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阴历的来历关于它的故事

尊重和保障人权2023-05-02  36

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殷历"、"古历"、汉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

来历:所有古老文化的国家如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最初都是用阴历的。因为月亮的盈亏朔望周期非常明显,所以把29天或30天称为一个月,把12个月称为一年,便成为古老国家最初的年历。

故事:

阴历一月之长,即月亮绕地球周期约为29天半;而太阳年一年之长,即地球绕日的周期约为365天又四分之一日。如以12个月为一年,只有354天或者355天,与太阳年相差几乎11天。过10多年,就有6月降霜下雪、腊月挥扇出汗、冬夏倒置的毛病。

古代国家农业慢慢地发展以后,就发现纯粹用阴历历法、月份和春、夏、秋、冬四季,农业节候配合不上,为了解决这阴、阳历的矛盾,古代有两种办法:

一种办法是放弃阴历月亮盈亏作为计算月份方法,而以太阳回归年即365又四分之一天为一年,把年分为12个月,平年365天,闰年366天,4年一闰。这是公元前46年西洋罗马所采取的办法。

另一办法是找出阳历年的日数和阴历月的日数两者之间的最小公倍数,这就是我国古代颛顼历的十九年七闰的办法。因为阴历的235个月的日数却等于19个阳历年的日数。

扩展资料:

阴历的算法:

阴历,其计算方法是: 以太阴圆缺一周为一月,历时29日12小时44分28秒,太阴圆缺十二周为一年,历时354日8小时48分336秒。每一年的12个月中,6个单数月份(即1、3、5、7、9、11月)为“大建”,每月为30天; 6个双数月份(2、4、6、8、10、12月)为“小建”,每月为29天;在逢闰之年,将12月改大月为30天。

该历以30年为一周期,每一周期里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共11年为闰年, 不设置闰月,而在12月末置一闰日,闰年为355日,另19年为平年,每年354日。故平均每年为354日8小时48分。

按该历全年实际天数计算,比回归年约少10日21小时1分,积27回归年相差一月,积326回归年相差一年。该历对昼夜的计算,以日落为一天之始,到次日日落为一日,通常称为夜行前,即黑夜在前,白昼在后,构成一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阴历

中国的干支纪年开始于西汉时期,正式推行是在东汉后期,也就是东汉公元85年(乙酉) 元和二年,当时的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四分历与干支纪年。

阴历的来源是夏朝,当时称之为夏历也为太阴历,它是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也就是月亮的公转周期确定的,而这个公转周期就是一个月,即朔望月,朔望月又称太阴月,朔是指与地球中间的月相,由于此时是看不到月亮的,所以把这一天定为阴历每月的初一,望是指地球在月球与太阳中间的月相,由于此时可以看到一轮圆月,所以把这一天定为阴历每月的十五。

同时月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太阳的平均周期,为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从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半月,从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后半月,从朔到望再到朔,为阴历的一个月,而实际上一个朔望月是29天半。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它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并把一个太阳回归年划分为24段,形成二十四节气。通过参考太阳回归年,设置闰月使其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融合阴历与阳历形成为一种阴阳合历历法。

农历又有夏历、阴历、旧历、华历、中历等称。因使用“夏正”,旧时多称为夏历,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农历属于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

发展简史

从上古的干支纪元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格里历),历史多次修订历法,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超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

比如干支历(摄提)、夏历、商历(殷历)、周历、西汉太初历、三统历和隋朝的皇极历、唐朝大衍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

古人观察到了天象的运动规律,上古时代已采用干支纪元,据明代史学家万民英根据我国古文献明文记载确定干支为天皇氏时发明,在其著作《三命通会》中有详细记载。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

先秦时期,各地还有自己的历法。秦与汉初时期使用秦历,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安置在一年中不包含中气的月份来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汉武帝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

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议造《汉历》,汉武帝元封七年历成。是年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即为太初元年),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后人以此称呼此历为《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是之前历法的366天。

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

中华民国成立,采用西历,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并欲废除中国传统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时,继续使用西历,以公元纪年;但保留中国传统历——夏历的使用,并于公元2017年颁布了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

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现行农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负责计算,属于官方历书《中国天文年历》的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各地使用

其他东亚地区之阴阳合历大多源自华夏历法或受其影响,比如藏历、和历以及朝鲜半岛和越南历法等。目前,由于时区差别,大中华地区(UTC+8)、韩国(UTC+9)与越南(UTC+7)使用的农历的版本并不一致,因此各国农历日期也不完全一致(例如2012年中国闰四月而韩国闰三月,端午节亦相差一日)。

部分软件未能因应各国时间基准而调整会造成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紫金山天文台作为全世界主要的农历测算颁行单位,主导制定了名为GB/T 33661-2017 《农历的编算和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规定了很多历法基础概念的定义及算法规则,并且以现代科学和天文学技术为基础对农历的计算和制定做了规定,比如规定冬至为节气之首(而非立春)、规定有冬至之月份为子月(十一月)、规定寅月建正、规定采用国际通用天体模型且精度应达到1秒;

并且要求公开发行的日历产品必须包含西历和农历的日期对照以及二十四节气,符合标准规定的编排规则、计算模型和精度及表示方法,以有效遏制内容错误的农历日历产品随意发行的无序状态。

日本农历(和历)原使用中国历法计算,从明朝亡后之1685年开始自行编制历法(贞享历),直到1873年起废除农历(天保历)改用西历(格里历),并于1910年起停止在官历内并记旧历。但目前日本国立天文台每年2月都会发报的“暦要项”官报中仍有节气和朔弦望等资料可供自行计算农历。

现时日本国内仅有如中秋节等少量节日按农历庆祝,其余绝大多数原以农历日期庆祝之节日均提前约一个月,改成了按照西历之相同日期庆祝(如日本的端午节就在西历5月5日)。

绝大部分海外华人会使用和大中华地区一致的农历,但有些居于南半球的澳纽华侨会出版按当地时间所制作之历书,此等历书也会应当地季节而将节气错开半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农历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阴历的来历关于它的故事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阴历的来历关于它的故事、我国的农历纪年法是哪个朝代建立的、中国农历是一种什么历法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7121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