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前“土豆在17世纪前就传入中国了。马铃薯全称为马铃薯,属于茄科,黍茄属。马铃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又名洋芋、洋芋头、地瓜、洋芋、洋芋、洋芋、洋芋、洋芋、洋芋蛋。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现在世界各地均有种植。"
土豆,也就是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距今已经有了7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印第安人对其进行了长期的驯化和人工栽培,在加工食用上作出了具体的贡献。土豆在明代传入中国,但是具体的传入时间上仍有争论,有学者认为明代中期,也有人认为是明代晚期甚至末期,论证土豆的传入时间,需要厘清几个关键的问题。
土豆传入中国的时间可以从以下三点确认:
其一,从史料上判断,土豆传入中国的时间为明代,但在具体时间上因史料中土豆(马铃薯)和香芋、黄独、土芋记述混乱而无法确定
其二,从路径上判断,土豆传入中国的时间应为明代晚期,可以从东南、西北、南路、海路等各自的传播途径进行比较可以确定;
其三,从人口上判断,土豆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与人口增长趋势有相关性,可确定为明崇祯年间,这与马铃薯传入中国后主粮化趋势有关。
根据陕西省兴平县县志的记载,16世纪时马铃薯已传入中国。
马铃薯营养丰富,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的优点,能供给人体大量的热能,可称为“十全十美的食物”。马铃薯具有抗衰老的功效。
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B6和泛酸等B族维生素及大量的优质纤维素,其钾含量丰富,几乎是蔬菜中最高的,所以还具有瘦腿的功效。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野生的马铃薯毒性较高,茄碱中毒会导致头痛、腹泻、抽搐,昏迷,甚至会导致死亡。
扩展资料
土豆的种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3月底,需要等种植的泥土化冻,并且地温在18℃左右,就可以进行种植了;可以进行提前种植,在3月初的时候,对土壤进行翻耕处理,让土豆处于气温较低的环境中,避免在高温中生长。
在土豆的种植时间和方法中,还需要把土壤翻耕一遍,用工具把成年的老土和固定的块土翻出来,然后埋入新的泥土,翻新的时间最好在有光照的天气,能有效的增加泥土中含氧量,让其更加的透气,种植的茎块也会长的更快。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马铃薯(土豆)
16世纪时。
土豆在16世纪时已传入中国。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
16世纪中期,土豆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而那时人们只是把它的花朵当作装饰品。
传播的时间
1、16世纪中期,马铃薯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
2、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把马铃薯带到英国。
3、1650年马铃薯已经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并开始在欧洲普及。
4、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
5、1719年由爱尔兰移民带回美国,开始在美国种植。
6、18世纪初期,俄国彼得大帝游历欧洲时以重金买了一袋马铃薯种在宫廷花园里,后来逐渐发展到民间种植。
野生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被当地印第安人培育。16世纪时西班牙殖民者将其带到欧洲,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从南美搜集烟草等植物种子,把马铃薯带到英国,英国的气候适合马铃薯的生长,比其他谷物产量高且易于管理,1650年马铃薯已经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并在欧洲开始普及,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1719年由爱尔兰移民带回美国,开始在美国种植。
1840年欧洲爆发马铃薯枯萎病,完全依赖马铃薯的爱尔兰经济受影响最大,面临大饥荒,几乎有一百万人饿死,几百万移民逃往美洲。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传播到中国,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莜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马铃薯和玉米、番薯等从美洲传入的高产作物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对维持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玉米(亦称玉蜀黍;粤语称为粟米,台湾话称作番麦),是一年生,草本,禾本科植物。原产于中美洲,是印地安人培育的主要粮食作物,喜高温,17世纪时传入中国,由于气候适宜,产量高,迅速普及开来,主要在中国北方和西南山地,很快取代了原来这些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粟。又由于它的生长期和冬小麦交错,在黄河流域附近,无霜期较长的北方地区,可以和冬小麦轮作,达到一年两熟,增加粮食产量,成为下层人口的主要粮食,是使18世纪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原产地美洲以外,中国是玉米种植最为普及的地区。玉米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玉米的传入和推广
玉米原来叫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麦、玉麦、玉黍、包谷、包芦、捧子、珍珠米等名称;还有叫做六谷(也写作稑谷或鹿谷)的,意思是说五谷之外的又一种谷。
玉米原产美洲。有人根据元贾铭的《饮食须知》(1367年前后)中谈到玉蜀黍,而且元代尚食局(元朝宫廷里一个管理皇帝膳食的专门机构)有御麦面,以为我国元代已有玉米。这种说法未必正确。所谓御麦面,不过是专制皇帝御用的上好麦面。《饮食须知》中谈到玉蜀黍的部分很可能是后人加入的,恐不可靠。玉米很早就是美洲本地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很多关于玉米的故事,还在地下发掘出远古玉米的籽粒,以及用大量黄金、陶土和玉米穗做成的玉米神像。而在其他各国的历史上,直到十五世纪,没有一个国家有有关玉米的记载或任何迹象。所以可以这样说。玉米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才传到旧大陆各国的。
玉米怎样传入中国,西方的学者有不同的推测。有人以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从西班牙带到麦加,由麦加传到中亚细亚而入中国西北部,或者从麦加传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国西南部,然后从西北部或西南部向东传播到各省。这种推测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引用的较早的中国文献,一般限于明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艺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实际上我国各省府县志中保存着丰富的有关玉米的记载。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让我们把各省最早的文献记载,按照年代先后来观察一下:广西1531年,河南1544年,江苏1559年,甘肃1560年,云南1563年,浙江1573年,福建1577年,广东1579年,山东1590年,陕西1597年,河北1622年,湖北1669年,山西1672年,江西1673年,辽宁1682年,湖南1684年,四川1686年,台湾1717年,贵州1718年。上述年代次序,并不能代表实际引种的先后,因为方志和其他文献记载,常有漏载和晚载的。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广西的记载早于甘肃或云南三十年左右,早于陕西六十多年,早于四川一个半世纪以上,早于贵州差不多两个世纪,另外,江苏也早于甘肃和云南,浙江、福建、广东都早于陕西,四川、贵州二十来年以至一个世纪以上,这就很难想象玉米先由陆路传到我国西南部或西北部,然后再向东传播的。另一方面,葡萄牙人于1496年就到爪哇,1516年就来到中国,同时中国人那时侨居南洋群岛的已不少,玉米由海路先传入我国沿海和近海各省是很可能的。
玉米和甘薯都是源出美洲,传入我国后一二百年都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但是它们在传播过程中有一种显然不同的现象。关于甘薯的传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而关于玉米的就没有。甘薯一开始就吸引著名的农学家徐光启的特别注意,大力鼓吹,在他的《农政全书》里详细地论述了栽培甘薯的方法;而对于玉米,仅仅在高粱条下附注说:“盖亦从他方得种”,一点也没有谈到栽培方法和它的重要性。方志中关于玉米的记载虽然多,一般都很简单,大都只是提到了物产中有玉米,或者记叙了一些玉米的异名、性状等,关于推广情况及其重要性的记述也只有少数几条。总之,玉米没有受到知识分子对甘薯那样的重视。尽管如此,玉米却在默默无闻中早就传入中国,比甘薯早了半个世纪,而且玉米在明末已推广到十二省,而甘薯只有四省。
这个现象反映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新作物的引种和推广,主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试种和扩大生产。勤劳而敏慧的农民大众,一旦看到玉米是一种适合于旱田和山地的高产作物,就很快地吸收利用。例如安徽《霍山县志》(乾隆41年,1776年)说:“四十年前,人们只在菜圃里偶然种一二株,给儿童吃,现在已经延山蔓谷,西南二百里内都靠它做全年的粮食了。”又如河北《遵化县志》(光绪12年,1886年)记载嘉庆年间(1796—1820年)有人从山西带了几粒玉米种子来到遵化,开始也只是种在菜园里,可到了光绪年间(1875—1908年)就成为全县普遍栽培的大田作物了。可见发展的迅速。我国本来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农业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所以引种以后能够结合作物特性和当地条件,很快地掌握并提高栽培技术,并且培育出适合于当地的许多品种,创造出多种多样的食用方法。玉米的迅速发展,是在十八世纪下半叶以后。现在全国各省区都有栽培,产量远远超过谷子,往往仅次于小麦,而居粮食作物的第三位。
野生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被当地印第安人培育。16世纪时西班牙殖民者将其带到欧洲,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从南美搜集烟草等植物种子,把马铃薯带到英国,英国的气候适合马铃薯的生长,比其他谷物产量高且易于管理,1650年马铃薯已经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并在欧洲开始普及,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1719年由爱尔兰移民带回美国,开始在美国种植。
1840年欧洲爆发马铃薯枯萎病,完全依赖马铃薯的爱尔兰经济受影响最大,面临大饥荒,几乎有一百万人饿死,几百万移民逃往美洲。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传播到中国,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莜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马铃薯和玉米、番薯等从美洲传入的高产作物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对维持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然没有。
马铃薯和玉米、红薯等作物都原产于美洲,是古代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西班牙殖民者占据那里后,将它们引种到了本土和各大殖民地。大约在明朝晚期的时候,才被南洋华人传播到我国境内,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在16世纪时土豆已传入中国。
土豆营养丰富,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的优点,能供给大量的热能,可称为“十全十美的食物”。土豆原产安第斯山区和智利沿海山地,当地印第安人将其作为主要食物。
土豆本身没有特殊的味道,除了有些品种可能有些淡淡的甜味——同样是极为平淡的,这给了它无与伦比的味觉可塑性。或甜酸,或咸辣,经过烹调后土豆可以呈现任何形式的味道。
同时,土豆能被塑造为不同的形状:不论是削成片、切成丝还是剁成泥,土豆都有极强的整体性,总是聚在一起,不会被水流或者调料冲散开。千百种不同的排列组合,让土豆分享着千百道不同的人间至味。
“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中国东北、河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带被称为“土豆”。
英语potato来自西班牙语patata。据西班牙皇家学院称,此西班牙词汇由泰依诺语batata(红薯)和克丘亚语papa(马铃薯)混合而来的。在拉丁美洲,“马铃薯”的西班牙语用papa一词。
以上就是关于土豆何时引进中国全部的内容,包括:土豆何时引进中国、中国古代的时候有没有土豆、土豆什么朝代传入中国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