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 工程技术科学
解析:
珠光体是奥氏体(奥氏体是碳溶解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发生共析转变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共析体。其形态为铁素体薄层和渗碳体薄层交替重叠的层状复相物,也称片装珠光体。用符号P表示,含碳量为ωc=077%。其力学性能介于铁素体与渗碳体之间,决定于珠光体片层间距,即一层铁素体与一层渗碳体厚度和的平均值。
一、组织差别
1、马氏体的晶体结构为体心四方结构(BCT);
马氏体的三维组织形态通常有片状(plate)或者板条状(lath),片状马氏体在金相观察中(二维)通常表现为针状(needle-shaped),板条状马氏体在金相观察中为细长的条状或板状;
2、贝氏体组织形态极为复杂;分上贝氏体、下贝氏体;
上贝氏体是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上部(Bs~鼻温) 形成的,形貌各异,有羽毛状贝氏体、无碳贝氏体、粒状贝氏体等;
下贝氏体组织中也有无碳贝氏体和有碳贝氏体;
在高碳钢和高合金铬钼钢中易获得有碳化物贝氏体组织,在含有Si元素较多的钢中,其下贝氏体为无碳贝氏体;下贝氏体是在贝氏体相变温度区的下部( 贝氏体C曲线“鼻温”以下) 形成的;
呈条片状,或竹叶状,片间互相呈交角相遇;
3、珠光体其形态为铁素体薄层和渗碳体薄层交替叠压的层状复相物,也称片状珠光体;在球化退火条件下,珠光体中的渗碳体也可呈粒状,这样的珠光体称为粒状珠光体;
二、性能差别
1、马氏体机械性能的显著特点是具有高硬度和高强度。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质量分数。马氏体的硬度随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升高,当含碳质量分数达到06%时,淬火钢硬度接近最大值,含碳质量分数进一步增加;
板条状马氏体不但具有很高的强度而且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同时还具有低的脆性转变温度,其缺口敏感性和过载敏感性都较低;
2、贝氏体在低温处理后,由于奥氏体在较低温度时强度逐渐增加和转变过程中自由能的变化使得生成的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只有30~65nm厚;
贝氏体铁素体中有多达03%的碳含量,随温度的不同,应力强度、抗拉强度、断裂韧性以及伸长率发生变化。应力强度高于12GPa,抗拉强度为177~22GPa,随着强度的增加,断裂韧性和伸长率有所下降;
3、珠光体的性能介于铁素体和渗碳体之间,强韧性较好。其抗拉强度为750 ~900MPa,180 ~280HBS,伸长率为20 ~25%,冲击功为24 ~32J。
力学性能介于铁素体与渗碳体之间,强度较高,硬度适中,塑性和韧性较好σb=770MPa,180HBS,δ=20%~35%,AKU=24~32J);
珠光体的机械性能介于铁素体和渗碳体之间,强度、硬度适中,并不脆,这是因为珠光体中的渗碳体量比铁素体量少得多的缘故。
扩展资料:
马氏体不锈钢:
马氏体不锈钢是一类可以通过热处理(淬火、回火)对其性能进行调整的不锈钢,通俗地讲,是一类可硬化的不锈钢。
这种特性决定了这类钢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在平衡相图中必须有奥氏体相区存在,在该区域温度范围内进行长时间加热,使碳化物固溶到钢中之后,进行淬火形成马氏体,也就是化学成分必须控制在γ或γ+α相区;
二是要使合金形成耐腐蚀和氧化的钝化膜,铬含量必须在105%以上。
按合金元素的差别,可分为马氏体铬不锈钢和马氏体铬镍不锈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氏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贝氏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珠光体
珠光体:是由奥氏体发生共析转变同时析出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片层相间的组织。
贝氏体:钢在奥氏体化后被过冷到珠光体转变温度区间以下,马氏体转变温度区间以上这一中温度区间(所谓“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转变而成的由铁素体及其内分布着弥散的碳化物所形成的亚稳组织,即贝氏体转变的产物。
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轴比c/a的比值称为马氏体的正方度。
珠光体是铁素体和渗碳体一起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用符号“P”表示。
碳素钢中珠光体组织的平均碳含量约为077% 。它的力学性能介于铁素体和渗碳体之间,即其强度、硬度比铁素体显著增高,塑性、韧性比铁素体要差,但比渗碳体要好得多。
珠光体是铁素体和渗碳体两者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用符号“P”表示。
珠光体是铁素体和渗碳体两者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用符号“P”表示。碳素钢中珠光体组织的平均碳含量约为077% 。它的力学性能介于铁素体和渗碳体之间,即其强度、硬度比铁素体显著增高,塑性、韧性比铁素体要差,但比渗碳体要好得多。
珠光体是由奥氏体发生共析转变同时析出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片层相间的组织,是铁碳合金中最基本的五种组织之一。代号为P。是由发现者名字命名。(珠光体组织呈指纹状,其中白色的基底为铁素体)。
其形态为铁素体薄层和渗碳体薄层交替叠压的层状复相物,也称片状珠光体。用符号P表示,含碳量ωc=077%。在珠光体中铁素体占88%,渗碳体占12%,由于铁素体的数量大大多于渗碳体,所以铁素体层片要比渗碳体厚得多在球化退火条件下,珠光体中的渗碳体也可呈粒状,这样的珠光体称为粒状珠光体。
分类:
奥氏体化温度、转变前奥氏体晶粒大小,只影响珠光体团的大小,对片层间距无影响。片状珠光体根据片间距的大小不同,可以分成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三类。
一般所谓的片状珠光体是指在A1~650℃温度范围内形成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明显分辨出铁素体和渗碳体层片状组织形态的珠光体,其片间距大约为150~450nm。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明显分辨出片层的珠光体,其片间距约为150~450nm。
在650~600℃温度范围内形成的珠光体,其片间距较小,约为80~150nm,只有在高倍的光学显微镜下(放大800~1500倍时)才能分辨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片层形态,这种片状珠光体称为索氏体。片间距为80~150nm时,称为索氏体,其片层在光学显微镜下难以分辨。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叫“珠光体”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叫“珠光体”、马氏体贝氏体珠光体的组织和性能有什么差别、珠光体与马氏体的含义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