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是古人写了错别字,但后来把这种字叫通假字。通假字,最常见的就是同音通假。古时候,一些作者在写文章时,突然对某个字记不起来了,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写作思路,就写一个同音字去代替,这就成了通假字了。“阙”跟“阕”同音,作者一时记不起“一阕词”的“阕”,于是就用“宫阙”的“阙”去代替它。按照现在来说,是写了别字(错别字的别),但我们读古文时,就把它叫做通假字了。所以,这里把“阕”写成“阙”,可以算讹误,也可以算通假字。
不错,一首诗一阙词这是古话
一阕词是指一首词。通常人们错误地将一片词称为一阕,其实应该称作前半阕和后半阕。只要我们明白了“前后阕”实为前后半阕之省称,所有的问题均可迎刃得解。而这,不但是可以理推的,也是能够被交互使用“前后阕”和“前后半阕”来指称词段的大量实例所证明的。
大概意思是:想写一阙新词,灵感却迟迟不至,望穿秋水。已是半夜三更,屋里一片黑暗,大雨打着窗棂,心情无比烦燥。
延伸:阙是量词,通“阕”,是“首”的意思
一般指诗词的时候用
旧时称全词为一阕阕,有写作“阙”的,但不比“阕”准确阕,用于“词”时,其本义为“乐终”
词的“初级阶段”,只有单调,后来许多词被叠成双调所以,每调也叫“一阕”(分上阕、下阕),故有“填词一阕”的说法(也就是现在说的“填词一首”或“填一首词”的意思)
再后来,许多长调并不是叠成的,但要分作二段或多段来“填”,于是也就沿用了“阕”的说法“一阕”也叫“一拍”或“一片”
作者:俞壹
空气中,浸润着甜甜的味道,清可绝尘,浓则远溢。
时至仲秋, 月冷风清时,桂香弥漫处,笔墨纸砚间,取少许桂花茶,以滚水冲之。须臾间,看着茶叶在杯中缓缓舒展,点点桂花,在水中沉浮起落。
皎皎月轮,桂子飘香,风中,有暗香盈袖。薄雾缱绻,轻黄浅碧之间,茶香萦绕。
此情此景,可谓难得一雅事,不枉趁此浮生,偷得闲适。
一千年前,年轻的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在青州幽居,远离俗事纷嚣,政治的勾心斗角,在田园碧水间,心情愉悦,写下了这阙词《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在归来堂上,她们夫妇悉心研玩金石书画。共同的爱好和志趣,使这一段并不长久的隐退生活,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乐趣。
他们攻读而忘名,不问世事,沉醉于这种美好舒适的隐居生活。
此时的秋日桂花,清香绵软,仿佛江南水乡的姑娘,温柔醉人,是李清照心目中的白月光。
多年以后,宋室南渡,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极大变故。
避战乱期间,丈夫赵明诚病故,她携带所有的收藏,追踪宋高宗赵构,仓惶经至越州、台州、明州、温州、山阴。途中,历经各种艰险,许多收藏仍被损坏丢失。
在杭州,孤独无依的李清照结束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被监诸军审计司官吏张汝舟的百般讨好所蒙蔽,嫁给了他。
原来张汝舟迎娶李清照,是觊觎她和赵明诚收藏那些珍贵文物。婚后,当张汝舟发现李清照并无多少财物时,大失所望,经常恶语相加,甚至挥拳殴打,李清照难以容忍。
后来,李清照发现张汝舟有骗取官职的行径,就向官府举报,并要求和离。当年秋,经查属实,张汝舟被撤职,官府准许他们和离。
此后,李清照病了一场,写下这首同样写桂花的《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同样的桂花,寄托了不一样的 情感 。
如今病后,稀疏的两鬓又添不少白发,深秋的夜晚,只能躺在床上,透过窗纱,看那弯遥远的残月。
水已经煮沸,没有兴致分茶,煎一点豆蔻算了。靠在枕上读书,也算是一种闲适吧,下雨的景色倒而比平时看着顺眼多了。可是,整日默默陪伴着我的,只有那窗前的木犀花(桂花)。
秋天的江南,多少年过去了,一直都没变,还是桂花味的。
万籁俱寂之际,甜美的馨香好像回忆一样,争先恐后地涌了进来。影影绰绰瞧见了,几十年前,青州那树桂花,开得正盛。只在睡梦中出现过的眉眼,也在朦胧中也清晰起来。
寒意萧瑟,桂香正浓。
秋风骤起,子夜吴歌。
以上就是关于还有“一阙词”是不是“一阕词”的讹误全部的内容,包括:还有“一阙词”是不是“一阕词”的讹误、诗说一首,词说一阕是错的、一阙新词望秋水,三更暗雨打窗棂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