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就是说,身体和精神是对立的统一体,精神(灵魂)从属于身体,身体存在就有精神(灵魂),人死了,精神(灵魂)也就随之消灭又说,形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互为依存而不能分割的
这是朴素唯物主义,是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这里的“形”指的是物质的某种具体形态认为“形”不在了,神就不存在了,也就是世界不存在了,因此它是把世界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社会形态
问:您说精神(译者按:这篇论文中所用的“神”字,固然指的“精神”,
但也指的“灵魂”。当时主张“神不灭”的人,认为使人产生精神作用的是灵魂,
灵魂可以附在人的身体上,人死后,灵魂又转移到其他的地方,但不会消灭。范
缜的神灭论就是针对当时流行的这种“灵魂不灭”的迷信思想展开斗争的。译作
“灵魂”不太妥当,译作“精神”也和今天我们常用的精神的含义有差别。希望
读者注意。)会消灭,怎样知道它会消灭呢?
答:精神就是形体,形体就是精神,因此,形体存在,精神才存在,形体衰
亡,精神也就消灭。
问:无知,才叫做形体,有知,才叫做精神。有知和无知根本是两回事,精
神和形体,原则上不能混为一谈。形体和精神是一回事的说法,不是我所能同意
的。
答:形体是精神的质体(译者按:“质”有“物质”的意义,又有“实体”
的意义,现在把它译为“质体”),精神是形体的作用。所以形体是指的它的质
体,精神是指的它的作用。形体和精神不能割裂。
问:精神既不是质体,形体又不是作用,但二者又不能割裂,它的理论根据
在哪里?
答:〔精神和形体〕名称不同,而实质上是一回事。
问:〔精神和形体〕名称既然不同,如何能说是一回事?
答:精神和身体的关系,恰如锋利和刀刃的关系一样。身体和作用的关系,
恰如刀刃和锋利的关系一样。既叫做锋利,当然不是刀刃;既叫做刀刃,当然不
是锋利。但是离开了锋利就无所谓刀刃,离开了刀刃就无所谓锋利。从来没有听
说过刀刃不存在而锋利单独存在的,哪能说形体死亡而精神能单独存在?
问:刀刃和锋利的关系,可能像您所说的那样,但是形体和精神,它的道理
却不是这样。为什么这样说呢?树木的质体是没有知觉的,人类的质体是有知觉
的。人类既有相同于树木的质体,却有不同于树木的知觉。岂不是说明了树木只
有一种特性,人类有两种特性吗?
答:这话可奇怪了!人类若有以相同于树木的质体作为形体,又有以相异于
树木的知觉作为精神,倒可以照您的说法;事实上人类的质体,〔就在于它〕有
知觉,树木的质体,〔就在于它〕没有知觉。人类的质体不是树木的质体,树木
的质体也不是人类的质体。〔人类〕怎么可能既有同于树木的质体,又有异于树
木的知觉呢?
问:人类的质体之所以不同于树木的质体的地方,就在于它有知觉。人类若
是没有知觉,它和树木有什么区别呢?
答:人类没有无知觉的质体,恰如树木没有有知觉的形体一样。
问:死人的形体岂不就是没有知觉的体质吗?
答:这(死人)是没有知觉的质体。
问:既然这样,可见人类确实既有相同于树木的质体又有不同于树木的知觉
了。
答:死人虽然有相同于树木的质体却没有不同于树木的知觉;活人虽有不同
于树木的知觉,却没有相同于树木的质体。
问:死人的骨胳不就是活人的形体吗?
答:活的形体不是死的形体,死的形体也不是活的形体,根本是不同的两类,
怎能有活人的形体却有死人的骨胳呢?
问:如果活人的形体根本不是死人的骨胳,死人的骨胳也就应当不从活人的
形体产生。既然不从活人的形体产生,那末这(死人的)骨胳是从哪里来的?
答:这是活人的形体变成了死人的骨胳的啊!
问:活人的形体能变为死人的骨胳,岂不正是因为有了生才有死,可见死人
的形体也就是活人的形体了。
答:如果根据活的树变成枯的树木〔来推论〕,枯树的质体怎能说就是活树
的形体?
问:活树的形体既能变成枯树的形体,可见枯树的形体也就是活树的形体。
好像一条一条的丝的形体变成了线的形体,线的形体也就是丝的形体。这有什么
不同呢?
答:若〔照你的说法〕枯树就是活树,活树就是枯树,就应当在树活的时候
雕零,树枯的时候结果。活树不应当变成枯树,因为〔照你的说法〕活树即是枯
树,所以枯树不必从活树变来了。〔照你的说法〕活树枯树既然一样,为什么不
先从枯树变成活树,一定先从活树变成枯树,这是什么道理呢?至于丝和缕是同
时存在的〔不是丝消灭后才成为缕〕,不能用来作为这个辩论的比喻。
问:当活人形体衰亡时,应当立刻死去,为什么人总是逐渐地死去呢?
答:〔这是因为〕凡是生灭的形体,必须有一定的程序的原故。突然发生的,
必然突然消灭;逐渐发生的,必然逐渐消灭。突然发生的,像狂风暴雨就是;逐
渐发生的,像动物植物就是。有突然发生的,也有逐渐发生的,这是事物的规律。
问:您说“形体即是精神”,那末像“手”这些器官也是精神吗?
答:都有它的精神方面。
问:如果说手这类肢体都有它的精神的方面,精神能思虑,手这类肢体也应
当能思虑了。
答:手这类肢体有痛痒的感觉,但没有辨别是非的思虑。
问:感觉和思虑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
答:感觉也就是思虑。粗浅的叫做感觉,深刻的叫做思虑。
问:既是这样,应当有两种思虑了,思虑既然有两种,难道精神也有两种吗?
答:人的形体只有一个,精神哪能有两种呢?
问:如果不能有两种精神,怎么能够既有知痛知痒的感觉又有辨别是非的思
虑?
答:比如手足虽然不同,总归是一个人的肢体;辨别是非,感知痛痒虽不相
同,也总归是一个人的精神。
问:辨别是非的思虑和手足无关,和什么有关呢?
答:辨别是非的思虑是由心这一器官主宰的。
问:心器官是五脏的心吗?不是吗?
答:是的。
问:五脏有什么不同,而单单心有辨别是非的思虑作用呢?
答:七窍又有什么不同,而所担任的职能并不一样,这是什么原故呢?
问:思虑作用不受任何局限,何以知道是心器官所主宰的?
答:心有疾病就会使思虑作用失常,因此知道心器官是思虑的基础。
问:怎样知道思虑不寄托于眼这些方面呢?
答:假若思虑作用可寄托于眼这些方面,眼的作用为什么不寄托于耳这一方
面呢?
问:思虑自身没有基础,所以可寄托于眼这一方面。眼自有它的基础,所以
不寄托于其他感官方面。
答:眼为什么有它的基础而思虑没有它的基础呢?假如思虑在我的形体上没
有基础,可寄托在任何地方,那么张大的情感可以寄托在王二的身上;李三的性
格可以寄托在赵四的身上。是这样吗?不是吧。
问:“圣人”的形体也恰如一般人的形体,而究竟有一般人和“圣人”的差
别。所以知道形体和精神是两回事。
答:不然,纯金有光泽,杂质的金没有光泽。有光泽的纯金怎会有无光泽的
杂质?由此看来,怎会有“圣人”的精神反而寄托在一般人的形体之中?自然也
不会有一般人的精神寄托在“圣人”的形体之中。因此,尧有八彩的眉毛,舜有
双瞳孔的眼睛,黄帝的前额像龙,皋陶的口形像马,这些都是身体外形的特殊;
比干的心,七个孔窍并列,姜维的胆有拳那样大,这些都是内部器官的特别。由
此可见,“圣人”的特殊,常常和普通人不一样,“圣人”不仅在道德上超出众
人,就在形体上也是与众不同的。所谓一般人和“圣人”形体一样的说法,我认
为不妥当。
问:您说“圣人”的形体一定不同于一般人,那么请问阳货的相貌像孔子,
项羽的眼睛像舜,舜、项羽、孔子、阳货,他们的才智不同而形貌相似,这是什
么原故?
答:珉像玉却不是玉,鸡像凤却不是凤,事物中确有这种现象,人类也不例
外。项羽,阳货的相貌〔和舜、孔子〕相似,却不真相似,他们的内部器官不同,
虽外形类似,也是枉然。
问:一般人和“圣人”有差别,而形体不一致,这是说得通的;“圣人”都
是圆满的,照道理讲没有两样,但是孔子和周公的相貌不同,汤和文王的相貌也
两样,因此更可以证明,精神不依赖于形体了。
答:“圣人”和“圣人”之所以相同,在于他们都有“圣人”的器官,但器
官本身不一定相同。如同马的毛色不同却都可以是快马,玉的色泽不同而都可以
是美玉一样。因此,晋国的棘氏璧,楚国的和氏璧,都价值连城;骅、骝、lù
@①、骊都能远行千里。
问:形体和精神不是两回事,已经领教了。形体衰亡精神也随着消灭,道理
确也应当这样。请问古书上说:“为〔鬼神〕建立宗庙,鬼神飨受它”,这是什
么意思呢?
答:这是“圣人”的教化方法啊。目的在于顺从孝子的情感,并纠正偷惰不
忠厚的倾向。所谓神而明之,就是这个意思了。
问:伯有的鬼披着甲,惊扰郑国,彭生的鬼化为野猪出现。在经典中写得清
清楚楚,怎能认为这仅仅是利用神道来教化人们呢?(注:左傅昭公七年,郑国
贵族伯有在内战中被杀,后来郑国的人民常常有人自相惊扰,有人喊“伯有来了”
,于是全城的人,吓得乱跑。彭生事见左传桓公十八年及庄公八年彭生被杀事,
书上记载彭生死后化为野猪出现。)
答:奇怪的事情是渺茫的,或真或假。遭到凶死的太多了,没有听说都变成
了鬼,为什么单单彭生、伯有就会变成了鬼呢?一会儿是人,一会儿又是猪,未
必就是齐国的彭生,郑国的伯有公子啊。
问:“周易”说:“因此认识鬼神的情况和天地相似而不违背”,又说“装
满了一车鬼”,这些话的意义何在呢?
答:有禽有兽,这是飞和走的区分;有人有鬼,这是隐蔽和明显的区分。至
于人死变成鬼,鬼消灭了又变成人,这是我无法理解的。
问:认识了精神消灭的道理,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答:佛教对政治的危害,和尚对风俗的腐蚀,就像狂风迷雾一样,广泛地传
播着。我痛心社会上这种弊端,并要挽救它的沈沦。人们宁可倾家荡产去求僧拜
佛,但是不照顾亲戚,不怜惜穷困,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由于自私的打算过多,
救人的意思太少。因此,送给穷朋友一把米,吝惜的情绪就流露在脸上;捐赠豪
富的和尚上千石的粮食,就从内心到汗毛也感到舒畅。岂不是因为和尚有夸大的
预偿的诺言(译者按:指和尚用布施可以进天堂的谎话),而穷朋友没有一升半
斗的报答吗?帮助人,却不在于救人急难,做好事仅仅为了自私。〔佛教〕用渺
茫的谎言迷惑人,用地狱的痛苦吓唬人,用夸大的言词引诱人,用天堂的快乐招
引人。所以使得人们抛弃了儒者的服装,披上僧人的袈裟;废掉了传统的礼器,
摆上了水瓶饭钵(注:袈裟和瓶、钵都是和尚的衣服和用具,是从印度传来的,
和当时中国民族习惯不一样);家家骨肉分离;人人子嗣绝灭!以至于使得士兵
在行伍中无用,官吏在机关中缺额,粮食被游手好闲的僧众吃光,财富被奢侈的
寺院建筑耗尽!坏人充斥,不能禁止,却高颂“阿弥陀佛”!这都是佛教所造成
的。它的源流不加遏止,它的祸害就没有边际。
如果能够认识到万物的生成是由于它自己的原因,复杂的现象完全是它自己
在变化,忽然自己发生了,忽然自己消灭了。对它的发生既不能防止,对它的消
灭也无须留恋。顺从着自然的法则,各人满足自己的本性;劳动者安于他们的田
野,统治者保持他们的朴素。种了田然后吃饭,粮食是吃不完的;养了蚕然后制
衣,衣服是穿不尽的。在下者把多余的产品奉养在上者;在上者以不干涉的态度
对待在下者。这样,就可以保全生命,可以赡养父母,可以满足自己,可以满足
别人,可以使国家安定,可以使君主称霸,都是由于这个原则啊!
神可以理解为精神、意识,而形则可以说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也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存在决定意识的存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指物质的形态存在那么意识存在,如果物质的形态不存在了,那意识也就不存在了,这正好符合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的理论。(这是大纲,你还要加上些纯正的理论)
1 《范缜》文言文翻译
《南史·范缜传》译文
范缜传
缜字子真,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从沛国刘瓛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恒芒屩布衣,徒行于路。瓛门下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间聊 愧。及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仕齐,位尚书殿中郎。永明中,与魏氏和亲,简才学之士以为行人,缜及从弟云、萧琛、琅邪颜幼明、河东裴昭明相继将命,皆著名邻国。
时竟陵王子良盛招宾客,缜亦预焉。尝侍子良,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不能屈,然深怪之。退论其理,著《神灭论》。以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利之名非刀也,刀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刀,舍刀无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此论出,朝野喧哗。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
太原王琰乃著论讥缜曰:“呜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欲杜缜后对。缜又对曰:“呜呼王子!知其祖先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其险诣皆此类也。子良使王融谓之曰:“神灭既自非理,而卿坚执之,恐伤名教。以卿之大美,何患不至中书郎?而故乖剌为此,可便毁弃之。”缜大笑曰: “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
后为宜都太守。时夷陵有伍相庙、唐汉三神庙、胡里神庙,缜乃下教断不祠。后以母忧去职。居于南州。梁武至,缜墨缞来迎。武帝与缜有西邸之旧,见之甚悦。及建康城平,以缜为晋安太守,在郡清约,资公禄而已。(选自《南史》卷五十七)
译文:
范缜字子真,少年时父亲去世,很是贫困,侍奉母亲孝顺恭敬。二十岁以前,跟沛国刘瓛学习,刘瓛认为他与众不同,亲自为他举行加冠礼(古代成年礼仪)。在刘瓛门下数年,总是穿草鞋布衣,步行于道路。刘瓛门下有许多乘车跨马的贵族子弟,范缜处在他们中间,一点儿也不感到羞愧。长大以后,博通儒家经典,尤其精于《三礼》。性格诚信直爽,喜欢直言不讳大发宏论,不被士流朋友们接受。只和表弟萧琛友善,萧琛也是有名的能言善辩者,但总是佩服范缜的言简意深。
在齐朝作官,担任尚书殿中郎。永明年间,齐与北魏和亲,选拔有才学的士人作外交使节,范缜和他的堂弟范云、萧琛、琅邪郡颜幼明、河东郡裴昭明相继奉命出使,都扬名于邻国。
当时竟陵王萧子良广招宾客,范缜也预选在其中。曾经陪从子良,子良精通并信奉佛教,而范缜则大力宣称无佛。子良问他:“你不相信因果,哪儿来的富贵贫贱?”范缜回答说:“人生好比树上一起开的花,随风飘落,自然有的拂着帘幕落在茵席上,有的穿越篱笆墙掉到粪坑里。坠落在茵席上的,就是殿下这样的人,掉进粪坑里的,就是下官这样的人。贵贱虽然差别很大,因果又在哪里呢?”子良不能说服他,然而对他很不赞同。范缜回去后推论他的道理,著成《神灭论》。认为:“神就是形,形就是神,形存则神存,形亡则神灭。形是神的物质实体,神是形的作用表现。那么形是指它的物质实体,神是指它的作用表现,只是角度不同,形和神,不能认为是不同的东西。神对于实体,好比锋刃与刀的关系,形对于作用,好比刀与锋刃的关系。说锋刃并不是指刀,说刀也并不是指锋刃,然而舍弃锋刃便没有了刀,舍去刀也就没有了锋刃。没有听说过刀没有了锋刃还存在,那么怎么能使形亡失了而神仍存在呢!”此论一出,朝廷内和社会上都一片哗然。萧子良召集僧众和他辩论,却不能使他屈从。
太原王琰写文章讽刺他说:“可悲啊!范先生,居然不知道他先祖的神灵在哪里。”想封住范缜的嘴。范缜却回答说:“可叹啊!王先生,知道他祖先的神灵在哪儿,却不肯杀身去侍奉他们。”他的惊人之语都如同此类。萧子良叫王融对他说:“神灭之论不合道理,而先生仍要坚持它,恐怕会损伤名声教化。凭着先生的高才,何愁不能作到中书郎?却非要不合常理这样说,应该抛弃你的观点了。”范缜大笑道:“假使范缜要卖论求官,早已作到尚书令和宰相了,岂止是中书郎啊。”
后来作宜都太守。当时夷陵有伍相庙、唐汉三神庙、胡里神庙,范缜下令让断了香火不准祭祀。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住在南州。梁武帝来到这里,范缜穿着黑色丧服来迎接,粱武帝与范缜有同在萧子良西邸共事的旧情,见到他很高兴。等到平定了建康城,委任范缜为晋安太守。范缜在郡内任上为政清廉简约,只享用自己的俸禄而已,不贪余财。
2 范缜文言文翻译就
师。
遣。在刘瓛门下数年,萧琛也是有名的能言善辩者,博通儒家经典:小孩,喜欢直言不讳大发宏论,总是穿草鞋布衣:军队
白首。二十岁以前。刘瓛门下有许多乘车跨马的贵族子弟:军队。性格诚信直爽,很是贫困,刘瓛认为他与众不同,返回
邑。长大以后,但总是佩服范缜的言简意深,尤其精于《三礼》,指子奇
兵,侍奉母亲孝顺恭敬:派
反。只和表弟萧琛友善,少年时父亲去世,范缜处在他们中间:老人
童子范缜字子真,一点儿也不感到羞愧:县
遂,跟沛国刘瓛学习,不被士流朋友们接受:同“返”,亲自为他举行加冠礼(古代成年礼仪),步行于道路
3 马钧传 文言文阅读,,原文马先生钧,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
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当此之时,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译文马钧先生,字德衡,是天下闻名的技术高超的人。
他年轻时过着游乐的生活,自己不知道有技术。在这时候,他从不对人家谈到技术,又怎么谈得上有人知道他呢?原文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
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犹自然之成形,阴阳之无穷。
此轮扁之对,不可以言言者,又焉可以言校也?译文他当了博士,生活贫困,就想改进织绫机,不用说什么人们就知道他技术巧妙了。旧式的织绫机,五十综(综:织绫机上经线的分组)的用五十个蹑(蹑:织绫机上的踏具),六十综的用六十个蹑,马先生认为这样的设计费力费时,于是他改进机械,全都改用十二个蹑。
改进以后,可以随心所欲织出各种奇妙的花纹,织成后看上去像是天然形成的一样,又像阴阳二气反复变化无穷。这正像制造轮子的工人(轮扁:古代制造轮子的工人)回答别人的询问:那巧妙的地方是没法用言语说明的,又怎么能用言语去检验它呢?原文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
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先生曰:“古有之。
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二子哂之曰:“先生名钧,字德衡,钧者器之模,而衡者所以定物主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先生曰:“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
此一异也,又不可以言者也。从是,天下服其巧矣。
译文先生任给事中官职时,有一次,和散骑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在朝廷上争论关于指南车的事。他两个说,古代根本没有指南车,记载上的说法是虚假的。
先生说:“古代是有指南车的。我们没有去想到它罢了,哪是什么遥远的事呢!”两人嘲笑他说:“先生大名是钧,大号是德衡。
‘钧’是陶器的模具,‘衡’是定东西轻重的,你现在这个‘衡’定不出轻重,还想做得出模具来吗!”。先生说:“讲空话,瞎争论,还不如试一试可以见效。”
于是两人把这事报告明帝,明帝下令要先生把它制作出来,后来,他就把指南车造成了。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又是没法用言语说清楚的。
从此之后,天下人都佩服他的技术高明了。原文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
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此二异也。
译文他住在京师,城里有地可以种植菜蔬,但愁的是近旁没有水可以灌溉。先生就制作了翻车,叫年轻人(童儿:年轻人)转动它,汲来的水可以自行倒出流到地里,翻车里外转动,效率大大超过平常水车。
这是第二件奇妙的事情。原文其后有人上百戏者,能设而不能动也。
帝以问先生:“可动否?”对曰:“可动。”帝曰:“其巧可益否?”对曰:“可益。”
受诏作之。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
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垣、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春磨、斗鸡,变化百端。此三异也。
译文后来有人进贡一套杂技模型,只能作摆设不能活动。皇帝问先生:“你能使得它们动起来吗?”回答说:“可以活动。”
皇帝说:“可以做得更巧妙些吗?”回答说:“可以更好。”于是他就接受皇命制作了。
他用大木头又雕又削,做成轮子的形状,放在地上,下面设机关用水力发动。上面制作了女子奏乐舞蹈的偶像,还有木偶打鼓、吹箫、叠罗汉,还可以使木偶丢木球、掷剑、走绳索、翻筋斗,动作灵活,还有木偶坐堂审案,舂米磨面、斗鸡等各种各样的动作。
这是第三件奇妙的制作。原文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
又患发石车,敌人于楼边悬湿牛皮,中之则堕,石不能连属而至。欲作一轮,悬大石数十,以机鼓轮,为常则以断悬石,飞击敌城,使首尾电至。
尝试以车轮悬瓴甓数十,飞之数百步矣。译文先生看到诸葛亮设计的连弩,说:“这东西巧是很巧,但还不顶完善。”
他说,他可以做出一种连弩,发箭的效率能增加五倍。又认为发石车效果差,如果敌人在城楼边挂起湿牛皮,发过去的石子碰上牛皮就滑落下来,发石车又不能连续发射。
他想制作一种轮子,挂上几十块大石头,用机械转动轮子,轮上悬石的绳子按一定节奏断掉,石子抛射到敌人城楼,可以迅速地接连抛射。他曾经试验用个车轮挂上几十块砖头瓦块,可以抛射到几百步远的地方去。
原文有裴子者,上国之士也,精通见理,闻而哂之。乃难先生,先生口屈不能对,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
傅子谓裴子曰:“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
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难之不已,其相击刺,必已远矣。
心乖于内,口屈于外,此马氏之所以不对也。”译文有位裴先生,是京师的著名人士,见识精深,听到先生的事情,就讥笑他。
4 米珠薪桂的文言文翻译苏秦前往楚国,住逾三日,始见楚王。面谈既毕,便欲辞行。楚王说:“我听说先生大名,如听说古代贤人,今先生不远千里来谒我,何不盘桓数日?愿闻其详。”苏秦回答说: “楚国之粮食贵于宝玉,柴木贵于桂树,通报者如鬼魅般缘悭一面,大王似天帝般难得一见。今想要我把玉作为粮,把桂枝作为柴木,经过鬼魅而见天帝。”楚王说:“请先生暂时在宾馆休息,我遵命了。”
苏秦之楚 之:到,前往
谈卒 卒:结束,完毕
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 临:拜访,拜谒
先生就舍 舍:宾馆,榻舍
曾不肯留 曾:为何何故
谒者难得见如鬼 揭:通报者(指向楚王通报引见之人)
米珠薪桂
释义 米贵得象珍珠,柴贵得象桂木。形容物价昂贵,人民生活极其困难
5 《去私》文言文翻译(大概翻译)战国吕不韦《去私》的翻译:天的覆盖是没有偏私的,地的承载是没有偏私的。
日月照耀四方是没有偏私的,四季的运行是没有偏私的。它们都是各自施行它们的恩德,所以万物才能得以生长。
黄帝说:“音乐禁止过分,色彩禁止过分,衣服禁止过分,香气禁止过分,饮食禁止过分,宫室禁止过分。”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
他们最公正了。晋平公向祁黄羊询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能来担当这个县令的职务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担当这个职务。”
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是问可以不可以,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晋平公说:“你说得好。”
于是晋平公任用了解狐做了南阳的县令,国人都对此说好。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尉,谁可以担当这个职位?”祁黄羊回答道:“祁午可以担当这个职务。”
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您是问可以不可以,没有问谁是我的儿子。”晋平公说:“你说得好。”
于是又任用了祁午,国人对此说好。孔子知道这件事后说道:“祁黄羊的说法好!推举外人不避开仇人,推举家里的人不避开自己的儿子。
祁黄羊可以说是最公正的人了。” 墨家有个大师教腹纯,住在秦国。
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对他说:“先生现在已经年纪大了,又没有其他的儿子。
我已经下令给这件事相关的官员,让他们不杀您的儿子,先生在这件事上就听我的吧。” 腹纯回答说:“墨家的法规上说:‘杀人的就应该被处死,伤人的就应该给予刑罚。
’这是用来制止伤人害命的。禁止伤人害命,这是天下的大道义。
大王您虽然给予了我儿子宽恕,下令有关官员不杀他,我腹解却不可以不奉行墨家的法规。” 腹纯没答应惠王饶他儿子一死,然后腹纯处死了他自己的儿子。
儿子是人们偏爱的,忍痛割爱而奉行天下的大道义,这位大师可以说是公正的人。厨师调制的饮食自己却不敢吃,所以才可以做厨师。
如果是厨师烹调食物自己吃了,就不能用他当厨师了。当王侯和伯的人也是这样子的,诛杀残暴却不私吞他们的财产,而是将其分封给天下的贤人们,所以这样的人才可以当王、伯;如果是当王、伯的人诛杀残暴的人却私占他们的财产,那就不能够当王、伯了。
原文: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准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
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尊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
王伯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
扩展资料:
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多达三千人。
吕不韦知道许多善辩之士曾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
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
等到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许多文章还有重复。吕不韦又挑选几位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
《去私》也就是《吕氏春秋》中的一篇。赏析:《去私》记述具体,重点突出,引事说理,说服力强。
《吕氏春秋》的作者鼓吹分封,从反对帝王将天下视为一己一家之私产,任意挥霍享乐这一点来说,它具有积极的意义。作者简介: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姜子牙的23世孙。
他凭着一人之。
6 《蒲留仙写书》文言文翻译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用笔精确简约,他寓意的地方不着痕迹,他的笔法脱胎于诸子百家的文章,不只是左丘明和司马迁学的。
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境遇落魄没有伴偶,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老师(就是私塾老师),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
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罐子,里面装着苦茶,而且还拿一包烟草,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妙的故事和一些奇异的传说,和人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奇妙的故事;渴了就给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烟,一定让(那些行人)畅谈才可以。每听说一件有趣的事,回去用文笔修饰而记录下来。 就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所以他的笔法非常绝妙。王阮亭听说先生的大名后后,特地来拜访他,他却避而不见,拜访了三次都是如此。先生曾经说过:“这个人(指的是王阮亭)虽然风流儒雅,但终究是富贵气象,我是一介农夫不方便与其来往。”可见先生品格是多么高尚。后来王阮亭(号渔洋山人)想花三千金买下先生的稿件,替他刊登,他执意不肯。王阮亭又找人几次去请先生,先生感激他的诚恳,于是让使者赶快步行去给他送稿件。阮亭一晚上就把稿件读完又略微加以批注,使者仍将批注完的稿件带回。当时的人们都佩服先生的高雅品格,认为他特别突出,与世俗难合。
基本注释(1)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2) 尤: 格外,十分。(3)罂: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4)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5)或:有时。(6)已:止,停止。(7)蒇(chǎn):完成。(8)故:所以,因此。(9)落拓无偶:因不随从世俗之见,显得孤傲。(10) 临:每当(11)贮:储藏、装着(12)具:准备(13)置:放置(14)王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下文“渔洋”即指他。(15)刊:出版(16)鉴:了解,感到(17)急足;急行传达信件的人
7 仲永翻译文言文及原文伤仲永 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经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8 文言文译文齐宣王盖大屋子(意译为大宫殿),大得足以覆盖数百亩地。
堂上有三百间屋子。凭借偌大的齐国,盖了三年却未能盖成,群臣中没有敢进谏的人。
香居问齐宣王说:“晋王放弃先王的礼乐,去做*乐,臣斗胆问荆国是有君主的么?”宣王说:“是没有皇帝的”“臣斗胆问荆国是有臣子的么?”宣王说:“是没有臣子的”香居说:“现在君王盖大宫殿,三年没能盖成,而群臣中没有敢进谏的人。敢问大王是有臣子的么?”宣王说:“是无臣子的。”
香居说:“臣请求回避。”小步快走着往外走。
宣王说:“香先生留步,为什么这么晚才向寡人进谏?”于是诏来尚书说:“记下,寡人不遵从先王教诲,盖大宫殿,香子让寡人停止了这种做法。”。
无神论
无神论并不是今人的创造发明。不少古代思想家、文学家写了许多宣传无神论的著作和文章。其中范缜的《神灭论》,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名篇之一。《神灭论》有力的斥责了魏晋时期盛行的宗教佛学思想,让人们认识到了神的本质,有助于人们反对愚昧的迷信思潮。
思想本质
《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把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用刀口同锋利的关系作了极为形象的比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范缜的《神灭论》一发表,朝野为之哗然、震惊。
以上就是关于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含义全部的内容,包括: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含义、范缜《神灭论》全文的译文、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哪里体现出来它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