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对联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曲阜旅游2023-05-03  21

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是五代后蜀国国君孟昶创作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从中反映了五代时期川蜀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扩展资料:

对联的发展起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对联

春节贴春联的汉族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关于“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说法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孟昶撰

孟昶所书的这副对联是题写在桃符上的。题桃符乃古时风俗,元旦(即今春节)那天用桃木板写上传说中的“神荼”、“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驱鬼避邪。据《山海经》记载,传说神荼、郁垒兄弟俩住在度朔山上大桃树下,这桃树曲蟠三千里,万鬼出没于东北方的鬼门。神荼、郁垒见有恶鬼,便把他们绑去喂虎。于是自春秋战国以来,人们便将神荼、郁垒视作“卫凶”的“门神”。直至孟昶在桃符上题写了对联后,桃符就由原来驱魔除鬼的字牌,变为作者用来表达某种主题思想的一种特殊文体,这便是“春联”的开端。一般认为,联语始于五代的后蜀。

关于此联,有四种说法:

《古今诗话》云:“昶子善书礼,因取本宫册府书云:‘天垂馀庆,地接长春’一联,文学于兹萌芽。”按此说,则联语为“天垂馀庆,地接长春”,作者乃孟昶之子孟喆。黄修复《茅亭客话》所载同此。

《洛中记异录》云:“孟蜀于宫城近侧,置一策勋府,时昶之子喆居之。昶以岁末自书桃符云:‘天降馀庆,圣祚长春。’喆拜受,置于寝门之左右。”按此说,则联语为“天降馀庆,圣祚长春”,作者乃孟昶本人。

《谈苑》云:“辛寅逊仕伪蜀孟昶,为学士。王师(注:宋军)将致讨之前岁岁除,昶令学士作诗两句,写桃符上。寅逊题曰:‘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按此说,则联语为“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作者乃辛寅逊。

《宋史·蜀世家》则云:“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说联语与《谈苑》说同,但作者已非辛寅逊而是孟昶了。《宋史·五行志》和《蜀梼杌》所载同此。

明清以来,一般都采最后一说。“末年”,乃孟昶“归宋前”一年,即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从这时起,过春节贴联语,渐成一种民间习俗。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足以证明这一点。

这副对联的含义是什么呢?

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这样看来,此联只不过是迎春祈福之辞,没有什么新意。

严格说来,此联在平仄上也不甚合律。尽管人们都认为它是迄今所见记载最早的联语,但它如此出名,并非由于它是首创,更不是因为艺术水平高,而是宋人认为它是谶语,预示了宋将灭蜀。

公元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委用了一个名叫吕余庆的人去做成都(原是后蜀的都城)的地方长官。另外,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这种情况与联语是一种巧合,还是预先知道,今亦不可考了。不过,孟昶写下的这副春联在我国对联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却是无可否认的。

>

春联源于中国的宋朝,其起源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桃符和春帖。

桃符是春联的一个起源。桃符是民间于春节时用桃木板画上神荼、郁櫑二神驱避鬼怪的物品,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主管万鬼的神荼和郁櫑。遇作祟的鬼就会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人们在桃符上写上一些吉祥语句,带有吉祥寓意。

春帖,是春联的另一个起源,又名“春书”,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是人们祈求招祥纳福的物品,是于立春日用色纸剪成“宜春”二字,张贴在门柱上,也有一些是写成单句的其他吉祥话,贴于门楣上。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扩展资料

贴春联的习俗也见于朝鲜半岛,称为立春榜、立春书、立春帖、立春祝等,济州岛叫입춘굿(立春굿,其中“굿”为固有词,祭祀之意)。是春联的吉祥文句,贴在大门或大梁、天井,表达新年的祝福。虽然朝鲜半岛在日常生活已普遍使用谚文多年,但立春榜仍然用汉字书写。

与中国的春联相同,朝鲜立春联的其中一个源由是延祥诗。朝鲜王朝时期,承政院(승정원)的正三品以下官员和侍从每人在立春几天前要给国王呈五言绝句一首,然后再择好句贴于宫内柱子上,就是立春帖。

初期只有两班贵族府邸和宫廷才会贴立春帖,后来才流传到民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联

中国最早的春联 春联最早的起源于什么时候

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据说是在五代时候,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版上写两句吉语献岁,他不中意辛学士的作品,以其词不工,就自己提笔写下: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此后,文人学士把题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风气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可说明这一点,在宋人笔记中,也记载了文人喜欢书写春联的风气。

如张邦基《墨庄漫录》述苏东坡在黄州,于近岁除时,访王文甫,见其方治桃符,遂戏书一联于其上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元代初年,著名书画家赵松雪一次过扬州迎月楼,主人求赵松雪为其春联,赵松雪题曰: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

春联的内容与酒楼非发,主人大喜,以紫金壶奉酬。像赵松雪写的这种春联已被当作交际的礼品来看待了。

据说春联真正普及于民间,用红纸书,而成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后的事。在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记》上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匆然心血来潮,命令公卿士庶,门上一定要贴出春联,表示一番新气象。

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间观赏各家的春联,以为娱乐。在巡游了一段路后,他忽然发现有一家没贴春联,便遗侍从去查问究竟。原来那家主人是阉猪的,既不识字,也不会写,年前事忙,尚未请人代笔。太祖听后,叫人取来文房四宝,欣然挥毫道: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信手拈来,语气不凡。侍从捧着对联,交给了阉猪人家。后来阉猪主人获悉是皇上御笔亲制的对联,便装裱起来,挂在中堂,视为家宝,每日烧香敬奉。据说,春联两字的正式命名,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

从那时起,春联在广大农村乡镇广泛流行,并在后芤一直盛行不衰。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联有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等等,家家户户年前贴春联,把春节点缀得春意盎然,喜气洋洋。

最早的春联是写在桃木板上。春联来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扩展资料

春联习俗:中国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中国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

通常春联有两幅直联一幅横联,直联的每幅最后一字有平、上、去、入等声韵(接近国音四声法,但有出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联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最早的对联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最早的对联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我国贴春联始于哪个朝代、中国第一幅对联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7155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