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礼仪的对象不同
1、冠礼:冠礼的对象是汉族男子。
2、笄礼:笄礼的对象是汉民族女孩。
二、行礼年龄不同
1、冠礼:冠礼是男子长到二十岁时所举行的一种束发加冠礼节。
2、笄礼:笄礼通常是在女孩子十五岁左右行礼,是女孩子一生中很重要的一个仪式。
三、礼仪特点不同
1、冠礼:冠礼中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所谓“束发”。发型自己说了不算,戴帽子更是事关重大,那需要一个庄严的仪式,就此宣告成年。
2、笄礼:笄礼中由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插上一根簪子。发式的改变意味着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已经成年,可以嫁人了。
在当代社会,每当青少年年满十八岁之时,很多地方都会为他们举办成人礼。成人礼并非当今社会的新鲜产物,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属于中国礼仪文化的一部分,延续了一千多年,才逐渐演变成我们今天所见的成人礼。
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在礼仪方面极为重视,所以礼仪文化也是极为繁琐的。我们来谈谈古代的成人礼, 成人礼是少男少女到成人年龄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古代社会流行着“男子二十弱冠,女子十五及笄”,这象征着一个人从孩童、少年进入了成人、自我成熟的新阶段。其中的弱冠指的是指古代男子在年满20岁之时要举行冠礼;而及笄,指的是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那成人礼上都有哪些讲究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男子的成人礼——冠礼 。冠礼起源于周朝时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男子举办这项礼仪之时须年满二十岁,通常情况下,冠礼要在“家庙”之中举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之为“东房”,需要身穿古制所规定的汉服举行冠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冠礼仪程分别为:幞头、帽、巾。行礼动作方面,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手藏在袖子中,举手加额,鞠躬到九十度,随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其次是女子的成人礼——笄礼。古代时候及笄礼包括以下步骤:迎宾 、就位 、开礼 、笄者就位 、宾盥、初加 、一拜 、二加 。笄礼作为女孩子的成人礼,即当女孩子年满十五岁的时候,就要受笄,在行笄礼之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 同时也表示女孩子到了出嫁的年龄,比如“年已及笄”。
成人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人生仪礼,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成年礼一般会举行隆重仪式。
对代表未来的青年,通过一定的仪式作为成人的标志,社会予以承认又予以管理和约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成年礼仪培养起受礼者的社会责任心和义务感,其重要意义不可抹杀。在传统冠笄礼消泯很长一段时间后,海峡两岸几乎是同时悄然兴起了举办集体成人仪式。
扩展资料:
据载,中国台湾自上世纪90年代每年举办一次古典式成年礼仪。孔庙大成殿前,参加成年礼仪的年满20岁的男女 青年共300多名,男的穿蓝色长袍,女的穿白衣黑裙。
在鸣钟鼓、上香、献爵、献馔、读祝文之后,全体向至圣先师孔子神位行三鞠躬礼。然后,由12名代表走到铺红毯的受礼台上,由贵宾们将黑冠戴在男生的头上,女生的长发上则别上一支银色簪子,象征着“加冠”和“及笄”。
古代人普遍结婚年龄都很小,很多十几岁就结婚出嫁了。那古人到底有没有限制结婚年龄和成年年龄呢其实古人对于成年礼要比现代人重视多了,还有专门的冠礼和笄礼这种仪式。过了成年礼就证明可以结婚生子了,中国历史上不同的朝代,对于男女成年的规定年龄都有所不同。如果是像汉朝初期,刘邦想要大家多生孩子,所以就把结婚生子的年龄定低一点,人口比较稳定了那这个年龄就定高一点。不过和现代人相比,虽然成年的时间差不太多,但是结婚就算很晚了。
生在古代,留什么发型十分讲究,那里隐含着一个少男少女的年龄密码。
三四岁至八九岁,一般是自然下垂的短发,这个年龄段统称“垂髫”。到了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男孩儿们会把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叫“总角”。
到了十五岁,男孩子们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所谓“束发”。发型自己说了不算,戴帽子更是事关重大,那需要一个庄严的仪式,就此宣告,你成年了。
在我国古代,不管男孩女孩,一到成年就要举行特殊的成人仪式,改变发式,男戴冠,女配笄,分别叫做“冠礼”和“笄礼”。
“冠”字从古文字形上看,最初是“用手戴帽子”的意思,由此演变为指帽子。不过古代的帽子跟现在的不同,更像是头上戴的一种装饰物,而且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佩戴。
冠礼是古代为贵族男子举行的加冠仪式,以示成人。具体做法是在宗庙中将接受冠礼的人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
《礼记·曲礼》曰: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说,男子到了二十岁的时候,要戴“冠”并取“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择偶成婚的资格。
《礼记·曲礼》:二十曰弱冠。意思是说,二十岁时身体尚未强壮,但要举行冠礼。因此,“弱冠”一词就用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清代袁枚在《祭妹文》中写道: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大意是说,我二十岁左右前往广西,你拉住我的衣裳伤心大哭。
我国古代对冠非常重视。不仅男子成人时要加冠,而且冠一旦戴上,轻易不会摘下。《左传·哀公十五年》中记载了子路“君子死,而冠不免”的故事。
讲的是孔子的重要门生子路在卫国期间遭遇政变,在激烈的战斗中,他冠下的丝缨被击断,就在他从容结缨正冠的瞬间,被人谋害。子路因此被后人看作是为捍卫冠冕威仪而死的第一人。
古代在戴冠这件事上不但尊卑有别,而且男女有别。在唐代以前,妇女是不能戴冠的。唐代以后,贵族女子才可以戴冠。所谓的“凤冠霞帔”,是只有贵族女子才有资格佩戴的装束。
古代女子发饰多种多样,有笄、簪、簪花、钗、梳钗、环、步摇、凤冠、华盛、发钿、金钿、银钿、扁方、流苏、梳蓖等。
与男子的冠礼相对,女子的成年礼叫做“笄礼”。《说文解字》曰:笄,簪也。“笄”就是古人盘头发或者别住帽子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开始加笄,由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插上一根簪子。发式的改变意味着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已经成年,可以嫁人了。
《礼记·内则》中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汉代经学家郑玄对此的解释是: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后来,人们就用“及笄”一词,指称女子年满十五岁。
例如《儒林外史》:鲁老先生有个令爱,年方及笄。而“笄年”是指女子初加笄之年,即十五岁。例如白居易《对酒示行简》: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意思是说,我还有两个年幼的妹妹,十五岁了,还没有嫁人。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形容女子,尤其是年轻女子的年龄,有很多美好的词语,比如“豆蔻年华”。“豆蔻”是一种形状奇异的美丽花朵,古人常用来比喻少女。
唐代诗人杜牧在《赠别》一诗中写道: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是形容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姿态轻柔美好,如豆蔻初放一般。因此,人们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其他如女子十六岁称“碧玉年华”,二十岁称“桃李年华”,二十四岁称“花信年华”等,也都是拿美好的事物作比,形容女子的青春韶华。
冠笄的意思是:指固定冠的簪子。
冠笄,汉语词语,拼音为guàn jī,指固定冠的簪子。
出自:《宋史·礼志十八》:“冠笄、冠朵、九翬四凤冠,各置于盘,蒙以帕。”
例句:
1、出行订盟嫁娶会亲友开市忌:开仓冠笄。
2、传统的贯穿人生的礼仪主要有诞生礼、冠笄礼、婚嫁礼、丧葬祭礼等。
导语:今年我们来看看一个老黄历术语,“冠笄”这个词在古汉语中是很常见的,但是现在冠笄是什么意思很多人都不挑了解。因此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冠笄的含义是什么。简单来说冠笄就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成年礼,冠代指男子,笄代指女子。
老黄历术语:冠笄是什么意思
「冠」指男「笄」指女,举行男女成人的仪式,称之为冠笄。成人后,代表可以结婚了。
古代成年礼。冠指冠礼,亦称结发,加冠,是男子达20岁时举行的成年礼。行此礼后,表示男子已经成人,可以结婚成家了。笄指笄礼,又称结发、加笄,是女子达15岁时举行的成年礼,行此礼后,表示女子已届婚龄。
笄礼
笄礼作为女孩子的成人礼,象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在举礼的程序等问题上大体和冠礼相同。但也有许多问题需要另行强调明确。
一、行礼的意义
笄礼的古义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础上的,所以其中有一些明显的时代烙印,笄礼的古义,是女子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所行的礼。明显将女子的社会责任缩定在狭小的范围内;不过,我们不应该以时代的限制为由就放弃仪式本身的神圣和象征作用,实际上,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新意。我们会发现,笄礼的象征意义和冠礼一样重大,同样是对人生责任、社会角色的提醒——当然,这个社会责任的内涵是根据时代的进步调整了的。女子需要独立、自强,不过女子的自强不需要以男人强大的方式来湮灭自己的柔美。关于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我们其实已经走了误区,女子要“平等”,举手投足间向男人看齐,没有了优雅,多了几分粗鲁……所以,在女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她如何正确认识美丽和自强的关系,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事。我们必须承认,笄礼的行礼方式带有女性特有的柔美:一头长发,一根发笄,细心梳成一个秀美的发髻,郑重簪上发笄……这一过程体现了女性的柔美,暗示了女子将以与男子不同的方式支撑起我们这个世界。
二、行礼年龄
《周礼》及古代习惯,都是十五岁左右行笄礼,最迟二十岁。考虑到时代发展、笄礼意义的调整,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要读书,完成学业。所以,这个时间放在高中毕业18岁为宜。
三、行礼日期
关于这个日期,前面冠礼部分已经详述,故不加追述,只追加一个日子:农历三月三-女儿节(上巳节)。这是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华夏节日,但目前只在日本、韩国流传。目前,“女儿节”已经是日本五大重要节日之一了。所以,建议在这一天进行笄礼,不仅是传统礼仪的事,同时对民族节日复兴也有重要的意义。
四、注意问题
笄礼的仪节及用服,文献缺乏记载。但综合各种资料来看,整个行礼程序,笄礼与冠礼基本相同,只在几处细微方面略有差异。
1、宾、有司、赞者等参礼者宜由女性担任。行礼地点宜于堂室。
2、加笄:古礼女子笄礼同男子冠礼一样,也有三加、二加等。冠笄盛于盘中,上面蒙以帕,由有司执之。男子三加分别是巾、帽、幞头,女子也有纷繁的钗冠。条件许可下,可分别加笄、簪、凤冠。考虑到现今的实际情况,简化举礼时只一加即可——即由正宾郑重地为女子梳头,加笄。发簪、发钗这些东西在今天依然很流行,所以比起男子的首服,要容易得多。笄礼用服,文献几无记录,所以,下面的关于笄礼的仪程,我基本上是参考男子冠礼来的。
想查询更多黄历术语解释,请点击 》》》 黄历术语解释
及笄是指古代女子长到15岁时,将头发扎起来,带簪子的一种仪式,说明女子已经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
及笄指女子到了可以许配或出嫁的年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古语年龄: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
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
以上就是关于冠礼和笄礼的区别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冠礼和笄礼的区别是什么、及笄、弱冠都是什么意思古人的成人礼都有哪些讲究、成人礼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