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治与反治的内容是什么

终南别业2023-05-03  30

多数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一致,然而有时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不一致,出现了假象,于是产生了“正治”与“反治”的治法。为此,医者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应受假象的影响,要始终抓住本质,坚持“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

一、正治

正治又称为“逆治”,是指疾病临床表现与其本质一致,采用的药物与疾病的征象相反的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此皆属正治之法。

大凡病情发展较为正常,病势较轻,症状亦较单纯者,多适用于本法。

二、反治

反治又称为“从治”,是指疾病临床表现与其本质不一致,采用的药物与疾病的表面征象相顺从的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大凡病情发展比较复杂,处于危重阶段,出现假象症状时,多运用此法,其具体应用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一)“热因热用,寒因寒用“

热因热用是指以热治热,用于阴寒之极反见热象,真寒假热的病人;寒因寒用是指以寒治寒,用于热极反见寒象,真热假寒的病人。二者治疗的实质仍然是以热治寒,以寒治热。

(二)“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塞因塞用是指以填补扶正之法治疗胀满痞塞等证候,适用于脾虚阳气不足而不健运者;通因通用是指以通利泻下之法治疗泄利漏下等证候,适用于内有积滞或瘀结而致腹泻或漏血者。二者治疗的实质亦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此外,还有反佐法,即于温热方药中加少量寒凉药,或用寒证药以冷服法;寒凉方药中加少量温热药,或用热证药以热服法。此虽与上述所讲不同,但亦属反治法之范畴,多用于寒极、热极之时,或有寒热格拒现象时。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如是,可以减轻或防止格拒反应,提高疗效。

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演变出来的两种治疗方法。

(一)同病异治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由于病邪或体质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疾病本质,因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同是痢疾,但疾病的病邪有湿热或寒湿的不同,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也就不同,属湿热痢的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治疗,属寒湿痢的则采用温中燥湿的方法治疗。

(二)异病同治

异病同治是指在不同的疾病过程中,如果病理相同、本质相同,则可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举例来说,久泻久痢、子宫脱垂、脱肛、胃下垂等多种病症,如果是因为中气下陷引起,均可使用补中益气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历来强调理法方药浑然一体。也就是说,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治疗法则(治法),在治法大指导下选用具体方药来进行治疗。本章只重点介绍治则及治疗大法的内容,关于具体治法将在中篇第七章第二节“方剂学基础知识”中予以介绍。

《病机赋》的原文

引导语:病机赋出自出自皇甫中的 《明医指掌》,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病机赋》的原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病机赋

窃谓臣虽小道,乃寄死生,最要变通,不宜固执。明药、脉、病、治之理;悉望、闻、问、切之情。药推寒、热、温、凉、平和之气,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泻、补之能;脉究浮、沉、迟、数、滑、涩之形,表、里、寒,热、实、虚之应,阿阿嫩柳之和,弦、钩、毛、石之顺。药用君,臣、佐、使,脉分老、幼、瘦、肥。药乃天地之精,药宜切病,脉者气血之表,脉贵有神。病有外感、内伤,风、寒、暑、热、燥、火之机,治用宣、通、泻、补、滑、涩、湿、燥、重、轻之剂,外感异乎内伤,寒证不同热证。外感宜泻而内伤宜补,寒证可温而热证可清。补泻得宜,须臾病愈;清温失度,顷刻人亡。外感风寒,宜分经而解散;内伤饮食,可调胃以消熔。胃阳主气司纳受,阳常有余;脾阴主血司运化,阴常不足。胃乃六腑之本,脾为五脏之源。胃气弱则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戒饮食,乃却病之良方。病多寒冷郁气,气郁发热,或出七情动火,火动生痰,有因行脏动静以伤暑邪,或者出入雨水而中湿气,亦有饮食失调而生湿热,倘或房劳过度以动相火。制伏相火,要滋养其真阴;祛除湿热,须燥补其脾胃。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阳暑可清热,阴暑可散寒。寻火寻痰,分多分少而治;究表究里,或汗或下而施。痰因火动,治火为先;火因气生,理气为本。治火,轻者可降,重者从其性而升消;理气,微则宜调,甚则究其源而发散。实火可泻,或泻表而或泻里;虚火宜补,或补阴而或补阳。暴病之谓火,怪病之谓痰。寒热湿燥风,五痰有异;温清燥润散,五治不同。有因火而生痰;有因痰而生火。或郁久而成病,或病久而成郁。金、木、水、火、土,五郁当分;泄、折、达、发、夺,五法宜审。郁则生火生痰而成病,则耗气耗血以致虚。病有微甚,治有逆从。微则逆治,甚则从攻。病有本标,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法分攻补,虚而用补,实而用攻,少壮新邪,专攻是则;老衰久病,兼补为规。久病兼补虚而兼解郁,陈症或荡涤而或销熔。积在胃肠,可下而愈,块居经络,宜消而痊。女人气滞于血,宜开血而行气;男子阳多乎阴,可补阴以配阳。苁蓉、山药,男子之佳珍;香附、缩砂,女人之至宝。气病、血病,二者当分;阳虚、阴虚,两般勿紊。阳虚气病,昼重而夜轻;血病阴虚,昼轻而夜重。阳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热;阴虚生火,火生燥,燥生风。阳盛阴虚则生火,火逼血而错经妄行;阴盛阳虚则生寒,寒滞气而周身浮肿。阳虚畏外寒,阴虚生内热。补阳补气,用甘温之品;滋阴滋血,以苦寒之流。调气贵用辛凉,和血必须辛热。阳气为阴血之引导,阴血乃阳气之根据归。阳虚补阳,而阴虚滋阴;气病调气,而血病和血。阴阳两虚,惟补其阳,阳生而阴长;气血俱病,只调其气,气行而血随。藏冰发冰,以节阳气之燔;滋水养水,以制心火之亢。火降水升,斯人无病,阴平阳秘,我体常春。小儿纯阳而无阴,老者多气而少血。肥人气虚有痰,宜豁痰而补气;瘦者血虚有火,可泻火以滋阴。膏粱无厌发痈疽,热燥所使;淡薄不堪生肿胀,寒湿而然。北地耸高,宜清热而润燥;南方下,可散湿以温寒。病机既明,用药勿忒。以方加减存乎人,要审病而合宜;用药补泻在于味,须随时而换气。奇、偶、复七方须知,初、中、末三治要察。寒因热用,热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外者发之,内者夺之。寒则坚凝,热则开行。风能胜湿,湿能润燥,辛能散结,甘能缓中,淡能利窍,苦以泄逆,酸以收耗,咸以软坚。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宜逆也。病有浅深,治有难易。初感风寒,乍伤饮食,一药可愈;旧存 癖,久患虚劳,万方难疗。复霜之疾亟疗,无妄之药勿试。病若挟虚,宜半攻而半补。医称多术,或用灸而用针,针有劫病之功,灸获回生之验;针能去气病而作痛,灸则消血 以成形。脏寒虚脱者,治以灸HT腑;脉病挛痹者,疗以针刺。血实蓄结肿热者,宜以砭石,气壅痿厥寒热者,当仿导引。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者,须觅醪醴;血气凝泣,病生于筋脉者,可行熨药。病剽悍者,按而收之;干霍乱者,刮而行之。医业十三科,宜精一派,病情千万变,仔细推详。姑撮碎言,以陈管见,后之学人,庶达迷津。

病机 杂病赋

病机玄蕴,脉理幽深。虽圣经之备载,匪师授而罔明。处百病而决死生,须探阴阳脉候,订七方而施药石;当推苦乐志形,邪之所客,标本莫逃乎六气。病之所起,枢机不越乎四因。一辨色、二辨音、乃医家圣神妙用。三折肱,九折臂,原病者感受舆情。能穷浮、沉、迟、数、滑、涩、大、缓八脉之奥,便知表、里、虚、实、寒、热、邪、正八要之名。八脉为诸脉纲领,八要是众病权衡。涩为血少精伤,责责然往来涩滞,如刀刮竹之状;滑为痰多气盛,替替然应指圆滑,似珠流动之形。迟寒数热,纪至数多少;浮表沉里,在举按重轻。缓则正复,和若春风柳舞,大则病进,势如秋水潮生。六脉同等者,喜其勿药;六脉偏盛者,忧其采薪。表宜汗解,里即下平。救表则桂枝 芍,救里则姜附参苓。病有虚实之殊,虚者补而实者泻;邪有寒热之异,寒者温而热者清。外邪是风寒暑湿燥之所客,内邪则虚实贼微正之相乘。正乃胃之真气,良由国之鲠臣。驱邪如逐寇盗,必亟攻而尽剿;养正如待小人,在修已而正心。地土浓薄,究有余不足之禀赋;运气胜复,推太过不及之流行。脉病既得乎心法,用药奚患乎弗灵原夫中风,当分真伪。真者,见六经形证,有中脏腑、血脉之分;伪者,遵三子发挥,有属湿火,气虚之谓。中脏命危,中腑肢废。在经络则口眼 斜,中血脉则半身不遂。僵仆卒倒,必用补汤;痰气拥塞,可行吐剂。手足螈 曰搐,背项反张曰 。

或为风痱偏枯,或变风痹、风懿,瘫痪痿易,四肢缓而不仁,风湿寒并,三气合而为痹。虽善行数变之莫测,皆木胜风*之所致。雪霜凛冽总是寒邪;酷日炎蒸皆为暑类。伤寒则脉紧身寒,中暑则脉虚热炽。暑当敛补而清,寒可温散而去。诸痉强直,体重附肿,由山泽风雨湿蒸;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天地整肃燥气。湿则害其皮肉,燥则涸其肠胃,西北风高土燥,尝苦渴闭痈疡;东南地卑水湿,多染瘅肿泄痢。其邪有伤有中,盖伤之浅,而中之深。在人有壮有怯,故壮者行而怯者剧。天人七火,君相五志,为工者能知直折顺性之理,而术可通神。善医者解行反法求属之道,而病无不治。虚火实火,补泻各合乎宜;湿热火热,攻发必异乎剂。既通六气之机,可垂千古之誉。尝闻血属阴,不足则生热,斯河间之确论;气属阳,有余便是火,佩丹溪之格言。气盛者为喘急,为胀满,为痞塞,兼降火必自己;血虚者为吐衄,为劳瘵,为烦蒸,非清热而难痊。理中汤治脾胃虚冷,润下丸化胸膈痰涎。暴呕吐逆,为寒所致;久嗽咯血,是火之愆。平胃散疗湿胜濡泄不止。益荣汤治怔忡恍忽无眠。枳壳散、达生散令孕妇束胎而易产。麻仁丸、润肠丸治老人少血而难便。定惊悸,须索牛黄、琥珀;化仗鹤虱雷丸。通闭以葵菜、菠 ,取其滑能利窍;消瘿以昆布、海藻,因其咸能软坚。斯先肾之秘妙,启后进之无传。所谓夏伤于暑,秋必作疟。近而暴者,实时可廖;远而 者,三日一发。若瘅疟但用清肌,在阴分勿行截药。人参养胃,治寒多热少而虚;柴胡清脾,理热多寒少而渴。自汗阳亏,盗汗阴弱。

嗽而无声有痰兮,脾受湿侵,咳而有声无痰兮,肺由火烁。霍乱有寒有暑,何《局方》议乎辛温积聚有虚有实,岂世俗偏于峻削当知木郁可令吐达;金郁泄而土郁夺,水郁折而火郁发。泄发即汗利之称,折夺是攻抑之别。倒仓廪,去陈 ,中州荡涤良方;开鬼门,洁净府,上下分消妙法。如斯瞑眩,反掌生杀,辄有一失,悔噬脐之莫追,因而再逆,耻方成之弗约。大抵暴病非热,久病非寒。臀背生疽,良由热积所致;心腹卒痛,却乃暴寒所干。五泄五瘅因湿热,惟利水为尚;三消三衄为燥火,若滋阴自安。呕吐咳逆,咎归于胃;阴 疝瘕,统属于肝。液归心而作汗,敛之者黄 六一;热内炽而发疹,消之者人参化斑。身不安兮为躁,心不宁兮为烦,忽然寒僵起粟,昏冒者名为尸厥,卒尔跌仆流涎,时醒者号曰癫痫。腹满吞酸,此是胃中留饮。胸膨嗳气,盖缘膈上停痰,欲挽回春之力,当修起死之丹。窃谓阴阳二证,疗各不同,内外两伤,治须审别。内伤外伤,辨口鼻呼吸之情;阴证阳证,察尺寸往来之脉,既明内外阴阳,便知虚实冷热。曰浊曰带,有赤有白,或属痰而或属火。白于气而赤于血,本无寒热之分,但有虚实之说,痢亦同然。瘀积湿热,勿行淡渗兜涩汤丸,可用汗下寒温涌泄。导赤散通小便癃闭,温白丸解大肠痛结,地骨皮散退劳热偏宜,青礞石丸化结痰甚捷。火郁者必扪其肌,胎死者可验其舌。玄胡、苦楝医寒疝控引于二丸;当归、龙荟,泻湿热痛攻于两胁。谙晓阴阳虚实之情,便是医家玄妙之诀。当以诸痛为实,诸痒为虚。虚者精气不足,实者邪气有余。

泄泻有肠垢、 溏,若滑脱则兜涩为当;腹痛有食积郁热,倘阴寒则姜附可施。厥心痛者,客寒犯胃,手足温者,温散即已。真头痛者,入连于脑,爪甲黑者,危笃难医。结阳则肢肿有准,结阴则便血无疑。足膝屈弱曰香港脚,肿痛者湿多热甚。腰痛不已曰肾虚,闪挫者气滞血瘀。巅顶苦疼,药尊 本,鼻渊不止,方选莘荑。手麻有湿痰死血,手木缘风湿气虚,淋沥似欲通不通。气虚者清心莲子。便血审先粪后粪。阴结者平胃地榆。盖闻溲便不利谓之类,饮食不下谓之格,乃阴阳有所偏乘,故脉息因而复溢。咳血与呕血不同,咳血嗽起,呕血逆来。吞酸与吐酸各别,吞酸刺心,吐酸涌出。水停心下曰饮,水积胁下曰癖。行水以泽泻、茯苓,攻癖以芫花、大戟。控涎丹虽云峻利,可逐伏痰;保和丸性味温平,能消食积。溺血则血去无痛,有痛者自是赤淋。短气乃气难布息,粗息者却为喘急。胃脘当心而痛,要分客热客寒;遍身历节而疼,须辨属风属湿。通圣散专疗诸风,越鞠丸能开六郁。虚弱者目眩头晕,亦本痰火而成;湿热者精滑梦遗,或为思想而得。缘杂病绪紧无据,机要难明,非伤寒经络有凭,形证可识,临病若能三思,用药终无一失,略举众疾之端,俾为后学之式。

;

正确答案:C

解析:2

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

。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

。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具有泄泻症状的实证,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泄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

。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所以,热结旁流的治则是通因通用,真寒假热的治则是热因热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热因热用·反治 5 寒因寒用·反治 6 塞因塞用·反治 7 通因通用·反治 8 参考资料 附: 1 有反治作用的方剂 2 有反治作用的穴位 3 有反治作用的中成药 4 反治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反治 1 拼音

fǎn zhì

2 英文参考

contrary treatment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treatment contrary to the routin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反治指和常规相反的治法[1][2]。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当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对正治法发生格拒时所采用的治法[2]。因治法与疾病的假象相从,故亦称从治[2]。有些复杂严重的疾病,其外在表现往往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甚至出现假象[1]。如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等[1]。在治疗时就要透过现象观察其本质,采用与其外在表现相同而与其本质相反的措施去治疗[1]。因治法与疾病的假象相从,故亦称“从治”[1]。《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从者反治。”《医门法律》:“从者反治,辨之最难。”临床上的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均属反治法[1][2]。

4 热因热用·反治

热因热用为反治法之一[3]。以热药治疗真寒假热之法[3]。例如病人四肢逆冷、下利清谷、脉沉细、面颊浮红、烦躁、口渴不欲饮,其中四肢逆冷、下利清谷、脉沉细是真寒,面颊浮红、烦躁、口渴是假热,用白通汤(葱白、干姜、附子)加猪胆汁煎汤冷服[3]。

5 寒因寒用·反治

寒因寒用为反治法之一[4]。指治疗真热假寒的方法[4]。例如病人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四肢逆冷,其中四肢逆冷是假寒,余证是真热,用白虎汤热服[4]。

6 塞因塞用·反治

塞因塞用为反治法之一[5]。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指用止塞的方法治疗塞证[5]。闭塞不通之证,一般应采用通利的治法[5]。但对某些现象是塞,而本质是虚的病证,则不但不能通,反而要用补法,故称反治法[5]。例如中气不足、脾阳不运所致的脘满腹胀,命门火衰所致的尿闭症,气虚血枯、冲任亏损所致的月经不通等,应分别采用补脾、固肾、养血等方法治疗[5]。

7 通因通用·反治

通因通用为反治法之一[6]。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指用通利的方法治疗通证[6]。通泄的病证,一般应采用固涩的治法[6]。但对某些现象是“通”,而本质是瘀热或积滞的病证,则不但不能温补固涩,反而要通利,故称[6]。如湿热引起的小便频数,瘀血停积引起的血崩,应分别采用通利小便、破血行瘀的方法治疗[6]。《类经》:“火热内蓄,或大寒内凝,积聚留滞,泻利不止;寒滞者以热下之,热滞者以寒下之,此通因通用之法也。”

  8

1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

A《伤寒杂病论》 B《五十二病方》 C《黄帝内经》 D《太平圣惠方》 E《医方集解》

2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医书是:

A《伤寒杂病论》 B《五十二病方》 C《黄帝内经》 D《太平圣惠方》

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我国第一部成药药典是:

A《伤寒杂病论》 B《五十二病方》 C《黄帝内经》 D《普济方》

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我国现存载方最多的古方书是:

A《太平圣惠方》 B《千金方》 C《普济方》 D《伤寒明理论》 E《医方集解》

5首推以病证分类的医书是:

A《黄帝内经》 B《五十二病方》 C《伤寒杂病论》 D《景岳全书 》

E《普济方》

6以下哪一项不属“八法”的范畴:

A汗、下 B温、补 C固、通 D消、和 E清、吐

7“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的论述,始见于:

A《神农本草经》 B《伤寒杂病论》 C《普济方》 D《黄帝内经》 E《本草纲目》

8有关君臣佐使的含义,以下哪一项有错误?

A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B臣药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次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C佐药包括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

D臣药即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E使药包括引经药、调和药

9以下哪一项不是组成变化的方式?

A药味增减变化 B药量增减变化 C药味、药量同时增减变化 D治法更换变化

E剂型更换变化

10由小承气汤变为厚朴三物汤属:

A药味增减变化 B药量增减变化 C剂型更换变化 D药味、药量同时增减变化

E以上都不是

11由人参汤变为理中丸属:

A药味、药量同时增减变化 B药量、剂型同时变化 C药味、剂型同时变化

D剂型更换变化 E药量增减变化

12煎药用具忌用:

A沙锅 B瓦罐 C搪瓷器 D铁锅 E铝锅

13有关服药时间,如病在上焦者宜:

A食后服 B早上空腹服 C食前服 D临睡服 E不拘时服

14补益剂服药时间宜:

A食后服 B空腹服 C食前服 D临睡服 E不拘时服

15煎煮解表剂时宜用:

A文火 B武火 C先文火后武火 D先武火后文火 E以上均不宜

16瓜蒂散属于“十剂”中的:

A宣剂 B泄剂 C轻剂 D通剂 E重剂

17消法的适应证,以下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气血聚结证 B痰浊壅聚证 C食滞虫积证 D水湿停滞证 E燥屎内结证

18大枣在十枣汤中的作用是:

A治疗次要症状 B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 C制约君药的毒、烈性

D起反佐作用 E治疗兼证

19以下哪一项不是方剂组成变化的依据?

A兼证的有无 B邪正的虚实 C病情的轻重 D医生的用药习惯

E体质的强弱

20麻黄汤可用治:

A外感风寒表虚证 B外感风寒表实证 C外感风寒,咳逆痰喘证

D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证 E以上均不是

21麻黄汤治证的表现无:

A汗出 B恶寒发热 C头疼身痛 D舌苔薄白 E脉浮紧

22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功用的方剂是:

A银翘散 B败毒散 C小青龙汤 D麻黄汤 E桂枝汤

23桂枝汤组成药物中无:

A桂枝 B芍药 C炙甘草 D干姜 E大枣

24桂枝汤的功用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C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D发汗祛湿,止咳平喘 E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25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配伍意义是:

A调和营卫 B发散风寒 C解肌发表 D养阴和营 E调和脾胃

26患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治宜:

A麻黄汤 B麻杏甘石汤 C三拗汤 D桂枝汤 E九味羌活汤

27九味羌活汤组成药物中无:

A白芷 B川芎 C生地 D黄连 E苍术

28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治宜:

A羌活胜湿汤 B麻杏甘石汤 C桂枝汤 D九味羌活汤 E麻黄加术汤

29药物配伍上,体现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的方剂是:

A九味羌活汤 B麻黄汤 C桂枝汤 D麻黄加术汤 E三拗汤

30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功用的方剂是:

A小青龙汤 B麻黄汤 C麻杏薏甘汤 D桂枝加芍药汤 E九味羌活汤

31小青龙汤中五味子的作用是:

A敛肺止咳 B敛阴止汗 C涩肠止泻 D滋阴敛液 E以上均不是

32患者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治宜:

A麻杏甘石汤 B桂枝汤 C麻黄汤 D止嗽散 E桑菊饮

33银翘散的功用是:

A辛温解表,清热解毒 B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C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D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E辛凉透表,和胃益气

34患者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宜:

A麻黄汤 B桂枝汤 C银翘散 D桑菊饮 E败毒散

35患者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治宜:

A桑菊饮 B止嗽散 C麻黄汤 D银翘散 E桂枝汤

36麻杏甘石汤中麻黄配石膏的作用是:

A宣肺平喘 B清肺止咳 C宣肺泄热 D止咳化痰 E清胃宣肺

37败毒散的功用是:

A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B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C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D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E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38有关败毒散中配人参的作用的论述,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扶助正气以驱邪外出 B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C资汗源,不致汗之无汗

D调补正气,防邪深入 E纯为补虚而设

39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证。治宜:

A小青龙汤 B参苏饮 C败毒散 D麻黄汤 E桂枝汤

40参苏饮的功用是:

A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B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C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D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E以上均不是

41组成中无桂枝的方剂是:

A麻黄汤 B桂枝汤 C九味羌活汤 D小青龙汤 E桂枝加桂汤

42体现“逆流挽舟”法的方剂是:

A银翘散 B麻杏甘石汤 C败毒散 D麻黄汤 E桂枝汤

43银翘散与桑菊饮共有的药物是:

A银花、桑叶 B连翘、菊花 C连翘、桔梗 D杏仁、荆芥 E竹叶、薄荷

44大承气汤的功用是:

A清热凉血 B峻下热结 C轻下热结 D缓下热结 E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45下列哪项不是大承气汤的主治病证:

A阳明腑实证 B热结旁流 C阴虚肠燥证 D热厥属里热积滞者 E痉病属里热积滞者

46患者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治宜:

A小承气汤 B调胃承气汤 C黄龙汤 D大承气汤 E葛根芩连汤

47下列除哪项外,均可代表大承气汤的治法:

A通因通用 B上病下取 C急下存阴 D釜底抽薪 E增水行舟

48大黄牡丹汤的功用是:

A化滞通结,清热解毒 B清热解毒,行气活血 C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D清热解毒,消肿通结 E攻下热结,急下存阴

49温脾汤组成药物中无:

A大黄 B肉苁蓉 C芒硝 D干姜 E人参

50温脾汤的功用是:

A温里散寒,行气止痛 B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C攻逐寒积,消肿散结

D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E泄热通便,滋阴益气

51济川煎的功用是:

A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B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C攻逐寒积,温中补虚

D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E以上均不是

52下列关于麻子仁丸组成的论述,哪项是正确的?

A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甘草 B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蜂蜜

C调胃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蜂蜜 D调胃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甘草

E大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

53黄龙汤的功用是:

A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B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C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D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E逐水通便,行气消肿

54十枣汤的服用时间是:

A中午 B清晨 C晚上 D睡前 E饭后

55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的共有药物是:

A人参 B黄芩 C柴胡 D青蒿 E枳壳

56蒿芩清胆汤的功用是:

A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B和解少阳,和胃化痰 C清胆利湿,健脾益气

D调和肝脾,行气解郁 E分清化浊,利胆退黄

57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气功用的方剂是:

A逍遥散 B四逆散 C小柴胡汤 D蒿芩清胆汤 E银翘散

58组成中同时含有白术、白芍的方剂是:

A补中益气汤 B逍遥散 C小青龙汤 D败毒散 E大柴胡汤

59逍遥散的功用是:

A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B透邪解郁,理气疏肝 C清利肝胆,和胃化痰

D疏肝健脾,行气止痛 E疏肝理气,活血调经

60痛泻要方的功用是:

A补脾理气,化湿和胃 B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C补脾去湿,清肠止泻

D清热燥湿,解毒止泻 E补脾柔肝,清热止泻

61半夏泻心汤的功用是:

A和胃降逆,散结消痞 B平调寒热,散结除痞 C降逆化痰,调和肝脾

D平调寒热,理气和胃 E补气健脾,散结除痞

62大柴胡汤的功用是:

A和解少阳,补脾柔肝 B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C清热泻下,散结止痛

D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E清利肝胆,和里泻热

63汗、下、清三法合于一方的方剂是:

A大柴胡汤 B防风通圣散 C九味羌活汤 D葛根芩连汤 E调胃承气汤

64小柴胡汤治证的表现无:

A往来寒热 B心烦喜呕 C呕吐黄涎 D口苦咽干 E胸胁苦满

65阳郁热厥证,治宜:

A四逆汤 B当归四逆汤 C四逆散 D大承气汤 E白虎汤

66患者腹痛时发,肠鸣泄泻,泻必腹痛,每于情志不畅时发,两胁疼痛,舌苔薄白,脉弦缓。治宜:

A四逆散 B半夏泻心汤 C葛根芩连汤 D痛泻要方 E白头翁汤

67逍遥散中柴胡与白芍、当归的配伍意义是:

A疏肝健脾 B疏肝理气 C疏肝养血 D柔肝止痛 E养血健脾

68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功用的方剂是:

A黄连解毒汤 B竹叶石膏汤 C清暑益气汤 D清营汤 E白虎汤

69银花、连翘在清营汤中的作用是:

A清热解毒,透热转气 B疏散风热,清泄里热 C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D清热解暑,生津止渴 E以上都不是

70清营汤的功用是:

A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B清营养血,化痰安神 C清营解毒,活血化瘀

D清心凉血,活血化斑 E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71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功用的方剂是:

A清营汤 B犀角地黄汤 C竹叶石膏汤 D黄连解毒汤 E普济消毒饮

72黄连解毒汤不宜用治:

A热盛烦躁 B血热吐衄 C热毒发斑 D湿热黄疸 E痈疡疔毒

73患者头面红肿火欣痛,恶寒发热,目不能开,咽喉不利,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有力。治宜:

A黄连解毒汤 B龙胆泻肝汤 C仙方活命饮 D普济消毒饮 E银翘散

74凉膈散的功用是:

A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B清热解毒,泻下瘀热 C泻火通便,利湿退黄

D清心凉血,活血散瘀 E以上都不是

75患者身热谵语,斑疹紫黑,吐血,衄血,舌绛,脉数。治宜:

A清营汤 B犀角地黄汤 C黄连解毒汤 D普济消毒饮 E羚角钩藤汤

76泻白散的功用是:

A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B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C清气化痰,降气平喘

D泻肺利水,平喘止咳 E养阴润肺,敛气止咳

77患者下阴肿痒,小便白浊,带下黄臭,口苦咽干,胁痛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治宜:

A完带汤 B导赤散 C柴胡疏肝散 D四逆散 E龙胆泻肝汤

78患者咳嗽,气喘,口渴欲饮,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

A麻杏甘石汤 B定喘汤 C桑菊饮 D泻白散 E清气化痰丸

79组成中含有增液汤药物的方剂是:

A竹叶石膏汤 B清营汤 C普济消毒饮 D玉女煎 E清燥救肺汤

80患者牙痛,痛连头部,面颊发热,其齿喜冷而恶热,时流牙血,牙龈红肿,口气热臭,口

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

A玉女煎 B白虎汤 C黄连解毒汤 D清胃散 E升麻葛根汤

81胃热阴亏的牙痛证。治宜:

A知柏地黄丸 B大补阴丸 C玉女煎 D清胃散 E竹叶石膏汤

82芍药汤组成中无:

A当归 B槟榔 C大黄 D黄柏 E官桂

83在芍药汤中体现“通因通用”的药物是:

A芍药 B大黄 C木香 D当归 E黄连

84患者感暑后身热汗多,心烦口渴,体倦少气,精神不振,小便短赤,脉虚数。治宜:

A六一散 B竹叶石膏汤 C清暑益气汤 D桂苓甘露饮 E生脉散

85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而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

A清骨散 B清暑益气汤 C当归六黄汤 D青蒿鳖甲汤 E蒿苓清胆汤

86《温热经纬》与《脾胃论》之清暑益气汤,二方治证的主要区别点是:

A是否伤气 B是否伤津 C是否有暑湿 D是否有汗出、口渴 E是否有头痛、发热

87肉桂在芍药汤中的作用是:

A作为佐助药,以行血通脉,消除“后重”之症

B作为佐制药,制约诸药之苦寒燥烈

C作为反佐药,防苦寒冰伏病邪,又助行血

D作为使药,引药入病所,并行血止痛

E以上都不是

88清胃散的君药是:

A牡丹皮 B生地黄 C当归身 D黄连 E升麻

89吴茱萸汤的组成是:

A吴茱萸、人参、干姜、大枣 B吴茱萸、人参、生姜、甘草

C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D吴茱萸、人参、白术、大枣

E吴茱萸、人参、白术、甘草

90理中丸的组成是:

A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 B人参茯苓白术生姜 C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D人参茯苓白术大枣 E陈皮人参茯苓甘草

91下列除哪一项外,均为理中丸主治证范畴:

A小儿慢惊,胸痹由中焦虚寒所致 B阳虚失血 C脾胃虚寒的呕吐

D脾胃寒湿,气机阻滞之脘腹胀痛 E脾胃虚寒之下利

92当归四逆汤的功效是:

A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B活血化瘀,温经通脉 C温经散瘀,活血止痛

D温经补血,散寒通滞 E活血化瘀,回阳救逆

93阳和汤中麻黄、白芥子用意是:

A宣肺化痰,止咳 B通阳消滞,化痰结 C消痰降气平喘

D温阳散寒 E发汗祛湿

94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主治证是:

A行痹 B寒痹 C血痹 D湿痹 E热痹

95下列除哪一项外,均属四君子汤的主治证候?

A面色萎白 B气短懒言 C食少体倦 D腹胀肠鸣 E舌淡脉虚弱

96脾胃气虚,湿浊阻滞之泄泻证,治宜选用:

A补中益气汤 B四君子汤 C参苓白术散 D理中丸 E痛泻要方

97补中益气汤中最能体现“益气升阳”的药物配伍是:

A 黄芪、人参 B人参、白术 C黄芪、炙甘草 D人参、柴胡、升麻 E黄芪、升麻、柴胡

98生脉散的功效是:

A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B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C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99患者眩晕心悸,唇爪无华,月经量少,少腹作痛,舌淡,脉细。治宜选用:

A归脾汤 B逍遥散 C四物汤 D当归补血汤 E以上均非

100当归补血汤中黄芪配当归的作用是:

A 益气生血 B益气摄血 C益气活血 D益气通便 E以上均非

参考资料:

yueyang03@hotmailcom

食积泄泻:病证名。饮食积滞伤脾所致的泄泻。这些陈旧的物质,留滞在肠道中,就像下水道中的积淀物一样,阻碍水流,却又不断地使水向外溢出。所以治疗这样的腹泻,必须像疏通管道那样,除掉肠道里的废物。

1.正治

(1)概念:所谓正治,就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故又称“逆治”。正治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法则。

(2)应用: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证。由于疾病的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别,所以正治法就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之分。

①寒者热之:是指寒性病变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治疗,即以热治寒。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法,

里寒证

用辛热温里法等,

3热者寒之:是指

热证

现热象,要用寒凉的药物治疗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法,里热证用苦寒

清热法

③虚者补之:是指虚证见虚象,用补益的药物补其虚。如

阳虚证

用壮阳法,阴虚证用滋阴法。

④实者泻之:是指实证见实象,则用泻法,泻其邪。如食积之证用

消导

法,水饮停聚证用逐水法,

血瘀证

用活血化瘀法,虫积证用驱虫法等。

2.反治

(1)概念:所谓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即采用方药或措施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与疾病的假象相一致,故又称“从治”。究其实质,是在

治病求本

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治疗的方法,故仍然是“治病求本”。

(2)应用: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证。用于临床,一般具有以下几种:

①热因热用:指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真寒假热证,即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形成里真寒外假热的

症候

。治疗时针对疾病的本质,用热性药物治其真寒,真寒一去,假热也就随之消失了。这种方法对其假象来说就是以热治热的“热因热用”。

阴盛格阳

证,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被格拒于外,临床既有下利清谷、四肢

厥逆

、脉微欲绝等真寒之征,又反见身热、面赤等假热之象。因其本质是寒,热象是假,所以就不能用“热者寒之”的方法,而应用温热药治其真寒,里寒一散,阳气得复,而表现于外的假热,亦随之消失,这就是“以热治热”的具体运用。

②寒因寒用:是指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里热炽盛,

阳盛格阴

真热假寒证

。如

热厥证

,因阳盛于内,格阴于外,只现四肢厥冷的外假寒症状,但

壮热

、口渴、便燥、

尿赤

等热证是疾病的本质,故用寒凉药治其真热,假寒自然就消失了。这种治法,对其假寒的症状来说,就是“以寒治寒”的反治法。

③塞因塞用:是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因虚而致闭塞不通的真虚假实证。如

脾胃虚弱

,气机升降失司所致的

脘腹胀满

等症,治疗时应采取补脾益胃的方法,恢复脾升胃降之职,气机升降正常,脘腹胀满自除。这种以补开塞之法,就是塞因塞用。

④通因通用:是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真实假虚之候,如食积腹泻,治以消导泻下;瘀血所致的崩漏,治以活血化瘀等,这种以通治通的方法,就是通因通用。

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的,同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但是,正治与反治的概念有别,并且,就各自采用的方药的性质、效用与疾病的本质、现象间的关系而言,方法上有逆从之分。此外,它们的适用病证有别:病变本质与临床表现相符者,采用正治;病变本质与临床表现的属性不完全一致者,则适于用反治。由于在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本质与其征象的属性是相一致的,因而,正治是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法则。

以上就是关于正治与反治的内容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正治与反治的内容是什么、《病机赋》的原文、适用于热结旁流的治则是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7996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