内容,包括:必修一文言文定语后置、过去分词做后置定语要具体例子、定语后置的四种类型是什么最好能给出例句。谢谢啦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