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
2013年底左右开始大规模流行。
“在2011年1月21日,微信 10 for iPhone(测试版) 全新发布,这意味着微信的面世。一晃,8年过去了。8年,微信与大众见面并携手同行,走过了很多的第一次。”很官方的描述,事实上这也是官方的对微信的描述。
至于真说流行,应该是2013年底开始的:大学实习那会,进入国内一家速递公司。刚去没多久,我的直属上级就说,你微信多少,给你推荐个好玩的。“我不常用微信,现在主要用QQ”“那用微信噻,大家都用微信,支付方便”于是,我就开始用上微信。具体时间忘记了,应该是13年底吧。
事实上,自己也没感觉微信有那么好用,可是它也的确莫名其妙的火起来了,直到今天仍是。总结而言,它能够流行起来的原因如下:
1、申请容易,可以用电话号码直接申请,十分的方便。对于没有QQ的中老年人来说简直是福音。
2、实名,其实微信最大方便就是实名,一般人的微信都是实名的,领导找人方便,——其实QQ备注也很方便。
3、中老年人一般都是公司或者机关单位的领导了,形成了倒逼的态势!
微信流行到今天已经很多年了,希望能继续用下去。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即时通信软件,在2012年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最具人气和最富话题的应用,经过2013年的继续发展,建立并稳定了其在移动互联网即时通信领域的绝对优势和垄断地位。在近3年的发展过程中,微信经过多次版本升级,功能越来越丰富,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一般的即时通信工具。凭借QQ庞大的用户基数和产品本身的优秀,微信用户规模增长迅速,创下了中国互联网服务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纪录。据媒体报道,截止到2013年10月,微信用户数量已超过6亿,其中国内用户4亿多,海外用户超过1亿。在海量用户的基础上,微信开始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商业化拓展,一个中国网民手机上的应用软件正在引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浪潮。
但是,对这个新事物,我们如何认识它,并给它一个怎样的定义,成为新媒介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在正确认识其本质之上,如何利用它更好地进行传播活动,实现更好的社会价值也成为新媒介理论研究绕不开的话题。
看着微信从最初的通信工具形态发展到到现在无所不包的形式,EYOUOK对微信的思考和认识也经由盲目热情转向清晰、冷静的思考。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介必然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新媒介的新特征,显示出无限的可能性。面对微信的快速发展,深切感受到需要从理论层面对微信这一新形式的媒介进行系统的、理论性的分析和研究。基于个人的研究兴趣,除了对新煤介保持敏锐,更重要的是充分地认识它,思考如何利用新媒介的特性和优势更好地进行社会传播活动。
近年来,随着3C技术以及Wi-Fi无线布点的发展和成熟,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全面来临。据有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6月底,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804亿,对移动电话的渗透率达687%(移动电话总用户数176亿)。其中,36和TD高速移动互联网用户达456亿(3G用户为319亿,TD用户137亿)。移动互联网延伸了固定场所的PC互联网,附着于移动中的人,使随时随地的连接变得更加的便捷、高效,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正在席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已经成为接入移动互联网的主流设备,并推动着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二者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微信在这种背景下诞生,是互联网由PC时代往移动互联时代过渡阶段的产物,在短短两年内,即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最为成功的应用之一。“两种媒介杂交或交汇的时刻,是发现真理和给人启启示的时刻,由此产生新的媒介形式。因为两种媒介的相似性,这使我们从自恋和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对新媒介的思考会使我们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多几分把握。
从互联网产品角度,微信无疑是一款成功的应用。但是,从新媒介研究视角出发,一款产品的“创新与普及”速度如此之快,一定有其内在逻辑值得我们去探讨。另外,面对微信引发的的“热现象”,亟需从学理层面对这种新的媒介进行一番有益的“冷思考”。
以上就是关于微信有几年了全部的内容,包括:微信有几年了、微信是哪一年开始流行的、微信是哪年有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