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二回,董卓进京读后感

礼记大学2023-05-03  42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阅读过后的感触,重要是描写感受,具体如下:

三国演义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从中收获到了很多关于创业和军事方面的知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何进轻率地决定召董卓进京,不但给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也使董卓这个野心家有机会独揽大权,给老百姓带来了更大的灾难。而吕布看到眼前的利益,虽然一时得意,但最终只能走向失败。只有把目光放远,不因为一时的得失而悲喜,才能高瞻远瞩,享受成功的快乐。

向何进建议让董卓进京的是袁绍,当时大将军何进准备铲除张让等把持朝政的太监“十常侍”但担心自己的力量不足。于是作为何进亲信的袁绍就举荐董卓进京来加强何进一派的实力。后来何进在铲除“十常侍”的行动中,事败身死。董卓就趁机夺取了何进的权力,并且除掉了“十常侍”自己总揽大权。董卓执政期间极度残暴,最后火烧都城洛阳挟持汉献帝前往长安。董卓的暴政使本来就风雨飘摇的东汉政权彻底葬送,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直到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后才基本结束这种局面。

董卓拥兵数十万,向来野心不小而且为人凶残暴虐很多有有识之士都极力反对董卓入京。比如曹操就曾经极力反对过这个计划,但最终没有被何进重视,从而酿成大祸。

很多史学家认为:从袁绍提的这个建议也可以看出此人,见识短浅难成大器。也为他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但也有的人不认同这种说法认为:袁绍并非没有看出董卓的野心,恰恰相反袁绍正是要利用董卓这种野心造成天下大乱的局面。从而使自己在乱世中有趁乱而起的机会,袁绍是一个心机深重的大阴谋家。而他的失败只是因为遇到了一个比他更厉害的乱世枭雄——曹操。

以上都不过是千年以后的盖棺定论了,孰是孰非见仁见智。希望能给仁兄以帮助。

《三国演义》第二章《董卓进京揽大权》全文意思:何进为诛杀宦官将董卓召回京城,没有达到目的反而被宦官谋害,导致京城祸乱丛生。董卓进京后大权独揽非但没有收拾残局,还为害宫闱,残忍好杀,搞得民间怨声载道。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东汉末年的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本书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董卓谣 董卓入长安,是王允、吕布等人设计,李肃为说客,被忽悠着骗进去的,名义上是做皇帝,实际上是见阎王,他自己不知道,也不明白,整一个古代版的“范大伙夫。” 也许上天并不认为他就因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去,每个人都有生存下去的权利,因而在他的入京前与入京之后,降下了很多暗示性的人和事及言语。 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一首童谣,那是董卓进入自己府地的当天晚上,便听到有数十个小儿在郊外唱着歌谣,歌词大意为:“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董卓不知其意,问身边的李肃,总算是问对了人,李肃的答复为,这意思就是刘家的江山就快玩完了,而你董卓的好日子也要来临了。 正是这个李肃说服了吕布投靠董卓,使得董卓如虎添翼,横行天下,无人敌,也正是他的种种妙解,打消了董卓的疑虑,从而为董卓的消亡,添子大砖加敢厚瓦,可谓是“成也李肃,败也李肃。” 其实这首童谣,用的是隐语,“千里草”,上面一个“草”字头,中间一个“千”字,最下面是“里”字,三个叠在一起,也就是一个“董”字;“十日卜”,上面一个“卜”,中间一个“日”,下面一个“十”,三个合为一字,也就是“卓”字。 “千里草”、“十日卜”,也就是隐了“董卓”的名字。 “何青青”,意思是说你也太猖狂了,太霸道了;“不得生”,是指活不了多长了。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整句的意思,就是董卓老BOSS,你也太横行无忌,你不要得意地太早,你没有几天好蹦头了。(《三国演义》第九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后汉书·五行志》对此童谣的记载为:“献帝元初,京都童谣。按‘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凡别字之体,皆从上起,左右离合,无有从下发端者也。今二字如此者,天意若曰,卓自下摩上,以臣陵君也。‘青青’者,暴盛之貌。‘不得生’者,亦旋破亡也。”

以上就是关于三国演义第二回,董卓进京读后感全部的内容,包括:三国演义第二回,董卓进京读后感、向何进建议让董卓进京的是谁、三国演义第二章董卓进京揽大权全文意思(45字~80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8216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