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六国后谁又灭秦

红虫是什么2023-05-03  42

刘邦项羽灭秦

秦国的灭亡,首先要归功于陈胜吴广,他们揭开了轰轰烈烈的天下反秦大起义的序幕,彻底动摇了秦国的根基。其次是项梁,继承了陈胜吴广的旗帜,发起了新一轮的反秦高潮。再其次是楚怀王,按菜九段《千古谁识楚怀王》文中的说法,楚怀王在项梁死后居于楚军领袖和诸侯盟主的地位,起到了类似萧何“发踪指示”的“功人”的作用,有言道:楚怀王三箭齐发,大秦国一命呜呼。再次是刘邦项羽,起到了追逐兽类的“功狗”的作用。就楚怀王的观点来看,刘邦功高。不过秦国之所以灭亡,主要还是因为它自己滥用民力,混乱无道造成的,上面这些人的作用,加起来可能还没有赵高胡亥的作用大。

说起秦为什么会灭亡?那不得不说秦是如何统一六国的。

秦国的统一并不是秦始皇一代奋战的结果,是秦孝公时期以来兼并并扩张的结果。前前后后大概经历了100多年。按时间顺序来整理,秦国能够最终统一中国是奋六世之余烈,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六代国君,在加上秦始皇嬴政,总共经历了7代,秦国才能统一中国。所以秦始皇的统一是继承了先辈的大业。

正是有了先辈充分的准备,以及先辈积累的经验,秦始皇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极大成功。秦的统一虽然有着深广的历史基础,但是这种统一基本上是在很短时间内用军事手段来取得的,带有极强的强制性,并且没有安置好六国旧贵族势力,更没有赢得六国人民的拥护。

但是如何建设巩固这样一个前史未有的大一统国家,秦始皇并没有充分的在政策上和思想上进行准备。虽然秦统治时间才只有短短十四年光景,但对中国封建统治社会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但是强权的统一同时伴随着暴力和血腥。乱世兴重法,严疾下猛药。我觉得秦国的法制不存在大问题,它的严酷不仅对于平民,对于官吏也是如此,像吴广本来就是押送劳工,因雨误期后自知无法复命,只得随陈胜揭竿而起。

秦国初定天下后已经开始从根部开始腐烂。当时天下百废待兴,百姓翘首以盼,等来的确实苛捐杂税,大兴徭役。自然对于大秦心灰意冷,再加上六国余孽的虎视眈眈,秦国已是风雨飘摇。况且长公子扶苏被害,二世继位,一不合民心,二不合天理,天下怎能不乱?

胜也罢,败也罢,秦始皇始终为历史上的一代枭雄,无论是在秦统一的道路上,还是在衰亡的过程中,都给后人留下了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

秦始皇死后,赵高勾结胡亥与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帝,并赐秦始皇长子扶苏死。秦二世胡亥昏庸,没有秦始皇对各地反抗力量的驾驭力。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因可判死罪的失职而领导民工起义。反秦斗争随后由项羽与刘邦分别领导,西入关中攻秦。这时赵高杀丞相李斯,杀二世,立始皇孙子婴为秦王。公元前207年,项羽大破秦军,巨鹿一战,秦军被歼灭殆尽。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子婴出城降,秦朝灭亡。

赵高是秦始皇和秦二世宠信的宦官。一般认为他直接导致了秦朝的覆灭。他最后被秦三世杀死。

关于他的身世,有很多种说法:

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说:“赵高者,诸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

赵翼在《陔余丛考》卷四十一《赵高志在复仇》条云:“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誓欲报仇……卒至杀秦子孙而亡其天下。则高以勾践事吴之心,为张良报韩之举,此又世论所及者也。”

秦二世嬴胡亥(前230年—前207年,在位时间前209年—前207年),也称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二十六子(最小的儿子)、太子嬴扶苏的弟弟。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途中时,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害哥哥扶苏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秦二世即位后,宦官赵高掌实权,并逼死李斯。在埋葬秦始皇时把全部工匠封死在了陵墓里。秦朝的暴政激起了前209年的陈胜、吴广起义。前207年被赵高逼自杀,时年24岁。以平民之礼葬。

李斯(前280年?~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在诸子百家中,李斯是荀子的学生,后成为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他辅佐了嬴政一统天下建立秦朝。李斯和赵高合谋拥护秦二世上位之后,赵高处死李斯。

李斯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扶苏(出生年月不明,逝世于前210年)是秦始皇的长子,母亲是郑妃。

扶苏的政治见解与秦始皇不同,因此多次直接上柬反对始皇的做法,被始皇外派到上郡(今天陕西北部黄河西岸)督军。始皇死后,赵高等想立胡亥为皇帝,但怕扶苏举兵反抗,因此将始皇之死秘而不宣,假造始皇令命扶苏自杀。

秦三世( - 前206年),嬴姓,名子婴。秦始皇孙子,扶苏之子。

秦始皇崩,二世胡亥即位,赵高又杀二世,立秦王子婴;子婴不满赵高专权,在用计除掉宦官赵高之后,向先入关的一支秦末起义军首领刘邦投降,被后入关的另一支起义军首领项羽杀死。只当了46天皇帝。

在秦朝的历史上,子婴其人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但他的身世却一直没有弄清。最早记载子婴事迹的《史记》,对子婴其人,就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二世之兄子"说,《秦始皇本纪》:“立二世之兄子子婴。子婴立,刺杀高,夷三族。”二是"始皇弟"说,《李斯列传》:“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三是"二世兄"说。这三说当中,"二世兄子"一说较为流行。从东汉班固一直到近现代,多采用这一说法。就连近几年修订出版的《辞海》和《辞源》这两部著名的大辞书,也都一致认为子婴是二世兄子,并指出是扶苏之子。

巨鹿之战是秦朝末年,项羽率军和秦军在巨鹿(古县名,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展开的一场决战,最后项羽获胜,这是秦末战争中消灭秦军主力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攻秦救赵,先入关中者为王

公元前207年,秦将章邯在消灭项梁之后,又率秦军北上渡河,攻打赵国,并大败赵军,随后命秦将王离、涉间的包围赵国的巨鹿,章邯屯兵于南,修筑甬道为围城的秦军输送粮草。

为此,楚怀王分兵两路,一支军队前往巨鹿解赵国之围,以宋义为主帅,项羽为副帅,另一支军队进攻关中,以刘邦为主帅,并许诺说谁先攻下关中,就封谁为关中王。

怒杀宋义,执掌帅印

宋义率领楚军行至安阳(古地名,在现在山东曹县东南),便按兵不动,滞留达四十六天。项羽急欲攻打秦军,为阵亡的叔父项梁报仇雪恨,便催促宋义发兵,宋义不听,反讥项羽有勇无谋,还传下命令,凡是凶猛、违逆、贪功而不听号令的人,皆格杀勿论。

宋义把儿子宋襄派到齐国当宰相,送行到无盐(古县名,在现在山东东平县东)这个地方,饮酒作乐。当时天降大雨,天气寒冷,士兵们又冷又饿,项羽利用这一点激起了士兵对宋义的不满。一天早上,项羽闯入宋义帐中,将其斩首。项羽对士兵们说,宋义和齐国串通,要谋反楚国,自己是奉楚怀王的密令杀宋义的。并同时派人报告楚怀王,怀王便任命项羽为主帅,率兵救赵。

破釜沉舟,以一当十

楚军数量远远少于秦军,项羽先派英布率两万楚军渡河,救援巨鹿,获得几场小胜。项羽随后亲自率军渡河,并下令将炊具打破,将船只凿沉,每人只带三天的干粮,以表明拼死一战的决心(这就是成语“破釜沉舟”的由来)。

项羽军队十分勇猛,九战九捷,以少胜多,一个楚军能抵得上十个秦军(《史记》中记载:“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这就是成语“以一当十”的由来),破坏了秦军甬道,使得秦军大败。秦将苏角阵亡,王离被俘,涉间拒不投降,跳到火堆里自焚而死。

作壁上观,诸侯归顺

项羽进攻秦军之前,虽已有十几路诸侯军抵达巨鹿前来救援,但都慑于秦军威力,只是屯兵于外围,不敢出战。当楚军进攻秦军的时候,各路诸侯军仍闭门不出,各个将领只是从营垒上观望(《史记》中记载:“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这就是成语“作壁上观”的由来),及至看到楚军大破秦军,各路诸侯军才无不感到敬服,纷纷归顺项羽。

巨鹿之战后,章邯率秦军余众投降,但不久之后,项羽担心秦朝降军生变,便把20万的降兵活埋了,但并没有处死章邯等秦将。(《史记》中记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 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而刘邦乘项羽鏖战,秦关中空虚之机,抢先一步进入了秦朝首都咸阳,秦王子婴出降。

秦国是在子婴手里灭亡的。

子婴是秦太子扶苏的长子,赵高杀了胡亥之后,找到子婴让其继位为皇帝,没过多久刘邦打到咸阳,后来项羽也到了,子婴将传国玉玺献给项羽,秦国灭亡。

秦二世死后,赵高召集大臣告知诛杀秦二世的情况,然而发现群臣和将领们都不支持他,不得不迎立子婴。但赵高也留了一手,声称六国故地相继起事,秦已失去对整个华夏大地的控制权。

他说:秦本来只是诸侯,始皇统一天下,所以称帝。六国各自独立,秦国地方更狭小,竟然以空名称帝,这样不行。应该像以前一样称王,才合适。故而子婴不该再称“皇帝”,只适合当“王”,并让子婴斋戒,到宗庙参拜祖先,接受传国玺。

扩展资料:

秦末,子婴临危受命,是时诸侯并起,六国贵族纷纷复国反秦,秦朝的军事实力已经被联军瓦解,子婴即位时内外交困,秦朝已经不再是那个大一统的秦朝,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治生命只有四十六天的秦王子婴所能做的只有四件事——谋除赵高,整肃朝纲,抵御刘邦大军,亡国。

虽然子婴迅速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才干和魄力,诛杀了赵高,以图重振秦廷,但大势已去,秦朝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秦灭六国

灭韩前230年

前230年,秦王政派内史腾率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攻破韩国首都郑(今河南新郑),韩王安投降,韩国灭亡。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灭赵前229——前228年

前229年,秦灭韩后第二年,秦军乘赵国遭受旱灾之际,兵分两路,南北合击赵都邯郸。前228年,破赵军,攻占邯郸,俘赵王,赵国灭亡。赵国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县东北),收拾好残部自立为代王。 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俘代王嘉。

灭魏前225年

前225年,秦国将领王贲率兵出关中,攻占了楚国北部的十几座城,保障了攻魏秦军侧翼安全后,旋即回军北上突袭并围困住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依托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于是引黄河水灌入城内。三个月后,大梁城被水浸坏,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秦在魏国地区设立砀郡。

灭楚前226——前223年

前226年,秦王派李信和蒙恬率20万秦军攻楚,楚将项燕率军抵抗,秦军攻下平兴(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寝(今河南沈丘县东南)进兵到城你(今河南宝丰县东),项燕反击,大败秦军,李信败逃。前225年,秦王命老将王翦率60万大军再次伐楚,两军在陈相遇,王翦以逸待劳,按兵不动。前224年,楚军多次挑战,秦军亦不与交战,项燕只好带兵东归,秦军趁楚国撤退之时迅速出击,并在蕲大败楚军,又强渡淮水,直抵楚都寿春(今安徽 寿县)城下。前223年,秦军乘胜追击,攻占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秦在楚地设九江郡。项燕败退至长江以南,立昌平君为楚王。

灭掉楚国的王翦大军继续南下,造战船渡长江,消灭项燕余部和昌平君,并于前222年攻陷越国都城的会稽,俘虏分散于江南的越国王族后裔。秦在越地设会稽郡。

灭燕前226——前222年

前228年,秦军破赵以后,王翦屯军中山故地,准备下一步攻打燕国。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赴秦,准备以献督亢的地图和秦国逃将樊於期的首级之名刺杀秦王,望造成秦国混乱,以解被灭亡的危险,结果阴谋败露,荆轲被杀。前226年,秦王以此为借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大败燕军和前来支援的代军,攻陷蓟,燕王喜与太子丹率残部逃往辽东。后燕王喜杀太子丹,将其头献秦。前222年,秦将王贲进军辽东,歼灭燕军,俘虏燕王,燕国灭亡。

灭齐前221年

秦国重金收买了齐相后胜,使齐国即不合纵抗秦,也不加强战备。齐王建听信了后胜的主张。秦国灭五国后,齐王才顿感到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准备抵御秦军的进攻。

前221年,秦王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原来的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北)。齐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不战而降,齐国灭亡。秦在齐地设置齐郡和琅琊郡。

1、秦国是被刘邦所率领的楚军灭国的,公元前207年十月,刘邦突破函谷关,最后都城咸阳陷落,秦王子婴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2、秦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是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始祖秦非子是商名将飞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

秦是一个即便在世界历史上都永远难以被忘记的国家(我这里说的秦国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所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法王朝)——虽然它犹如昙花一现,是那么的短暂,但却被永远铭记。

我今天想要讨论的是,秦国是被谁灭亡的?或者可以换个角度问:秦国灭亡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通常的说法是秦国是经历了陈胜吴广农民军的沉重打击,然后是被项羽和刘邦为主的起义军灭亡的。

但有一点是值得疑问的,伴随秦国生存的几百年里,是无穷无尽的战争,起初是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然后是中原列强。在这几百年里,秦国建立了当时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军队,尤其重要的是,在秦始皇时代的秦军无疑是整个秦军历史上最强大的时代,为什么这只最鼎盛时代的秦军没有能保卫自己的国家,反而会在短短的十几年后就伴随着自己的国家灰飞烟灭呢?(秦统一是在公元前221年,灭亡是在公元前206年 )

今天,我们仅仅找一下秦国内部的原因,我同时认为内部原因也是秦国灭亡的最主要原因。

既然秦军是强大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即便是在陈胜吴广均打到快到都城的时候,章邯仅仅是用一些奴隶仓促组织起来的军队就打败了起义军。章邯在其后对六国起义军是屡战屡胜,让六国心惊胆寒,若不是项羽的横空出世,只怕秦的寿命还没有那么短。既然杂牌部队都是如此厉害,秦国的主力部队又是何等的强大。这么强大的军队,它和它的国家的灭亡就只有找它自身的原因了。

首先,秦始皇的长寿梦和储位制。不管秦始皇在世之时是否承认他有一天会死去,但是他梦想长寿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导致了他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出现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败,在临死之时仓促立胡苏,导致了胡亥得立——这其中最大的问题不是胡苏和胡亥谁继承皇位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导致了帝国的控制权从皇帝手中旁落到了权臣赵高、李斯手中,如果说得更详细一些,应该是皇权受到了相权的威胁,皇帝的一部分权力落到了权臣手中。权力的不集中导致了为争夺权力的内讧出现,也就导致了内部的大分裂。

我认为,秦始皇是内部分裂的源头,这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因为权力是前所未有的集中在皇帝的手中。大臣们根本不存在挑战的实力,是秦始皇长生的梦想和选择继承人的仓促让那些大臣有了机会,他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二,内部分裂的结果。如果说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裂,这也不是很大的问题,因为在历史上也很正常的事情,即便是在秦国的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但是内部分裂斗争的结果却是低能的赵高战胜了能力超群的李斯,甚至赵高在最后时刻还战胜了代表皇权的胡亥。也就是说秦国的内部分裂导致了一个最不好的结局出现,赵高取得了最后斗争的胜利。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以李斯为首的那一批老谋深算的老臣取得了斗争的胜利,那么秦国在面对起义军的时候,胜算就会大得多。

章邯为什么会投降项羽?无非是赵高想要杀他,原因自然很简单,无非就是章邯是李斯提拔起来的,杀了李斯又怎么会放过章邯(这让人想到了白起因为是魏冉提拔而遭到了范睢的排挤)。可怜的章邯在王离所率的主力部队被歼灭之后,孤独的抵挡了刚刚取得巨鹿胜利而势不可挡的项羽9个月,在这9个月内,在没有任何物质后勤保障的情况下,未让项羽均越过一步,这又是何等的艰难和勇气。

内部分裂的结果导致了秦军实力大打折扣。根本没有发出根本的水平。首先,丧失了优秀的统帅,一批久经沙场的老臣死于内部斗争(怎么看怎么像斯大林的大清洗)。本来,南方的秦军主力未能归来,北方的主力部队又被歼灭,章邯是唯一可以依赖的力量,连这个也被赵高“帮助”项羽清除。秦不灭,又等何时?

国家是政治的起点,也是政治的终点。政治决定着国家的命运,而军队也只是政治的工具。

以上就是关于秦统一六国后谁又灭秦全部的内容,包括:秦统一六国后谁又灭秦、秦国是被谁灭亡的、秦国被哪个国家灭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7291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