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并非饿死,他去世的真相是什么


有人曾经写过“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相信朱自清为了民族大义而活活饿死自己的事情许多人都知道,也有许多人为此感到敬佩。

但是朱自清明明家里一点也不缺钱,还有女佣,他的饿死到底是真是假呢?其实朱自清饿死是真,不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也是真

一部分喜欢钻牛角尖的朋友也不要认为这是在拿朱自清树典型,因为饿死、不领取救济粮以及家财万贯这三件事情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反而更能凸显朱自清的爱国情怀。

朱自清死亡的真相,十二指肠穿孔

先说朱自清死亡的真相是什么,那就是十二指肠穿孔。在穿孔之前,朱自清患有十二指肠溃疡。他自己也在日记里写过“彻夜胃痛不止”,甚至胃痛这两个词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日记中,这足矣直接表明,朱自清的胃部非常的不适。

十二指肠穿孔本身就是非常可怕的疾病,它属于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虽然不知道朱自清到底是因为暴饮暴食还是因为体质原因所患病,但是一旦引起穿孔,那么就算是现在进行手术治疗,也绝非是一场小手术。

朱自清饿死的言论

朱自清的家庭条件并不算差,他在文学上颇有建树。所以,在清华任教授时期的朱自清一个月的收入可是当时普通人的几十倍。

鲁迅当时一个月都能有400块大洋的收入,朱自清的收入自然不会差太多。他和鲁迅相比,同样都是文学家,十分出名。

其实,最开始的这套说法一篇文章中写道:“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不过作者没有夸张,也没有编造事实。作者在写朱自清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并且饿死的时候,原文是加了双引号的。当时的原文是:朱自清一审中并,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这就是传话的力量,将一句形容朱自清气节的话,最后传成了朱自清的死因。不知道朱自清泉下有知,是否会想要证明一下自己真正的死因呢?不过不管如何,朱自清的爱国之心是不容否定的。

不缺钱的朱自清,和美国的救济粮根本不沾边

朱自清不缺钱,虽然和资本主义的土豪们相比,是不可能比得过的。但是朱自清也远远没有到需要领取美国的救济粮的地步。

朱自清自己也在日记里写过,女佣偷吃饼干的事情。一个家里有女佣的人,需要去领取救济粮吗?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更何况,美国的救济粮可不是那么好吃的。倒不是粮食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特定的人去吃特定的粮食,那么意义是不一样的。

美国历史上发过很多次的救济粮,包括疫情期间也发过救济粮。但是给朱自清等各位华人的救济粮,不是真正的为了救济,是为了笼络人心,是为了阻碍新中国的成立。

所以,不缺钱又十分有民族气节的朱自清是万万不可能去领取的。再说,朱自清的胃病如此严重,也不可能去吃救济粮,因为他根本吃不下什么东西,嘴馋会导致胃受苦!

美国的救济粮,吃了很可能”不消化“

为了给朱自清正名,以及必须让人们人情美国的救济粮,还是要好好说一下美国的所谓的救济粮。

当时美国的救济粮是面粉,如果需要,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在那个时代之下,饥饿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的,特别是国统区,常凯申不顾民生,只想打仗,老百姓饿着肚子根本无法好好生活。所以美国才想到这么一招,既可以继续支持国民党,又能够收买人心。

当时美国的救济粮打的口号是”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什么有这个口号,大家仔细一猜就能够知道了,矛头直接指向的就是不希望中国统一。

吃了救济粮,被收买了人心,国民党可以继续打仗,许多人会被送去继续打内战,当炮灰。这样的结局,朱自清能够想到,许多人都能够想到。

虽然不能真的让百姓饿死,需要吃饭的人还是会去购买,但是美国不可能做亏本的生意,所以背后的深意还是需要公之于众的,而朱自清便是将美国背后的目的公之于众的人之一。

事件真相一旦还原,只会让人倾佩朱自清

这件事情若是能够完完整整的还原,真相其实很简单。身患胃病的朱自清在1948年7月19日发表了一篇名为《抗击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仅仅过了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朱自清于同年8月12日去世。

一年后主席发表文章,朱自清的死因逐渐被传成了不领取救济粮被饿死。主席发表文章的意义主要是为了抨击美国白皮书以及美国扶持国民党内战,但是想不到,更多人关注的是朱自清。

不过关注朱自清也没有什么错,毕竟朱自清的确是很有民族气节的人,这样的人值得人们的称赞。虽然有的人总喜欢唱反调,非说朱自清是撑死的,是被传成英雄的。

但是一个在病入膏肓之际依然能够心系祖国发展,字里行间都是爱国爱生活的人,难道不值得敬佩吗?少一点阴谋论,多向那个时代的英雄们致敬,难道不好吗?

朱自清去世的时候,体重不过70多斤,对于成年男性来说,他实在是太瘦了。但是肉体是瘦弱的,可是精神的力量确实无比的庞大的。

就算事到如今,也依然有许多人读过朱自清的的散文,知道他的故事。他是不是饿死的不重要,他的确可以成为民主战士,他就是灵魂千斤重的从象牙塔走出来的斗士。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1948年,朱自清因不肯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年仅50岁

朱自清先生的去世,准确的说应该是因为患有胃病,也就是现在的胃穿孔。

先生一生工作努力。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等七所大学南下云南,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就是今天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

之前先生的胃就不好,南下过程中,通货膨胀严重,加之生活起居没有保障,先生的胃病加重。

在西南联大的七年里,先生担任两所大学的中文系主任,积劳成疾。

闻一多被杀害,激起先生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极大愤慨。回到北京,先生日夜不停,全心投入整理编辑《闻一多全集》,病情进一步加重。

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此时国内民不聊生,美国政府为了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为伪政府提供粮食,对国内日益高涨的反美情绪,美国人宣称,吃着我们的粮食,有什么资格反对我们。

为了抗议美国的无理,表现中国人的骨气,北平知名人士发起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行动。朱自清先生尽管此时生活拮据,仍依然在倡议书上带头签字。

失去营养补给的朱自清,很快体重锐减到不足70斤,终于在《闻一多全集》脱稿后20天,先生永远告别了人世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 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 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50岁。

朱自清的最大遗憾:未看到祖国统一安定。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江苏省扬洲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集》,文艺论著收集在《朱自清文集》里。

享年五十岁

变相绝食致死

1948年8月10日,朱自清已在死亡的边缘,他看着守在身边的三个孩子,握住夫人的手,一字一顿地说:“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国面粉。”在朱自清逝世一年后,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许德珩挽朱自清说:“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生存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

以上就是关于朱自清并非饿死,他去世的真相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朱自清并非饿死,他去世的真相是什么、朱自清是怎麽死的、朱自清是因为什么病而死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8756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