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划分时间月份如下:
1、春季:3、4、5月份,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一般把冬季以后五天的平均气温稳定升高10度时进入春季。
2、夏季:6、7、8月份,夏季是一年的第二个季节,这时气候炎热,阳光照射丰富,西北地区气候多为干燥,东南部高温多雨。
3、秋季:9、10、11月份,秋季是一年的第三个季节,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湿度有所下降和减少,自然界万物从茂盛趋于成熟。
4、冬季:12、1、2月份,冬季是一年的第四个季节,冬季意味着生气闭蓄,万物进入修养状态,气温开始逐渐降低,日平均气温低于10摄氏度算是进入冬季。
四季的划分依据:
天文学划分法:四季划分更强调四季气候的含义在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过渡的季节就是春、秋两季。
气候划分法:一般以1月份为最冷的月份,因此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为12、1、2月。这种四季分类法比较适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
四季分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为12,1,2月。
四季一年中交替出现的四个季节,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在天文上,季节划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位置确定的。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
地球上的四季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它影响或者决定地球环境中很多事物的运动节律,尤其是生物适应最为明显。
扩展资料
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的自转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面(黄道面)之间有一个夹角(23°26′),因此,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太阳直射到地球的位置就会发生变化,从南纬23°26′(南回归线)到北纬23°26′(北回归线)。
太阳直射时,地球表面获得的热量高,气温高,为夏季;反之,太阳斜射时,地球表面获得的热量低,为冬季。当太阳直射到北半球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反之,当太阳直射到南半球时,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为冬季。太阳直射到南、北回归线时,分别为冬至(12月22日前后)和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到赤道时,分别为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1日前后)。
参考资料
四季-百度百科
太笼统了。
四季,指一年中交替出现的四个季节,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每季三个月。一年四季是因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而形成的。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
春季:
2月3--5日交节 [立春(节气),黄经315度];
2月18--20日交节[雨水(中气),黄经330度];
3月5--7日交节 [惊蛰(节气),黄经345度];
3月20--22日交节[春分(中气),黄经 0 度];
4月4--6日交节 [清明(节气),黄经15度 ];
4月19--21日交节[谷雨(中气),黄经30 度];
夏季:
5月5--7日交节 [立夏(节气),黄经45度 ];
5月20--22日交节[小满(中气),黄经60 度];
6月5--7日交节 [芒种(节气),黄经75度 ];
6月21--22日交节[夏至(中气),黄经90 度];7月6--8日交节 [小暑(节气),黄经105度];
7月22--24日交节[大暑(中气),黄经120度];
秋季:
8月7--9日交节 [立秋(节气),黄经135度];
8月22--24日交节[处暑(中气),黄经150度];
9月7--9日交节 [白露(节气),黄经165度];
9月22--24日交节[秋分(中气),黄经180度];
10月8--9日交节 [寒露(节气),黄经195度];
10月23--24日交节[霜降(中气),黄经210度];
冬季:
11月7--8日交节 [立冬(节气),黄经225度];
11月22--23日交节[小雪(中气),黄经240度];
12月6--8日交节 [大雪(节气),黄经255度];
12月21--23日交节[冬至(中气),黄经270度];
1月5--7日交节 [小寒(节气),黄经285度];
1月20--21日交节 [大寒(中气),黄经300度]。
1、二三月属于春季(春天)。
2、农历二月是春季的第二个月,因为处在春季的“中间”,所以称“仲春”。
3、二月的别称还有很多,如花月、丽月、杏月、仲月、酣月、仲阳、夹钟、大壮、卯月等。二月是春暖花开、春意正浓的季节,所以人们为二月取了这么多让人陶醉的名字(后三个名字则分别来自音律、卦象和地支)。二月的重要传统节日有春龙节、春社日等,还有非常重要的节气——春分。
一般情况下,中国中部的四季大致划分时间
四季 按节气起止 季节包含节气 公历大致起止时间
春 立春——立夏前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2月5日—4月5日左右
夏 立夏——立秋前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4月5日——7月7日左右
秋 立秋——立冬前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7月7日——11月8日左右
冬 立冬——立春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11月8日——2月5日左右
下面是详细的资料,你也可以看下
地球上不仅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就是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气候也是不同的
对四季的划分,有以下几种方法:
1.天文划分法 从天文现象看,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在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就是春、秋两季为此,天文划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为四季的开始即: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
2.气象划分法 在气象部门,通常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来年2月为冬季,并且常常把1、4、7、10月作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划分法 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为春季开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为夏季开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为秋季开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为冬季开始
4.农历划分法 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以每年阴历的1~3月为春季,4~6月为夏季,7~9月为秋季,10~12月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头一天,也是春天的头一天,所以又叫春节
上述几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全国各地都在同一天进入同一个季节,这与 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例如,按照上述划分方法,3月份已属春季,这时的长江以南地区的确是桃红柳绿,春意正浓;而黑龙江的北部却是寒风凛冽,冰天雪地,毫无春意;海南岛的人们则已穿单衣过夏天了为使四季划分能与各地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生活节奏相吻合,气象部门采取了候温划分四季法
5.候温划分法
这种划分法是以候(五天为一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温度指标当候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时为夏季开始,候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时为冬季开始,候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为春秋季从10℃升到22℃是春季,从22℃降到10℃是秋季
摘自《自然科学基础(下)》
四季究竟是如何划分的对于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划分标准例如:天文学上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为四季的开始; 国古籍上多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端;民间又习惯以农历正月至三月为春季,四月至六月为夏季,七月致九月为秋季,十月至腊月为冬季;而气象学上常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次年2月为冬季
事实上,由于 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气候千差万别,当南方各省已是万紫千红、春色满园之际,北方各省还是白雪皑皑、冰天雪地之时所以,用上面提到的几种划分四季的方法并不能恰切地反映各地的实际情况因此, 国在气候学上又通常应用候(5天,一个旬为两个候)平均气温来划分四季,即候平均气温高于22度作为夏季的开始,低于10度作为冬季的降临,介于两者之间,天气不冷不热的时候作为春秋两季(上半年为春季,下半年为秋季)
考虑天文因素,是以太阳直射赤道(春、秋分日)和直射南回归线(冬至日)、北回归线(夏至日)的时刻为参考点划分四季我国习惯于以这四点作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中点;而西方则是以这四点作为各个季节的起点划分四季然而这两种分法都不能真实地反映气候情况用这种方法,似乎地球上处处都可分四季
从节气上讲,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这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计算的,比较精确
习惯上,2至4月份是春天,5-7月份是夏天,8-10月份是秋天,11-1月份是冬天,这种说法不够精确
春季:立春为起点,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
夏季:立夏为起点,夏至为中点,立秋为终点;
秋季:立秋为起点,秋分为中点,立冬为终点;
冬季:立冬为起点,冬至为中点,立春为终点
地球上的温带地区具有明显的四季变化,这是一种地带性现象而且,当北半球是夏季时,南半球是冬季,当北半球是春季时,南半球是秋季南北两半球的四季是“反相”的
四季的娈化既是一种天文现象,也是一种气候现象侧重考虑某种因素(天文的或气候的),可以有两种划分四季的方法
考虑天文因素,是以太阳直射赤道(春、秋分日)和直射南回归线(冬至日)、北回归线(夏至日)的时刻为参考点划分四季我国习惯于以这四点作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中点;而西方则是以这四点作为各个季节的起点划分四季然而这两种分法都不能真实地反映气候情况用这种方法,似乎地球上处处都可分四季
以近代气候因素来划分的四季是较科学的它是以候温为标准(5天为一候,全年分为72候,每候的平每气温叫候温)将高于22℃的时期定为夏季,低于10℃的时期划为冬季,介于二者间的为春、秋季这样,各地四季的起止日期不尽相同,且地球上大部分地区没有完整的四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端近代气象学家为了客观、准确地划分处于不同纬度和不同地形的各地的季节,发掘和利用我国的气象资源,提出了以温度为标准,并兼顾一些能反映季节来临的动、植物活动和生长规律来划分季节的方法即是以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低于10℃的作为冬季,高于22℃的作为夏季,介于10℃至22℃之间的作为春季和秋季
天文季节:
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一般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南半球温带地区,则9~11月为春季,12月至次年 2月为夏季,3~5月为秋季,6~8月为冬季。
以天文因子为依据划分的季节。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于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面(即黄道面),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呈规律性地每年循环一次。每年相同的月份,各地大体上出现各固有的气候特征。在温带地区,通常把接受太阳辐射最多,即最炎热的时段称为夏季,接受太阳辐射最少,即最寒冷的时段称为冬季,它们之间的过渡时段称为春季和秋季。中国古代多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而欧洲和北美洲的很多国家则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为四季的初日。天文季节虽然有气候意义,却没有把地理和天气的因素考虑在内。
气候季节:
以气候要素的分布状况为依据划分的季节。中国的气候季节最早是由张宝汗(1934)研究的。他在《中国四季之分配》一文中,提出以候(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C为冬季,高于22C为夏季,10~22C之间为春秋过渡季,并划出各地四季的长短。由于10C以上适合于大部分农作物生长,一年中维持在10C以上的时间的长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所以这样划分季节,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除温带的四季外,其他气候带因其气候的特殊性,常采用其他气候要素划分气候季节。在热带和一些亚热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较小,常用降水量或风向的变化来划分季节,故有干季和雨季;东北信风季和西南信风季等。这种划分季节的方法,在南亚次大陆尤为通用。在北非大部分地区,把一年划分为凉季、热季和雨季三个季节。在极地附近,则按日照的状况划分为永昼的夏季和长夜的冬季两个季节。
在地势高亢的青藏高原,冬半年干旱、多大风,夏半年多降水,故全年大体可分为风季(干季)和雨季两个季节。对下垫面不同的其他地区,如海洋和内陆,森林和草原,都因气候不同,而可采取不同的划分季节的标准,以适应当地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天文季节划分法严格按照地球公转位置来决定,而实际的季节不同地区因气候而异。划分四季的方法很多,以下四种为最常见的(以北半球为例):
中国传统以四立为划分四季的起点,立春就是春季的起点,等等。 西方以二分二至为划分四季的起点,春分是春季的起点,等等。 以气候本身的标准──候温(五日的平均气温)划分 夏季──候平均气温在22 °C以上的连续时期。 冬季──候平均气温在10 °C以下的连续时期。 春季和秋季──介于10 ~22 °C之间的时期。
按照以上观点,全球共存在6种季节组合类型:
全年皆夏(全年各月平均气温都在22 °C以上,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地区); 全年皆冬(全年各月平均气温都在10 °C以下,主要分布于两极地区); 长夏无冬(全年不存在平均气温在10 °C以下的月份,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 长冬无夏(全年不存在平均气温在22 °C以上的月份,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附近); 四季分明(主要分布于中纬度地区的大陆上,以中国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最为典型); 四季如春(全年各月平均气温都在10 ~22 °C之间,主要分布于低纬度的高原地区,以及中纬度地区的海洋上)。 现今通用以天文季节与气候季节相结合来划分四季。 即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以上就是关于四季划分时间月份全部的内容,包括:四季划分时间月份、一年四季怎么分 每个季节各是哪几个月、2月、5月、8月、11月的季节分别为春、夏、秋、冬,这个说法对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