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冰期(HP)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碑虫2023-05-04  28

末次冰期(HP)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末次冰期(HP)

相遇,注定相遇

大约一周以后,莫里斯·克劳特加入了哈利、赫敏和德拉科的学习小组。德拉科原本很反感又要加入一只狮子,但在赫敏愈加成熟的女王腔之下,加上莫里斯用稚嫩童音拐着弯把斯莱特林铂金王子绕到头晕,他终于不得不承认,继赫敏之后格兰芬多又出了只变种的狮子。

“可你为什么要进格兰芬多?”赫敏在小组成员正式承认了莫里斯之后问,“作为仅仅一年级就把几乎三年级的理论知识都背出来的热爱知识的学生,当初为什么不选拉文克劳?要知道你的哥哥也在那里。”

“当然是因为……”抄写着哈利刚刚做完的作业,顺便推了推眼镜,男孩回答,“某只帽子无奈的‘受人之托’咯。”

“‘受人之托’?”赫敏疑惑地眯起眼,突然想想到什么似得睁大,“你是说……校长?”

“我没有这么说过。”沾了沾墨水瓶里的墨水,莫里斯说,“而且克劳特家族需要一个格兰芬多的后人,毕竟是格兰芬多世家,就像布莱克家也一定要有一个斯莱特林。既然身为长子……

免费的,直接下载就行

地球轨道变化

地球轨道变化,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但对于地球其实我们的认识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很多人都不清楚地球轨道是什么,也不知道它的变化会对气候带来哪些影响,下面一起来看一下地球轨道变化。

地球轨道变化1

人们居住的星球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所在。从壮观的大峡谷到万里长城,从亚马孙雨林到大堡礁,再到纷繁复杂的人类都市……这一切都时刻提醒着我们,地球上的生命是多么的神奇和精彩。还有许多自然奇观就在我们眼皮底下发生,而在许多人看来,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包括地球不断围绕太阳转动的事实。

你可能感觉不到,但地球确实在移动。引力是一种自然现象,使物体相互吸引。正是地球的引力使人类、动物、建筑物和其他物质形式稳稳地立于地面上。同样地,太阳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00倍,它对太阳系中的所有行星都有引力。这也正是地球每年都绕着太阳转一圈的原因。

如果地球改变轨道(原因也许是太阳不知何故消失了,或者有更大的物体进入太阳系并施加更大的引力),那很可能意味着地球一切生命的终结。

如果没有任何轨道,地球很可能直接撞向太阳。这是因为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正是阻止其直接被太阳引力吸引的原因。想象一下,当你把一个网球从屋顶上扔下去时,你用的力越大,球就飞得越快,在被重力拉到地面之前它飞得越远。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网球,以每秒298公里的速度围绕太阳运动;它不断地朝太阳下落,但由于速度太快,因此永远不会落到太阳上。但如果地球的轨道停止运行,随着它越来越靠近太阳,我们所熟悉的一切都将很快改变。

如果地球轨道发生的变化不那么剧烈,受影响的将主要是地球的温度。离太阳越近,气候就越炎热。即使距离只是略近一点,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因为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从而淹没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

如果没有土地吸收太阳的部分热量,地球的温度将继续上升。海洋释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水平的上升也会使气温升高。

相反,如果地球轨道是远离太阳的话,则会使气候变冷,甚至有可能使地球变成冰冻星球。海洋将被冰覆盖,导致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更少。远离太阳也会使一年的时间延长,即行星离太阳越远,完成其公转轨道所需的时间就越长。

地球轨道的改变还将对太阳系其他部分产生影响。即使是轨道的微小变化也可能导致地球与其他行星碰撞。这还可能打乱地球与木星之间微妙的相对位置。作为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一颗,木星扮演着巨型盾牌的角色,能使有害气体和小行星的方向改变,否则这些气体和小行星可能会朝地球袭来。

地球轨道变化2

地球轨道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你所说的的确是事实,对于这一现象,古老的书本理论已经不能解释,甚至已经与古老的书本理论相悖了。并非是太阳直射点向北转移,也不是地球公转轨道发生了改变,而是地轴位置发生了转移,地球自转方向方向发生了偏转,冬至和夏至时刻日出位置向南转移,日落位置向北转移了。

这与地球摇摆运动有关,地球存在着三种主要运动方式,即自转、摇摆和公转,地球运动是自转,公转,摇摆三种运动同时并存的组合式运动。地球质心与中心不同中心以南,两心位置确定了地轴位置,两心距离决定着地轴倾斜角度大小。地球绕中心轴(即地轴)自转,自转时质心产生了偏心力,牵引着地轴发生倾斜。伴随地球自转,偏心力方向不停的改变,牵引着地轴倾斜方向不停的改变,于是地球出现摇摆运动。

两极冰川融,起地球质心位置发生了转移,导致地轴位置转移,地球自转发生偏转。这一现象和地球摇摆运动一样,还没有被世界科学家们掌握,这方面的理论在世界科学史上还处于空白,而我研究的关于地球摇摆运动及地轴位置转移,地球自转发生偏转等理论,还没得到世界公认,尚未纳入世界科学领域。但这是事实,为了人类生存,希望科学家们早日重视。

地球轨道变化3

地球轨道三要素

众所周知,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并不是“西方绘画之父”乔托笔下的完美圆形,而更像是一个随着时间音符不断律动的椭圆形。而且这种绕行运动的方式有数十种之多,不过最广为人知的还是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地球上万物能量皆来源于太阳,当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发生变化时,地球表面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也随之改变,造成地球上气候发生相应的冷暖波动和风雨变迁。所以,地球上的气候变化与太阳绝对脱不了干系。

但要了解地球轨道变化对气候的影响,首先要了解地球轨道的三要素:偏心率、地轴倾斜度、岁差。

偏心率是指地球绕太阳旋转的椭圆形轨道并非一成不变,其变动范围是0-007,变化周期为40万年和10万年。偏心率的变化对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能量影响很小,但它仍会通过调制岁差振幅进而影响地球表面太阳辐射量。

地轴倾斜度是指地球自转轴(赤道面)与公转轴(黄道面)的夹角,又称地轴倾角,它也一直在215°-245°之间缓慢变化,周期约4万年。这个倾角变化会影响着地球纬度之间太阳辐射入射量差异,较小的地轴倾斜度意味着高纬地区会接受更多太阳辐射。

岁差是气候季节性变化的主要诱因,造成南北半球四季正好相反。它是指地球运转时近日点和远日点在公转轨道上做的一种旋进运动,造成春(秋)分点在黄道面上位置产生变化。岁差的周期约为26万年和19万年。

寒潮≠气候突变

我们要明确一点:并不是偶尔几次寒潮,就能被称作“气候突变”。

地球气候除了经历万年尺度的冷、暖、干、湿的波动外,也会发生一系列更短尺度的突变事件。但真正的气候突变事件,都是指那种速度快、幅度大、影响广的变化,通常会导致人类和自然生态难以适应。例如,尼罗河与印度河的古文明和玛雅文明等的衰落,均与气候突变有关。

一直以来,科学工作者们都在寻找千年或更短时间尺度气候突变存在的证据,他们通过一些特殊的地质生物载体,如冰芯、树轮、砗磲,石笋、湖沼、黄土和深海沉积物等中的蛛丝马迹,找到了气候突变过程中留下的有关元素含量、同位素比值等的信息,慢慢试图揭开过去数万年来气候突变的神秘面纱。

人们发现,地球上经历的气候突变,表现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洋流变化是气候突变的主要诱因,但也有人发现,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冰川动力学、大气CO_2浓度波动等因素都可能会触发气候突变。

比如早在20世纪初,南斯拉夫学者米兰·柯维奇就指出,地球轨道引起的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变化是驱动冰期旋回的主因。

WBroecker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则指出,气候突变的主要原因与大西洋经向环流的变化有关。这一观点在随后30多年的持续研究中得到普遍认可。

随着深海钻探技术的发展,WDansgaard和HOeschger等人又发现格陵兰岛冰芯中的氧同位素记录了末次冰期一系列千年时间尺度、冷暖快速交替的气候波动,后来又确认该气候波动是真实存在的气候事件,由此确认地球轨道参数变化是冰期旋回的起搏器。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地球气候突变跟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关系密切。

掌握规律,方可预测和应对未来

最近,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学家领导的科研团队,利用先进的复杂气候模型,系统地阐述了地球轨道变化直接驱动千年气候事件的动力机理,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专业期刊《自然·地球科学》上。

研究人员对最近80万年间冰期瞬变模拟结果进行研究,发现岁差的变化可通过影响北半球低纬地区的夏季太阳辐射量,调节大气水汽从大西洋向太平洋的输送强度,进而调控北大西洋的海表盐度;大西洋海表盐度的变化,通过影响北大西洋深层水生成的强度,又能触发大西洋经向环流的突变。

同时,地轴倾角可通过影响北半球高纬地区的年平均太阳辐射变化,调控北大西洋深层水生成区的海水温度以及海冰面积,进而影响表层海水垂直混合的强度,引起这些突变。

这一系列的数值模拟试验证实了,地球轨道的变化不仅可以通过影响冰盖大小等方式间接调控气候突变的发生,也可通过影响海洋-大气系统直接触发气候突变。最终,他们确定:过去270万年以来,更新世所发生的千年气候事件很可能是地球轨道变化双重调制的结果。

如今地球气候异常现象频出,可能也是一场短尺度范围内的重要的气候突变。科学家们相信,只有努力掌握气候演变的规律,才能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指引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4 Heinrich事件和Dansgaard—Oeschger旋回

。Heimich事件以北大西洋发生大规模冰川漂移事件为标志,代表大规

模冰山涌进的气候效应而产生的快速变冷事件。 在整个末次冰期气候背景下,北大西洋共发生了6次强烈的冰川漂移事件,即代表发生6次大的Heimich事件,其时代依次为60 000aB.P 、50 000aB.P 、35 900aB.E 、30 00aB.P 、24 100aB P 和l6 800aB.P 。根据格陵兰的冰芯记录,几次大的Heinrich事件使大气温度在冰期气候条件下又降低3~6t;“ ,这些事件基本上以5 000~ 10 O00a为周期,持续的时间为200~2 000年。Dowdeswell等 则认为,Heimich事件每7 000~13 000a发生一次,持续的时间为100~500年,沉积物大部分分布在40~55。N之间。由于冰山的瓦解和消退引起的冰雪融水的减少会增强大洋温盐环流,从而增加了从热带来的热量的水平对流,导致气候的突变。淡水的注人会阻止温盐环流,使北大西洋地区变得寒冷。这种短时间气候变冷现象在佛罗里达的湖泊沉积物中以及中国的黄土中都有记录,说明Heinrich事件可能是末次冰期北半球普遍的气候振荡事件。

对格陵兰冰芯的研究发现,末次冰期内该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一系列千年级的、快速的、大幅度的冷暖变化事件,即Dansgaard-Oeschger事件,也称nsgaard-Oeschger旋回(D O)。在Dansgaard-Oeschger~ 回中,每一个暖期之后紧接着是一个冷期,气温可在短短几十年内变动,年均变化幅度为5~ 7℃ ,周期为1 000~ 3 O00a 在0.115MaB.P.~14 000aB.P.共出现了24个旋回,每个旋回开始只需数l0年甚至更少的时间,持续数l00年至2 000年,平均持续约l 500年。

Heinnch事件发生在Dansgaard-Oesclager旋回中的最冷期,代表上一次旋回的结束,随后的变暖又代表新的旋回开始。Dansgaard-Oeschger旋回的寒冷期与北大西洋的Heinrich事件有很好的相关性 该事件在日本海和南中国海中都有很好的记录 。Bond等 将北大西洋DDP609和V23—81的深海记录与冰芯记录对比发现,末次冰期中,深海共记录了6个7 000~ l0 000a尺度的冷暖旋回,冷期与Heindch事件对应,暖期则是一系列呈锯齿状变化的13-O旋回。

5 新仙女木事件

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是末次冰期向全新世过渡的急剧升温过程中最后一次快速降温变冷事件,它以丹麦Allemd冰缘沉积物中发现的北极苔原植物仙女木(DryasOctopetala)命名,是迄今在冰芯、陆地和海洋沉积物的古气候记录中研究最为详细的一次快速气候变冷事件。当时在北欧和北美的一些地区,已进人快速消融的不稳定大陆冰盖又发生短期的再扩张,并在其外围留下一道明显的但不连续的冰碛。

关于新仙女木事件的年代不同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较为公认的是界于l1 000~10 000aB.P.之间 q Bond等“ 标定的日历年界限是l2 900~ l1 500aB.P,峰值出现在12 200aB.P.;Brauer等 ”根据欧洲湖泊沉积物的纹层和孢粉研究,确定新仙女木事件的年代为l2 680~ l1 590aB.P.;Dansgaard等 通过对格陵兰冰芯的研究,利用详细的重同位

素和灰尘浓度曲线,认为Younger Dryas事件突然结束的时间在l0 720± 150aB P. 在不到20年的时期内,北大西洋地区的气候变得更加温和,风暴也少了,冰层开始迅速消退,降雨量约增加了50%,而在大约5O年的时间内,格陵兰南部地区就增温7E:;Mayewski认为新仙女木事件持续1 300~l1 50年,然后在大约lO年之内突然结束。

新仙女木事件在地理分布上有明显的差别,以北大西洋和格陵兰地区表现最为强烈,格陵兰冰芯记录的气温最大降幅可达8℃ ,而在北美、洲45。N以南地区却很弱 不过,在全球其他地区的海洋和陆地古气候记录中也能找到相应的印记。例如,Newnham &lowe 分析新西兰泥炭的花粉发现,在大约13 600aB.P.时发生了一次玲事件,并且持续了大约l 000年。Smi ” 认为这玲事件有可能先在南半球发生,然后传播到北半球,说明南半球对新仙女木事件的滞后反应是不可能的

对于新仙女木事件的形成机制不同学者站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解释。Merced 认为该事件是由瓦解的北极冰架产生的板状冰块汇集引起的;Ruddiman & Mclntyre 利用深海岩芯的证据来支持这个假设;Broecker等[301~ 认为Younger Dryas事件的发生与结束和北大西洋环流模式的变化有关,而这模式的变化可能是由密西西比河与圣劳伦斯河排水系统间的冰川冰雪融水的汇流而引发的;杨怀仁等 发现在欧洲和北美Younger Dryas时期的强烈降温主要发生在中高纬宣过渡地带和古大陆冰盖的外围地带。急剧降温的直接原因是消融中的大陆冰盖发生短暂的再扩张,这种再扩张相当于消融冰盖外围的冰溢中国东部近海地区Younger Dryas时期的几次强烈降温,是源于西伯利亚一蒙古冷高压贴地面向南侵袭的干冷气流所造成的那时,西伯利亚一蒙古冷高压的加强,与高纬大陆冰盖的消融吸热有关

6 冰后期

全新世是第四纪最近一次冰川消融期,又称冰后期,也有人认为是一次新的间冰期。其时段约为1 1 000aB P.~ 至今,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索1段,其气候经历了升温期 高温期和降温期这样一个完整的间冰期气候变化过程 l ost' 把冰后期细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以日益温暖为特征,第2阶段气候最温暖,第3阶段气温下降;Antevs 把全新世气候期正式命名为:阶段I变暖期(anothenna1),阶段II高温期(a[1itherma1),阶段III稍变冷期

(meditherma1);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根据北欧孢粉记录得到布利特一色尔南德全新世气候分期,将全新世分为5期。

全新世影响最大的突然降温事件发生在8 200aB.P.。它开始于8 400aB p.,于大约8 000aB.P.结束,持续400年左右。其强度相当于Younger Dryas事件的一半,并以一个快速的较现在温暖和潮湿的气候事件结束“ 。全新世温暖期首先发现于斯堪的纳维亚的国家,以后在亚洲、南北美洲及深海沉积中均有发现,为全球性的气候表现 全新世温暖期的时间相当于晚北方期、大西洋期、亚北方期,北欧为8 000~2 500aBP,我国约9 000~7 500aB.P至3 500-2 500aBP.。在全新世的温暖期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由干冷到暖湿或由暖湿到干冷的气候变化。取自北美洞穴方解石的氧碳同位素记录显示,气候在5 900aB.P.快速上升了3℃ ,又在3 600aB.P.前后下降了4℃_d 。在4 800~4 500aB P.前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出现了一个持续300年的冷事件,它与末次间冰期的冷事件很相似,二者均发生在间冰期最佳期之后,代表着气候恶化趋势的开始 ]。王开发 通过对孢粉植物群、氧同位素、冰J_l进退、海面变化和副热带的干湿变化的研究,认为在5 000~4 000aB.P.间,全球气候曾发生一次短暂变冷降温事件。在中国降温开始时间北方早于南方,北方一般开始于5 500aB P,而南方约在4 500aB.P.。

7 小冰期

小冰期一词是Matthes 在1939年用来描述全新世高温期之后的冰川活动时期,即泛指气候最适宜期之后,大约从2 000aB.P.开始的冷期 后来愈来愈多的学者把广义的冷期称为新冰期,而小冰期则专指近数百年中出现的冷期 对于小冰期的开始时间,不同学者意见不尽相同,有的认为从l6世纪开始,例如l 550年;也有的认为从l3世纪开始,例如l250年;不过结束时间都比较认可在l9世纪末

早在l973年,竺可桢m 就指出我国最近几个世纪以来的寒冷期是公元l47O~l520年、公元l620 l720年和公元l 840 l890年,最低气温出现在公元l650年前后,气温距乎为一1 8℃。王绍武 分析了不周作者的研究结果,总结出每个地区的冷期,再综合为全球性的5个冷期 认为l7及19世纪的冷期是普遍存在的,12世纪前半纪,l 3世纪后半纪及l5世纪后半纪的冷期相对较弱,只出现在部分地区。这3个冷期可以看作是从中世纪暖期向小冰期的过渡,小球期为l600 l700年。

瑞士Ale~ch冰川冰进的历史记录和定年显示,3个主要冰进时期大约在公元l350年、l650年和l850年前后t54,6H.北美新西兰的3个主要冰进时期与之几乎相同,大约在公元l350年、1600年和1 850年前后。北极地区Devon岛冰帽500年来氧同位素低值出现在公元l430年、1520年、l 560年、168O~ l730年和l760年 。

张德二D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树木年轮、冰芯记录等资料得出中国在小冰期时寒潮活动的强度和次数明显加强,尘暴频繁发生,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出现。小冰期的形成可能与火山活动 或太阳活动 有关。中世纪火山活动弱,太阳活动强,1 5~ l7世纪火山活动强,l6~ l9世纪太阳活动弱。火山活动强,太阳活动弱可能是小冰期形成的原因。

8 结语

以上我们简要地回顾了第四纪的主要气候事件,从中可以看出,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变化贯穿于整个第四纪历史时期,只是各种事件的时间尺度不同,有万年(冰期一间冰期等)、千年(Younger Dryas、Heinrich和Dansgaard-Oeschger~件等)、百年(小冰期等)等尺度事件 这些事件在冰川、海洋和陆地沉积物中均有明显的记录。但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事件首先是在冰川和海洋沉积物中发现的,且集中在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带。相比之下,陆地的古气候研究落后了一点。近年来,湖泊沉积物古气候研究的蓬勃发展,取得了很多的结果,湖泊沉积物的古气候记录较冰川、海洋的记录更丰富,也更复杂。加强高分辨率陆地沉积物古气候记录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 中国有各种各样第四纪陆相沉积物,可以也应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是从PDA格式有选择的复制下来的,可能有些乱。为了不重复,我在你的两个问题分开来粘贴。

具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史时期。又称冰川期。冰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冰期又称大冰期,狭义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层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气候寒冷,极地冰盖增厚、广布,中、低纬度地区有时也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质时期。大冰期中气候较寒冷的时期称冰期,较温暖的时期称间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间冰期都是依据气候划分的地质时间单位。大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地质年代单位的世或大于世,两个大冰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是几个纪,有人根据统计资料认为,大冰期的出现有 15 亿年的周期。冰期、间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地质年代单位的期。

在地质史的几十亿年中 ,全球至少出现过 3 次大冰期,公认的有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冰川活动过的地区,所遗留下来的冰碛物是冰川研究的主要对象。第四纪冰期冰碛层保存最完整,分布最广,研究也最详尽。在第四纪内,依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可划分为几个冰期和间冰期,冰盖地区约分别占陆地表面积的30%和10%。但各大陆冰期的冰川发育程度有很大差别,如欧洲大陆冰盖曾达北纬48°,而亚洲只达到北纬60°。由于气候变化随地区的差异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冰期的划分有所不同。1909 年,德国的A彭克和E布吕克纳研究阿尔卑斯山区第四纪冰川沉积,划分和命名了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随后,世界各地也都划分出相应的冰期和间冰期,北半球第四纪冰期几个地区冰期的划分与对比见表。

华夏本土起源说2:华山和夏水

文|黄饮冰

大家知道,我是反对华夏之华来自华山、华夏之夏来自夏水的华夏来源说的。理由我也说的很清楚。华夏族这样伟大的族群,是不可能以已经存在的华山、夏水来命名的,而只能是以最古老的华崇拜和夏崇拜来命名,所以从根本上讲,是先有华崇拜、夏崇拜,然后才有华山夏水的命名。在研究华夏起源的时候,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中国古人其实是很固执的,如中华之华,发音是Huá;华山之华,发音是huà;华指花的时候,华一定要读作huā。这种坚持是很顽固的,其实要告诉后人的就是华的使用是有严格不同的,尽管是一个字,但是用声调来区分,也就表明了他们的不同了,作为后人,混淆就是错误的。先有华Huá,后由华Huá引申出华huà和华huā,这才是古人严格区分读音的原本用意。华的起源是华Huá。这也表明,华山绝不是花山,到华山,你也的确看不到花。对于这些区别,我在《我们为什么称华夏——华夏来历考》一文中说的很清楚,这里就不再多说的。

但是有一点是一定要肯定的,就是华夏族形成后,就一定会有与华和夏有关的地名、山名或水名出现,因为这是古人最早的命名习惯。所以华山的命名跟华崇拜或华人有直接的关系。当然,后来者也有继承前人的命名的习惯,如帝舜出生于姚虚,就继承姚墟的命名自己姓了姚。《说文解字·女部》:“姚:虞舜居姚墟,因以为姓。”,就是这个意思。

我已经写了十几篇关于华夏族形成于江汉的文章,说华夏族是古华人和古夏人在江汉地区融合而形成的,古华人就是西周时期所称的“夷人”,当然正确的说法是西周人所说的古夷人应该是古华人的后裔。古华人就是华尼尸人,华尼尸人也就是华尼夷人,华尼夷就是古夷人。并且说了,古华人最早的文明烙印是华和尼,由尼分化出夏和尸(夷)。所以我把古华人最早的源头命名为华尼人,华尼人在末次冰期内生活于泛滇黔地区。末次冰期后,华尼人一支北上到渭水流域形成华尼夏,一部到湖南及湖北与古胡人融合形成了华尼尸(夷)。这两支在豫西豫南和鄂北、江汉地区融合成了最早的华夏族。

说了这些,问题就来了:华山和夏水在哪里?这个问题的确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伟大的华夏族一旦形成,就肯定会有与华与夏有关的地名产生,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我的理论,华山夏水应该处于豫南、鄂北或者江汉平原之上。

考察华山的地名,可以发现华山的地名有一个东西扩展的趋势存在,中国西部有华山,中国的东部也有华山,还有九华山、少华山、东华山、西华山等地名存在,华山的地名的起源地似乎也应该在中部,在中部应该有中华山存在,因为华山的地名存在从中部向东西扩展的趋势。但在河南湖北反倒没有华山的地名,这就让人很迷茫。

从地形来看,如果史前的大洪水和海浸再现的话,一座山的重要性就有可能凸显出来,这座山就是豫南、鄂北、江淮西的大别山。古人类活动遗迹众多的大洪山,也是大别山的余脉。大别山得名,据说是因为山的南北景观大不同而被命名为大别山的,具体我也没有考证。但是这个说法可以证明大别山的名称是后来获得的。如果发生史前大洪水,大别山就是中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平原居民的后撤交汇地,这一点当是肯定的,族群在此兼并融合也是合理的。从大别山的地理位置看,东江淮、南江汉、北中原、西巴秦,确实处于地理的中心位置,大别山还横亘在南北交通线上。所以大别山在史前一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从史学界目前的观点来看,认为陕西的华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据清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和历代专家学者考证: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中华之“华”,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但是学界也把夏水定位为汉水,这就让华夏族在北方有了一座祖山,在南方有了一条祖水,华夏族居于华山夏水之间的说法也就显得很离奇,因为祖山祖水不相连。与中国人常有的靠山临水的家乡观念大相径庭。

与华山相比较,大别山在华夏族的起源史上,应该具有更重要的地位,中华山应该是大别山。

看来,史学界的观点这一次也是不能用的。

讨论华山夏水到底在哪里,就还要讨论——“中”。

什么是“中”呢?很多人谈到“中”,就认为是天地之中心位置。“中”与天地之中肯定有联系,但这是大概念,这个大概念是古华夏族群建立了天地观念之后对“中”的深化。“中”的起源,还可能跟地块有关。如在大洪水期间,处于海中的一块陆地,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口”,这个方块“口”就是一块水中之州,“口”中加一竖,要么表示占领,要么表示立木而居,也可能表示地块分割,也可能代表竖立华表,总之,“中”的原始意义可能就是“水环绕中的一块陆地”。大洪水消退之后,大荒显露,大荒也被河流分割成一块一块的陆地,这一块一块的陆地也是“中”。或者一大块陆地被一条河流从中分割成两块,也是“中”。所以“中”不是中心,而是一块被水环绕或者被河流分割的大地。也可能“中”中的一竖代表一列山,这列山把一大块大地从中分割,这块大地就是我们所说的平原。

以“中”中的一竖代表一列山,这列山把一大块大地从中分割,这块大地就是我们所说的平原的角度看,大别山就是把中原和江汉平原分割开来的一列山。而从地理位置看,大别山的确处于中原、江淮、江汉、巴秦环抱的中心位置。远古形成时期的华夏族的地理中心,的确在大别山。农业的大规发展也离不开平原,古人还要以渔猎作为生活资料的补充,渔猎离不开山和水,所以华夏族最理想的兴起地域,就是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地域,这里山、水、平原具在。所以我非常倾向于大别山是华山。

目前说大别山是华山(中华山)的人,终于还是找到了一个。这个人就是马红光。对马红光不了解,但是在网上搜到了马红光的博客,博客名称是马红光2012,新浪博客。在马红光2012的博客中发现了一篇文章,叫做《石破天惊:华山和华山松真相_马红光2012_新浪博客》

马红光在《石破惊天:华山和华山松真相》一文中,就提出了大别山是华山的观点。

马红光根据《山海经西山经》关于华山的记载,从华山松为切入点,考证出大别山五针松就是华山松,而华山松在现在的华山几乎绝迹,而在大别山很常见。这个考证很重要。如果大别山五针松就是华山松的话,证明华山松适宜的生长地点并不在现在的华山,而是在大别山,以此确定大别山是华山的道理还是很充分的。至于华山不是因为如花状的原因才被命名为华山的观点,与我是相同的。但是对于马红光关于华山是因为形状如篆文“华”而得名的观点,我不赞同。对于秦不在陕西而在大别山一带的观点,我也是不赞同的。1

远古时代的中原观,应该是以大别山为中心,包括河南平原、江淮平原、江汉平原及巴秦大地。所以大别山在华夏族的形成时期,就是华夏族的祖山——华山(中华山)。

夏水在《水经注》可以查到。流行的说法是说汉水下游称夏水,古代也有夏口的地名,现在也有江夏的地名,所以把夏水定在湖北并与汉水相联系,也说得过去。

《水经注》对于夏水有如下记载: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江津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屈原所谓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也。龙门即郢城之东门也。夏水又东,径监利县南。夏水又东,夏杨水注之。水上承杨水于竟陵县之柘口,东南流与中夏水合,谓之夏杨水。又东北径江夏惠怀县北,而东北注。又东至江夏云杜县,入干沔。

应劭《十三州记》曰:江别入沔为夏水,源夫夏之为名,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纳厥称,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当其决入之所,谓之堵口焉。郑玄注《尚书》,沧浪之水,言今谓之夏水,来同,故世变名焉。刘澄之著《永初山川记》云:夏水,古文以为沧浪,渔父所歌也。因此言之,水应由沔。今按夏水是江流沔,非沔入夏。假使沔注夏,其势西南,非《尚书》又东之文,余亦以为非也。自堵口下沔水,通兼夏目,而会于江,谓之夏汭也。故《春秋左传》称吴伐楚,沈尹射奔命夏汭也。杜顶曰:汉水曲入江,即夏口矣。2

夏水按《水经》也是沔水支流。现在地图上可以与夏水相当的河流有大富水和溾水两条,都是北河支流,北河东流与涢水汇合,然后注入汉江。但郦道元的说法与《水经》不同,他说:“夫夏之为名,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纳厥称,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当其决入之所,谓之堵口焉。”又说:“自堵口下,沔水兼通夏目,而会于江,谓之夏汭也。”所以郦道元之意,夏水只不过是沔水的若干汊道中的一条而已。3

在《禹贡》中只有汉水而无夏水的记载,《诗经》中也可以看到汉水的记载而不见夏水的记载,郦道元认为夏水是江水分江而成,因夏季有水而冬季无水而称夏水,在湖北也有这条水存在,所以我以前也以此为理由否定夏水与华夏之间的联系。但是在屈原的《离骚》中也确有过夏水的记载,所以夏水当是存在的。夏水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水呢?很可能是一条小河流,这条小河流最后与汉江汇合。

我在《华夏江汉形成说》之五中说过,神农氏从豫西南下,经随枣走廊进入大澴川平原的时候,最早是在距今5500年的时候就到了大富水边的门板湾(孝感应城)建立了门板湾古城,以后向东进入澴水下游建立了叶家庙古城。我认为门板湾古城和叶家庙古城是姊妹城。而叶家庙就是神农氏南下建立的都城——寰都,孝感澴水的名称和澴川的地名由此而来。而神农氏又是神农族群与女娲族群联姻的后代。所以澴川这个古老的地名是神农氏文化留下的遗产,只是时间久远没有人认识而已。我认为我破解了这个历史密码。我已经说明了,以神农氏为核心的新族群,就是古华人和古夏人结合形成的新族群——早期的华夏族,这个时期华夏二字的发音才是huaxia,以前的原始华夏的发音是hasa。这就说明,最早的华夏族的在江汉地区的第一个据点就是大富水边的门板湾城池。大富水是涢水的支流,是一条不大不小的河流。把资料汇合在一起,我认为夏水就是大富水。这个推论,也与《水经》一致。

到此我作出结论:华山是大别山,大别山就是华夏族的祖山,其他地方的华山名称是随着古人口的迁移而移植而来。夏水就是大富水,大富水就是华夏族的祖水夏水。所谓华夏族生活于华山和夏水之间,就是华夏族生活于大别山和大富水之间。

华夏族的文明起源与形成之地在大别山南的江汉地区,在《水经注》里也可以找到证据。

《水经注》说:汉水又东径妫虚滩。《世本》曰:舜居妫汭,在汉中西城县,或言妫墟在西北,舜所居也。或作姚虚,故后或姓姚,或姓妫,妫姚之异,是妄未知所从。余按应劭之言,是地于西城为西北也。4这段记载就把帝舜的起源地——妫汭和姚墟定位在了汉水流域。

《水经注》说:汉水又东南径武当县故城北,世祖封邓晨子棠为侯国。内有一碑,文字磨灭,不可复识,俗相传言是《华君铭》,亦不详华君何代之士。5这段记载,尽管不知道华君为何人,但可以理解汉水流域也存在过华国,华君当是华国之君。只是历史久远而历史泯灭了。

  《水经注》说:漻水出江夏平春县西,漻水北出大义山,南至厉乡西,赐水入焉。水源东出大紫山,分为二水,一水西径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则众水动,井今堙塞,遗迹仿佛存焉。亦云赖乡,故赖国也,有神农社。赐水西南流入于漻,即厉水也,赐、厉声相近,宜为厉水矣。一水出义乡西南入随,又注漻。漻水又南径随县注安陆也。南过安陆入于溳。6这段记载,证明了神农在湖北之随州。随州与孝感毗邻。随州孝感确为神农氏南归之生活地,这也与我的结论相呼应。

《水经注》说:溳水东北流合石水,石水出大洪山,东北流注于涢,谓之小涢水。而乱流东北,径上唐县故城南。本蔡阳之上唐乡,旧唐侯国。《春秋》定公三年,唐成公如楚,有两肃霜马,子常欲之,弗与,止之三年,唐人窃马而献之,子常归唐侯是也。7古代唐国的来历,就与陶唐氏帝尧有关,帝舜封帝尧的儿子丹朱于唐。所以最早的唐国也不一定就是在山西,而是在江汉地区的涢水流域,古涢国也在此地。

《水经注》说:淠水又西北径马亨城西,又西北径六安县故城西,县故皋陶国也。夏禹封其少子,奉其祀。今县都陂中有大冢,民传曰公琴者,即皋陶冢也。楚人谓冢为琴矣。8这段记载,证明皋陶的起源地就在汉水流域。

所以华夏族的形成地的确在江汉地区。华夏族经过了古华人和古夏人的第一次融合形成了最早的华夏族,华夏族进入中原后,又与炎帝姜族和黄帝黄族融合,加上九黎、太昊族、少昊族、帝俊、帝江、帝鸿等,重新融合成了新的华夏族,黄帝取代了神农的天子地位,以后的历史就以黄帝为正统了。

女娲伏羲是原始华夏族的代表,神农是早期华夏族的代表,黄帝是新华夏族的代表,五帝三代,都是黄帝新华夏族的历史。华夏族起源于豫东、豫西、形成于江汉、壮大于中原。

问题是,大禹之子启改帝位的氏族流转公天下制度(禅让制度)为父子相继的家天下制度,导致了华夏族的分裂。华夏族的分裂也是以黄帝的儿子玄嚣和昌意为系分裂成东华西夏,就是玄嚣的后裔以华人自居占据中国的东部,昌意的后裔以夏人自居占据中国的西部,以后中国实际上分成西夏东华,有夏文明中心和华文明中心两个中心。夏人的主体昌意的后裔,代表人物就是昌意的后裔大禹的儿子启。夏人建立了夏朝,周人是夏朝的继承者。华人的主体是玄嚣的后裔,后来被周人谓之东夷,代表人物是益。益的国家是江国。在历史上是以夏为正统,所以与夏启同时期的益建立的江国没有被称作江朝。殷商来自东夷,秦朝同样来自东夷。秦汉结束了三代时期华夏东西分治的局面。我在《被遗忘的远古族群——黄人》一文中有详细的阐述。华夏族的历史就是这样,在分分合合中一路前行。现代的中国诸族,也是在这种分化组合中形成的,他们只有一个源头,就是最早生活于泛滇黔地区的华胡原始群,主体是华原始群。

黄饮冰2016年12月5日星期一于孝感。本文原标题是华夏江汉形成说之十五:华山夏水在哪里?2018年8月26日星期日修改。

注释:

1《石破天惊:华山和华山松真相_马红光2012_新浪博客》>

河床窄,流量小,水位高,流速大。末冰期长江口外古河道游荡摆动的条件主要取决于河床的形状、河流的流速、水位变化、河床的坡度一系列条件使末冰期长江河床窄,流量小,水位高,流速大。末冰期(Last glacial period)是于第四纪的更新世内发生的最近一次冰河时期,末次冰期约于7万年前开始,于115万年前完结。

以上就是关于末次冰期(HP)的txt全集下载地址全部的内容,包括:末次冰期(HP)的txt全集下载地址、地球轨道变化、末次间冰期以来的主要环境事件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9477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