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核孔的蛋白质是核孔素。约有一半的核孔素典型地包含α螺旋和β螺旋团,或包含结构域,因为另外一半的一级结构中包含许多重复的缩氨酸、苯丙氨酸及甘氨酸,所以这一半表现出蛋白质自然发展所形成的典型结构特征。
不同生物的核膜孔具有相同结构,并以核孔复合体的形式存在。它的内外口径约为70~80毫微米,通道的直径约为9毫微米。核膜孔内外口的周边均有对称排列的8个球状颗粒,其直径约15毫微米;中央尚有一个中心颗粒,直径约30毫微米。
具体见:>
我倒是认为核孔是核膜的一部分,就像通道蛋白(膜蛋白)属于细胞膜的一部分核孔无非就是口径稍大一些
核孔说到底就是核孔蛋白插入到核膜上,组合形成了一个中心有通道的蛋白,这和膜上的通道蛋白本质上是一样的既然通道蛋白算是细胞膜的一部分,那么核孔复合物也算是核膜的一部分
不是。
生物大分子包括核酸,蛋白质等多种物质,而核酸中的DNA这种大分子就不能通过核孔随便出入,而RNA便可以。
核孔不是简单的孔洞,它控制物质的通过不光依靠孔径的大小,还依靠核膜,核孔周围的各种蛋白质,所以即使是直径小于核孔的物质,也不一定能顺利通过核孔。
蛋白质和RNA能通过核孔。离子可以通透核膜,比较小的分子,如氨基酸、糖类、鱼精蛋白、组蛋白、RNA酶和DNA酶等也可通过。
核膜对核内外物质的交通有高度选择性,离子和小分子的通透是由核膜调节的,而核酸、蛋白质大分子的通透则是由核孔复合体的选择通透性控制的。如果把原来存在于核内的蛋白质(如组蛋白、RNA 聚合酶等)注射到细胞质内,便能浓集到核内。
而非核内蛋白,分子量超过 60000就很难通过核膜进入核内。推测核内蛋白质分子结构上可能含有特别的信号肽段,使它们能选择地通过核膜而集中到核内。至于一些体积显然大于核孔复合体有效通路的蛋白质和核蛋白颗粒(如核糖体亚基的分子大小达15纳米)则假定是由于分子构象从球形变成棒形而得以通过的;或者由于与核孔边沿的某些受体分子的相互作用,使孔径扩大而得以通过的。
扩展资料:
细胞核膜的组成:
核膜由内外两层单位膜组成,每层膜厚约65毫微米,两层膜间隙宽约10~30毫微米,两层膜之间的间隙,称核周隙,核周隙中也含有酶。
核膜外层的外表面附有核糖体颗粒。有的细胞中,外膜与粗面内质网膜相连续,因为内质网膜与质膜是连续的,所以核膜间隙似乎与细胞外相通。
核膜内层的内表面上,有一层由多肽物质组成的网架,其作用是保持细胞核的形状和附着染色质纤维;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对核膜的破裂和重建有一定的作用。
核膜上还有许多散在的孔,称为核孔,在核孔周围,核膜的内层与外层相连。核孔是核与细胞质进行物质交换的孔道。
核膜并不是完全连续的,有许多部位内外膜互相连接,形成穿过核膜的核孔。(注:无法用光学显微镜看见核膜)
参考资料:
这是一道高三的生物题目、
关于细胞核的核膜是这样介绍的:核膜包围在细胞核外面,由内外两层膜构成,把细胞质与核内物质分开。在核膜上与许多小孔,叫核孔。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孔道。大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过核孔而进入细胞之内,如细胞内的信使RNA。既然大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过核孔而进入细胞之内,那么小分子能不能自由出入呢?核膜对细胞质与核内物质之间的物质交换还有没有选择性呢?这里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核被膜、核孔与物质交换的关系。
核被膜位于间期细胞核的最外层,它的出现为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提供了时空隔离的屏障。由于它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它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核被膜将细胞分为核与质两大结构与功能区域,DNA复制、RNA转录与加工在核内进行,蛋白质翻译则局限在细胞质中。这样就便于对基因表达进行精确的控制,避免了彼此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的高度有序性;同时核被膜还能保护核内的DNA分子免受由于细胞骨架运动所产生的机械力的损伤。另一方面,核被膜并不是完全封闭的,核质之间有频繁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物质运输的方式分为通过核孔和不通过核孔两种方式。
核被膜由内外两层平行但不连续的单位膜构成,厚度均为75nm, 膜间有20—40nm的透明空隙称核周间隙。核被膜可以向其他生物膜一样利用其选择透性对一些小分子和离子进行选择性的输入或输出。用微电极插入昆虫唾液腺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可测出核膜内外有大约12mv的电位差,这说明核膜对离子出入细胞核也是有一定控制调节作用的。
内外膜常在某些部位互相融合成环状开口,称核孔。在核孔上镶嵌着一种复杂的结构,叫核孔复合体,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 主要是通过核孔复合体进行的。1949—1950年间,HGCallan与SGTomlin在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两栖类卵母细胞的核被膜发现了核孔,随后人逐渐认识到核孔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孔洞,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复杂结构。1959年MLWatson将这种结构命名为核孔复合体。迄今为止已知所有真核细胞在细胞分裂间期普遍存在核孔复合体。另外,在新课标高中生物的表述里,一般浅显地认为DNA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事实上病毒的DNA是可以进入的。
核孔复合体镶嵌在内外核膜融合形成的核孔上,直径为120~150nm, 其中一部分结构嵌入核被膜内。从结构上看,核孔复合体从核外(胞质面)向核内(核质面)依次由三个环状亚单位构成“三明治”式的结构;其成分主要由蛋白质构成,其总相对分子量约125000×103,共有约1000多个蛋白质分子;从功能上看,核孔复合体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跨膜运输蛋白复合体,并且是一个双功能、双向性的亲水性核质交换通道。双功能表现在它有两种运输方式:被动扩散和主动运输。双向性表现在既介导蛋白质的入核转运,又介导RNA、核糖核蛋白颗粒(RNP)的出核转运。
1、通过核孔复合体的被动扩散:核孔复合体作为被动扩散的亲水通道,其有效直径为9~10nm,有的可达125nm,即离子、小分子、以及直径在10nm以下的物质原则上都可以自由通过。通过 核孔复合体的扩散速度与分子大小成反比,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103 的小分子可以自由扩散,17×103的蛋白质在2min内可达到核质间的平衡,44×103的蛋白质需30min达到平衡,而大于60×103的球蛋白则几乎不能进入核内,依据这些资料分析, 核孔复合体是一个圆形的亲水性运输通道,估计其功能直径约为9nm、长约15nm。对于球形蛋白质这种有效直径相当于允许相对分子质量40×103~60×103以下的蛋白质分子自由通过核孔。但并非所符合条件的蛋白质分子都是自由出入的,有些蛋白质相对分子量虽小,但带有特殊的氨基酸信号序列,因此是通过主动运输运进核内的;或者本身没有信号序列,但可以与其他具信号序列的物质结合,一起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核内。所以,核孔复合体的被动扩散并不意味着所有直径小于10nm的小分子在核膜两侧的分布都是均匀的。
2、主动运输:生物大分子的核质分配如亲核蛋白的核输入、RNA分子及RNP颗粒的核输出主要是通过核孔复合体的主动运输完成的。其运输具有选择性及双向性。其选择性表现在以下方面:(1)对运输颗粒大小的限制,其功能直径比被动扩散大,约10-20nm,甚至可达26nm。比如象核糖体亚单位这样大的颗粒也可以通过核孔复合体到细胞质中。(2)通过核孔复合体的主动运输是一个信号识别与载体介导的过程,需消耗ATP的能量。(3)具双向性。即可把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组蛋白、核糖体蛋白等运进核内,又可把mRNA、装配好的核糖体亚单位等从核内运到细胞质。
所以,由于核孔复合体的存在,核膜并不像想象的是全透性的,而是有选择透过性的
以上就是关于核孔的组成结构全部的内容,包括:核孔的组成结构、核孔有多大、核孔是核膜的一部分吗 RT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