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无私天地宽,人间正道是沧桑 出自哪里


第一句出自陶铸的诗 赠曾志

重上战场我亦难, 感君情厚逼云端。

无情白发催寒暑, 蒙垢余生抑苦酸。

病马也知嘶枥晚, 枯葵更觉怯霜残。

如烟往事俱忘却, 心底无私天地宽。

第二句出自毛主席的诗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七章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应该是“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最早出处。

我国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先生有一首《赠曾志》的诗,其中第二章写到:

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 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 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

文摘/春回大地

“心底无私天地宽”这是祖父从教为政四十多年的座右铭,这也是他经常教育我们的家风家训。

五十年代,我出生于苏北里下河地区一个偏僻的乡村,童年的美好时光都是在家乡度过的,在家乡读书学习,后外出读大学、工作,一晃就是几十年,岁月匆匆,往事如昨。自记事起,我就知道爷爷是村上小学的校长。

那时的农村,一切还十分落后,百姓的温饱都难以保证,孩子的上学就更为次要的了,要办好学校谈何容易。身为村上小学校长的祖父,为使全村的适龄儿童都能上学读书,接受教育,他经常利用班前班后的时间,走村访户,动员农户送孩子入学,无私地将每月本来就不多的工资拿出一部分来接济贫困学生,资助孩子读书,给有困难的学生垫付学杂费、购买笔墨纸张,甚至还购买衣物送给贫困学生,曾受过他资助的学生有三百人之多。

那时,我家的日子也过得十分的清苦。他常对我们说:“做事要尽职尽力,心底无私,心怀宽广”。

为了孩子们的读书,祖父几乎是顷出所有,“捧着一颗心来”,把自己的一切无私的奉献给了学校,奉献给了孩子们。所有这些,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由于他的工作成绩显著,得到了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嘉奖,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社会的认可。

尽职清廉、严谨无私是祖父为人为事的宗旨。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那时的农村学校,每学年的新生入学前,总有一些家长盼着将不足龄的孩子提前入学,找人托关系,请客送礼。那时经常有村民带着香油、家禽或布料什么的(这也是当时最好的礼物),登门送礼,希望祖父准允他的孩子提前入学,这都被祖父一一谢绝。

为此,祖父从不乱开口子,不徇私情,严格执行上级新生入学的规定。他还告诫家里其他人别插手,决不应许家人收受村民的馈赠和礼品,时常提醒着家人,从点滴注意自己的言行,谨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避免“温水煮青蛙”的悲剧。

由于祖父工作认真清廉,办事“公”字当头,心地坦荡无私。那些因未达目的而一时记恨他的人,时间长了,气也消了,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依然像往日一样敬重他。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祖父经常用这话来告诫我们。他常说:“是你的,拿了舒服;不是你的,永远也不要伸手拿。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那时,每学期的开学之初,学校都要维修课桌凳,剩下的边角料、树棍可作柴火,那时家里做饭的烧草紧张,祖父宁可给附近的困难户,也不让祖母去弄。真正是“不带半根草去。”我们从小就是在祖父良好家风家训的熏陶下长大的。

踏实做事、始终如一是祖父一贯的工作作风。他所领导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镇一流,乃至全县也是为数不多的好学校。七十年代,由于农村学校教师缺乏,领导一再挽留,他一直工作到八十年代初的七十岁才退休,在教育战线上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可他从不倚老卖老,他常教育我们说:“人越是老了越要谨慎从事,做好手头的工作,始终如一,站好最后一班岗。”就这样他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为我们放好了样子,得到了社会的尊敬和百姓的拥戴。

祖父退休后,经常有人来看望他,他很高兴。学生们从外地回来总要带上礼品拜访老师,临走时,他一定会买上土特产以示回赠,常有村民送这送那的,他总是以超倍数额回馈补情。与人来往共事,不带私心,礼尚往来,从不尅亏别人。

“心底无私天地宽”。祖父为人为事以此为座右铭,身体力行,以此为家风家训来教育我们。他说:“一个心底无私、踏实工作的人,不论你走到哪里,你都受欢迎,受人尊重。你的周围是一片祥和,你的天地是无限宽阔。”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从小得到祖父的言传身教,耳染目濡。我参加教师后,走上了学校的领导岗位,从教为政,以祖父为榜样,传承家风,常记家训,勤恳清廉。因此,工作顺心应手,不断登上新台阶。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七章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应该是“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最早出处。

我国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先生有一首《赠曾志》的诗,其中第二章写到:

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 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 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心底无私天地宽已经是最后一句。“心地无私天地宽”出自陶铸写给他的夫人曾志的一首诗《赠曾志》。

原诗:

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

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释义:

我很难再回到战场上杀敌,但我仍然感受到了对我深厚的友谊。寒冷,时光的匆匆,我发白的无情,委屈之后,我不得不压抑心中的痛和痛一辈子。

病老马也感叹自己只能躺在马槽里,枯萎的向日葵也更怕秋霜的摧残。往事已淡忘,心底无私才能感受到广阔的天地。

扩展资料:

陶铸的《赠曾志》读后深感当代的幸运和环境的优越,一些困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现在严峻的斗争的人文关怀,轻松快乐,少不做讨论,内容更应该珍惜,让业务变幻莫测,工作场所,相信公平和情意在天堂和地球,正义,很长一段时间。

这首诗表达了对革命前辈在逆境中正直、诚实、无私的钦佩。陶铸的女儿陶思亮在《一封未寄出的信》中说:这不是一首诗,这是一颗痛苦而坚强的心在跳动,它铸造了你作为革命同志和丈夫的一切感情和信念!

陶铸用松树的风格写道:像松树一样,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能茁壮成长,顽强工作,从不被困难吓倒。陶铸的一生就是松树风格的写照。1978年12月,陶竹10年冤案终于破案,他的骨灰在曾志和女儿的护送下,在陶竹工作多年的广东,被安葬在广州白云山的松树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志 (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铸 (无产阶级革命家、国务院原副总理)

以上就是关于心中无私天地宽,人间正道是沧桑 出自哪里全部的内容,包括:心中无私天地宽,人间正道是沧桑 出自哪里、心地无私,天地宽,谁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9226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