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顺治皇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清世祖,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6岁即位,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满族。崇德3年出生,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在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日,他去世前5天,顺治帝安排自己的宠监吴良辅代替皇帝出家,并亲眼看着给吴良辅剃发,正式成为和尚。
扩展资料:
顺治登基的时候都是多尔衮摄政的,多尔衮本人对佛教,主要是对藏传佛教十分的重视,因此顺治自由也受到了佛教的熏陶,对佛家的各种典籍也有涉猎。
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召见了海会寺的和尚,并且进行了深切的交谈,加深自己对佛法的理解,他也经常让人在皇宫之中讲解佛经,顺治也为自己取了一个法名叫做行痴。
顺治算是一位热爱佛学的皇帝了,在董鄂妃死后,他真的想要当和尚,让玉林秀的弟子给自己剃度,谁都不能劝阻。
而孝庄太后,将玉林秀给召唤到北京城来,玉林秀当众架起来火堆要烧死自己的弟子,顺治的出家之路才被断绝了。
但是这一次出家没有成功,顺治很快就死了,很多人猜测是因为长期的压抑,加上自己的感情寄托也失去了,所以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在董鄂妃去世的一百天之后,顺治帝患上天花离世了。
参考资料:
历史上本是皇帝然后又当和尚,史料记载的只有一位:梁武帝萧衍
1、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 ),字叔达,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萧衍亲自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二十七日萧衍还俗。
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
2、清朝顺治虽由茆溪森剃度,但大觉禅师玉林琇劝阻顺治帝削发为僧,顺治听从了他的谏议,允许蓄发,暂时罢了出家的念头。
3:明朝朱允炆据万历《钱塘县志·纪制》记载:“东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为僧至此,“。朱允炆在东明禅寺出家为僧,但朱允炆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个未揭开的历史之谜。
扩展资料:
(1)梁武帝萧衍,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502年-549年在位)。出身兰陵萧氏,为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 。
萧衍不仅几次入寺做和尚,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这使得他没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现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萧衍也是刚愎自用,乱建佛寺不听劝谏,导致后期的政绩下降。
(2)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病逝于承乾宫,福临陷入了痛苦之中,而政治上的苦闷也困扰着他。这时只有佛法使他还有所寄托,所以他再萌生出出家之念。大约在九、十月之交,福临决心出家,由茆溪森剃度成了光头天子。
后经大觉禅师玉林琇劝阻,福临听从了他的谏议,允许蓄发,暂时罢了出家的念头。福临虽然不再出家,但内心已然完全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3)湖南永州新田县发现明代遗址大观堡,疑为建文帝朱允炆避难行宫。后经部分文物和史学专家多方求证,认为建文帝极有可能避难新田,在全国多处出现的建文帝‘下落说’中,有的是传说,有的只有族谱,而只有新田县有相关碑刻,经考证涉嫌造假。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福临
百度百科——朱允炆
雍正皇帝并没有出家。
雍正帝即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清圣祖康熙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庙号清世宗,葬清西陵之清泰陵。
雍正在位时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对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去世后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扩展资料爱新觉罗·胤禛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雍正帝在位期间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为改善民生,实行摊丁入亩,使中国人口的暴增。
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一朝,整顿吏治,在中央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并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
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这样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
为了加强皇权,顺治时期恢复明朝内阁。康熙成立南书房都旨在分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泻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军机处的大臣由皇帝挑选,由内阁大臣兼任,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他们的活动都是在皇帝的监督下的,旨意完全是按皇帝的话记录的。可见,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但因它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所以一旦出现之后,便被皇帝抓住不放,不但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愈来愈扩大。
军机处成立之后,排除了王公贵族,也排除了内阁大臣,使皇帝乾纲独断——既不容皇帝大权旁落,也不允许臣下阻挠旨意。皇帝通过军机处直接向各地方官员下达命令,努尔哈赤以来的议政处就渐渐形同虚设了。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就有了固定助手,可以及时处理政事了,所以他的权力比明太祖还要集中,以前的其他帝王的权力更没法与他相比,他是真正的集权力于一身,总理天下庶务。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禛
“顺治出家”是清宫一大疑案。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顺治因爱妃董鄂病死而消沉出家。后来,康熙又多次陪奉母后游巡五台,遂更有顺治出家五台山、康熙来此寻父之说。历史上顺治确实有意出家,并曾剃度,但最终出家未果。
顺治好佛确是事实
顺治最早是受到天主教的影响。顺治八年(1651年),大学士范文程引见居住在北京的耶稣会教士、钦天监监正汤若望,这位传教士因学识高深很快获得了幼龄君主顺治的好感和敬仰,又因孝庄文太后曾认汤若望为“义父”,所以顺治尊称汤若望为“玛法”,即“爷爷”之意。汤若望利用讲授知识谈论政务的机会,竭力向顺治灌输天主教教义,一定程度上熏陶了顺治的性格和思想。
顺治十四年(1657年),可能是由于太监们的鼓励和怂恿,20岁的顺治召见佛教高僧憨璞聪,从此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渐渐疏远了天主教。自是而后,南方高僧玉林琇、茚溪森、木陈忞、玄水杲先后应召至京,在宫中论经说法,大谈佛理。顺治还请玉林琇为他起了法名“行痴”,号“行痴道人”。他在玉林琇等高僧面前自称弟子,以示尊敬。顺治与僧徒往来甚密、尊礼备至,又广购佛像,可以说他崇信佛教,极为虔笃。
顺治确曾剃度,但出家未成由于多尔衮摄政,顺治苦熬了多年傀儡皇帝的生活;由于与皇后不睦,顺治婚姻生活有过不够美满的一段,这使他一度消极厌世。董鄂(董鄂并非秦淮名妓董小宛,已为史家证实。)的出现,使顺治“火热爱恋”,激起了他生活的波澜。正因为这样,当顺治十五年正月,宠妃董鄂所生的唯一皇子夭亡,两年半后的顺治十七年八月,董鄂妃也突然病死后,顺治痛不欲生,万念俱灰,终于萌发了遁入空门的念头,他命茚溪森为其削发,决心出家。幸亏玉林琇抵京,闻知此事,命人取来柴薪,欲烧死他的弟子茚溪森,加之孝庄文太后竭力劝阻,才使顺治勉强答应重新蓄发留俗。
关于这点,不妨节录几段史料:
其一,著于康熙十九年的《续指月录·玉林琇传》说:玉林琇二次到京(时为顺治十七年,第一次到京为十五年),闻其徒茚溪森为上剃发,即使众聚薪烧森。上闻,遂许蓄发,乃止。”其二,《玉林年谱》载:“十月十五日,到皇城内西苑万善殿,世祖(顺治)就见丈室,相视而笑。”顺治再次申明想要出家的意愿,经玉林力劝,顺治才作罢。所谓“相视而笑”,自然是一个光头皇帝与一个光头和尚的缘故,因为顺治虽允蓄发,此时尚未长起,便觉可笑。其三,《汤若望回忆录》内有这样一段话:“此后皇帝便把自己委托于僧徒之手,他亲手把他的头发削去,如果没有他理性深厚的母后和若望加以阻止时,他一定会充当了僧徒的”。其四,康熙年间杭州圆照寺所刻塔铭中有茚溪森临终偈一首:“慈翁老,六十四年,倔强遣瘟,七颠八倒,开口便骂人,无事寻烦恼,今朝收拾去了!妙妙。人人道你大清国里度天子,金銮殿上说禅道,呵呵!总是一声好笑。”“度”字,显然与剃度有关。
几则史料表明,顺治十七年八至十月间,清帝顺治决意出家,并剃了头发,但出家未遂。顺治死后火化,也证明未曾出家。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紫禁城里的第一位清朝皇帝顺治因患天花病死在养心殿,距董妃之死仅半年。二月初二日,顺治梓官移至景山寿皇殿,停放百日之后于4月17日,由与顺治关系密切的高僧茚溪森主持,在寿皇殿前焚烧火化。第二年5月,顺治的“宝宫”——骨灰坛,由辅政大臣等护送,与董妃的“宝宫”(董妃于死后“三七”火化)一同葬入遵化清孝陵。
关于顺治火化,首先,《清圣祖实录》载:顺治十八年四月十七日,“上(指康熙)诣世祖章皇帝(即顺治)梓宫前,行百日致祭礼。”康熙元年正月初七日,“上诣世祖章皇帝宝宫前,行期所致祭礼。”“康熙二年四月辛酉,奉移世祖章皇帝宝宫往孝陵。”这里,康熙所祭者分别为“梓宫”和“宝宫”,从中可知宝宫所藏已非梓宫原来之尸体,而是尸体焚化后的骨灰。所谓宝宫,其实就是一个骨灰罐。
其次,《五灯全书》引“茚溪语录”,其中有“世祖遗诏召师,至景山寿皇殿秉炬”之语,即指茚溪森主持火化,他是4月16日到京的。“茚溪语录”还有他当时为顺治秉炬的一偈是:“释迦涅盘,人天齐语,先帝火化,更进一步,大众会么寿皇殿前,官马大路。”再次,《旅庵月奏对录》也说,顺治是四月十七日举行火浴,旅庵且作诗记述其事,内有“梓宫璀璨火空腾”之句。
由此可断定,顺治死后火化毫无疑问,这也就证明了他未曾出家。至于清朝帝王中为何只有顺治火化,是因当时才入关十几年,仍遵循满族故土先祖火化之旧俗,抑或是因顺治好佛,而僧人圆寂后需火化,故清廷为这位“行痴”皇帝举行了佛法所崇的火葬葬仪,还是二者兼而有之,这里姑且不论。
至于世祖章皇帝到底是怎么离位的传统上有两种说法。
1:第一种就是世祖章皇帝在顺治十八年因病而死。具体原因是因为爱子、宠妃的相继病亡,福临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击,身体每况愈下,后又染上了天花,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子刻崩于紫禁城内的养心殿,年仅24岁。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的档案支持第一种说法。据历史文献记载,福临确实想要出家,但受到皇宫内保守势力的极度反对,最终未能成行;而不久则死于天花。他也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皈依禅门的皇帝。
:另一种民间传说就是说因爱妃董鄂妃因病去世,爱宗教的福临去当了和尚,而且这种说法一般还把董鄂妃与董小宛当作同一人。根据史学界的考证已经基本否定这种说法。
3:最近历史学家又提出了第三种说法,即炮击致死说,认为顺治在试图征服台湾时,被郑成功的大炮炮击致死。
顺治皇帝。
《清史演义》《清代野史大观》等书中均有关于顺治帝因董鄂妃去世而削发出家的故事,诗人吴梅村也有暗示顺治帝出家的诗句。
传说康熙亲政后,曾经以进香为借口,多次到五台山看望顺治,希望顺治能回到宫中,但是顺治不为所动。
在康熙年间,两宫西狩,经过晋北,地方上无法准备供御器具,却在五台山上找到了内廷器物,这似乎又是一个顺治出家的证据。
扩展资料:
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皇帝名叫福临,是清朝二任帝太宗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无论是按照立嫡以长,还是按照立嫡以贤的传统,他原本都与皇位无缘。
可这位九阿哥却天生有福,不仅坐上了皇帝宝座,而且还凭空捡来一只“肥鸭子”——从李自成、吴三桂的手里夺去了明朝的万里江山。
登上皇帝宝座,福临靠的是皇叔多尔衮和母亲孝庄皇后,窃取明朝江山则因有了大汉奸吴三桂。顺治六岁登基,在位只有十八年,二十四岁便病故。
参考资料:
1、清朝出家的皇帝是顺治皇帝,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病逝于承乾宫,福临陷入了痛苦之中,而政治上的苦闷也困扰着他。这时只有佛法使他还有所寄托,所以他再萌生出出家之念。大约在九、十月之交,福临决心出家,由茆溪森剃度成了光头天子。
2、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年号顺治,在位十八年。又积极鼓励地主、乡绅招民垦荒。对地方官员制定《垦荒考成则例》,按垦荒实绩,分别予以奖惩。同年,编成《赋役全书》颁布天下。这些措施,使濒于绝境的农业生产,开始有了转机。
以上就是关于清朝哪位皇上做和尚全部的内容,包括:清朝哪位皇上做和尚、历史上哪个皇帝当和尚了、雍正皇帝为什么出家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