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壤歌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


导读:《击壤歌》也许是中国歌曲之祖。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注释说:“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译文

白天出门辛勤地工作,太阳落山了便回家去休息, 凿井取水便可以解渴,在田里劳作就可以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多么惬意,遥远的皇帝老和我也不希罕喽!有什么关系呢

赏析

击壤歌是一首淳朴的民谣。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这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所歌的歌词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击壤歌》。

这首民谣描绘的是在上古尧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就开始干活,太阳落下就回家休息,开凿井泉就有水饮,耕种田地就有饭吃……这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对于这首歌谣的最后一句,“帝力于我何有哉”,“帝力”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帝王的力量”,也就是说,人们的自给自足、衣食无忧的生活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而君王对此并没有什么作用,歌者反问:帝王的力量对我来说又有什么作用呢当然,如此闲适安康的生活,并不是真的与帝王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因此也有评论云:“能使民安其作息、饮食即帝力也。得末句翻空一宕,调便流逸。”另一种解释是把“帝力”解释为“天帝的力量”,从而突出了此歌谣反对“天命论”的色彩,歌者感叹:老天爷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不管持哪一种解释,这首民歌的主题都是赞颂劳动,藐视“帝力”。

《击壤歌》也许是中国歌曲之祖。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注释说:“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不经:不合常理。 形容 虚妄离奇,不合情理。

成语出处: 沈从文《萧萧》:“ 照例 便有三三五五女学生,由一个荒谬不经的 热闹 地方来,到另一个远地方去,取道从本地过身。”

荒谬不经的近义词: 荒诞不经 不经:不合情理。形容言论荒谬,不合情理与人言多荒涎不经,人多笑之。明· 张岱《家传》 荒唐不经 荒渺不经

荒谬不经的反义词: 千真万确 ∶非常确实的千真万确的事。不然,我也不知道。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 ∶从许多方面来

成语语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合情理

“天下何人不识君”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别董大二首》中的第一首。

原文: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文: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从诗的内容和架构来看,高适《别董大》中的第一首,相较于第二首来说,气势更为豪迈,胸襟更为开阔。在这首诗中,诗人一改常人写别离时的缠绵忧怨的故套,而是借景抒怀给人以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气节。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送别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当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当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写了《别董大二首》。

高适的诗对边塞诗派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赋送别,荒渺而不凄切,皆脱前人窠臼,开一代诗风,其诗又以厚重深沉著称,擅长古风,所写边塞诗在冰寒之中包含着热力,在荒凉之中蕴涵着活力,是边塞诗派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前两句写漫无边际的层层阴云,已经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之际匆匆南迁。

后两句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会不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物呢这两句既表达了彼此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是对友人的品格才能的高度赞美,是对他的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别董大

以上就是关于击壤歌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全部的内容,包括:击壤歌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荒谬不经的意思、天下何人不识君。诗出处全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8561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