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4摄氏度以下才热缩冷胀,4摄氏度以上符合热胀冷缩的规律。
为什么4度以下会热缩冷胀?这与水分子的结构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有关。
大致解释一下,就是水分子在4度以下会靠分子间的氢键形成笼状的结构,而且温度越低这种笼状结构的体系长得越大,在固态水——也就是冰里表现得最完美。这种笼状结构是水分子之间的一种重新排列,这种排列拉大了分子间的距离,所以水会热缩冷胀。
这不是冷张热缩,这和密度有关,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而冰的密度要小于水。原因是水分子在形成晶体时,分子之间存在氢键,在温度较低时,形成的氢键多且稳定,是水分子之间形成空旷的氢键体系。当温度升高冰熔化成水时,大约有15%的氢键断裂,冰的空旷氢键体系瓦解,一部分形成氢键连接的链状或环状聚集体,另一部分的冰环化成堆积密度较大的多面体,这种转变使分子间的堆积较密,体积缩小,密度增加。另一方面,温度上升,热运动加剧,使密度减少,这两种相反的因素使4摄氏度的水密度最大。
属于反常膨胀现象。
反常膨胀,是指一般物质由于温度影响,其体积为热胀冷缩。反常膨胀的情况则相反。 水的反常膨胀现象可以用氢键、缔合水分子理论予以解释。 只有在0℃到4℃的范围内的水才显示出反常膨胀的现象来。
一般物质由于温度影响,其体积为热胀冷缩。但也有少数热缩冷胀的物质,如水、锑、铋、液态铁等,在某种条件下恰好与上面的情况相反。实验证明,对0℃的水加热到4℃时,其体积不但不增大,反而缩小。当水的温度高于4℃时,它的体积才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膨胀。因此,水在4℃时的体积最小,密度最大。湖泊里水的表面,当冬季气温下降时,若水温在4℃以上时,上层的水冷却,体积缩小,密度变大,于是下沉到底部,而下层的暖水就升到上层来。这样,上层的冷水跟下层的暖水不断地交换位置,整个的水温逐渐降低。这种热的对流现象只能进行到所有水的温度都达到4℃时为止。当水温降到4℃以下时,上层的水反而膨胀,密度减小,于是冷水层停留在上面继续冷却,一直到温度下降到0℃时,上面的冷水层结成了冰为止。以上阶段热的交换主要形式是对流。当冰封水面之后,水的冷却就完全依靠水的热传导方式来进行热传递。由于水的导热性能很差,因此湖底的水温仍保持在4℃左右。这种水的反常膨胀特性,保证了水中的动植物,能在寒冷季节内生存下来。这里还应注意到,冰在冷却时与一般物质相同,也是缩小的。受热则膨胀,只有在0℃到4℃的范围内的水才显示出反常膨胀的现象来。
以上就是关于水为什么会热缩冷涨全部的内容,包括:水为什么会热缩冷涨、水为什么热缩冷涨、水在04℃之间热缩冷胀是什么现象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