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来源的传说来自于《山海经》中的《常羲生月》。《山海经》记载,帝俊有两位妻子,羲和与常羲。羲和生日,常羲生月,所以常羲也被称为月母。
雅称
一月:正月、端月、征月、开岁、华岁、早春、孟春、新正;
二月:命月、如月、丽月、杏月、酣香、仲春;
三月:蚕月、桃月、桐月、季春、晓春、鸢时、桃良、樱笋时;
四月:余月、阴月、梅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正阳、朱明;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郁蒸、天中;
六月: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精阳、季夏;
七月:相月、兰月、凉月、瓜月、巧月、孟秋、初秋、早秋;
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秋、仲商;
九月:玄月、菊月、青女月、季秋、穷秋、抄秋;
十月:阴月、良月、正阴月、小阳春、初冬、开冬、孟冬;
十一月:幸月、畅月、仲冬;
十二月:涂月、蜡月、腊月、季冬、暮冬、残冬、末冬、嘉平月
诗意别称正月──柳月 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二月──杏月 杏花闹枝头,又称杏月
三月──桃月 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
四月──槐月 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五月──榴月 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
六月──荷月 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
七月──巧月 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
八月──桂月 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
九月──菊月 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
十月──阳月 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十一月──葭月 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腊月──梅月 梅花吐幽香,又称梅月
一月到十二月的古称是如下说明。
一月,正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陬月。
二月,丽月,杏月,花月,仲月,仲春,酣月,如月。
三月,桃月,绸月,季月,莺月,晚春,暮春。
四月,阳月,麦月,梅月 ,纯月,清和,初夏,余月。
五月,蒲月,榴月,郁月,呜蜩,天中,仲夏,皋月。
六月,荷月,焦月,暑月,精阳,溽暑,季暑,且月,季夏。
七月,瓜月,巧月,兰月,兰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
八月,桂月,仲商,竹春,正秋,仲秋,壮月。
九月,菊月,暮商,霜序,朽月,季秋,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十月,良月,露月,初冬,开冬,阳月,冬飞,阴月。
十一月,畅月,葭月,仲冬,幸月,龙潜月,辜月。
1十二月,冰月,腊月,严月,除月,季冬,残冬。
农历十二个月别名的部分由来简介,一月又称端月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自为“正”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赢政”的“政”谐音,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为“端月”。
杏月,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二月红杏闹枝头,又称杏月。
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知,又称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槐月,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道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有人称四月为槐月。四月四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提起农历1至12月叫什么月,大家都知道,有人问从一月到十二月的别称都是什么?另外,还有人想问“农历”一至十二月分别称作什么?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农历一至十二月的别称,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从一月到十二月的别称都是什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历1至12月叫什么月
1、农历1至12月叫什么月:从一月到十二月的别称都是什么?
我国对农历月份除了数字顺序的正常称呼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别称。农历1至12月的别称。
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有三个月,这三个月按照次序排列,按照古代排行的称呼孟、仲、季来命名这三个月,比如春天的三个月也就是正、二、三月又称为孟春、仲春、季春;其他夏秋冬的月份也按照孟、仲、季的别称。1月到12月农历。
还有以各个季节植物特征、农事、民俗活动来命名月份的别称,如一月柳树抽芽,由此将一月称为柳月;二月杏花,自然界不少花争相斗艳,由此将二月称为杏月、花月;三月桃树和梧桐树开花,桑蚕养殖季节也是在这个时候,由此将三月称为桃月、桐月、蚕月;四月槐树枝叶,着白色的花,由此将四月称为槐月;五月石榴花盛开,有在门窗上挂菖蒲的风俗习惯,由此将五月称为榴月、蒲月;六月天气炎热,池塘荷叶繁茂,荷花满池,由此将六月称为伏月、荷月;七月兰花清香四溢,由此将七月称为兰月;八月桂花香四溢,由此将八月称为桂月;九月,由此将月称为菊月;十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十一月葭草吐绿头,故称葭月;十二月梅花幽香,称为梅月。
《尔雅·释天》又记载了按照日月交替、变化的月份别称,清代的经学家郝懿行还为此专门作了义疏。阳历十二月又叫什么月。
一月别称陬月,“陬”即“陬訾”,是天上的两个星座,是二十八宿之二的营宿、壁宿,郝懿行义疏:“陬者,虞喜以为陬訾是也。按陬訾,星名,即营室东壁,正月日在营室,日月会於陬訾,故以孟陬为名。”
二月别称如月,“如”即“随从”之意,万物相随而生,如如然也,所以称为如月。
三月别称寎月,“寎”就是“光明、显著”之意,三月阳气盛,万物炳然。阳历1月份农历12月份属什么。
农历一至十二月的别称四月别称余月,“余”是“舒展”之意,郝懿行义疏称:“四月,万物皆生枝叶,故曰余。余,舒也。”阴历的月份叫什么。
五月别称皋月,“皋”是“高低”的“高”、“向上”的意思,五月生,自下而上,而且此时稻穗生长结实开始垂于顶上,所以称为“高”月。农历一到十二月。
六月别称且月,“且”即“次且,行不前进也”,犹豫不前,六月渐起尚未强盛,畏阳,暂时犹豫次且不敢前进。
七月别称相月,“相”是“引导、向导”之意,此时渐渐强盛,遂导引而升。
八月别称壮月,“壮”即“强壮、强大”,此时大盛,因此而称之为壮月。
九月别称玄月,“玄”就是黑色,九月物毕尽,侵寒,其色皆黑,故称之为“玄月”。
十月别称阳月,此月纯气用事,于是嫌其无阳,故以“阳”名之,加以匡正,又叫“小阳春”。
十一月别称辜月,“辜”与“故旧”之“故”同义,十一月阳气复生,正欲革除故旧以更新。
十二月别称涂月,“涂”同“除”,即“去”也,意思是一年将要终结。农历十二月份。
以上就是与从一月到十二月的别称都是什么?相关内容,是关于从一月到十二月的别称都是什么?的分享。看完农历1至12月叫什么月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月份既不属于大月也不属于小月。
大月,阳历的月份分大月和小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唯独2月份只有28天(平年)或29天(闰年),因此二月份既不属于大月也不属于小月。
阳历平年每年分十二个月,大月三十一日,小月三十日,二月只有二十八日,历月的平均值大致与朔望月平均长度295306日相等。
古人称一至十二月分别为什么月
农历十二个月的别称:
正月:端月、元月、隅月、始春、孟春、首阳
二月:杏月、花月、如月、仲春、绀香
三月:桃月、桐月、莺时、阳春、暮春、季春
四月:阴月、梅月、余月、清和、槐序、孟夏
五月:榴月、毒月、蒲月、仲夏、天中、郁蒸
六月:荷月、荔月、林钟、伏月、溽暑、季夏
七月:兰月、巧月、瓜月、相月、孟秋、首秋
八月:桂月、壮月、仲秋、南宫、仲商
九月:菊月、玄月、季秋、晚秋、暮商
十月:良月、阳月、子春、孟冬
十一月:冬月、葭月、辜月、仲冬
十二月:腊月、涂月、嘉平、季冬、冰月
注:正月不是别称,而是农历第一个月的正式名称。
以花命名的农历各月份的诗意别称:正月--柳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二月--杏月,杏花闹枝头,又称杏月;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四月--槐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五月--榴月,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六月--荷月,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七月--巧月,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十月--阳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十一月--葭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十二月--梅月,梅花吐幽香,又称梅月。此外,农历月份还有其它许许多多的别称。
例如:
一月 ,又称正月、端月、元月、月正、征月、初月、孟春、上春、三阳、正岁、开岁、发岁、献岁、肇岁、芳岁、华岁、孟阳、孟陬、毕陬、华聚、首春、首岁、初岁、早春、春王、新正、嘉月、夏正、献春、初春、陬月、寅月、建寅月、太簇月、十三月、三之日、三之月、三微月。
二月 ,又称如月、仲春、仲阳、杏月、竹秋、丽月、酣月、花月、令月、四之日、橘如、盛春、卯月、建卯月、夹钟月。
三月 ,又称蚕月、季春、末春、杪春、暮春、晚春、樱笋时、莺时、密月、窝月、修窟、雩风、桃月、桃浪、桐月、楔月、辰月、建辰月、姑洗月。
四月 ,又称余月、乏月、荒月、阴月、孟夏、首夏、初夏、维夏、圉余、朱明、清和、麦秋、麦候、麦序、麦月、正阳、纯阳、仲月、槐月、槐夏、梅月、兰地、鸟待月、已月、建已月、仲吕月。四月也称“正月”。《诗·小雅·正月》:“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毛传:“正月,夏之四月。”
五月 ,又称皋月、厉皋、恶月、小刑、天中、郁蒸、仲夏、鸣蜩月、榴月、蒲月、鹑月、毒月、午月、建午月、南火月、蕤宾月。
六月 ,又称焦月、季夏、长夏、季月、暑月、徂暑、溽暑、末夏、精阳、且(ju)月、则且、荷月、鸣神月、未月、建未月、林钟月。
七月 ,又称相月、窒相、孟秋、肇秋、首秋、初秋、上秋、新秋、早秋、兰秋、兰月、凉月、霜月、文月、食瓜、瓜时、瓜月、巧月、申月、建申月、夷则月。
八月 ,又称壮月、塞壮、仲秋、中秋、仲商、正秋、桂秋、桂月、竹小春、剥枣月、枣月、草月、素月、酉月、建酉月、南吕月。
九月 ,又称玄月、终玄、季秋、暮秋、暮商、季商、杪秋、末秋、杪商、穷秋、凉秋、霜序、青女月、朽月、菊月、檀月、授衣月、戌月、建戌月、无射月。
十月, 又称良月、阳月、极阳、小阳春、小春、正阴月、岁阳、孟冬、初冬、上冬、开冬、亥月、建亥月、应钟月。
十一月 ,又称辜月、毕辜、畅月、葭月、仲冬、正冬、冬月、龙潜月、雪见月、一之日、子月、建子月、钟月。
十二月 ,又称腊月、蜡月、除月、涂(chú)月、橘涂、荼月、季冬、暮冬、杪冬、末冬、暮节、暮岁、穷稔、穷纪、冰月、椒月、严月、残冬、穷节、星回节、嘉平月、二之日、丑月、建丑月、大吕月。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国历等名称,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定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按照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今年是农历开元4715丁酉鸡年(公历2017128~20180215),我国传统历法比西方历法早2698年,用西元年份+2698即是我国传统历法的年份。
农历的优点:
1农历是定历,它具有天文年历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种天象对应,如它的节气严格对应太阳高度,历日较严格地对应月相,闰月的不发生频率和发生频率对应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其它天象如日出日没, 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连历月也大致对应太阳高度;
2农历历月的天数只有29日和30日两种,且由定朔日规定,人为因素最小,不易随意改动;
3岁首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具有阴月阳年的天文学意义;
4阴阳合历,最体现汉民族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的传统文化;
5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回圈使用;由于它包含节气十分利于四季划分,由于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对气候的影响。
古人称十二个时辰分别为什么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农历十一月、十二月和一月分别被称为什么?农历十一月是冬月,
十二月是腊月,
一月是正月。
一年十二月分别代表什么一年12月代表的花朵是:1月梅花,2月兰花,3月桃花,4月蔷薇,5月石榴,6月荷花,7月栀子花,8月桂花,9月菊花,10月芙蓉,11月水仙,12月腊梅
为什么农历的十二月、一月分别别成为腊月和正月?腊月,为一年之末的最后一个农历月份,俗称为岁尾,又称为冰月、寒月,文人墨客多称为嘉平月。
“腊”,起源于我国上古神农时,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尔雅》载:“凡年末岁初之交,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商朝将过年直称为“祀”即取义于这期间要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这种祭祀活动,古人称之为“腊”或“蜡”,周朝时“腊”专祭祖先,“蜡”专祭百神。秦汉时统称为“腊”,夏及汉后各朝,“腊”皆举行于农历十二月,故世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将举行冬祭这一天称为“腊日”。
一月到十二月分别会开啥花?一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连十里,
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九月菊花初开放,
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藏
古人称男子20,100岁分别为?分别称为:弱冠、期颐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指代成年。
期颐:也称为人瑞。指百岁以上的老人。
希望楼主满意
为什么称十二月为腊月在我国民间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腊月初八为腊八节,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农历十二月为什么叫腊月?在我国远古时代,“腊”本是一种祭礼。在商代,人们每年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的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将冬祀称为“腊祭”。因此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将举行冬祭这一天称为“腊日”。腊日当时并不固定哪一天。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并不吃腊八粥,只是祭祀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节吃腊八粥要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说起。相传,释迦牟尼得道成佛之前,曾遍游印度的名山大川,寻求人生之道。一天他来到人烟荒僻的尼连河,因长途跋涉,饥渴难挨,昏倒在地。这时一个牧女赶到,就把自己带的杂粮剩饭,加上采集的野果,用泉水煮成粥,一口一口地喂他,把他救活。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所以佛徒也称初八这天为“成佛节”。从此,寺院僧侣为纪念此事,每逢腊月初八,便取香谷杂粮煮粥供佛,取名“腊八粥”。
佛教传入中国后,各寺院沿袭这个习俗,并传入民间,演变成一种习俗,逐渐取代了旧时的腊日。时至今日,我国民间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在豫北一带地区还有用腊八粥喂枣树的风俗。用刀、斧砍破枣树皮,将腊八粥糊入斧痕谓之喂枣树。这样来年枣树就可以多结果。民谚曰:“砍一斧,结石五,砍一刀,结十稍。”足见人们期盼丰收的心愿。
另外,在淇县还有腌渍腊八蒜的习俗。是日,将蒜去皮,放置熟醋内腌渍,不久,蒜就变成青色,食之酸脆可口,稍有辣味。群众称之“腊八蒜”。
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民谣曰:“腊八,腊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了,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
一月到十二月分别有多少天?一月:31天二月:28或者29天三月:31天四月:30天,五岳:31天六月:30天七月:31天八月:31天9月:30天10月:31天11月:30天12月:31天
十二月古人花名一月──正月、陬月、孟月、端月、孟春、征月、华月、早春、新正
二月──女月、杏月、仲春、令月、如月、丽月、酣春
三月──寐月、桃月、李月、蚕月、桐月、季月、晓春、茑月、樱笋时、桃浪
四月──余月、槐月、孟夏、阴月、梅月、初夏、正阳、朱明、清和月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郁蒸、天中
六月──荷月、伏月、季夏、旦月、焦月、暑月、精阴
七月──相月、巧月、霜月、孟秋、兰月、凉月、瓜月、初秋、早秋
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秩、仲商
九月──玄月、菊月、季秋、穷秋、杪秋、青女月
十月──阳月、孟冬、良月、初冬、开冬、正阳月、小阳春
十一月──葭月、仲冬、畅月
十二月──涂月、腊月、季冬、蜡月、暮冬、残冬、末冬、星回节、嘉平月
农历二月又称杏月、如月、中和、花朝、仲春。农历二月在阳历年中的是第三个月,是大月,共有31天。在北半球,3月是春季的第一个月,本月节气有:惊蛰、春分。英文中的3月(March)来源于古罗马战神玛尔斯,古代书画题识上,常用农历年月,名目繁多。
在我国的古代,月份的别称是有很多的,每个别称有不同的意思。
每年月份别称
一月通常称:
一月:正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陬月、上春。
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端月:是指历法的正月,斗指寅为春正(正月)。亦指一年的开始为“正”。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
二月通常称:
二月:杏月、仲春、仲阳、如月、丽月、花月、仲月、酣月、令月。
杏月: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二月红杏闹枝头”,又称杏月。
三月通常称:
三月:桃月、春晚、晚春、暮春、蚕月、春日、绸月、季月、莺时、末春。
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春晚、晚春、暮春:三月春晚,即晚春、暮春。
暮春:即夏历三月,或阴历三月。
蚕月:夏历三月。三月,是养蚕的月份,所以叫“蚕月”。
上春:指孟春正月
四月通常称:
四月: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阳月 麦月 梅月 纯月 清和 余月。
正(zheng 第四声)月:正阳之月。
槐月:四月槐花挂满枝,槐树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有人称四月为“槐月”。
五月通常称:
五月: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郁月、呜蜩、天中、仲夏、皋月。
蒲月:五月初五端午节,许多人家悬挂菖蒲、艾叶于门上,用以避邪,因此,五月又称“蒲月”。
榴月:五月榴花红似火,又称榴月。
六月通常称:
六月:荷月、季月、伏月、焦月、署月、精阳、溽暑、季暑、且月。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而,便称之“伏月”或“荷月”。
六月:六月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
七月通常称:
七月:巧月、瓜月、兰月、兰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
巧月:七月凤仙节节开,七月七日是我国妇女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织女使她们心灵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八月通常称:
八月:桂月、壮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竹春。
桂月、壮月、仲秋:农历八月,一曰桂月,二曰壮月,因居秋季之中, 又叫“仲秋”。
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又将八月称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
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人们争相吟颂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实了。
九月通常称:
九月: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菊月、季秋、晚秋、杪秋、三秋、暮商、霜序、朽月、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将九月称为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
菊月: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称菊月。到了农历九月,万木萧瑟,落叶纷纷,独有那婀娜多姿、热烈怒放的菊花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
杪秋:暮秋。
三秋:秋季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十月通常称:
十月:阳月、阴月、小阳春、孟冬、初冬、上冬、良月、露月、开冬、冬、飞阴月。
阳月:十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
小阳春:指农历十月,现在还习惯称夏历十月为“小阳春”。
孟冬:初冬,指农历十月。
十一月通常称:
十一月:辜月、冬月、仲冬、中冬、畅月、葭月、龙潜月。
辜月:有吐故纳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十一月阴生,欲革故取新也。”
冬月:冬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十二月通常称:
十二月:腊月、季冬、严冬、残冬、冰月、严月、除月、末冬、嘉平。
腊月:岁末十二月,在小寒至大寒之间,干燥少雨、吹西风季候风,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此月处在新旧之交,是祭祀较多的月份。
以上就是关于十二个月的雅称和别称分别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十二个月的雅称和别称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每个月都会叫做某月,每个月的别称是什么、农历1至12月叫什么月,从一月到十二月的别称都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