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首先你要明白比喻句的三种形式是明喻、暗喻和借喻。反过来说明喻、暗喻和借喻都是比喻句。下面分别举例说明这三种比喻形式:
1、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
例如:长城像一条长龙。
这个句子中,“长城”是本体,“像”是比喻词,“一条长龙”是喻体
2、 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
例如:山间的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
这个句子中“山间的云雾”是本体,“构成”是比喻词,“一幅精妙的山水画”是喻体。
3、 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例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以上这个句子中,本体、比喻词均没有出现,喻体是“银条儿”
而借代则是区别于比喻的另一种修辞手法。即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1、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2、借代也是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
3、二者有很大的相似性。区别它们,主要把握是相似性,还是相关性:原事物与代替它的事物之间,如果具有相似性,就是借喻;具有相关性,就是借代。
4、区别借代与借喻的最简便的方法是借喻可以还原为明喻,借代则不能。借喻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
一、侧重点不同
1、借喻侧重表达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现代鲁迅《故乡》)
侧重说明“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与“厚障壁”之间有“深、厚,隔开两事物,使两事物产生界限”的相似性,是借喻。
2、借代则侧重说明本体和借体之间的相关性。
如: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现代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侧重说明“现洋钱”与“袁世凯”的相关性(“袁世凯”是“洋钱”的标识),是借代。
二、作用不同
1、借喻的作用是使本体形象化。
2、借代的作用是给本体换个名称。
三、修辞手法不同
1、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更形象具体。
2、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借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借喻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意趣横生,别开生面。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生动形象,幽默诙谐。
4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7反复: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分层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类比:衬托出某一事物的特征或所具有的特性。
10设问:提请注意,引人思考,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11反问: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2衬托:可以鲜明地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13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
14反语: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15引用;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16顶真:表现客观事物间的递相依存的关系。
17仿词:用来造成表达上的新鲜感。
18互文: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使文章表达得更加深刻。
主要把握是相似性,还是相关性:原事物与代替它的事物之间,如果具有相似性,就是借喻;具有相关性,就是借代。借代是用一小部分代整体,例如操场有一群红领巾,红领巾为借代,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扩展资料
借代、借喻的区别
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借喻例子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看我们不揍你一顿,你这个传播伤害病的虱子!”
旌旗十万斩阎罗。“旌旗”为借代;“阎罗”为借喻。
借代例子
(1):巾帼不让须眉。
以「巾帼」借代女人、「须眉」借代男人。
(2):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 (以「朱门」借代富贵之家、死骨借代尸体。)
(3): 过尽千帆皆不是。 《梦江南》.其二 温庭筠
(以「帆」借代帆船。)
(4):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陶潜
(以「黄发」借代老人、「垂髫」借代小孩。)
子(5): 她希望长大后当白衣天使。
(以「白衣天使」借代护士。)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如下:
一、指代不同
1、借代:修辞格的一种。
2、借喻:比喻的一种。
二、侧重点不同
1、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
2、借喻: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三、引证用法不同
1、借代:赵雅丽《四年三班》:并且将比喻,借代,拟人化和双关语等修辞手法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2、借喻: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二:“你的比喻不对!男人是不能够拿花来比的。”
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
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关的词语“吃尽”“血肉”都采用了相应的比喻说法。这句话可改为明喻“最可恨那些敌人像毒蛇猛兽一样吃尽了我们的血肉”。A2是借代,不能换成明喻。因为与客体(毒蛇猛兽)相关的词语(榨尽、血汗)没有改为与它相应的说法,可见客体只是作为一个代号,换个名字罢了,并不是用来打比方的。毒蛇猛兽代指反动统治者或敌人。改为一般说法就是“最可恨那些反动统治者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第二组中B1是借喻,可转为明喻“那个人像大白熊一样向我扑来。”形象地描写了那个外国人肥胖的身躯、笨拙的动作,又像熊一样凶狠。而在B2中“大白熊”仅代指那个又白又胖的外国人,是用某人的特征来代替该人,与它相应的`词语“答应”没有改成描写动物相应的说法。若改为一般说法就成了“那个人答应了我的价钱。”但不能改为明喻:“那个人像白熊一样答应了我的价钱”,显然不成句子。
总之,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用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喻,与客体(喻体)相应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代,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
如果从以上三方面进行辨析,就不难将借喻和借代区别开。如“丈夫难过了,她却觉得安慰,到底,萤火虫飞回了车间,她自己也没影响工作。”(《离不开你》)这句是借喻用法。
首先萤火虫光虽弱但也要奉献给社会,与耿玉亭身体残废却坚持工作、为社会作贡献二者有相似性,其次与客体(萤火虫)相应的词语“飞”采用了比喻说法,由此可判断这句话运用的是借喻手法。
以下句子中同样运用了借喻手法,分析从略。
1、要清除语言中的“垃圾”,拭去蒙在“镜子”上的灰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
2、很难没想,在五颜六色的染缸里,纯丝素绢能够保持自己的洁白。(1、2选自《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
3、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故乡》)
下列句子运用了借代手法,读者可以自己分析。
4、“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包身工》)
5、郭全海解下青骡马,翻身去撵玉石眼去了。(《分马》)
6、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多收了三五斗》)
7、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地说……(《药》)
词的比喻义和借代义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重在相似性,
后者重在相关性。
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
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以上就是关于明喻暗喻借喻借代这四种有什么区别各举个例子全部的内容,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借代这四种有什么区别各举个例子、借喻和借代的区别的意思是什么 借喻和借代有什么区别、借代和借喻的区别,最好有例子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