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孙文等人认为,较之帝国主义的挟武力胁迫屈服、建立殖民地,宗藩关系不诉诸武力即可使对方诚服更显文明。
朝贡体系的雏形是古代中国(大陆地区)的畿服制度。即中原王朝的君主(或君王)是内服和外服的共主(“天子”),君主在王国的“内服”(中心地区)进行直接的行政管理,对直属地区之外“外服”(边缘地区)则由中原王朝册封这些地方的地方统治者进行统治,内服和外服相互保卫。由此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世界共主的“天下”概念。
在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播过程中,中心“内服”统治区域不断扩展,许多“外服”地区在接受“内服”地区的社会组织和思想文化观念后,慢慢变成“内服”的一部分,而不断形成新的“外服”地区。在这种内外服之间的不断转化就变成所谓的“华夷之辨”。
从经济角度来看,朝贡体系不是特别合算。
清朝衰落以前闭关锁国,朝贡体系是做贸易的主要方式,但因为皇帝给使臣们的赐予远远高过进贡,所以这种不平等交易在经济上没有太大意义。而且当时也不存在现在的自由贸易体制,例如中国商品大量倾销到朝鲜或者越南这样的情况是不存在的。至少在经济上,这些藩属对当时的清朝政府没有特别大的意义。当时也没有联合国,藩属国不可能通过投票支持的方式来表示回报。清朝末年,清帝国自身就处于相对衰落之中,其藩属又处于险境之中,所以怎样客观看待藩属对清政府的作用,这本身是一个很大的观念上、心理上的坎。
从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属国。但朝贡体系开始形成还是在隋唐时期,到了明朝朝贡贸易体系达到鼎盛。
属国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一个比较动荡的时期,那时候周天子式微,各个诸侯王都有统一天下的野心,时常会爆发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是为了展现实力,也是为了拉小弟打架助威,于是属国便衍生出来。这些属国在战国时叫属邦,其实除了名义上服从大国以外,其实这些属邦与大国之间没有什么定期朝拜的制度,更加没有逢年过节给大国送礼的习俗。到了汉朝时期,属国其实是中央政府安置边境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一种行政建制。从规制上来说,属国还是与中央政府有着直接的管理关系,因此也就不存在朝拜与送礼的规矩了。
朝贡到了隋唐时期,由于中原王朝的高度发展,在国力上远远超过其他周边国家,于是就出现大量邻邦国家来中央王朝取经。这是由于当时隋唐经济与文化非常发达,让周边国家仰慕,为了自己国家可以与大国关系融洽,也是为了学习大国的先进技术与知识,于是就出现邻国来朝拜的事情。这时候朝拜成为了一种外交礼仪,从隋唐开始,朝贡时其他国家进贡的礼品,中原王朝都会以数倍反馈。也就是说朝贡时期的贡品交易原本就是一场不等价交换,中原王朝要得是万国来朝的面子,而邻国得到是实实在在的财物与技术输出。
鼎盛期间到了明朝,朝贡贸易体系达到了鼎盛,明成祖朱棣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让明朝的国威远博亚洲与非洲,在明朝真正做到“八方来贡,万国来朝”,明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也非常大。当然这背后有着明帝国巨大的财政负担,明成祖之后,明帝国再也负担不起这种烧钱的远航外交,于是下西洋就从此消失在历史之中。
虽说朝贡是一个贴钱赚吆喝的买卖,但宋代开始就已经有市舶贸易,就是在朝贡的基础上,允许外国人带商品到中原王朝贸易。这种贸易双方都能挣到钱,之后中原王朝还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这些外国商人,这也成为之后朝贡体系能够昌盛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上就是关于东亚是明清时期朝贡体系的核心地区吗全部的内容,包括:东亚是明清时期朝贡体系的核心地区吗、朝贡体制的消极影响、朝贡到底什么时候开始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