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有两大皇家陵墓分别称为北陵和东陵,都分别葬着哪个帝王

夙怎么读2023-05-05  17

一、北陵又称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

1、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译黄台吉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大汗、蒙古大汗、清朝开国皇帝。

2、皇太极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皇太极即位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在战略上定先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

3、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在崇德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生俘洪承畴,自此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4、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间,实行满汉一体,保护汉人,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死后其第九子福临即位。

二、东陵又称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的陵墓。

1、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战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

2、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去世,葬于沈阳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

福陵东陵、昭陵北陵、新宾县永陵合称“关外三陵”、“盛京三陵”。

清东陵 位于河北省遵化,是清朝皇嘉陵寝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顺治皇帝的陵寝为中心,依次排开。清朝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 的陵墓都在这里。孝庄文皇后的陵墓位于陵区大红门之外,是由于它的辈分高于顺治皇帝。清东陵还有皇后陵墓3座,妃园寝5座。

孝 陵 清世祖顺治皇帝的陵寝,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端敬皇后董鄂氏祔葬。

孝东陵 顺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陵寝,位于孝陵东侧。又祔葬淑惠妃、恭靖妃、恪妃等十七位嫔妃。是清朝第一座皇后陵。

景 陵 清圣祖康熙皇帝的陵寝,其特殊之处在于立有两块圣德神功碑,歌颂康熙生前的功绩。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雍正帝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祔葬。开创了皇帝陵祔葬皇贵妃的先例。

景陵妃园寝 熙皇帝嫔妃墓葬群。位于景陵东侧。内葬:温僖贵妃钮祜禄氏、惠妃那拉氏等48位嫔妃和一位皇子(顺懿密妃王氏 幼殇之子)。

景陵皇贵妃园寝 位于景陵妃园寝的东南,是康熙的两位皇贵妃:佟佳氏、瓜尔佳氏的园寝。两位皇贵妃曾在康熙年间奉旨照料年幼的乾隆皇帝居住在宫中。她们在乾隆年间尚健在。乾隆皇帝为表孝心,尊她们两位为皇贵太妃,并为其单独修建园寝。

裕 陵 清高宗乾隆皇帝的陵寝。规模宏大,建筑物最为壮观。陵内祔葬: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嘉庆帝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慧贤皇贵妃高佳氏、淑嘉皇贵妃金佳氏。

裕陵妃园寝 位于裕陵西侧,被贬的皇后纳喇氏以及乾隆宠妃纯惠皇贵妃苏佳氏等三十六位嫔妃埋葬在这里。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嘉庆皇帝养母庆恭皇贵妃陆氏、寿高92岁的婉贵妃陈氏、皇五子永琪的生母愉贵妃珂里叶特氏、维吾尔族的容妃和卓氏、和孝公主的生母惇妃汪氏等。

定 陵 清文宗咸丰皇帝的陵寝。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祔葬。

定东陵普祥峪 孝贞显皇后(慈安)的陵寝。位于定陵东侧。慈安皇太后钮祜禄氏曾在同治、光绪年间偕同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驾崩,享年45岁。

定东陵普陀峪 孝钦显皇后(慈禧)的陵寝。位于普祥峪东侧。慈禧皇太后在同治、光绪年间垂帘听政,统治清王朝近半个世纪。她的陵寝在清朝皇后陵中最为壮丽。

定陵妃园寝 位于定陵以东的顺水峪。咸丰皇帝的妃园寝。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荣安固伦公主生母)、端恪皇贵妃佟佳氏、玫贵妃徐佳氏(早殇皇二子生母)、云嫔武佳氏等十五位妃嫔埋葬在这里。

惠 陵 清穆宗同治皇帝的陵寝。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祔葬。

惠陵妃园寝 同治皇帝的四个妃子:淑慎皇贵妃富察氏(同治四妃中地位最尊)、献哲皇贵妃赫舍里氏、恭肃皇贵妃阿鲁特氏(孝哲毅皇后的姑姑)、敦惠皇贵妃西林觉罗氏的墓葬群。

清西陵 位于河北省易县,这里埋葬着清朝的 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光绪(崇陵)以及逊位的宣统皇帝,还有他们的皇后、妃嫔、皇子、公主。西陵周围还安葬着亲王、郡王、贝勒等皇族。

泰 陵 清世宗雍正皇帝的陵寝。建筑的工艺及规格在清西陵均属上乘。祔葬:孝敬宪皇后那拉氏、敦肃皇贵妃年氏。

泰陵妃园寝 雍正皇帝嫔妃:纯悫皇贵妃耿氏、齐妃李氏等21人的墓葬群。

泰东陵 雍正帝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的陵寝,她是乾隆皇帝的生母。雍正年间封为贵妃。乾隆初,尊封为皇太后,备受尊崇。乾隆四十二年,去世,享年八十六岁。泰东陵的建筑群工艺精良,在西陵中是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皇后陵。

昌 陵 清仁宗嘉庆皇帝的陵寝。建筑的规格比泰陵还要扩大,建筑更为宏伟壮观。祔葬: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嘉庆帝元配嫡皇后,道光帝生母。

昌陵妃园寝 嘉庆帝嫔妃: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恕妃完颜氏、淳嫔董佳氏等十七人的墓葬群。

昌西陵 嘉庆帝的第二位皇后-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的陵寝。孝和睿皇后在孝淑睿皇后去世后由贵妃晋封皇贵妃,不久被立为皇后。道光皇帝即位后尊其为皇太后,奉养于寿康宫。地位尊贵,在宫中有一定影响。道光二十九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慕 陵 清宣宗道光皇帝的陵寝,规制比较简约,裁撤了一些主体建筑,却别有特色。祔葬: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咸丰帝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慕东陵 起初为慕陵妃园寝。因 咸丰帝养母静皇贵妃博尔济吉特氏 临终晋封皇后 而改为皇后陵。规制与孝东陵相同:后葬妃祔。孝静成皇后 居中而葬,其宝顶(坟头)以黄瓦罗圈墙与其它宝顶隔开,罗圈墙外东侧的宝顶,安葬妃嫔中地位最高的庄顺皇贵妃乌雅氏(光绪皇帝的祖母),后面三排宝顶,是彤贵妃舒穆禄氏、皇长子生母和妃纳喇氏、恬嫔富察氏等嫔妃的墓葬群。

崇 陵 光绪皇帝的陵寝。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祔葬。

崇陵妃园寝 光绪皇帝的两位妃子:温靖皇贵妃(初封瑾妃)他他拉氏、恪顺皇贵妃(初封珍妃,瑾妃的妹妹)的园寝。其中两座宝顶:东侧为温靖皇贵妃,西侧为恪顺皇贵妃。恪顺皇贵妃初封珍妃,殉难于光绪二十六年的八国联军之乱。次年,慈禧太后将其追晋为珍贵妃。初葬于西直门外。宣统年间追封皇贵妃。移葬崇陵妃园寝。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不仅是只有项羽有这种豪情。纵观历代王朝,历代皇帝都有这种成为"鬼雄"的心思,生前为帝王,死后也要叱咤风云。故而,他们在生前就会给自己修建宏大的陵寝,最有代表的当属秦始皇。就算是发展到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帝们在皇陵一事上依然颇为用心,为此还有了清东陵和西陵之分。 清朝的东、西二陵在修建背景、所处位置、修建时间、所葬皇帝、建筑格局、环境风格和被盗情况等诸多方面都有所区别。

1、 清东陵因顺治帝而来

清朝的太祖、太宗都是葬在关外,那里还安葬着太祖努尔哈赤的父祖,算是爱新觉罗家的祖坟。然而,太祖和太宗在位时,清朝还只是一个偏居关外的政权。当清朝入关之后,清朝就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大一统王朝了,此时就得拿出主宰天下的气度来考虑帝陵位置,关外肯定是不合时宜,仅仅一个因路途遥远带来的祭祀问题就会很棘手,更遑论其中的政治考量了。

故而,顺治皇帝就决定在离京城比较近的地方寻找一处风水宝地,作为新的帝陵。经过一番考察和对比之后,顺治皇帝决定在 京城往东一百多公里处的遵化 (今属河北唐山)兴建帝陵。

2、 清西陵因雍正帝而来

按常理来说,同一个王朝的皇帝陵墓应该都会集中在一个地区。因此,康熙皇帝在去世之后也葬在了顺治皇帝选定的东陵。然而在轮到雍正皇帝的时候,他本来也计划自己去世后就葬在东陵的。结果,当他给自己在东陵修建的地宫即将竣工之时,他委派自己的十三弟怡亲王前去查看工程情况,没想到怡亲王一行人视察完后就向雍正皇帝说东陵的地质存在问题。

这种问题在古代可是很要命的,纵观历代王朝,不知道有多少督造帝陵的大臣因为地宫渗水等问题落得个凄惨下场。雍正皇帝本就是乾坤独断的皇帝,在这种事关自己百年后的事情上自是不会含糊。他迅即组织人员勘察和寻找新的地方,经过一番周折之后,他决定在 京城西南方向百公里处的易县 (今属河北保定)兴建陵寝。

1、 清东陵的五位皇帝

当乾隆皇帝需要给自己考虑皇陵问题时,他就有点犯难了。从宗法来说,他应该葬到雍正皇帝的西陵,偏偏比起父亲,他更钦慕他的祖父康熙皇帝。换而言之,东陵是他的个人意愿,西陵是法统。好在他有一帮通晓典史的大臣,大臣们在乾隆皇帝的授意下终于在浩瀚史海中找到了一条法理依据,也就是周朝的 昭穆制度 。简单来说,就是东陵和西陵轮流使用。

由此,东陵自顺治十八年(1661年)开始建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一直到1908年修完慈禧太后的陵寝,总耗时 247年 ,期间共有五位皇帝安葬于此。 除了孝陵,东陵还有康熙皇帝的景陵、乾隆皇帝的裕陵、咸丰皇帝的定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

2、 清西陵的五位皇帝

按照乾隆皇帝定的昭穆制度,道光皇帝作为乾隆皇帝的孙子,应该是葬在东陵的,然而我们发现东陵之中并无道光皇帝,说明昭穆制度在执行上是存在变化的。道光皇帝原本是准备在东陵给自己建陵寝的,然而他在给自己早逝的皇后修陵寝时就频发地宫渗水现象,他是怕了,本来自己在位期间就不太顺,要是到地下还要受水患,他是断难接受的。故而,他跳出昭穆制度,命人在西陵给自己找地方建陵寝。背离昭穆制度的除了道光皇帝之外,还有同治皇帝。

慈禧太后在给自己儿子选陵址时,考虑到母子之情,就否定了西陵,选择了咸丰皇帝所在的东陵。由此,西陵自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修建雍正皇帝的泰陵到1915年修完光绪皇帝的崇陵,总耗时 185年 。 期间,除了泰陵和崇陵,还建了嘉庆皇帝的昌陵和道光皇帝的慕陵,共四座皇陵。值得一提的是,原本葬于八宝山的溥仪后来也迁到了西陵。

1、 清东陵的形胜

虽然东陵和西陵都是风水宝地,但是二者的地理环境必然不会完全一样,所以二者内部的格局会存在差异。东陵的北边是昌瑞山,南边是金星山,东西方向也有山,相当于东陵是在一个盆地里,而且这个盆地的轮廓还挺规整,从昌瑞山主峰到金星山,很容易找到一条中轴线。

孝陵正是位于南北方向这条中轴线上,很好地承袭了明朝帝陵文化,将帝陵与山川形胜完美得结合到一起。其他皇帝的陵寝皆以孝陵为中心分左右排开。孝陵的左边依次为景陵和惠陵,孝陵的右边依次为裕陵和惠陵。 这种整体布局营造出了子孙环绕般的感觉,体现出了封建 社会 的"以孝治天下"。

2、 清西陵的旖旎

西陵是背倚永宁山,南濒易水河,风景秀丽、植被茂盛。雍正皇帝在建西陵时,下令将很多旗人迁居到西陵一带,目的主要是让这些旗人守陵、护陵。经过这些旗人数百年的繁衍生息,西陵一带出现了很多村庄、集镇。西陵因此不仅仅是皇陵,还是很多人的家园,这也是西陵的人文气息远高于东陵的原因。

西陵不仅很多文物建筑保存得不错,比如永福寺,它是中国 历史 上唯一一座保存完好、流传下来的皇家寺庙。除此之外, 西陵的生态环境也维持得相当好,森林覆盖率非常高,在华北地区都堪称少见。

1、 清东陵被盗掘较严重

袁世凯去世之后,北洋军阀内部分裂,天下大乱。清朝的皇陵因此成为了军阀们眼中的香饽饽,军阀们需要钱来招兵买马,而皇陵有的是金钱财宝。只不过盗掘皇陵这种事情是上不了台面的,一旦引起 社会 舆论,很容易被群起而攻之,所以在孙殿英之前,清东陵的皇陵还没怎么被破坏,只是地面文物和一些妃陵被盗。孙殿英是野路子出身,什么都敢干,自从他打着演习的旗号,派军洗劫了裕陵和慈禧太后陵寝等之后,效仿之人甚众。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后,东陵才算是安稳了下来。

2、 清西陵被盗掘较轻微

清朝在东陵是安排了守陵百姓和官员的,到了民国时期,虽然官方对于清朝皇陵的保护缺乏力度,但是只要有这些人在,东陵按理说应该不会被破坏得那么严重。据相关史料所载,东陵的守陵官员是盗掘东陵的元凶之一,他们和周边势力沆瀣一气,在孙殿英进入东陵之前就常常盗卖东陵文物。与东陵的守陵人员相比,西陵的守陵人员无疑更加尽忠职守,除了崇陵被盗之外,其它三座皇陵都完好无损,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实属难得!

清东陵和西陵之间称得上是交相辉映,东陵有东陵的好,比如所葬皇帝更有名气、建筑布局更为大气等,西陵也有西陵的好,比如风景秀美、人文气息更为浓厚等。西陵比东陵建得晚,但是西陵被盗不像东陵那么严重;东陵比西陵建得更壮观,但是西陵的生态环境却比东陵好;西陵比东陵离京城更近,但是西陵所处之地却比东陵显得偏僻,也就更容易远离盗墓者。

东陵和西陵之间,谈不上哪个更好,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结论,或者说,东陵和西陵都很好,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里面都蕴含了丰富的建筑、艺术和人文等价值。

参考文献:

《清史稿》

《清代史》

《北洋军阀史话》

1928年春,北伐军已进入河北地区,奉军北撤,而冀东一带散匪非常多,异常肆虐。在这种情况下,北伐军派出孙殿英部前往剿抚。路途中,孙殿英屡见被拆毁的东陵殿宇木料被大量盗运,遂起了不义之心。接着,他得知马福田进驻马兰峪准备掘陵的消息,认为天赐良机,马上命令第八师师长谭温江连夜率兵前往,赶跑了马福田。同时,为遮人耳目,他们到处张贴布告,声称部队要搞军事演习,开始有计划的盗墓行动。

当年留下的照片表明:起初,匪兵们并不知道地宫入口,而是遍地开挖,宝顶上、配殿外、明楼里都留下了他们挖掘的痕迹。

1928年盗墓队最终找到了地宫入口。原来,在高大的明楼后面,有一个“哑巴院”,传说招募的工匠都是哑巴,以防止工人泄露工程的机密。在哑巴院北面有一道琉璃影壁,影壁之下就是地道入口。

清东陵的陵寝结构大同小异。琉璃影壁下正隐藏着地宫入口。如果从正面横向挖掘,会遇上条砖砌死的隧道;如果从宝顶上垂直往下开掘,则会增加多倍的距离;而如果从琉璃影壁下直接坠入,便能就近打通金刚墙,从最短途径进入地宫。能找到这个捷径的人,恐怕熟知内情。

慈禧陵和乾隆陵稍有不同,慈禧陵没有哑巴院。在明楼底下进入古洞门,过道尽头则是一道内部浇铸了铁筋的墙壁,它的里面就是“金刚墙”。地宫的入口就在这金刚墙下。

东陵修建得十分坚固,要完全刨开地砖不是件容易的事,匪兵们盗宝心切,便动用了炸药。在硝烟弥漫的残砖断石中,再向下深挖数丈,终于呈露出一面汉白玉石墙,它就是金刚墙。从墙中间拆下几块石头,露出一个黑森森的洞口。为了防止盗洞塌陷,士兵们还在旁边竖起一根木头支撑。

由于害怕传说中的机关暗器,几名士兵被派下去探路。士兵们首先进入的是一段2、30米长的斜坡,那是为运送棺椁进入地宫而留下的甬道。在阴森恐怖霉臭刺鼻的斜坡甬道,士兵们摸索着前进,精神高度紧张!

专家介绍说,东陵被盗后,当地留下一些传说,其中就有盗陵士兵死于地宫。当时乾隆地宫里蓄满积水,由于年代久远,以致积水有四五尺深,清室重敛时用抽水机抽了5天才抽干,即使在现在地宫里也都要定时抽水。这么深的积水,而通道很陡滑,不明就里的盗墓士兵有可能是滑倒在有毒的积水中,惊悸窒息而亡。

一番惊魂后,为发财欲望驱使的匪兵们继续前行,终于,迎面看到了一道高大的汉白玉石门。地宫里的石门每扇门重达3吨,门上有万斤铜管扇,门后有顶门石。当时人们一边用细铁圈套住门后的顶门石,一边用木棍顶开石门。这样并不需要损坏石门,也不会砸坏顶门石。可以推断的是,当年的盗陵匪兵最初并不知道石门背后的奥秘。在慈禧陵第一道石门上,至今遗留着当年被毁坏的痕迹。最后石门背后的顶门石断裂成两半。直到打开慈禧地宫第一道石门,匪兵们才恍然大悟,他们再没有用蛮力就打开了后面的石门。因此,慈禧地宫第二道石门和乾隆地宫的前三道石门至今保存完好。相对于慈禧地宫,乾隆地宫要复杂许多,它有4道石门,9个券堂,整个结构组成一个“主”字形,进深54米,落空面积达300多平方米,相当于一座地下宫殿。

整个乾隆地宫宛如一座庄严肃穆而又美轮美奂的地下佛堂。生前尽享荣华富贵的帝王,死后也幻想着升入西天极乐世界。发财心切的盗墓者在经历过初时的震惊恐怖之后,战战兢兢地继续向第四道石门摸去。

在用前面的办法顶撞裕陵最后一道石门时,无论匪兵们怎样费尽心机就是打不开。专家介绍说,匪兵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再次使用了炸药,裕陵最后一道石门被炸后,一扇倒塌断裂,另一扇歪斜着,岌岌可危。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第四道石门打不开呢?

原来裕陵里积满水,将巨大的棺椁浮了起来,离开石台顶住了石门,所以石门撞不开。

正当盗掘乾隆裕陵的匪兵们为一扇接一扇的石门而费尽心力时,慈禧定东陵里的匪兵们却兴奋地发现,慈禧地宫内只有两道石门。

他们首先进入到了最后的主墓室,看见了棺椁和宝藏。

这是一个完全由汉白玉石铺砌的坐北朝南的石室,也叫“金券”。金券正中是一座一尺来高的汉白玉石台,也就是“宝床”,在它上面停放着一具巨大的棺椁,它就是慈禧太后的梓宫。分列金券两侧的是两座石墩,名为“册宝座”,上面原本呈放着记录慈禧谥号的香宝香册。

清代棺木有两层,分为外椁内棺。

当年,匪兵们是怎样打开慈禧棺椁的呢?这曾经是个谜团。直到多年以后,一本叫《世载堂杂忆》的书披露了一名据称是盗陵连长的回忆。

根据匪军连长的供述,撬开外棺和内棺时,光芒四射的金漆外椁,竟被匪徒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匪徒们将碎椁木搬开后,现出了一具红漆滇金的内棺。匪官怕用刀斧劈砍损伤棺内宝物,严令匪兵小心谨慎地用刀撬开内棺。

“当时将棺盖揭开,见霞光满棺,兵士每人执一大电筒,光为之夺,众皆骇异。俯视棺中,西太后面貌如生,手指长白毛寸余……珠宝堆积棺中无算,大者由官长取去,小者由各兵士阴纳衣袋中。于是司令长官下令,卸去龙袍,将贴身珠宝搜索一空。“

以上就是关于沈阳有两大皇家陵墓分别称为北陵和东陵,都分别葬着哪个帝王全部的内容,包括:沈阳有两大皇家陵墓分别称为北陵和东陵,都分别葬着哪个帝王、清东陵和清西陵在哪里、清朝入关之后为何有东陵和西陵之分东陵和西陵之间有什么不同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9932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