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真迹与摹本文言文翻译
李学士世衡喜欢藏书,有一个晋国人叫墨迹,他儿子在绪处长安的石从事曾经从李君借去一本书,偷偷的临摹了一本献给了潞公,潞公以为是真迹,一天潞公会宴,拿,出书画,而李坐在宴会上,一看到这书画,吃惊的说:“这书是我家的,怎么忽然在这?”急着令潞公归还,检验书后,才知道潞公所收的书是临摹的李学士才知道是石从事所写,全都告诉了潞公然而在坐的客人走进,都说潞公所收是真的,而李所收的是临摹的里于是叹说:“你们人多我只有一人,我还能有什么话说呢?今天才知道孤身一人的痛苦望采纳。
2 翻译文言文《书画伪真》学士李世衡喜爱藏书。
他有一幅晋代人的墨迹,放在他儿子李绪那里。长安一位姓石的从事曾经从李家借去这幅晋人墨迹,四下里临摹了一份,当作真迹献给潞工。
一天,潞工请客,拿出这幅书画。李学士正好在座。
一见此贴,他惊讶地说:“这幅贴是我家的东西,怎么会在这里?”他让人去取来检查,才发现潞工收藏的是摹本。李学士知道这幅摹本是从姓石的那里流传出来,于是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潞工。
可是其他人却全都说潞工所收藏的是真迹,而李家收藏的才是摹本。李学士叹息说:“他们人多我人少。
这样怎么可能辩明是非?今天才知道我的势单力孤啊。”。
3 李学士世衡喜藏书 古文翻译原文
李学士世衡,喜藏书。有一晋人墨迹,在其子绪处。长安石从事尝从李君借去,窃摹一本,以献文潞公,以为真迹。一日潞公会客,出书画,而李在坐,一见此帖,惊曰:“此帖乃吾家物,何忽至此?”急令人归,取验之,乃知潞公所收乃摹本。李方知为石君所传,具以白潞公。而坐客墙进,皆言潞公所收乃真迹,而以李所收为摹本。李乃叹曰:“彼众我寡,岂复可伸?今日方知身孤寒。”
--------------------------------------------------------------------------------------
郑端子昱翻译
李世衡学士,喜欢收藏书籍。有一副晋代人物的书法字帖,放在他儿子李绪那儿。长安的石从事(从事为官职)曾经从李先生那儿借去,偷着描摹了一本,并把它献给了潞国公文彦博,文公误以为是真迹。有一天潞国公招待客人,拿出了收藏的书画给大家看,而李学士当时也在场,一看到这幅字帖,吃惊的说:“这字帖是我家的东西,怎么会突然到这儿来了呢?”于是急忙让从人回家,取自己家的来辨验,才知道潞国公所收藏的乃是描摹本,李学士这才醒悟知道是被石从事传出来的,便都告诉了潞国公。然而在座的宾客像排成墙似的纷纷进来拜访,都说道潞国公收藏的才是真本,而认为李学士收藏到是描摹本,李学士不由感慨到:“他们人多势众,我自己人少,又怎么能够申辩?今天我才知道自己官小势微啊。”
4 文言文出处和译文刘贡父旧与王荆公(王安石)甚款《石林诗话》 卷上赵清献公以清德服一世,平生蓄雷氏琴一张,鹤与白龟各一,所向与之俱。
始除帅成都,蜀风素侈,公单马就道,以琴、鹤、龟自随,蜀人安其政,治声藉甚。元丰间,既罢政事守越,复自越再移蜀,时公将老矣。
过泗州渡淮,前已放鹤,至是复以龟投淮中。既入见,先帝问:“卿前以匹马入蜀,所携独琴、鹤,廉者固如是乎?”公顿首谢。
故其诗有云“马寻旧路如归去,龟放长淮不再来”者,自纪其实也。 刘贡父天资滑稽,不能自禁,遇可谐诨,虽公卿不避。
与王荆公素厚,荆公后当国,亦屡谑之,虽每为绝倒,然意终不能平也。元丰末,为东京转运使,贬衡州监酒,虽坐他累,议者或谓尝以时相姓名为戏恶之也。
元佑初,起知襄州。淳于髡墓在境内,尝以诗题云:“微言动相国,大笑绝冠缨。
流转有余智,滑稽全姓名。师儒空稷下,衡盖尽南荆。
赘婿不为辱,旅坟知客卿。”又有续谢师厚善谑诗云:“善谑知君意,何伤卫武公。”
盖记前事,且以自解云。 晏元献公留守南郡,王君玉时已为馆阁校勘,公特请于朝,以为府签判,朝廷不得已,使带馆职从公。
外官带馆职,自君玉始。宾主相得,日以赋诗饮酒为乐,佳诗胜日,未尝辄废也。
尝遇中秋阴晦,斋厨夙为备,公适无命,既至夜,君玉密使人伺公,曰:“已寝矣。”君玉亟为诗以入,曰:“只在浮云最深处,试凭弦管一吹开。”
公枕上得诗,大喜,即索衣起,径召客治具,大合乐。至夜分,果月出,遂乐饮达旦。
前辈风流固不凡,然幕府有佳客,风月亦自如人意也。 欧阳文忠公记梅圣俞《河豚诗》:“春州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破题两句,已道尽河豚好处。谓河豚出于暮春,食柳絮而肥,殆不然。
今浙人食河豚始于上元前,常州江阴最先得。方出时,一尾至直千钱,然不多得,非富人大家预以金啖渔人未易致。
二月后,日益多,一尾才百钱耳。柳絮时,人已不食,谓之斑子,或言其腹中生虫,故恶之,而江西人始得食。
盖河豚出于海,初与潮俱上,至春深,其类稍流入于江。公,吉州人,故所知者江西事也。
姑苏州学之南,积水弥数顷,旁有一小山,高下曲折相望,盖钱氏时广陵王所做。既积土山,因以其地潴水,今瑞光寺即其宅,而此其别圃也。
庆历间,苏子美谪废,以四十千得之为居。旁水作亭,曰沧浪,欧阳文忠公诗所谓“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者也。
子美既死,其后不能保,遂屡易主,今为章仆射子厚家所有。广其故址为大阁,又为堂山上,亭北跨水复有山,名洞山,章氏并得之。
既除地,发其下,皆嵌空大石,又得千余株,亦广陵时所藏,益以增累其隙,两山相对,遂为一时雄观。土地盖为所归也。
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
如“含风鸭绿鳞鳞起,弄日鹅黄袅袅垂”,读之初不觉有对偶。至“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但见舒闲容与之态耳。
而字字细考之,若经檃括权衡者,其用意亦深刻矣。尝与叶致远诸人和头字韵诗,往返数四,其末篇有云:“名誉子真矜谷口,事功新息困壶头。”
以谷口对壶头,其精切如此。后数日,复取本追改云:“岂爱京师传谷口,但知乡里胜壶头。”
至今集中两本并存。 蔡天启云:“荆公每称老杜「钩帘宿鹭起,丸药流莺啭」之句,以为用意高妙,五字之模楷。
他日公作诗,得「青山扪虱坐,黄鸟挟书眠」,自谓不减杜语,以为得意,然不能举全篇。”余顷尝以语薛肇明,肇明后被旨编公集,求之,终莫得。
或云,公但得此一联,未尝成章也。 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其一为随波逐浪句,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其二为截断众流句,谓超出言外,非情识所到;其三为函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无间可伺。
其深浅以是为序。余尝戏谓学子言,老杜诗亦有此三种语,但先后不同。
“波漂菇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为函盖乾坤句;“以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为随波逐浪句;以“百年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为截断众流句。若有解此,当与渠同参。
欧阳文忠公诗始矫“昆体”,专以气格为主,故其言多平易疏畅,律诗意所到处,虽语有不伦,亦不复问。而学之者往往遂失于快直,倾囷倒廪,无复余地。
然公诗好处岂专在此?如《崇微公主手痕诗》:“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此自是两段大议论,而抑扬曲折,发见于七字之中,婉丽雄胜,字字不失相对,虽“昆体”之工者,亦未易比。
言意所会,要当如是,乃为至到。 许昌西湖与子城密相附,缘城而下,可策杖往来,不涉城市。
云是曲环作镇时,取土筑城,因以其地道潩水潴之。略广百余亩,中为横堤。
初但有其东之半耳,其西广于东增倍,而水不甚深。宋莒公为守时,因起黄河春夫浚治之,始与西相通,则其诗所谓“凿开鱼鸟忘情地,展尽江湖极目天”者也。
其后韩持国作大亭水中,取其诗名之曰展江。然水面虽阔,西边终易堙塞,数十年来,公厨规利者,遂涸以为田,岁人才得三百斛,以佐酿酒,而水无几矣。
余为守时,复以还旧,稍益开浚,渺然?嬗薪ぁ\旃Ô姼幸黄أ性疲骸赶蛲砼f滩都浸月,遇寒新水便生烟。”尤风流有味,而世不传。
5 李邕鉴真迹的原文萧诚自矜札翰,李邕恒自言别书,二人俱在南中,萧有所书,将谓称意,以呈邕,邕辄不许。萧疾其掩己,遂假作古帖数幅,朝夕把玩,令其故暗,见者皆以为数百年书也。萧诣邕云:“有右军真迹,宝之已久,欲呈大匠。”李欣然愿见。萧故迟四旬日,未肯出也。后因论及,李故请见,曰:“许而不去,得非诳乎。”萧于是令家童归见取,不得,惊曰:”前某客来见之,当被窃去。”李诚以为信矣。萧良久曰:”吾置在某处,遂忘之。”遽令走出。既至,李寻绎久,不疑其诈,云是真物,平生未见。在坐者咸以为然。数日,萧默候邕宾客云集,因谓李曰:“公常不许诚书,昨所呈数纸,幼时书,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邕愕然曰:“试更取之。”及见,略开视,置床上,曰:“子细看之,亦未能好。”(选自《封氏闻见记》)
6 李邕鉴真迹的译文萧诚十分擅长书法,李邕也自己写东西说自己擅长鉴别书法。两个人都住在南中。萧诚写了副字认为不错,就拿给李邕看,李邕却不赞许他,萧诚对李邕挑剔自己的做法很不满,就造了几张假的古字画,天天把玩,把字画弄得很旧,看见的都说这是数百年前的字画,萧诚对李邕说:“我有王羲之的真迹,珍藏了很久,现在想拿给你看看。”李邕很希望看看,萧诚故意拖延数天,不肯拿出来。后来两人谈及此事,李邕执意要求看看,说:“你答应了却不让我看,不是在骗我吗?”萧诚于是让家仆回去取来,家仆没拿到,惊呼:“前几天有客人来,见过这幅画,估计被他偷了。”李邕信以为真,萧诚过了很久说:“我放在某个地方,后来忘了。”就让李邕跟着去取,到了地方后,李邕观摩了很久,没怀疑是假货,说:“这样的真迹我这辈子都没见过。”在座的都认为李邕说的是对的。又过了几天,等到李邕的客人们都聚会,于是萧诚对李邕说:“你从来都看不起我的书法,前几天给你看了几张我小时候写的字,你怎么就认为它是王羲之的真迹,鉴别的能力在哪呢?”李邕大惊说:“你再拿来我看看?”看到后,稍微瞟了几下,扔在床榻上说:“现在仔细看看,还是不怎么样。”
7 将文言文《御史梁皙次先生传》整篇文章翻译为白话文参考译文:先生姓梁,名熙,字叫缉,皙次是他的别号。
先生出生于一个世家大族,年幼时就不喜欢富贵子弟的习气,爱读古书,名声与利益毫不看重。对诗歌,特别喜欢陶渊明,年少时就写有诗句:“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
老人们很诧异。十三岁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县学生员,文才的名声很大。
顺治三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顺治十年又考中进士。到西安的咸宁担任知县,在神面前发誓,不因为一文钱的原因来玷污连自己的名声。
对待百姓就如家人,政绩在西安府所辖地区最好。在咸宁任职半年,就到云南道担任监察御史。
这时,世祖章皇帝正重视地方官员向朝廷进言途径的开放,台、省的官员个个都逞强好胜、趾高气扬,往往表现得严酷凶悍,来博取高的名声。唯独先生淡泊宁静,在宫中当直结束,回家就过着清闲幽静的隐逸生活,整日平静地坐着,就如一个脱离寺院的僧人。
有闲暇就和他的好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等人到丰台、草桥一些圣地去游玩,有时在寺庙、道观相聚宴饮。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
只有先生默默地坐着,或微笑,但不说一句话。偶尔说一句,大家就觉得自己不足而若有所失,觉得自己说的不得要领。
先生本来就沉迷于佛经,对三藏(经、律、论)十二类的书没有不研究的,对《楞严》尤其明了“悟、初、因、证、果”的要义。我每次经过他的住处,除了绳床、药灶外,只有几卷经论罢了。
先生到秦地任茶马司巡视,极其贫困。有人向他建言(谋取钱财),他却笑着说:“我已经仔细考虑过了。
做官谋取利益,是替子孙打算罢了。如果子孙没出息,而又为他们积聚了富裕的财物,三种坏事就会随之而来:一是偷窃、劫夺的人,二是赌徒,三是娼妓及优伶。
我担心这三蠹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在京师,每天都怀有辞官回乡的想法,就嘱托长洲的文点画了一幅《江村读书图》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我们这些人都替图画写诗。
不久,他就称病回到家乡。淄川高念东侍郎赠给他一首诗,说:“燕台襥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
大概说的是实情。回归家乡后,更加耿直方正,固守自我,不和当权的人来往。
同榜录取的王中丞到河南担任巡抚,多次送去的礼物,一件都不接受。回信说:“我一生的癖好就是酷爱古代的碑帖,和古人品尝龙团茶、享有廷珪墨的意思是一样的。
听说宋仲温书写的《兰亭十三跋》的摹本在松江府亭,赵子昂书写的《铁佛岙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如果能各自馈赠一件,我将非常感谢。”他高尚的操守就像这样。
先生对古文不多写,如果有写的,一定符合古人的规矩法度。而那些写“禅悦”的文章更好。
8 《晋书 王羲之传》译文译文: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
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
他特别擅长书法,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
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 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
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
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
王羲之曾和一样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王羲之生 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
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
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
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棐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
他的书法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
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
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羲之竟然不顾,王述深以为遗憾。”
原文: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尝至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又常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白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扩展资料:
唐太宗对这些著作都不甚满意,于是下诏重修。唐代《晋书》初称为《新晋书》,后来十八家晋书渐有亡佚,该书就被后人直接称为《晋书》了。
唐修《晋书》的基本史料来源主要是“十八家晋书”,而其中以臧荣绪和王隐的《晋书》为主,此外利用了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干宝的《搜神记》和沈约的《宋书》志文中的一些材料。正应为这个原因,后世对唐代修的《晋书》的取材方面多有垢病。
另外,该书从唐太宗下诏修撰的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到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历时不足三年便修撰完成。虽说是在官方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下完成的,但难免也。
《富山春居图》有众多摹本,说明该图卷对后世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摹本的数据,解读其中蕴藏的一些信息。
高筠在其《富春山,诗意的安居地》论述中,就列出了一系列的仿家名单。
《富春山居图》明清来多有临(摩)仿作品问世,明代画家黄潜、沈周、董其昌,清代画家张宏、唐宇昭、周世臣、沈颠、邹之麟、恽向、"四王"、程正挨、弘仁、于玉峰、于燕台、吴历、伟寿平、蒋锡爵、高岑、张宗苍、张庚、董邦达、王宸、方熏、奚冈、江士相、王学浩、近代则有余寿康、金城、吴湖帆等, 都临仿过《富春山居图》。其中沈颤、邹么麟、王翚、于燕台、王原祁等人曾反复临习。
在众多的仿本中,也有各式的情况,而见于诸多论述中。
王小红在《《富春山居图》原貌考》一文中,以摹画者与《富春山居图》相互关系的角度,将仿本归纳为如下几种。
(一)曾经收藏过《富春山居图》的画家的临摹本,如沈周。
(二)亲眼见过《富春山居图》的画家临摹本,如张宏,周世臣。
(三)《富春山居图》高仿本。
(四)没有见过《富春山居图》真迹,但一再临摹,如王翚。
徐邦达在《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真伪本考辨》一文中,以论述者与摹本的角度,将仿本归纳为如下几种。
(一)亲见过仿本。
(二)听说过仿本
当然这里说的“听说过”,不是“道听途说”,而是未见,但却是有记录的。
对于流传在世的各种卷本,通常有几种名称:
真本:也就是原件,也叫真迹。
摹本:是真本的影写本,与真本基本相同。
临本:是比照着真本,写,或画。
临本还有一个,就是背临,就是将原件记忆在脑子里,然后再画出来。
在《富春山居图》的众多版本中,这几种形式都有。在真本之外,好一些的,是摹本和临本,见到了真本;差一些的,是以摹本或临本为蓝本,进行的再摹写。
与其他画作相比,《富春山居图》的真本确实流传在世,是一个很幸运的事情,虽然经历了“焚毁”,却还是保留了大部分的内容。在没有“焚毁”之前,也有做过摹写,留下了摹本。之后,各种形式的仿本,就都有传世。
表中所列32人,都已各种方式做个《富春山居图》的摹本,而有记载的、以及传世的仿本有近60卷。这些数据很是可观,说明人们对于《富山春居图》的态度。
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当然也是有原因的,可以从上述列表中,以及时代背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性的解读。
1摹本的绘制时间。
图卷自问世起至沈周在世,近160年,少有摹本,或许这段时间里,市面上还不知道有此图卷,以及人们对图卷尚无认知,直至沈周获此画卷以后,在圈内极为推崇,而使图卷广为人知,也因此使得沈周痛失图卷。再至董其昌在世,已有286年,这期人们对图卷的认知提高,开始有摹本出现,也与董其昌的推崇有关。
在公元1651年以前,也就是图卷被“毁损”之前,约有15个摹本问世。
在此之后,图卷的流传频繁,并多在官宦之间,及至进入宫廷。这时对图卷的认知更广,及至备受推崇,虽无法得到真迹,也希望有摹本,也就有了应邀的摹本。还有的是自己喜欢,而作摹本。至乾隆收图卷入宫,有不少于45个摹本。这些摹本多有记载,一些还传世至今,分别收藏在各地。
2摹本作者的地域。
在32个摹本作者中,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江浙一带的,明清之际,江浙一带绘画极为兴盛,有很多的派系、门类,并有多个代表,这些人相互传承,形成画风。比如有“四王”、“四僧”等代表,更有“吴门画派”的说法。
3摹本作者的职业
摹本作者几乎都是名流,官宦,名流,文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僧人、道士、宫廷画师,等等,也说明图卷的品味。
4摹本作者的画风
摹本作者的画风也无一例外的以“山水”为主,有的兼作“花鸟”、“书法”等,而图卷本身就是“山水”画,更有“画中兰亭”之誉,摹画者巨,也是正常。
5董其昌的推动
董其昌推崇《富春山居图》,对其传人有很大影响
董其昌提出“画有南北二宗”之说,并影响康乾。董其昌还提倡“山水画的仿古之风”,以致滥用,且将“文人画”纳入“南宗”,杨南抑北,将文人画的地位提高。
在南派画家中,多以董其昌为是,以之为师,且师传有序。
6吴风的形成
自“元季四大家”至明代“吴门画派”,江南一带活跃的艺术氛围带动了此地普遍研习、收藏山水画的长久热情,相应地在技艺高超的画家群体中也出现了不少以仿制前代名家以牟利的现象。
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摹习《富春山居图》或称为一个标志,也使得有众多摹本的原因。
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现象需要思考,既《富春山居图》似有“阳春白雪”之意,看图卷的流传轨迹和摹本的去向,只是文人、官宦热衷于此卷,而其他人等,似乎对此卷并无热情。也由于这样的特殊人群,所以图卷少有流于市井的记载。在对真本和摹本的记载中,似乎只有沈周一次,见图卷真本于市井,之后都是在藏家之间流传,当然价格更高。
与其他画作相比,要读懂《富春山居图》似乎更难一些,因此要模仿此卷以图牟利,并不容易。如果看一下蒋勋解读的《富春山居图》,如果没有相关的准备知识,简直就是如同天书,图卷更多的是隐喻和暗喻。对比《清明上河图》,虽然也有技法,有隐喻和暗喻,但是就画面的表现上看,至少其展现的故事性、纪实性,是可以读出来的。
可以用一个比喻,比如我们的饮食,当然美食需要由专家来解读,品味、搭配、烹饪、技法,营养,等等,假如对这些都全然无知,也可以品味,看形、品味,知酸甜苦辣,知软硬顺滑。《富春山居图》只能是“阳春白雪”,难入“下里巴人”之境,因此市井少见。
另一方面,还有一个现象,也是有趣,就是《富春山居图》没有院本。典型的,《清明上河图》也有多个摹本,同时还有多个院本。有记载的就有7卷,传世的也有4卷。那么不由得让人不想,《富春山居图》为什么没有院本。
《富春山居图》也深受乾隆的喜爱,对于《子明卷》爱不释手,乾隆在画卷上题字、作诗几十处,足见其心事,而乾隆却没有让宫廷画师作院本,还真不知道乾隆皇帝的内心深处到底是怎么想的。
在宫廷画师中,不乏高水平画师,而在众多的摹本作者中,也有的就是宫廷画师,比如王翚,可是王翚没有机会做院本。
那么另一个问题,就是文人画与风俗画、界画的差异。
风俗画,尤其是界画,不被文人所认可,常常被赋予呆板、没有创新,而不入文人的法眼,而实际上,界画也是绘画的基本功底,不管是什么画师,都可以做的。还说王翚,自然是山水画的高手,同时也是界画的高手,多卷本《康熙南巡图》就是王翚支持做的。
当然作不作院本,不是画师的事情,画师无权决定,应该是康熙乾隆的事情,或许这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资料
[1]沈莹论王翚艺术中的“摹古”其社会地位的转变[J]美术研究,2016(03):83-87
[2]高筠 富春山,诗意的安居地[D]南京师范大学,2015
[3]王小红《富春山居图》原貌考[J]书画世界,2011(06):4-15
[4]徐邦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真伪本考辨[J]中国书画,2010(04):10-17-42-51
[5]陆家衡王学浩及其山水画艺术[J]中国书画,2006(05):4-16
[6]杨伯达董其昌与清朝院画[J]新美术,1993(01):37-43
兰亭的摹本比较有名的都是唐代的,冯承素临摹兰亭序的版本叫神龙本。是公认最符合原作的,并不是因为冯承素水平特别高,而是因为他选择勾填法,先描边,然后填墨,基本符合王羲之原作的样子,但是其他大家,褚遂良,欧阳询临摹的时候加入了自己的风格,也称为摹本,但和原作相比有差距,摹本就是后代名家临摹前代名家的作品。
需要满足以条件进行开启系统:
(1)开启「尘歌壶」系统
(2)完成任务「翠石砌玉壶·其二」(前置魔神任务:「迫近的客星」第一章 第三幕,冒险等阶达到28级)
紧接着满足下列条件,即可使用摹本:
(1)已持有的摆设比例达到90%以上
(2)持有当前摹本所需的摆设(即列表中有特殊标记的摆设)
特殊标记的摆设一般是地基,没有地基就不能在上面放置摆设,所以必须持有它。
4使用摹本
注意:使用摹本将[[覆盖]]对应区域已有的布设,注意保存自己原有的布设,避免出现惨剧。
注意:摹本内未持有的摆设则[[不会被布设]]。不防看看是不是没有满足一上条件!
以上就是关于真迹与摹本文言文全部的内容,包括:真迹与摹本文言文、试读《富春山居图》摹本、《兰亭序》的摹本是什么意思 就是这个摹本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