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鱼学名叫大鲵,中国特产的一种珍贵野生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娃娃鱼虽然叫鱼,但它其实不属于鱼类,是一种大型的两栖动物。因为它的叫声很像婴儿啼哭声,所以俗称为“娃娃鱼”。娃娃鱼在地球生长己有35亿年,是活着的化石。
娃娃鱼生性凶猛,是肉食性的两栖动物,会吃昆虫、鱼、蟹、虾、蛙、蛇、老鼠,小鸟等。娃娃鱼善长“守株待兔”。它的牙齿退化,会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娃娃鱼的背部色彩斑斓,前肢四指似人手,后肢五趾如人足,嘴边特别大。娃娃鱼的寿命在两栖动物中是较长的,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可以活50~60余年,野生状态下可存活130多年,因此也叫长寿鱼。
娃娃鱼不属于鱼类,它是一种两栖动物。
娃娃鱼幼体生活在水中,而且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后,就会生活在陆地上,并用肺呼吸了。
这种动物在我国的分布比较广泛,在1000米以下的溪流附近都有可能存在,由于叫声很像婴儿的哭声,所以叫娃娃鱼。它的食性较杂,能吃的东西也很多。
娃娃鱼体表皮肤较为光滑,散布有小疣粒,受刺激时能分泌出似花椒味的白浆状粘液。沿体侧腋胯间有纵行皮肤褶。体色随栖居环境色彩而有差异,背面呈棕色、红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颜色较深的不规则斑点,腹面浅褐色或灰白色。
娃娃鱼,即大鲵,中国特产的一种珍贵野生动物,因其夜间的叫声犹如婴儿啼哭,所以俗称为“娃娃鱼”。
但它却并非鱼类,而是体形最大的一种两栖动物,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最长的可达2米,体重为20-25千克,最大的达50千克。体色随栖居环境色彩而有差异,背面呈棕色、红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颜色较深的不规则斑点,腹面浅褐色或灰白色。
栖息地的破碎化和片断化引起中国大鲵的地理分化和遗传结构变异, 是导致该物种濒临极危的主要原因。
扩展资料:
娃娃鱼的生活习性:
大鲵生性凶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虫、鱼、蟹、虾、蛙、蛇、鳖、鼠、鸟等为食。捕食方式为“守株待兔”。大鲵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夜间静守在滩口石堆中,一旦发现猎物经过时,便进行突然袭击,因它口中的牙齿又尖又密,猎物进入口内后很难逃掉。
大鲵的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娃娃鱼有很强的耐饥本领,饲养在清凉的水中二、三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它同时也能暴食,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食物缺乏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甚至以卵充饥。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娃娃鱼
两栖类动物。
娃娃鱼(娃娃鱼)一般指大鲵(隐鳃鲵科大鲵属动物)。
大鲵(学名:Andrias davidianus)是隐腮鲵科、大鲵属有尾两栖动物。体大而扁平,一般全长582~834毫米,头体长310~585毫米,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00厘米以上。
头大扁平而宽阔,头长略大于头宽;雄鲵肛部隆起,椭圆形,肛孔较大,内壁有乳白色小颗粒;雌鲵肛部无隆起,泄殖肛孔较小,周围向内凹入,孔内壁平滑,无乳白色小颗粒。
成鲵一般常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溪河深潭内的岩洞、石穴之中,以滩口上下的洞穴内较为常见,食性很广,主要以蟹、蛙、鱼、虾以及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等为食。主要分布于中国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
野生娃娃鱼生活习性
大鲵生性凶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虫、鱼、蟹、虾、蛙、蛇、鳖、鼠、鸟等为食。捕食方式为“守株待兔”。大鲵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夜间静守在滩口石堆中,一旦发现猎物经过时,便进行突然袭击,因它口中的牙齿又尖又密,猎物进入口内后很难逃掉。
它的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娃娃鱼有很强的耐饥本领,饲养在清凉的水中二、三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它同时也能暴食,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食物缺乏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甚至以卵充饥。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野生娃娃鱼;百度百科-娃娃鱼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娃娃鱼娃娃鱼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是娃娃鱼娃娃鱼是什么、什么是娃娃鱼、娃娃鱼是什么动物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