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侍郎是什么官

内卫2023-05-04  67

清朝侍郎递升至从二品,与尚书(从一品)同为各部的长官。兵部尚书对于全国一切军事,他该负责计划,军队他可以下令调动,侍郎只是他副手,事权该由首长负责。清代则要满汉分开,有一个汉尚书,一定还要有一个满尚书。有两个汉侍郎,一定还要有两个满侍郎。

黄门侍郎,又称黄门郎,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明清时期为从二品官员,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朝廷事务。

扩展资料

历史上官职侍郎有很多种,具体有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左侍郎、右侍郎、吏部侍郎、工部侍郎、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刑部侍郎、户部侍郎。

1、中书侍郎,中书侍郎是中书省的长官,副中书令,帮助中书令管理中书省的事务,是中书省固定编制的宰相。是从汉朝开始设置的官职,之后各个朝代曾改过名称,但大都有类似官职设置。

2、吏部侍郎,吏部副长官,明代正三品,清代为从二品。在吏部仅次于尚书,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主选举祠祀。

3、工部侍郎,清朝六部之一工部副长官,明代正三品,清代从二品。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侍郎

侍郎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

侍郎创建于汉代,本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中令,任满一年为尚书郎,满三年为侍郎。隋唐时六部掌管国家政务,每部一名之侍郎辅佐尚书管事,相当于今部会次长,明代朱元璋把侍郎升到了正三品,到了清朝为从二品,每部各设侍郎满汉人各一名为左右侍郎。

扩展资料:

侍郎历朝职能

1汉代

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近侍之职。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者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汉代称为黄门侍郎。黄门侍郎: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2唐代

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称为中书侍郎。唐初为内史侍郎,武德三年(620),复称中书侍郎。高宗曾改西台侍郎。中唐以后,中书令常缺,且不轻易授人,中书省事务实际由中书侍郎主持。

3明代

正三品。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其中以吏部(主管文官升迁)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主管祭祀大典)与工部(主管公共建设)地位较低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侍郎

正常情况下中晚唐(注意初唐盛唐都不是)排名第一的宰相确实是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这个职位只能有一个人,但宰相(加同平章事头衔)总数就不定了,中晚唐一般同时二三人(偶尔只有一人),多则四五人。这涉及到整个唐朝宰相制度的演变问题,大体五个阶段,需要一步步说明:

一、高祖朝:三省六部制确立,尚书令(后为左右仆射)、侍中、中书令为宰相

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唐朝延续。就是将相权一分为三,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通过、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同为宰相。不过三省级别并不一样,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为正二品,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为从二品,六部尚书正三品。而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都是正三品,副长官门下侍郎、中书侍郎为从三品。也就是说,最早尚书省权力还是很大的。李世民就曾经在高祖武德朝做过尚书令。但是正因为尚书省级别过高,所以李世民卸任后就很少授予官员尚书令官职了,一般为尚书左右仆射和侍中、中书令同为宰相。

二、太宗朝中期开始:政事堂制度确立,侍中、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情况到了李世民即位后就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李世民自己做过尚书令,所以他即位后明确这个职务不再授予别人(到中晚唐虚衔化后有再次授予官员),尚书省事务全由左右仆射负责。而后,李世民又发现由于尚书省级别高,即使左右仆射的从二品也要凌驾于正三品侍中和中书令,即使六部尚书也与他们平级,这样的话会造成尚书省一家独大。同时,由于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有封驳权可以驳回,如果中书门下二省长官意见相左,则政令反复被门下省退回中书省修改,势必严重影响效率,于是他设立了政事堂制度。

(长孙无忌即使官居正一品太尉,也是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入相)

所谓政事堂,就是最初设在门下省的一个会议厅,宰相们在政令起草前先在政事堂开会形成统一意见再走流程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盖章。所以,能进入政事堂才算进入核心决策层,才算宰相。进入政事堂的官员,中书令和侍中是必然成员,其他人由皇帝选派,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注意,不是指官员是三品官阶,而是“同中书、门下二省的三品长官中书令、侍中一起商议政务”的意思)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这个头衔只是差使,不决定官员的官阶,理论上五品以上都可能有资格获得皇帝任命成为宰相。即使正一品太尉、司徒、司空,也只有加了这个头衔才算宰相(通常三品以上称同中书门下三品,三品以下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省左右仆射和六部尚书是否能入政事堂也看能否加这个头衔。后来逐渐的,左右仆射成为虚衔,基本是年老高官退休后所加,不再掌实权,尚书省基本退出决策中心。

三、中宗即位开始:中书令为首席宰相

政事堂,不是一个机构,只能算是一个类似举行国务会议的地方,政事堂中的人理论上没有上下级隶属关系。不过由于政事堂设在门下省,门下省又有封驳权,所以侍中可能较其他说话分量更重一些。

但是到了武则天掌权开始,由于宰相们对她的反对,成为她夺权进而希望称帝的绊脚石。于是,在高宗驾崩后,中宗亲政之前,武则天迅速做出调整,将政事堂由门下省迁到中书省,因为当时中书令裴炎为武则天亲信,有裴炎掌握宰相班子,便于为武则天扫清障碍。从此,门下省虽还有封驳权,但被严重削弱,中书令成为名副其实的首席宰相。

四、玄宗朝开始: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中书令大权独揽

(李林甫以中书令官职为首席宰相)

玄宗朝,为了进一步加强集权,李隆基采纳时任中书令张说的建议,将政事堂正式改为“中书门下”。这不是简单的名称改变,而是彻底更改了格局。中书门下不再像政事堂那样只是个临时开会的场所,而是变成了中书、门下二省联署办公,由宰相班子统一领导。由于中书令为首席宰相,所以这时候门下省几乎沦为中书省附庸。不仅如此,中书门下还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负责各类事务。五房几乎囊括了六部的职责,所以尚书省也被进一步削弱。中书令彻底大权独揽。张说和此后著名的奸相李林甫、杨国忠等人都是担任中书令(后一度改称右相,侍中称左相,在右相之下)。

五、代宗朝至唐末,中书令、侍中虚衔化,同平章事为真宰相,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通常为首席宰相

(郭子仪等藩镇将领加中书令官职,但不参与政务)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宰相制度又发生了一个改变,那就是“使相”。所谓使相,并不是真的宰相,而是为了安抚那些手握重兵的节度使,给他们加上中书令、侍中官衔,不需要他们入朝(他们也不一定愿入朝)处理政务,只是挂虚衔。而中书令、侍中品级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比如郭子仪、李光弼等都做过中书令,但并不处理政务。

以上就是关于清朝侍郎是什么官全部的内容,包括:清朝侍郎是什么官、侍郎相当于现在的什么级别、唐朝中后期最高级的宰相是不是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同时能有几个人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9396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