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天籁之音余音绕梁黄钟大吕的意思分别如下:
1、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天籁之音:形容声音十分动听悦耳,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天籁:自然界的声响,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
3、余音绕梁: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黄钟: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四律。
1、高山流水
拼音:gāo shān liú shuǐ
出处:战国列子《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译文: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

2、天籁之音
读音:tiān lài zhī yīn
出处:清代·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译文:自然的声音和人的声音,融合在一起。
3、余音绕梁
拼音:yú yīn rào liáng
出处:战国列子《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译文:从前有个韩国女子向东到齐国去,在路上断粮了,经过雍门,在那里卖唱来求食,已经离开了但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经过多日未断绝,周围的人认为她的人还没离开。
4、 黄钟大吕
拼音:huáng zhōng dà lǚ
出处:西周周公旦《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
译文:就演奏庄严、正大、高妙、和谐的音乐,舞云门舞蹈,用来祭祀天神。
扩展资料
高山流水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
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
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
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
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成语:余音袅袅
拼音:yú yīn niǎo niǎo
解释: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成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拼音:yú yīn rào liáng,sān rì bù jué
解释:绕梁:环绕屋梁。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在屋梁上回荡。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成语:余音绕梁
拼音:yú yīn rào liáng
解释: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
成语:余音缭绕
拼音:yú yīn liáo rào
解释: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回荡。形容悦耳的歌声或乐曲使人听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确定是相同的吗对钟声的、声音的,应该是余音绕梁自己看着办(意思我帮你找了,在下面)
余音绕梁:歌唱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寻味(钟声是悠久的,应该是这个)
(我又找到了一个)
余音袅袅:余:剩下来的,多余的音:音乐,声音袅袅:缭绕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理由同上)
如果一定要一样的字,请选择后者,准确点的,我认为是前者,我的意见仅供参考,自己定夺~
词目
余音袅袅
发音
yú yīn niǎo niǎo
释义
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引用
《诗经》木瓜 ,这正是诗经的一大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的咏唱,可谓 余音袅袅 ,绕梁三日而不绝。=: 《泪珠缘》第二十九回 莽宝珠误嗔好姐姐 一寸相思久化烟,无端又逐东风起。读毕,觉 余音袅袅 不断。宝珠还要再看别的,早被婉香撇手夺去藏过了道:“你 《泪珠缘》第四十四回 叶**潦草依秦 石 也不妨,你的指法很好。”婉香笑笑,因弹了一套洞天春晓,弹毕, 余音袅袅 不断。琐琴、菊侬都静悄悄的听着,见婉香又改弦作徵调,弹 《历代游记选》●明朝 秦淮河房 ,喧闹过后的秦淮河波光荡漾,如宁静温柔的手拍抚着慵倦的归客。 余音袅袅 ,韵味深长。 《历代游记选》●宋朝 前赤壁赋 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历代游记选》●清朝 峡江寺飞泉亭记 结笔在飞来寺上,以他日当魂梦飞来,呼应开篇“意难决合”之情。 余音袅袅 ,情致无限。波善奔,余命霞裳与之对抨,于是水声、棋声、 《清平山堂话本》卷二 风月相思 芳心初动,五更清兴偏饶。诉衷肠不尽,虚度好良宵。秦楼明月夜, 余音袅袅 ,吹彻鸾箫。闲敲棋子,愈觉无聊。何时识得东风面,堪成凤 《青楼梦》第十九回 宴挹翠痴生占艳福 咏 独不见爱卿一人,疑惑滋甚,复往四面找寻。忽听柳阴中一派清声, 余音袅袅 。挹香随着那声,穿过芍药圃,度松阴至听涛楼,见爱卿在彼 《宋代宫闱史》第二十二回 喉,每逢侍宴,红牙按拍,檀板轻敲,真个是响遏行云,声徐流水, 余音袅袅 ,绕梁三日。那花蕊夫人,又精擅烹炰,后主日日饮宴,觉得 《明代宫闱史》第二十七回 允炆听了,这抑扬宛转的歌声,衬着那清脆的莺喉,真有绕梁三日, 余音袅袅 之概。便忍不住叫一声:“好!”倒把那妇人吃了一惊,忙回 《明代宫闱史》第三十八回 着壶上的金环,低低地度着曲儿给英宗侑酒。但听得珠喉宛转抑扬, 余音袅袅 ,尤觉悦耳。英宗连连抚掌喝采,这样的直闹到鱼更三跃,英 《明代宫闱史》第六十二回 的所长,又唱了一出《玉环怨》,真是凄楚哀艳兼而有之。歌罢犹觉 余音袅袅 不散,听得正德帝摸耳揉腮坐立不安起来,口里还哼着“此曲 《清代宫廷艳史》第七十回 笛声清怨,空奏笛声清怨生。唱到结末一个字,真是千回百转, 余音袅袅 。只听她略停了一停,低低地娇咳了一声,又接下去唱道:冬 《聊斋志异》卷十二 丐仙 语踏芳丛,低亚花枝拂面红。曲折不知金钿落,更随蝴蝶过篱东。” 余音袅袅 ,不啻绕梁。高大喜,拉与同饮。陈命之坐,亦饮之酒。高酒 《乾隆皇帝》第二十七章 凉风镇月夜逢刺客 牛皮帐老拳释仇隙 ……金川江啊……最末一句清音长曳直可裂石穿云, 余音袅袅 犹自寒魄动心,歌歇舞收,人们还浸沉在神思怅惆中。 《乾隆皇帝》第二十一章 养性殿贤主慰凄情 纪才子草诏封夷女 ,伴着令人目眩的舞蹈,听来直令人飘然欲仙。一时乐止歌歇,犹自 余音袅袅 。静了一刻,乾隆三人便笑着鼓掌喝彩。和卓氏和蔼地笑着, 《乾隆皇帝》第十八章 十五王“学习”入军机 乾隆帝政暇戏寒温 ……曲调婉转低回,如清越流泉徘徊,曲成歌歇尚自 余音袅袅 ……乾隆已不知身在何处,闭着眼双手按拍和节,一边聆听,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意思是:
这声音环绕屋梁多日而仍在耳边盘桓。形容声音或音乐好听,犹如天籁。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出自《列子·汤问》原文节选: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译文
从前韩娥向东去齐国, (路上)缺乏粮食,到雍门,唱歌来乞讨换取食物。她走了以后,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经过多日未断绝,左右邻舍都认为她还没离开。
辨析
上述故事,晋人张华的《博物志》中也有记载。但是有人认为:韩娥当时歌唱演出的地点雍门,不在齐国的国都,而在秦国的国都(今陕西咸阳);并认为韩娥在雍门演唱的事,是在她去齐国之前,不是在到了齐国之后,是因为她要到齐国去,缺乏路费,于是演唱筹款。
后来有人还因此给韩娥的姓名添一“秦”字而称为韩秦娥。(元人“燕南芝庵”《论曲》:“古善唱者五人:秦青、薛谭、韩秦娥、沈右之、李存符。”)
后形容歌声优美动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 “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竟能绕梁三日,音乐的力量实在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以上就是关于高山流水,天籁之音,余音绕梁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高山流水,天籁之音,余音绕梁是什么意思、余音后面是什么成语、“余音XX” 是对钟声的形容,“XX”是两个相同的字,请问是什么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