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别称是什么

甲醛福尔马林2023-05-02  27

“中原”、”神州“、“九州”、”华夏“等。

1、中原,又称华夏、中土、中州,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中原地区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有巢氏时代。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后演变为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2、神州,或称“赤县神州”“九州” ,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划概念。「赤县神州」一词最早出自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十二州」源自舜将九州改为十二州的传说。

区域位置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陆上边界2万多千米。

领海由渤海(内海)和黄海、东海、南海三大边海组成,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千米。

中国陆地边界长达228万公里,东邻朝鲜,北邻蒙古,东北邻俄罗斯,西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和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东部和东南部同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

“中国”的别称有:

天朝、华夏、瓷器之国、丝绸之国、茶叶之国、神州、九州等。

古时称中国为“赤县神州” ;后用“神州”做中国的别称。

在《淮南子》中所列的九个州 中,其中位於东南方的神州即是中国、,因为中国是位于一块被大海所包围的大陆的东南方。

先秦的华夏之域仅限於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 、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汉代在先秦诸国的基础上萌芽出後世汉族九州的概念!

秦朝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是中国,“华”是华夏族的指称。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4、夏

在古代有“大”的含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后来人们就常用“夏”来称呼中国。

5、华夏

中国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当时的商朝称臣。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中国的别称有神州、华夏、中华、九州和中土等。

1、神州:或称“赤县神州”,最早出自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

2、华夏:最初是代指周王朝及属于周“王母弟甥舅”的诸侯国,后来扩大至将九州地区全部包括在内。

3、中华:中华本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

4、九州:最早出现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后代指中国。

5、中土:中土古指中原地区,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意为国之中,天地之中。

1、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为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为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2、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赤县内,自有九州。”《谷梁恒五年传》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

3、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外国叫海外。

4、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为中国。

5、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6、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7、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据《汉书?郊祀志》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8、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9、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据宋朝《九域图》、《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10、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作者:松下闻

链接:>

中国的别称有:华夏、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还有赤县、(诸)华、(诸)夏、中夏、区夏、方夏、函夏、海内、禹城、禹迹、禹甸、九牧、九区、九域、八州、九囿、九土、九野等等。

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环绕的小九州。

中国的历史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到了汉代通过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国主体民族的基础。后又通过与周边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断攀升,宋代中国人口突破一亿,清代时期人口突破四亿。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别称有华夏,中华。

1、华夏

华夏也称“夏”,“诸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原住民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2、中华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区(河,黄河;洛,洛水、洛阳)。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区别其他四方而称为中国(古代“中国”与“中原”同义)。后随着历史演化与融合,因此凡属于中华文化范畴的皆属中国。

华夏简介:

华夏,也称“华”,“夏”或“诸夏”等。“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从考古来看,华的概念与仰韶文化有关。

也有认为“夏”是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

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大约从编著《尚书》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唐朝经学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华夏一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的别称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的别称是什么、中国的别称16个、中国的别称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70190.html

最新回复(0)