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

福伦2023-05-04  29

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有:远距离、异步交流、匿名性、去个体化、一对多等特点。

1、远距离

社交不再局限于现实中的同时同地,让原本没有可能认识人可以交流,有更大的几率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也能让更多有共同追求的人聚到一起,形成虚拟社区、圈子;同时,已有的社交关系也比较容易维护,毕业后天南海北的同学还能在班级群里相互吐槽。

2、异步交流

异步交流是指大部分网络社交不像面对面的交流那么实时,大多情况下,现实的对话中必须在几秒钟之内做出反应,否则就会有些奇怪。这会让人有更多的时间组织自己的语言,更加容易控制交流的节奏,从而减少交流中的紧张和压力;

3、匿名性

尤其是网络社交出现的早期,匿名社交是主流,也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因为匿名,所以可以丢掉自己的社会身份,揭下平时的面具,“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所以可以按照想象重新塑造自己;

4、去个体化

去个体化原本是指人们在群体中会减少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当一个人脱离了自己的原有身份,就会出现一系列后果,减少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抑制,做出一些违反社会准则的行为等。

例如各种群体事件的发生;而在社交网络上,因为匿名性的存在,也可以普遍看到去个体化的现象,具体请看网易评论区。

5、一对多

现实中的社交,大多交流情景中对象数量不多,人们很少有机会将自己的信息传递给成百上千人,而在社交网络中却很容易,例如失恋了发个朋友圈,马上有几百个人知道,信息传递效率提升了,人们可以更多互相了解。

基本原则:

1、尊重原则

尊重包括两个方面: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都要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自暴自弃。尊重他人就是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格和价值。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真诚原则

只有诚以待人,胸无城府,才能产生感情的共鸣,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没有人会喜欢虚情假意,多少夸夸其谈都会败下阵来。

3、宽容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产生一些矛盾冲突。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宽容别人,不斤斤计较,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先犯我,礼让三分。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陷入人际纠纷,这样我们会浪费很多时间,同时也变得很自私自利变得很渺小。

4、互利合作原则

互利是指双方在满足对方需要的同时,又能得到对方的报答。人际交往永远是双向选择,双向互动。你来我往交往才能长久。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应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既要考虑双方的共同利益,又要深化感情。

人际网络关系说白了就是一种客户维护类型的服务

只要你能帮客户完成他想要的效果,然后在加上你的后期维护他以后就是你的固定客户,然后慢慢的积累下来就可以了,是属传销的性质,楼主,小心了~~~

人际网实际就是人与人的交际网,它是为人处事的一个重要法宝,如今又衍生了‘人际网络营销’这个行业,也就是利用人与人的关系,以网络形式向外销售产品,他是属于直销也的一种,它是以数学几何倍增的方式销售产品和获得利润,直销业中也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以至于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不敢相信,这么简单的事情去能获得那么大的回报。确实 人际关系就是一笔财富 而且是巨大的财富,只是你自己不懂得去发掘而已,

人际网实际就是人与人的交际网,它是为人处世的一个重要法宝,如今又衍生了“人际网络营销”这个行业,也就是利用人与人的关系,以网络形式向外销售产品,属于直销业的一种,它是以数学几何倍增的方式销售产品和获得利润。

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一、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美国学者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人际关系的三维理沦,他称自己的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RO)理论。其要点是:

(一)个体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1.包容需要 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

2.支配需要 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

3.感情需要 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

(二)人际关系需要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

(三)对于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形式,二者互补。

根据(一)和(三),人际关系的取向有六种。

(四)六种人际关系取向

1.主动包容式 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2.被动包容式 期待他人吸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

3.主动支配式 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4.被动支配式 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

5.主动感情式 表现对他人喜爱、友善、同情、亲密;

6.被动感情式 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五)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 1,包容需要 如果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会出现低社会行为,如倾向内部言语,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等;如儿童对双亲过分依赖则会形成高社会行为,如总是寻求接触,表现忙乱,要求给予注意;如果儿童与父母适宜地沟通、融合,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无论群居或独处都会有满足感,并能根据情境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较好。

2.支配需要 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双亲如果过分控制,则易于形成专制式行为方式,如儿童倾向于控制他人,易独断独行;或者形成拒绝式行为方式,表现顺从,不愿负责,拒绝支配他人;或者儿童焦虑过重,防御行为明显。

3.感情需要 如果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经常面对冷淡与训斥,长大后会出现低个人行为,如表面友好但情感距离大,常常担心不受欢迎,不被喜爱,从而避免有亲切关系;如果儿童生活在溺爱关系中,长大后会表现出超个人行为,如强烈寻求爱,希望与人建立亲密的情绪联系;如果儿童能获得适当的关心、爱护,就会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长大后既不会受宠若惊,也没有爱的缺失感,能恰当对待自己。

舒兹的三维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分解中提出群体整合原则,即群体形成的过程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发生。群体分解的原则是反其序,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控,最后难于包容,导致群体分解。

二、人际关系的四个阶段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定向阶段

1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注意也是选择,它本身反映着某种需要倾向。比如在我们选择恋人时,某些与我们观念中理想的情人形象相接近的那些异性,尤其会吸引我们的注意。

与注意不同,抉择是理性的决策。而注意的选择是自发的,非理性的。我们究竟决定选择谁作为交往对象,并与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要经过自觉的选择过程。只有那些在我们的价值观念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我们才会选作交往和建立人际关系的对象。

初步沟通是我们在选定一定的交往对象之后,试图与这一对象建立某种联系的实际行动。目的是对别人获得一个最初步的了解,以便使自己知道是否可以与对方有更进一步的交往,从而使彼此之间人际关系的发展获得一个明确的定向。由于初步沟通实际上是试图建立更深刻关系的尝试,因此,尽管我们所暴露的有关自我的信息是最表面的,但我们都希望在初步沟通过程中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便使以后关系的发展获得一个积极的定向。

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其时间跨度随不同的情况而不同。邂逅相遇而相见恨晚的人,定向阶段会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完成。而对于可能有经常的接触机会而彼此又都有较强的自我防卫倾向的人,这一阶段要经过长时间沟通才能完成。

2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彼此探索双方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正式交往模式。在这一阶段,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双方的沟通也会越来越广泛,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也逐渐增加。但在这一阶段,人们的话题仍避免触及别人私密性的领域,自我暴露也不涉及自己根本的方面。尽管在这一阶段人们在双方关系上已开始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双方的交往模式仍与定向阶段相类似,具有很大的正式交往特征,彼此还都仍然注意自己表现的规范性。

3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感情交流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此时双方在人际关系安全感已经得到确立,因而谈话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如果关系在这一阶段破裂,将会给人带来相当大的心理压力。在这一阶段,双方的表现已经超出正式交往的范围,正式交往模式的压力已经趋于消失。此时,人们会相互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4交往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暴露也更广泛深刻。此时,人们已经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达到这一情感层次的友谊关系。许多人同别人的关系并没有在第三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是仅仅在第三阶段的同一水平上简单重复。

以上就是关于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全部的内容,包括: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什么是人际网络营销、什么是人际网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9602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